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六大派圍攻明教,張三豐為何沒去,你看他忌憚什麼?趙敏說出答案

要論金庸筆下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橋段, 莫過于《倚天屠龍記》中那「六大派圍攻光明頂」一役, 那一戰中, 六大派幾乎是派出了各派最精銳的高手, 只為一舉剿滅明教, 不留後患, 而這圍攻之舉也一度十分順利, 眼看明教眾人都成待宰羔羊, 哪料少年英雄「曾阿牛」登場, 力壓群雄, 幫明教續了一命。

熱血之余, 這段劇情也是原著中最經不起推敲的, 比如六大派總部在天南海北, 要遠赴光明頂, 不說是否有高原反應, 就論路途, 沒個一兩年是走不到, 怕是沒走到光明頂就要損兵折將了, 所以六大派能夠成功彙聚在光明頂,

純屬劇情需要。

不過更讓人好奇的是身為武當派的掌門, 也是當世武林最頂尖的高手, 如武林至尊般的張三豐為何沒出面來征討明教?他若出馬, 怕是張無忌也攔不住, 所以他為何沒出山?

一、武林至尊張三豐

張無忌作為《倚天屠龍記》一書中的主角登場,

他的武功是隨著劇情發展而逐步提升, 事實上「逐步」二字應該替換成「飛速」更為合理, 因為他在接觸九陽神功之後, 學任何武功幾乎都是毫不費力, 不過哪怕直至書末, 也很難說張無忌是否超越了太師父張三豐。

常言道「拳怕少壯」, 武俠世界中的人自然也難逃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 但這規律在張三豐身上卻不那麼明顯, 他是越老越強, 直至百歲仍有創出太極神功之舉, 可想而知他這武學天賦有多高。

(剛相劇照)

張三豐在書中出手次數雖然不多, 甚至還有被剛相偷襲的「污點」, 但從書中其他高手的評價就能夠看出金庸賦予他的實力定位有多誇張。

比如當年張無忌身中玄冥神掌之寒毒, 唯有九陽神功能救治, 奈何張三豐只得一小部分九陽神功, 他只能放下一派掌門的姿態, 頂著「少林叛徒」的駡名重返少林, 去討要少林九陽功, 而那空性大師則誤以為張真人是來踢館, 于是說出了下文這段話。

原著道:「一時之間, 三僧都不介面。 最後空性卻道:‘好老道,

你要考較我們來著, 我空性可不懼你。 少林寺中千百名和尚一擁而上, 你也未必就能把少林寺給挑了。 ’他嘴裡雖說「不懼」, 心中其實大懼而特懼, 先便打好了千百人一擁而上的主意。 」

(空性劇照)

少林武功博大精深, 少林派中更是臥虎藏龍, 空性作為少林高僧卻擔心張三豐能以一人之力挑下少林,

足見張三豐實力之強。

也正因為如此, 筆者才認為張三豐若參與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的那場大戰, 明教必敗無疑, 所以他為何沒去?他在擔心什麼?

二、趙敏的看法

空性那番話雖然是對張三豐不敬,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其實也是一種褒獎, 恰恰等于是誇了張三豐強, 而趙敏在武當山說出的一番誇獎可就耐人尋味了。

原著道:「她眼光在明教諸人臉七掃了轉, 心想:‘張三豐所以成為朝廷心腹之患, 乃因他威名太盛, 給武林中人奉為泰山北斗, 他既與朝廷為敵, 中原武人便也都不肯歸附。 其實以他這等風燭殘年, 還能活得多少時候?今日也不須取他性命, 只要折辱他一番, 令武當派聲名墮地, 此行便算大功告成。’」

(趙敏劇照)

對于朝廷而言,張三豐不僅個人實力強,而且武林威望極高,的確是個眼中釘般的存在,若張三豐也參與到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一役,那便說明他仍活躍于武林之中,朝廷自然是要除之才安心。

所以從張三豐的角度來看,以「半退隱」的方式低調處事才是保全性命及保全武當的正確做法,出于這個考慮,張三豐的確是不應該再拋頭露面。

不過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另一層原因,張三豐「懼怕」的恐怕不僅僅是自己的性命和武當的安危,還有整個中原武林的安危。

三、深明大義的一代宗師

張三豐雖然也恨透了明教,當年他的弟子正是與明教有了關係才不得自刎而亡,這對于他而言是沉痛的打擊,但作為一代宗師,他又是深明大義的,你看他在武當山一役面對趙敏時說了什麼?

原著道:「趙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蒙古皇帝威加四海。張真人若能效順,皇上立頒殊封,武當派自當大蒙榮寵,就如當年我太祖皇帝榮封全真教長春真人一般,敕管天下道教。而宋大俠等人人無恙,更不在話下。’張三豐抬頭望著屋樑,冷冷地道:‘明教雖多行不義,胡作非為,卻向來跟蒙古人作對。是幾時投效了朝廷啦?老道倒孤陋寡聞得緊。’」

(張無忌劇照)

很明顯,張三豐對明教是又恨又「愛」,恨自然是因為早年間的仇怨,而「愛」則是因為他知道如今真正的敵人是誰,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明教真被滅了的話,其實對于中原武林也是一大損失。

所以對于張真人而言,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是正派群雄的提議,他武當若不覆議,就等于站在了正道的對立面,可他又不願真的看到明教被滅的場景,于是他只好不親自出馬。

好在後來的結果是好的,明教被張無忌續了一口命,他和他的武當也得以留存于世,也可以說張三豐不出山的選擇是正確的。

此行便算大功告成。’」

(趙敏劇照)

對于朝廷而言,張三豐不僅個人實力強,而且武林威望極高,的確是個眼中釘般的存在,若張三豐也參與到六大門派圍攻光明頂一役,那便說明他仍活躍于武林之中,朝廷自然是要除之才安心。

所以從張三豐的角度來看,以「半退隱」的方式低調處事才是保全性命及保全武當的正確做法,出于這個考慮,張三豐的確是不應該再拋頭露面。

不過除此之外,可能還有另一層原因,張三豐「懼怕」的恐怕不僅僅是自己的性命和武當的安危,還有整個中原武林的安危。

三、深明大義的一代宗師

張三豐雖然也恨透了明教,當年他的弟子正是與明教有了關係才不得自刎而亡,這對于他而言是沉痛的打擊,但作為一代宗師,他又是深明大義的,你看他在武當山一役面對趙敏時說了什麼?

原著道:「趙敏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我蒙古皇帝威加四海。張真人若能效順,皇上立頒殊封,武當派自當大蒙榮寵,就如當年我太祖皇帝榮封全真教長春真人一般,敕管天下道教。而宋大俠等人人無恙,更不在話下。’張三豐抬頭望著屋樑,冷冷地道:‘明教雖多行不義,胡作非為,卻向來跟蒙古人作對。是幾時投效了朝廷啦?老道倒孤陋寡聞得緊。’」

(張無忌劇照)

很明顯,張三豐對明教是又恨又「愛」,恨自然是因為早年間的仇怨,而「愛」則是因為他知道如今真正的敵人是誰,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明教真被滅了的話,其實對于中原武林也是一大損失。

所以對于張真人而言,六大派圍攻光明頂是正派群雄的提議,他武當若不覆議,就等于站在了正道的對立面,可他又不願真的看到明教被滅的場景,于是他只好不親自出馬。

好在後來的結果是好的,明教被張無忌續了一口命,他和他的武當也得以留存于世,也可以說張三豐不出山的選擇是正確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