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自古鳥盡弓藏,李世民得天下後,為何沒像其他帝王一樣誅殺功臣?

每位皇帝的治國理念和性格特點都是不一樣的, 這直接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 進而影響朝代存在的長短。 有的皇帝以德治國, 為民著想, 受人愛戴。 有的皇帝則過河拆橋, 屠戮功臣, 心狠手辣。

後者典型的代表就是劉邦和朱元璋。 劉邦逐個打擊, 剷除異姓諸侯王。 這些諸侯王不是別人, 皆是當初開國功臣。 朱元璋為了皇位, 對曾經並肩作戰的兄弟們痛下殺手, 甚至滿門抄斬。

人人都有私心, 皇帝的私心大概就是不希望大權旁落, 希望自己在位時社稷安穩, 希望子孫後代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然而, 並不是每一位皇帝都忘恩負義, 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與眾不同的那一個。

一、一代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這位皇帝的知名度很高。 雖然唐朝沒有躲過滅亡的宿命, 但是唐太宗的事蹟代代相傳。 可見, 無論品行還是功績, 唐太宗都是數一數二的。

他從小飽讀詩書, 聰明伶俐。 遇事冷靜果斷, 有獨到的見解, 小小年紀卻讓人捉摸不透。 長大後跟隨父親左右, 不僅可以出謀劃策, 還在危難之時將父親救出。

隨著隋朝的日漸衰落, 李世民開始圖謀起義。 他對士人十分尊敬, 在當時士人往往不受尊重。

他廣納門客, 用自己的錢財供養門客, 以此得到了許多願意效忠的部下。

他鼓勵父親李淵起兵反隋, 商定在晉陽起兵。 從此他開始領兵打仗, 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迫使隋恭帝不得不退位讓賢。 父親李淵當上皇帝後, 他屢次被任命為元帥帶兵平定叛亂,

保護了大唐的江山。

李世民立下赫赫戰功, 本以為太子一定會是他。 但是父親沒有遵守諾言, 立李建成為太子, 李世民和李元吉分別為秦王和齊王。 太子和齊王想要謀殺秦王, 李世民不再顧及兄弟情誼, 將他們反殺。

這就是有名的「玄武之變」。 同樣是兄弟殘殺,

李世民在歷史上並未被人們謾駡。 因為他本來注重兄弟情誼並不想骨肉相殘, 但是得知兄弟要害自己時果斷反擊, 不給小人留餘地, 合理地保護自己。

這種適當注重兄弟情誼才是正確的, 好過一味忍讓。 從此李世民的帝王之路正式開啟, 于武德九年即位。 雖然名義上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 但唐朝的建立每一步都離不開他。

他鼓勵群臣進諫,虛心聽取建議。因此唐朝出現了魏征這樣敢于直言的官員,甚至有一次不惜惹怒唐太宗,氣得唐太宗想要殺了他。最後長孫皇后及時規勸,危機才得以化解。

在位期間唐太宗不忘初心,以民為本,締造了「貞觀之治」,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奠定基礎。他提倡以文治天下,並且與北方少數民族保持友好交流,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明君。

二、天然優勢

同樣是皇帝,朱元璋和劉邦選擇殘害忠良,鞏固政權;李世民卻可以做到善待功臣,恩寵有加。難道說李世民覺得丟了江山也無所謂?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到底什麼原因使得李世民可以獨樹一幟呢?

第一,李世民無需擔心自己的後代壓制不住精兵強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邦和朱元璋的殘暴是迫不得已的。他們從征戰到即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最後當上皇帝時年事已高,不久便需要兒子繼承大統。

他們害怕自己的離世會導致朝代的結束,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他們又深諳皇權的誘惑,許多人覬覦帝位,即便是昔日的部下也難抵這致命的誘惑。因此,為子孫肅清障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而李世民即位時僅28歲,正值壯年;他昔日立功的部下大多是老將,年近40。劉邦和朱元璋日日夜夜擔心的事情在李世民這裡絲毫不用擔心,這些老將理論上會比他先離開人世,又何必以死相逼呢?

第二,李家擁有豐厚的政治基礎,被替代性較低。劉邦和朱元璋均屬于底層人物,能夠揭竿而起除了他們自身的謀略之外,更多靠的是時代所至。就算他們登基為帝,但並不是正統的皇室血脈。

他們的根基過于薄弱,可替代性太強。在局勢未穩定下來的時候,任何一個人繼續發動起義都有可能成功。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換成誰人們都會擁立為王,這是舊主的腐敗,不是新主的出眾。

而李世民完全不同,他出身于李家,祖上的政治實力很強。就連起義也得到了許多官員的支持,更有李家軍為起義護航。倘若別人想要當皇帝,還要過了他們這一關。

這兩點是李世民的天然優勢,也是他可以穩坐皇位的原因,利用政治能力加軍事能力將皇位牢牢鎖住。他完全沒有必要跟功臣過不去,倒不如以誠待人,讓這些臣子繼續保家衛國,為己所用。

三、自身強大

除了天然優勢,李世民的自身強大足以讓他穩坐皇位。李世民從領兵打仗到治理國家,哪一項都做得近乎完美。可謂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在他的心中,唐朝不應僅有這些疆土,應該繼續擴充。

一方面這些將領不敢在這樣優秀的皇帝眼下造次,另一方面唐朝的開疆擴土需要他們。身為皇帝的李世民即使軍事才能出眾,也不能夠輕易上戰場,他願望的實現離不開這些將領。

再者,李世民的皇位不是偶然得到的。唐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都得益于他的努力。每一場戰爭都有他的參與,甚至創立初期平定邊疆都是他的功勞。做秦王的那幾年,是不情願的,但同時也打好了基礎。

無論什麼原因,李世民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過河拆橋是唐朝的幸運。倘若皇帝皆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又會有誰願意鞠躬盡瘁,鞍前馬後呢?

皇帝總有自己的考量,人們無從知曉。但是對于那些幫助自己完成大業的將士,多一些嘉獎才是應該的。軍旅生活充滿艱辛,他們之所以選擇征戰沙場,是跟隨了心裡的那份信任,莫讓他們寒了心。

他鼓勵群臣進諫,虛心聽取建議。因此唐朝出現了魏征這樣敢于直言的官員,甚至有一次不惜惹怒唐太宗,氣得唐太宗想要殺了他。最後長孫皇后及時規勸,危機才得以化解。

在位期間唐太宗不忘初心,以民為本,締造了「貞觀之治」,為唐朝的「開元盛世」奠定基礎。他提倡以文治天下,並且與北方少數民族保持友好交流,是當之無愧的一代明君。

二、天然優勢

同樣是皇帝,朱元璋和劉邦選擇殘害忠良,鞏固政權;李世民卻可以做到善待功臣,恩寵有加。難道說李世民覺得丟了江山也無所謂?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到底什麼原因使得李世民可以獨樹一幟呢?

第一,李世民無需擔心自己的後代壓制不住精兵強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邦和朱元璋的殘暴是迫不得已的。他們從征戰到即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最後當上皇帝時年事已高,不久便需要兒子繼承大統。

他們害怕自己的離世會導致朝代的結束,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他們又深諳皇權的誘惑,許多人覬覦帝位,即便是昔日的部下也難抵這致命的誘惑。因此,為子孫肅清障礙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而李世民即位時僅28歲,正值壯年;他昔日立功的部下大多是老將,年近40。劉邦和朱元璋日日夜夜擔心的事情在李世民這裡絲毫不用擔心,這些老將理論上會比他先離開人世,又何必以死相逼呢?

第二,李家擁有豐厚的政治基礎,被替代性較低。劉邦和朱元璋均屬于底層人物,能夠揭竿而起除了他們自身的謀略之外,更多靠的是時代所至。就算他們登基為帝,但並不是正統的皇室血脈。

他們的根基過于薄弱,可替代性太強。在局勢未穩定下來的時候,任何一個人繼續發動起義都有可能成功。毫不誇張地說,無論換成誰人們都會擁立為王,這是舊主的腐敗,不是新主的出眾。

而李世民完全不同,他出身于李家,祖上的政治實力很強。就連起義也得到了許多官員的支持,更有李家軍為起義護航。倘若別人想要當皇帝,還要過了他們這一關。

這兩點是李世民的天然優勢,也是他可以穩坐皇位的原因,利用政治能力加軍事能力將皇位牢牢鎖住。他完全沒有必要跟功臣過不去,倒不如以誠待人,讓這些臣子繼續保家衛國,為己所用。

三、自身強大

除了天然優勢,李世民的自身強大足以讓他穩坐皇位。李世民從領兵打仗到治理國家,哪一項都做得近乎完美。可謂文武雙全,德才兼備。在他的心中,唐朝不應僅有這些疆土,應該繼續擴充。

一方面這些將領不敢在這樣優秀的皇帝眼下造次,另一方面唐朝的開疆擴土需要他們。身為皇帝的李世民即使軍事才能出眾,也不能夠輕易上戰場,他願望的實現離不開這些將領。

再者,李世民的皇位不是偶然得到的。唐朝之所以能夠建立,都得益于他的努力。每一場戰爭都有他的參與,甚至創立初期平定邊疆都是他的功勞。做秦王的那幾年,是不情願的,但同時也打好了基礎。

無論什麼原因,李世民沒有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過河拆橋是唐朝的幸運。倘若皇帝皆像劉邦和朱元璋那樣,又會有誰願意鞠躬盡瘁,鞍前馬後呢?

皇帝總有自己的考量,人們無從知曉。但是對于那些幫助自己完成大業的將士,多一些嘉獎才是應該的。軍旅生活充滿艱辛,他們之所以選擇征戰沙場,是跟隨了心裡的那份信任,莫讓他們寒了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