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明上了專科,小紅上了985,小李讀了博士,他們都會有美好的未來嗎?看完這組對比照,真相紮心了

前段時間, 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組照片:

由上至下, 分別是專科宿舍、985宿舍、研究生宿舍和博士宿舍。

其中, 專科的宿舍最為簡陋:

粗糙的地板、陳舊的門窗、簡陋的設施, 還有搖晃的3組雙層鐵床, 就組成了專科學生的住處。

而博士的宿舍最豪華:

嶄新的傢俱、明亮的窗戶、舒適的床鋪……空調、多功能書桌、旋轉椅等設施也是一應俱全。

看了985高校、研究生和博士的住宿環境, 再對比專科的, 這一刻, 才深刻領悟到了世界的參差。

然而, 深入了解後, 就會發現:名校與非名校之間的區別, 絕不僅僅是生活環境這麼簡單。

上了名校才明白,

人與人的差距

其實是視野和見識的較量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刻, 你感受到了普通學校和名校的差距?」

其中的一則回答, 是一位去北大交流過的二本學生寫的:

「從校園建設、環境設施到圖書館、科研資源, 北大都比我的母校好太多了!

北大的活動通知欄上世界級學術講壇、大師講座排得滿滿當當。

而我們這樣的交流活動, 一年可能只有一次;

課餘生活及其豐富:攀巖、滑冰、健美操、辯論賽、國際夏令營等更是任你選擇。 」

心理學上有個詞, 叫「隧道視野」。 指的是當一個人處于隧道之中, 視野自然會被限制在狹窄的區域之內。

而名校, 往往能夠給你提供一個更寬闊的平臺。

當你站在平臺之上, 開茅塞, 除鄙見, 得新知, 自然能找到最優選擇的那條路, 能看到比別人更遠的未來。

前段時間, 看到了這樣兩則新聞:

第一則是考研報名人數不斷增長。

從2020年的341萬, 到2021年的377萬。

有專家預計, 2022年的報考人數將突破400萬大關。

而第二則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一個女生宿舍全部保研至985名校。

宿舍6人,分別被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軍事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頂尖名校錄取。

當別人還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候,為什麼她們卻已然贏得了先機?

答案其實很簡單。

身處985名校的她們,一早就意識到,大學絕不是用來混日子的。

因此,從大一開始,她們就不斷提升技能,為保研做準備:

四年下來,6個人平均學積分88.8,發表SCI和核心期刊論文共5篇;

獲得國家級、省級、校級獎項和證書50余項,三年累計獲得獎學金高達8萬餘元……

也正是這些成績和榮譽,讓她們提前獲得了繼續深造的入場券。

而那些非名校的孩子呢?以我自己為例。

我本科是一所「非985、211」學校,進了大學,我和周圍人基本都是渾渾噩噩的。

從來沒人告訴我們要未雨綢繆,而我們也樂得悠閒自在。

直到臨近大四,才驚慌失措地發現: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研,自己都毫無勝算。

老話說:「高手下棋,走一步看三步;新手下棋,走一步看一步。」

見識超絕的人,總能把握時機,從而駕馭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所好學校帶給孩子的,絕不僅僅是資源和平臺,而是高級的思維方式,和更寬廣的見識與格局。

而人生,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場視野和見識的較量。

進入好學校之後,你才會發現,一個人只有看得夠遠,才能走得更遠。

人生這盤棋,我們首先要學的不是技巧,而是思維。

這,就是名校背後的價值。

名校與非名校之間

最大的差距,

其實在課堂之外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張圖片:

晚上8點36分,華中師范大學的食堂裡,依舊擠滿了埋頭學習的學生。

拍攝者不禁感歎道:「沒有一個人在食堂裡吃飯的,全都在學習,已經這麼卷了嗎?」

可事實上,這就是名校學生的日常:

在清華大學,已經下課20多分鐘了,卻沒有幾個同學離開,而是站在講臺周圍,和老師討論著有爭議的問題:

北京大學,距離打上課鈴還有一段時間,可教室裡卻已經坐滿了學生。

浙大學霸胡一捷,曾因一張作息表走紅網路。

每天6點起床,12點半入睡。

上課之餘,不忘練習聽力、複習微積分、高數。

課餘時間還嘗試過駕駛輕型飛機、學過潛水,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服裝潮牌。

看了名校生的課餘生活,再來看看非名校生的情況:

一位曾就讀于民辦本科的學生@張小黑說:

「除了我以外,剩下三個室友整天打遊戲,很少看到他們停過,經常是玩到下半夜。

並伴隨著抽煙酗酒,讓我不得不在零下十多度的冬天開窗透氣。」

過去在高職當老師的網友@獨釣寒江雪則寫道:

「每次上課20分鐘還不來的,就是躺床上或者在宿舍打遊戲。」

「實訓課,學生應付完老師佈置的任務,就開始上網、打遊戲、淘寶、看綜藝節目、看偶像劇、看球賽。」

「把他們的電腦一個個遠端鎖屏,他們就會換一臺電腦繼續。」

名校生的世界裡,沒有上課和下課之分。

哪怕是課餘時間,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依舊用在努力拼搏、提升自己上。

清晨,你剛結束最後一把遊戲,躺回被窩裡,他們已經開始晨讀、跑步;午休時間,你睜開眼,叫舍友幫你帶午飯,他們則敲下了小論文初稿的最後一個字元;晚上,你躺在床上刷視訊,圖書館的燈光卻還在為他們點燃。

一時半刻,或許看不出差距。但到了畢業的時候,名校生和非名校生之間,已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有句話說得好:「人與人的差距,主要是業餘時間拉開的。」

其實,哪有什麼「名校光環」。

真正的光,不是學校給的,而是那些努力、上進的孩子,從一件件小事,一天又一天點燃的。

一旦踏入名校,

你的下限就已經

超過了很多人的上限

經常能聽到孩子抱怨:

「讀大學有什麼用啊,有的人高中都沒畢業就去當網紅、做直播,現在還不是賺了大把的鈔票?」

「博士畢業也有找不到工作啃老的,985、211的名校生還有去賣豬肉、送外賣的!」

殊不知,這只是極少數的「倖存者偏差」。

現實生活中,沒上過大學的,固然有一夜暴富的,也有白手起家的,但都是小機率事件。

而名校出身的人,想要獲得成功,機率卻比普通人更高。

看看《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表就知道了。

在所有畢業生中,收入遙遙領先的,依然是那些來自雙一流的名校高材生。

想要過得體面,道路固然有千萬條。

但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讀書、進名校,永遠是最輕鬆、最好走的那一條。

中國校友會網總編趙德國就曾做過一項課題。

在調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國范圍內1400名大學聯考狀元的現狀後,他看到:

一部分大學聯考狀元留在了高校,如今成了教授、導師或者院長;另一部分進入了商界,經過日復一日的打拼,當上了總經理、董事長、設計總監,或是自立門戶,成了合夥人、創始人等;還有的選擇從政,已然是外交人員、常委了。

考個好大學、手握名校學歷,就是他們走向社會,和他人競爭時最有力的籌碼。

正如一位作家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沒有哪一所名校,能夠保證你的前途一帆風順。但至少,它可以為你設定人生的下限。

讓你在面臨生活的壓力時,依舊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而不是只能為了生計,被迫做出妥協。

今天不吃讀書的苦

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在一檔求職類節目中,出現過這樣紮心的一幕:

一個叫丁輝的男生,他大學聯考只考上了一個普通的二本。

工作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華東政法大學,最後成為法學碩士。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舊遭遇了面試官毫不留情的質問:「你不是法本,本科也不是名校,我們憑什麼要選你?」

被淘汰後,丁輝在微博發自肺腑地寫道: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到高中時代,我一定會拼盡全力讓自己的第一步邁的更堅定。

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們,大學聯考第一步一定要把握好,否則後面可能會用很多步來彌補。

真心希望大家以後的人生都能少走幾步彎路。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自己優秀,就會與更優秀的人站在一個平臺。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努力把握求學時光。

因為讀書確實是一條更好走的路,是一條實現夢想的捷徑。」

這只是一個求職類的節目,但卻是現實生活的縮影。

等真正踏入社會後,才會明白,學生時代覺得不屑一顧的學歷,其實正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

命運是公平的。今天不願吃讀書、學習的苦,未來總有一天要受生活的難。

想要有所成就,必須有所放棄。

放棄自己好逸惡勞的懶散,放棄自己不願吃苦的膽怯,放棄自己三心二意的猶豫。

否則,那些你背不下來的語句,總有人能背下來;

你不想做的難題,總有人能咬牙做出來;

你一再拖到明天才去做的事,總有人能今天就能努力做完。

等到了那一天,你想要的人生,也只能交給別人去過了。

所以,孩子請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名校。

別忘了,那些閃閃發光的人,都是能坐在冷板凳上,日復一日將青春交付給書本的人。

但終有一日,你所受過的苦,忍過的痛,捱過的寂寞和孤獨,會變成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宿舍6人,分別被北京大學、武漢大學、軍事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頂尖名校錄取。

當別人還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時候,為什麼她們卻已然贏得了先機?

答案其實很簡單。

身處985名校的她們,一早就意識到,大學絕不是用來混日子的。

因此,從大一開始,她們就不斷提升技能,為保研做準備:

四年下來,6個人平均學積分88.8,發表SCI和核心期刊論文共5篇;

獲得國家級、省級、校級獎項和證書50余項,三年累計獲得獎學金高達8萬餘元……

也正是這些成績和榮譽,讓她們提前獲得了繼續深造的入場券。

而那些非名校的孩子呢?以我自己為例。

我本科是一所「非985、211」學校,進了大學,我和周圍人基本都是渾渾噩噩的。

從來沒人告訴我們要未雨綢繆,而我們也樂得悠閒自在。

直到臨近大四,才驚慌失措地發現:無論是找工作還是考研,自己都毫無勝算。

老話說:「高手下棋,走一步看三步;新手下棋,走一步看一步。」

見識超絕的人,總能把握時機,從而駕馭生活,掌握自己的命運。

一所好學校帶給孩子的,絕不僅僅是資源和平臺,而是高級的思維方式,和更寬廣的見識與格局。

而人生,說到底其實就是一場視野和見識的較量。

進入好學校之後,你才會發現,一個人只有看得夠遠,才能走得更遠。

人生這盤棋,我們首先要學的不是技巧,而是思維。

這,就是名校背後的價值。

名校與非名校之間

最大的差距,

其實在課堂之外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張圖片:

晚上8點36分,華中師范大學的食堂裡,依舊擠滿了埋頭學習的學生。

拍攝者不禁感歎道:「沒有一個人在食堂裡吃飯的,全都在學習,已經這麼卷了嗎?」

可事實上,這就是名校學生的日常:

在清華大學,已經下課20多分鐘了,卻沒有幾個同學離開,而是站在講臺周圍,和老師討論著有爭議的問題:

北京大學,距離打上課鈴還有一段時間,可教室裡卻已經坐滿了學生。

浙大學霸胡一捷,曾因一張作息表走紅網路。

每天6點起床,12點半入睡。

上課之餘,不忘練習聽力、複習微積分、高數。

課餘時間還嘗試過駕駛輕型飛機、學過潛水,甚至成立了自己的服裝潮牌。

看了名校生的課餘生活,再來看看非名校生的情況:

一位曾就讀于民辦本科的學生@張小黑說:

「除了我以外,剩下三個室友整天打遊戲,很少看到他們停過,經常是玩到下半夜。

並伴隨著抽煙酗酒,讓我不得不在零下十多度的冬天開窗透氣。」

過去在高職當老師的網友@獨釣寒江雪則寫道:

「每次上課20分鐘還不來的,就是躺床上或者在宿舍打遊戲。」

「實訓課,學生應付完老師佈置的任務,就開始上網、打遊戲、淘寶、看綜藝節目、看偶像劇、看球賽。」

「把他們的電腦一個個遠端鎖屏,他們就會換一臺電腦繼續。」

名校生的世界裡,沒有上課和下課之分。

哪怕是課餘時間,他們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依舊用在努力拼搏、提升自己上。

清晨,你剛結束最後一把遊戲,躺回被窩裡,他們已經開始晨讀、跑步;午休時間,你睜開眼,叫舍友幫你帶午飯,他們則敲下了小論文初稿的最後一個字元;晚上,你躺在床上刷視訊,圖書館的燈光卻還在為他們點燃。

一時半刻,或許看不出差距。但到了畢業的時候,名校生和非名校生之間,已經出現了不可逾越的鴻溝。

有句話說得好:「人與人的差距,主要是業餘時間拉開的。」

其實,哪有什麼「名校光環」。

真正的光,不是學校給的,而是那些努力、上進的孩子,從一件件小事,一天又一天點燃的。

一旦踏入名校,

你的下限就已經

超過了很多人的上限

經常能聽到孩子抱怨:

「讀大學有什麼用啊,有的人高中都沒畢業就去當網紅、做直播,現在還不是賺了大把的鈔票?」

「博士畢業也有找不到工作啃老的,985、211的名校生還有去賣豬肉、送外賣的!」

殊不知,這只是極少數的「倖存者偏差」。

現實生活中,沒上過大學的,固然有一夜暴富的,也有白手起家的,但都是小機率事件。

而名校出身的人,想要獲得成功,機率卻比普通人更高。

看看《2020中國高校畢業生薪酬指數排名》表就知道了。

在所有畢業生中,收入遙遙領先的,依然是那些來自雙一流的名校高材生。

想要過得體面,道路固然有千萬條。

但對絕大多數普通人而言,讀書、進名校,永遠是最輕鬆、最好走的那一條。

中國校友會網總編趙德國就曾做過一項課題。

在調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國范圍內1400名大學聯考狀元的現狀後,他看到:

一部分大學聯考狀元留在了高校,如今成了教授、導師或者院長;另一部分進入了商界,經過日復一日的打拼,當上了總經理、董事長、設計總監,或是自立門戶,成了合夥人、創始人等;還有的選擇從政,已然是外交人員、常委了。

考個好大學、手握名校學歷,就是他們走向社會,和他人競爭時最有力的籌碼。

正如一位作家在寫給兒子的信中說的: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

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沒有哪一所名校,能夠保證你的前途一帆風順。但至少,它可以為你設定人生的下限。

讓你在面臨生活的壓力時,依舊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自由,而不是只能為了生計,被迫做出妥協。

今天不吃讀書的苦

換來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層

在一檔求職類節目中,出現過這樣紮心的一幕:

一個叫丁輝的男生,他大學聯考只考上了一個普通的二本。

工作後,又通過自己的努力考進華東政法大學,最後成為法學碩士。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舊遭遇了面試官毫不留情的質問:「你不是法本,本科也不是名校,我們憑什麼要選你?」

被淘汰後,丁輝在微博發自肺腑地寫道:

「如果時間能夠倒流到高中時代,我一定會拼盡全力讓自己的第一步邁的更堅定。

尤其是初、高中的孩子們,大學聯考第一步一定要把握好,否則後面可能會用很多步來彌補。

真心希望大家以後的人生都能少走幾步彎路。

你是誰,就會遇見誰。

自己優秀,就會與更優秀的人站在一個平臺。

希望所有孩子都能努力把握求學時光。

因為讀書確實是一條更好走的路,是一條實現夢想的捷徑。」

這只是一個求職類的節目,但卻是現實生活的縮影。

等真正踏入社會後,才會明白,學生時代覺得不屑一顧的學歷,其實正是人與人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

命運是公平的。今天不願吃讀書、學習的苦,未來總有一天要受生活的難。

想要有所成就,必須有所放棄。

放棄自己好逸惡勞的懶散,放棄自己不願吃苦的膽怯,放棄自己三心二意的猶豫。

否則,那些你背不下來的語句,總有人能背下來;

你不想做的難題,總有人能咬牙做出來;

你一再拖到明天才去做的事,總有人能今天就能努力做完。

等到了那一天,你想要的人生,也只能交給別人去過了。

所以,孩子請一定要把自己逼進名校。

別忘了,那些閃閃發光的人,都是能坐在冷板凳上,日復一日將青春交付給書本的人。

但終有一日,你所受過的苦,忍過的痛,捱過的寂寞和孤獨,會變成一束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