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城市到郊區, 藝術家夫妻的「低欲望」生活太高級

每個家都在不知不覺中透露著主人獨特的審美和情懷, 這就是我們執著于探訪好看有趣家的原因吧~本期我們來到北京郊區的一棟白色房子中,

推門而入, 是生機盎然的小庭院。 而當我們跟隨著屋主曾健勇和張天幕夫婦參觀完這個滿是恬靜自然感的家時, 不得不說完全被這股子簡單、樸素的藝術美吸引住。

NO.1

自然中的生趣

不斷延展中的空間與形式美

| 客廳中的光線非常好,

各種陳設、藝術品與傢俱搭配在一起, 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環境感」。

藝術家曾健勇和張天幕的家在北京東六環外, 這是一座具有現代感的簡潔的白色建築, 同時也是一個集生活起居、創作和展示的多維空間, 和他們的生活能量場。

整個空間從功能上被分為兩部分, 一邊是工作區, 一邊是生活區, 雖說從功能上做了區分, 但兩側的樓梯及廊道使空間就像一個環一樣, 可以自由穿行。

房子的外形是現代建築, 但不論是從建築物的影壁, 還是從空曠、克制、不顯山不露水卻又別有興味的室內設置, 似乎又可以找到中式含蓄內斂的意趣之美的內核, 就如曾健勇的創作, 既有水墨審美的內在堅守, 又有不斷延展的空間與形式創造。

房子由一面白色單體牆與外界相隔, 保持了開放性又增加了私密感, 繞過單體牆是幾株並排矗立的小樹, 推門而入是中庭, 又見一高一矮兩棵樹以寂靜的姿態立在其中, 因為主人希望屋子裡有花園所以種了樹, 樹被張天幕修剪成傲嬌挺拔的姿態, 與樹下曾健勇用紙殼做的水墨石頭相映成趣。

說是中庭, 其實也用鋼化玻璃圍成了箱體, 這樣不僅能遮風避雨保暖, 也能形成視覺上的動線。 抬頭向上望去, 可以透過它賞月觀星, 甚至在晨間查看天氣。 到了冬天, 雪花紛紛飄落, 坐在樹下賞雪,

心情舒爽又治癒。

| 入門處兩位藝術家將自己的作品各放置一件在這裡, 就像這個家的引索一樣。

透過西側的玻璃牆, 可以看到一層的工作室裡張天幕創作的那些形態各異的布雕作品。 一層的工作室原有十幾米的挑高, 空曠高聳, 擁有高闊天光的空間中, 加上幾扇經過精心規劃、巧妙分佈在房頂各處的陽光天窗,帶來更多自然光。

NO.2

簡單的從容

最好的裝飾便是藝術感

| 簡單的空間線條和搭配與藝術家的生活狀態「碰撞」出新的環境感。

中庭的對面是相連的廚房和用餐區,東側是會客室,長桌上擺放著茶器,有朋友來了,分坐兩側,由主人親手泡茶,相談甚歡,可謂快哉。會客室的牆上掛著的藝術作品和他們喜歡的藝術家的照片,和諧融洽。

| 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並找到生活樂趣。

沿著樓梯上到二層,是曾健勇的工作室。空曠的空間中僅在一側的牆上安置了整面牆的書架。「平鋪直敘」的矩形窗將室外的景色與室內環境相交匯,這也是曾健勇把原本在一層的工作室挪到二層的原因,他喜歡向外望,喜歡風吹進屋的感覺。

白牆木窗,增加了舒適感和暖意,透著某種閒適和從容。桌上的筆墨,牆上的作品,是主人不為時間左右的狀態,是日就月將中的成長。

曾健勇和張天幕兩人對家居的最高要求就是好用,所以空間裡沒有太多裝飾,最多的是畫案和工作臺,其他的傢俱則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地被安置在它該在的地方。

曾健勇的藝術實踐始終與中國美有關,形式不同,卻各有韻味。牆上掛著兩人的繪畫作品、曾健勇寫的毛筆字,以及櫃子上有那些立體孩童的作品,他們用自己的創作打造了一個自帶藝術屬性的家,自由、有趣,既是生活落腳的地點,也是生活最終通向的遠方。

NO.3

簡單的從容

像孩子一樣,做自己喜歡的事

| 空間的過渡處,雖然面積不大,但曾健勇卻用自己的思考讓氣氛「生動起來」。

從2016年搬進來至今,曾健勇和張天幕已經漸漸和這個空間融為了一體。最初他們是有些不適應的,因為地處北京近郊,天一黑,這個地方就特別安靜,沒有城市中的燈紅酒綠,買東西也不方便。但住的時間久了,漸漸習慣了摒棄現代便利的生活狀態後,心反而沉了下來。

從事藝術創作必須有獨立、不斷思考的過程,在那個完全屬于他們的空間裡,他們能夠完全靜下來,直面自我,直面創作。

每天早上吃過早餐,9點鐘左右,張天幕和曾健勇就會進入各自的工作室開始忙碌,除了中間吃飯、處理一點雜事停下來,他們的工作會持續到晚上8、9點鐘結束。生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 張天幕的「奇思妙想」,注入了這些憨憨的「傢伙」當中,很有辨識度。

曾健勇和張天幕兩人都是學國畫出身,1995年畢業後在深圳創業,成為國內第一批做三維角色動畫的人,十年後來到北京,做起了職業藝術家。在兒子18歲前,張天幕的重心以家庭為主,藝術是排在生活的後面的。兒子長大之後,她開始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自己身上,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沒有發掘出來的東西,她開始探尋自己的方向。

用布和紙板做雕塑是她這兩年的想法,之所以選擇這些材料,是因為傳統的雕塑材料:泥、石頭、木頭等,對她那嬌小的身板兒都是一種挑戰,同樣體量的作品,布和紙板所用的時間和體力是較少的。

作品從三四十公分到三四米,一針一線手工縫製銜接,每天低頭彎腰登高。這個縫縫補補的過程與繪畫一樣,能夠迅速得到內心深處的平靜——什麼都忘記了,全部注意力都在眼前不足一平米的范圍。

曾健勇則專注于水墨,這些年又在探索從平面到立體,再到各種空間裝置作品以及將立體與空間壓縮成平面的浮雕作品,他的工作就是用水墨的方式不斷完善他想探索的方向。

曾健勇的創作,從中國畫的水墨語言中生髮而出,形成了迥別于傳統趣味的獨特美感。目前的狀態是曾健勇的理想狀態,每天在工作室做自己喜歡的事,解決創作中原有的問題,挑戰新的難度,就像一個無限迴圈的遊戲。

加上幾扇經過精心規劃、巧妙分佈在房頂各處的陽光天窗,帶來更多自然光。

NO.2

簡單的從容

最好的裝飾便是藝術感

| 簡單的空間線條和搭配與藝術家的生活狀態「碰撞」出新的環境感。

中庭的對面是相連的廚房和用餐區,東側是會客室,長桌上擺放著茶器,有朋友來了,分坐兩側,由主人親手泡茶,相談甚歡,可謂快哉。會客室的牆上掛著的藝術作品和他們喜歡的藝術家的照片,和諧融洽。

| 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生活,並找到生活樂趣。

沿著樓梯上到二層,是曾健勇的工作室。空曠的空間中僅在一側的牆上安置了整面牆的書架。「平鋪直敘」的矩形窗將室外的景色與室內環境相交匯,這也是曾健勇把原本在一層的工作室挪到二層的原因,他喜歡向外望,喜歡風吹進屋的感覺。

白牆木窗,增加了舒適感和暖意,透著某種閒適和從容。桌上的筆墨,牆上的作品,是主人不為時間左右的狀態,是日就月將中的成長。

曾健勇和張天幕兩人對家居的最高要求就是好用,所以空間裡沒有太多裝飾,最多的是畫案和工作臺,其他的傢俱則不多不少恰如其分地被安置在它該在的地方。

曾健勇的藝術實踐始終與中國美有關,形式不同,卻各有韻味。牆上掛著兩人的繪畫作品、曾健勇寫的毛筆字,以及櫃子上有那些立體孩童的作品,他們用自己的創作打造了一個自帶藝術屬性的家,自由、有趣,既是生活落腳的地點,也是生活最終通向的遠方。

NO.3

簡單的從容

像孩子一樣,做自己喜歡的事

| 空間的過渡處,雖然面積不大,但曾健勇卻用自己的思考讓氣氛「生動起來」。

從2016年搬進來至今,曾健勇和張天幕已經漸漸和這個空間融為了一體。最初他們是有些不適應的,因為地處北京近郊,天一黑,這個地方就特別安靜,沒有城市中的燈紅酒綠,買東西也不方便。但住的時間久了,漸漸習慣了摒棄現代便利的生活狀態後,心反而沉了下來。

從事藝術創作必須有獨立、不斷思考的過程,在那個完全屬于他們的空間裡,他們能夠完全靜下來,直面自我,直面創作。

每天早上吃過早餐,9點鐘左右,張天幕和曾健勇就會進入各自的工作室開始忙碌,除了中間吃飯、處理一點雜事停下來,他們的工作會持續到晚上8、9點鐘結束。生活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 張天幕的「奇思妙想」,注入了這些憨憨的「傢伙」當中,很有辨識度。

曾健勇和張天幕兩人都是學國畫出身,1995年畢業後在深圳創業,成為國內第一批做三維角色動畫的人,十年後來到北京,做起了職業藝術家。在兒子18歲前,張天幕的重心以家庭為主,藝術是排在生活的後面的。兒子長大之後,她開始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自己身上,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沒有發掘出來的東西,她開始探尋自己的方向。

用布和紙板做雕塑是她這兩年的想法,之所以選擇這些材料,是因為傳統的雕塑材料:泥、石頭、木頭等,對她那嬌小的身板兒都是一種挑戰,同樣體量的作品,布和紙板所用的時間和體力是較少的。

作品從三四十公分到三四米,一針一線手工縫製銜接,每天低頭彎腰登高。這個縫縫補補的過程與繪畫一樣,能夠迅速得到內心深處的平靜——什麼都忘記了,全部注意力都在眼前不足一平米的范圍。

曾健勇則專注于水墨,這些年又在探索從平面到立體,再到各種空間裝置作品以及將立體與空間壓縮成平面的浮雕作品,他的工作就是用水墨的方式不斷完善他想探索的方向。

曾健勇的創作,從中國畫的水墨語言中生髮而出,形成了迥別于傳統趣味的獨特美感。目前的狀態是曾健勇的理想狀態,每天在工作室做自己喜歡的事,解決創作中原有的問題,挑戰新的難度,就像一個無限迴圈的遊戲。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