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沒被看見的情緒,都變成了身體裡的毒

 我們從出生開始, 就在父母的「你要乖啊」, 的催眠聲中長大。 這個「乖「字不僅包含了你不要爬高走低, 不要蹦跳吵鬧, 還包含了你跌倒了不要哭, 被打了不要生氣, 甚至你做噩夢了, 都「別害怕」。

我的一個來訪者M說她看到那種白鬍子老頭就害怕, 三十幾歲了, 身邊人告訴她, 人家就是鬍子長一點, 又不是妖怪, 興許力氣還沒有你大呢, 你怕什麼呢?

她頭腦也知道啊, 但身體不配合, 最尷尬的一次, 有個客戶請她去機場幫忙接一下老父親, 她本來興高采烈的去了, 因為這是提升客戶關係最好的機會了, 結果一接到老人她就身上冒冷汗。

因為對方正好是白髮老鬍子, 老頭看到她熱情洋溢, 可是她則本能的倒退了一步。 奈何沒有後路可退, 所以後來她是戰戰兢兢的把老人帶到了客戶家裡, 過程中還闖了個紅燈。

M問我:我怎麼破除這個毛病?

我們進行了回溯後發現, 這個問題來自于她童年裡未被釋放的恐懼, 小時候媽媽是在家裡做手工掙錢的, 做的多掙得多。 為了多掙錢, 媽媽就希望只有3歲的女兒多睡覺。

然而她正是活潑的年齡, 需要媽媽陪著自己玩。 于是媽媽想到了絕佳的主意, 就是嚇唬女兒:你不能大聲說話, 也不能動作太大, 否則有白鬍子壞爺爺把你帶走。 就永遠見不到媽媽了。

M嚇得哇哇大哭。 撲到媽媽懷裡要躲起來。 由于媽媽沉迷工作, 又把M推開, 命令她:別哭了, 去睡覺就可以了。

一邊嚇唬她, 一邊讓她別哭, 別害怕。 如此混亂的引導, 就是想讓女兒乖乖睡覺, 好讓她安靜的工作。

但正是這樣, 導致M的身體裡埋下了一顆恐懼的種子。 甚至是求神拜佛都沒有化解。

還有個男孩L,

在和女友分手後來諮詢, 說自己失眠影響工作了, 想改善失眠。 我就問他:這個和你分手有關係嗎?

他立即反駁我:沒有啊, 我無所謂的。

我後來邀請他閉上眼睛, 去感受一下, 女友對他提出分手那一剎那, 身體的反應, 結果他一顆眼淚滾落了下來。 又閃電般的, 他馬上睜開眼睛, 用餐巾紙處理了眼淚。

我問她:對你來說, 眼淚代表什麼?他回答:懦弱, 無能。

回溯到小時候, 父親是軍人出身, 母親又是老師, 所以雖然是獨生子, 但對他非常嚴格, 從剛開始學習走路, 就要求他跌倒不哭, 自己爬起來。

後來考試緊張導致不及格, 媽媽就罰他面壁思過, 腿站累了發軟, 父親用膝蓋頂他一下, 讓他要有男人的樣子。

後來他哭了, 媽媽又說:動不動就哭,

怎麼能有出息……

他也曾以為, 家家戶戶都是這樣的, 父母並無過分。

但正如很多書裡說到的:當你頭腦認為一切合理時, 身體卻記住了一切。

所以從一次次父母的偽人性訓練中, L變得越來越「堅強」, 以前熬夜補習功課不喊累, 父親帶著爬山差點摔到懸崖底下, 他不喊害怕, 加班到胃痙攣, 他也不喊疼……

直到後來他深愛的女友離開他, 他徹夜不眠才來諮詢。 他的目標居然是:我要戰勝失眠, 好好工作。

這是典型的情緒隔離的癥狀。 我表面陽光開朗, 內心早已千瘡百孔。

樊登曾在讀書會分享過他的一個聽聞, 說的是他有個做腫瘤科主任的朋友做了個調查, 就是去調查這些癌癥患者的童年經歷, 結果發現他們幾乎都有特別糟糕的童年。

正因為童年經歷糟糕, 他們有很多情緒都堆積在身體裡, 這些情緒就像毒素深藏在看不見的地方, 持續的被忽視, 被冷待, 後來就形成了包塊, 甚至是腫瘤。

有身心醫學專家也提到, 百分之九十的疾病來自于未被釋放的情緒。

而在我們大部分家庭裡, 又是不允許表達情緒的,而這些未被看見和表達的情緒,就會轉化為身體疾病,或者是成癮癥和強迫行為。比如一個焦慮的孩子一直被父母高要求對待,他會發展出抽動癥,來化解他的焦慮。

還有的孩子有恐懼不能表達,他會通過抽煙,酗酒,甚至是其他更加極端的行為來轉移他的恐懼。

父母都說,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開朗,那麼有個問題是:你對健康開朗的理解,是整天滿臉堆笑,從無痛苦和煩惱嗎?

還是說,我希望他們是真實的,有覺知的生活。他可以體驗並覺察到所有情緒的到來,並且從小就學會與情緒共處,最終成為一個體感敏銳,內心寬闊且有力量的人。

如果你的目標也是如此, 那麼從今天起,你在應對孩子的所有情緒時,就要有一個念頭和一個目標:

念頭是:哇,這是我讓孩子清空他情緒的好機會。

想法是:我要如何穩穩的去接住他的情緒呢?

當你啟動了這樣的想法,你的孩子即使再怎麼狂風暴雨發作,你都不會輕易的去制止或者控制他。

那麼你的孩子,就將在你的允許中,獲得他奔向健康體魄的三重意義:

1、確認自己是被允許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但是沒有哪個父母會阻止他:別哭了,你出生了應該感到高興啊。

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隨著這一聲啼哭,他們升級成了父母,而醫生也告訴他們,孩子這麼大嗓門,證明他健康,肺活量大。

可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如果再哭,再叫。父母的理解就是千差萬別了:你怎麼這麼脆弱?你怎麼不能堅強一點?

那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受傷了,他要麼哭要麼發脾氣,如果父母都能並不急于去制止和糾正,而是默默無聲的陪伴他,甚至走上前去擁抱他,那孩子的信念就會出來:我是真的被愛,因為在我最痛苦最困難的時候,哪怕我大哭大叫,我父母都不生氣。

同時,當孩子觀察著自己無論有多麼激烈的情緒,父母都能穩穩接住,並給與恰如其分的關懷,那孩子就覺得自己有靠山,有港灣,他的恐懼和焦慮會減緩,以後對抗困難的彈性會更大。

2、把身體裡情緒的垃圾清空

心理專家說過,我們的情緒啊,也和身體的其他排泄物一樣,是要疏而不是要堵的。我有個朋友,她在某一次參加一個同學的葬禮的時候,周圍所有人都落淚了,就她眼睛是幹的。

很多人都覺得她奇怪,懷疑她冷血。後來我給她做探索發現,她不是不傷心,而是她表達傷心的通道被堵了。

原因是小時候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再娶,繼母很兇,只給她吃飯睡覺的權力,不允許她哭鬧,6歲時給繼母倒茶手燙出水泡,她本能的哭,結果繼母吼她,說再哭就關進廁所。

她立即捂住嘴巴一聲不吭。如此訓練後,她自稱淚腺不發達,想哭也哭不出來。

憤怒和委屈也是如此,當孩子因為憤怒而喊叫,因為委屈而低沉落淚,都請父母允許他們這麼做,就好比你允許他上廁所排泄一樣,有來訪者評價自己孩子無精打采,我就發現,但凡是那些情緒外顯的孩子,他們反而更加有活力。

因為每當他們有喜怒哀樂,他們都及時流露並處理完了,所以他們的身體更加輕鬆無負擔。而那些不能表達情緒的孩子,則要花很多精力去壓制情緒,因此顯得沒活力。

綜上,如果你養育孩子的願望是期待他們健康快樂,那麼首先,你得允許他們哭和笑,允許他們委屈和難過,當孩子一次有一次的情緒被父母接住了,允許了,他們才會認為自己是足夠好的,世界是安全的,因此他們會更愛這個世界,也更愛自己,他們的人格就自然會很健康,很開朗。

又是不允許表達情緒的,而這些未被看見和表達的情緒,就會轉化為身體疾病,或者是成癮癥和強迫行為。比如一個焦慮的孩子一直被父母高要求對待,他會發展出抽動癥,來化解他的焦慮。

還有的孩子有恐懼不能表達,他會通過抽煙,酗酒,甚至是其他更加極端的行為來轉移他的恐懼。

父母都說,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開朗,那麼有個問題是:你對健康開朗的理解,是整天滿臉堆笑,從無痛苦和煩惱嗎?

還是說,我希望他們是真實的,有覺知的生活。他可以體驗並覺察到所有情緒的到來,並且從小就學會與情緒共處,最終成為一個體感敏銳,內心寬闊且有力量的人。

如果你的目標也是如此, 那麼從今天起,你在應對孩子的所有情緒時,就要有一個念頭和一個目標:

念頭是:哇,這是我讓孩子清空他情緒的好機會。

想法是:我要如何穩穩的去接住他的情緒呢?

當你啟動了這樣的想法,你的孩子即使再怎麼狂風暴雨發作,你都不會輕易的去制止或者控制他。

那麼你的孩子,就將在你的允許中,獲得他奔向健康體魄的三重意義:

1、確認自己是被允許的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但是沒有哪個父母會阻止他:別哭了,你出生了應該感到高興啊。

那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隨著這一聲啼哭,他們升級成了父母,而醫生也告訴他們,孩子這麼大嗓門,證明他健康,肺活量大。

可是隨著孩子越來越大,他們如果再哭,再叫。父母的理解就是千差萬別了:你怎麼這麼脆弱?你怎麼不能堅強一點?

那反過來說,如果一個孩子感覺受傷了,他要麼哭要麼發脾氣,如果父母都能並不急于去制止和糾正,而是默默無聲的陪伴他,甚至走上前去擁抱他,那孩子的信念就會出來:我是真的被愛,因為在我最痛苦最困難的時候,哪怕我大哭大叫,我父母都不生氣。

同時,當孩子觀察著自己無論有多麼激烈的情緒,父母都能穩穩接住,並給與恰如其分的關懷,那孩子就覺得自己有靠山,有港灣,他的恐懼和焦慮會減緩,以後對抗困難的彈性會更大。

2、把身體裡情緒的垃圾清空

心理專家說過,我們的情緒啊,也和身體的其他排泄物一樣,是要疏而不是要堵的。我有個朋友,她在某一次參加一個同學的葬禮的時候,周圍所有人都落淚了,就她眼睛是幹的。

很多人都覺得她奇怪,懷疑她冷血。後來我給她做探索發現,她不是不傷心,而是她表達傷心的通道被堵了。

原因是小時候母親早年去世,父親再娶,繼母很兇,只給她吃飯睡覺的權力,不允許她哭鬧,6歲時給繼母倒茶手燙出水泡,她本能的哭,結果繼母吼她,說再哭就關進廁所。

她立即捂住嘴巴一聲不吭。如此訓練後,她自稱淚腺不發達,想哭也哭不出來。

憤怒和委屈也是如此,當孩子因為憤怒而喊叫,因為委屈而低沉落淚,都請父母允許他們這麼做,就好比你允許他上廁所排泄一樣,有來訪者評價自己孩子無精打采,我就發現,但凡是那些情緒外顯的孩子,他們反而更加有活力。

因為每當他們有喜怒哀樂,他們都及時流露並處理完了,所以他們的身體更加輕鬆無負擔。而那些不能表達情緒的孩子,則要花很多精力去壓制情緒,因此顯得沒活力。

綜上,如果你養育孩子的願望是期待他們健康快樂,那麼首先,你得允許他們哭和笑,允許他們委屈和難過,當孩子一次有一次的情緒被父母接住了,允許了,他們才會認為自己是足夠好的,世界是安全的,因此他們會更愛這個世界,也更愛自己,他們的人格就自然會很健康,很開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