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我啥也沒管過,兒子自己設計了一個小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學」,怎麼做?

1

上周我發了一個朋友圈, 分享了大兒子設計並程式設計實現的一個小遊戲視訊。 我說, 學校作業很少, 我也不管他, 于是每天搗鼓自己的興趣愛好, 放飛自我, 樂此不疲。

于是, 有朋友讓我介紹一下怎麼培養孩子的自律。 還有幾個朋友問, 為什麼你家孩子就能在玩中學?我家的就是純瘋玩呢?

他編這個程式跟自律沒有任何關係(雖然他確實挺自律的), 因為這個是純粹出于興趣做的, 不需要自我約束。 不是老師佈置的作業, 也不是家長建議做的。 他做好後也沒立刻拿給我看, 直到那一天恰好想起來才給我演示了一下。

喜歡的事情不需要動用自律, 是興趣驅動的自發行為。

接下來就要說到這個問題了, 怎麼才能讓孩子從「純玩」轉移到「玩中學」。

首先要界定一下, 什麼是「純玩」, 什麼是「玩中學」。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想了半天, 也沒想清楚。 但是, 根據對家長的瞭解,

我推測這個劃分標準就是「有沒有相應的課外班」。

如果有相應的課外班, 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市場(也就是掏錢的家長)認可的, 孩子應該學習掌握的一項技能。

為什麼需要掌握?可能是應試升學的需要, 也可能是認為這是當今時代「應該」掌握的技能(這個「應該」是誰定義的, 也可以深思)。

而如果沒有相應的課外班, 就意味著家長認為不需要刻意學習。

按照這個標準, 程式設計不僅有課外班, 而且現在非常火, 不管是時代的變化, 還是市場對消費者的導向, 總之, 程式設計技能已經位列家長心中的「正經技能」了。 恰巧, 我的孩子就編了一個程式, 所以就被劃分為「玩中學」。

對了, 那個朋友圈下面的回復, 就有朋友問「報的哪個機構,

推薦一下」。 我回復, 什麼班都沒報, 都是他自己搗鼓的。

如果這件事再早20年, 程式設計課外班還沒有如火如荼, 那麼家長還會認為「製作一個電子遊戲」是「玩中學」嗎?

恐怕有些家長會覺得幹這事兒又容易沉迷遊戲, 又耽誤學習, 又費眼睛。

孩子的興趣是五花八門的, 豈是課外班能夠涵蓋的?興趣就是讓人感到愉悅, 願意在上面投入時間和付諸行動。

孩子產生一個興趣, 是出自于他的喜好。 而家長檢驗一個興趣是不是「有益」, 是從實用角度來看, 比如有利于升學的, 有利于才藝展示的。 像「數學、彈琴、畫畫」這些興趣都是家長喜歡並支持的, 絕對屬于「玩中學」。

但是, 這只是興趣的一小部分。 還有更多的興趣是眼下看不到任何「用處」的,

這種興趣恐怕就很容易被判別為「純玩」, 像是過家家, 玩泥巴, 觀察小蟲子等等。

想起來去年疫情期間有一學期沒去學校, 我小兒子發現了社區池塘有小魚, 于是愛上了撈魚。 每天拿著魚網和水桶去撈魚, 少則一個多小時, 多則4個小時, 大太陽底下, 樂此不疲。 結束時, 再把小魚都放回池塘, 空桶回家。 撈魚這樣的興趣愛好, 恐怕是要被當成「純玩」的。

興趣是讓人愉快的, 玩也是讓人愉快的, 興趣和玩有區分界限嗎?

孩子自己在從事興趣的過程中, 就認為他是在玩, 他絕對不會從「實用角度」來想這件事有什麼用。

2

再來說說「玩中能學到什麼」。

家長期待的「學」恐怕是知識的增長。 比如一個愛看小蟲子的孩子, 如果他能記住自己見到過的很多小蟲子,

但是都不知道名字, 恐怕家長會覺得這就是「純玩」, 沒學到什麼。

但如果這個孩子看過科普書, 或者參加過一些相應的活動, 能夠說出很多昆蟲的名字, 甚至門綱目科屬種, 恐怕家長就會「刮目相看」了。 畢竟, 這是一個可交付的「成果」, 能夠呈現一些 「頭頭是道」的東西。

說到這兒, 我想起來物理學家費曼講述的他童年的經歷。 費曼的父親經常帶費曼去樹林散步, 並引導他觀察其中各種有趣的事情。 其他媽媽知道了, 也讓丈夫帶著孩子去樹林散步。

之後, 一個小夥伴問費曼, 你看, 你知道那是什麼鳥嗎?費曼說不知道。 那個孩子得意洋洋地說出鳥的學名, 然後說「你爸爸什麼也沒教你!」

事實是, 費曼的爸爸特意跟他說過, 「你知道這鳥的名字,就算你會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去稱呼它,你其實對它還是一無所知。你所知道的,只不過是不同地方的人怎麼稱呼這種鳥而已。現在,讓我們來好好觀察這只鳥。」費曼從中學會了「觀察」。

費曼一直對爸爸的教育特別認可和感激。他說,爸爸很早就讓他懂得,知道一個概念和真正懂得這個概念有很大區別。這一點,在他日後的事業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當費曼看到巴西的學生對于物理定律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無法應用來解決問題,他抨擊了這種死板的學習方式。

所以,我想說的是,你覺得孩子在「純玩」,可能是你沒有看到他學到了什麼,畢竟,技能不等于知識,而且很多技能也不能體現在考試中。

比如說我小兒子撈了一個夏天的魚,我問他怎麼能撈到那麼多魚。

他說,有4個步驟。第一步,觀察魚的位置;第2步,預測魚的遊動方向;第3步,在魚的遊動方向上,找準切入點,快速下網;第4步,快速出水,魚就跑不掉了。

能夠撈魚撈出一個方法論,而且是他自己發現總結的(他撈魚我從來不陪),我非常欽佩。懂得在魚的前進方向上撈,而不是在魚的當下所在位置撈,實踐出真知。

後來,他去射箭,射的也不錯,我射了一箭,沒中。他就跟我說,媽媽,射箭要瞄準靶子上方,因為箭會往下掉的。我這才發現,他已經把這個「預測物體運動規律」從撈魚遷移到了射箭上,這種發現是非常寶貴的。我認為,他撈魚的收穫不亞于哥哥程式設計做遊戲。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老大魔鬼,老二天使》,本來我不大看個人育兒經,但因為現場聽過這個作者的演講,她是我的校友,而且和我一樣,養育了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男孩,就懷著好奇心去讀。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刻。

她的大兒子在申請大學時(後來被劍橋錄取),有個學校要求用一段話描述自己。孩子就選擇了這麼一件事:自己喜歡把朋友的照片P得搞笑,這個小愛好給自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他非常擅長Photoshop,開始使用更專業的繪圖板,在電腦上畫卡通人物,為電子遊戲做插圖,通過網路自學了數位繪畫課程。

P搞怪圖恐怕也會被當做沒啥益處的「純玩」,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癖好也帶給孩子很多收穫。因為這是孩子的興趣,會給他克服困難,迎接挑戰,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這和「被要求學」的任務是完全不一樣的。

3

說到這裡,恐怕有家長會問,孩子就知道玩遊戲或者在網上看小視訊,這能有什麼益處?

這其實可以劃分為兩個小問題。一個是電子產品的限制,另一個是其它興趣愛好的產生。如果孩子的生活過于單調,沒有激發其它興趣愛好的環境,就很容易把電子產品當成唯一的樂趣來源。

所以,一方面要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進行限制以及進行相應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引導並激發孩子有其它各種各樣的興趣。

以前說過電子產品的問題,今天重點說引導孩子的其他興趣。

產生興趣需要環境和體驗。在一個環境中,耳濡目染,對什麼接觸比較多,就有可能產生興趣。所以,家庭環境、家長的興趣愛好、家長的職業、家長和孩子的日常溝通,都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愛閱讀的家庭,孩子會更有可能喜歡閱讀,就像我家。熱愛古典音樂的家長,不僅在家裡聽,也經常去演奏會,孩子就更有可能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我身邊的朋友,孩子自己特別願意學樂器的幾個例子,都是家長自身就特別熱愛古典音樂,創造了這個環境。

我在孩子美術老師的工作室,看見老師女兒的作品,非常棒,我想,這跟爸爸媽媽都從事美術工作是分不開的,從小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孩子更有可能熱愛美術。

如果,你想讓孩子脫離感官刺激的娛樂,建立更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問問自己,我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

我大兒子最近對理財特別感興趣,讀了不少書,總跟我討論這樣的話題,並且躍躍欲試要自己理財。但是他現在這個狀態,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而是有了多年的積累。

孩子爸爸經常在晚餐時,分享聽的一些巨觀經濟課程的有意思的地方,兩個孩子聽不懂的,也會問。大兒子對社會現象比較感興趣,我也會借此和他展開討論,比如互聯網產品是免費的,他們是怎麼賺錢的;銀行為什麼會給儲戶利息等等。他已經訂閱了兩年的日報,每天關注新聞。再之後,他看了一系列經濟學普及讀物和商業傳記。隨著零花錢的積累,就開始想如何讓自己的存款升值。

再說程式設計。

一開始,大兒子是對各種app和軟體感興趣,為自己知道特別多軟體,以及會裝系統而感到自豪,說自己是電腦達人。在幾年前,他甚至還洋洋自得地在社區電梯貼了一個廣告,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說任何電腦問題,他都可以免費解答(這個廣告被保潔阿姨無情清除)。

然後,他爸爸(也是從小熱愛電腦、學了電腦專業)跟他說,你現在的技能,最適合的工作就是網咖管理員,能夠熟練裝機。孩子聽了,就好奇,那我想在電腦上更厲害,該學什麼?他爸爸說,厲害的人就是做出那些軟體的人。他這才開始了程式設計的自學。

因為有了自學基礎,這學期被選進學校的「資訊技術社團」,課上老師佈置了一個小任務,他可能受到一定的啟發,下課後做了那個小遊戲。

沒有什麼東西是憑空產生的,都是一點點積累的。只要孩子有興趣有方向,等到了相應的年齡,就會擁有更多的技能,並能做出讓自己有成就感,讓家長驚喜的東西。

孩子的美術老師告訴我,她女兒也是到了國中才開始自發認真學繪畫的,一旦孩子自己想學,就能克服練習中的枯燥。從有環境,到孩子自發刻苦學習繪畫技能,有好幾年的積累。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也說過,小學階段,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探索和嘗試,到了中學才會有比較明確的興趣愛好。如果在萌芽階段,就給孩子上了嚴苛的訓練,大機率會傷害孩子的興趣。最好的啟蒙老師應該是具有熱情並鼓勵孩子的。

除了環境,還需要讓孩子體驗。興趣不是在房間裡自己反思能發現的,必須試一試才知道自己內心的感受。

如果孩子太忙,沒有自主安排的時間,也很難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如果孩子生活太單調,就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也很難有更多的體驗機會。

這個體驗,不意味著上課外班,只是要給孩子空間、時間和環境,讓他去嘗試去發現。

4

總結一下,怎麼能讓孩子做到「玩中學」?

首先,家長要突破功利的想法,看到玩耍的價值,看到興趣愛好對孩子的益處;

其次,家長要給孩子提供環境,讓孩子體驗;

最後,還要有耐心,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積累,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驚喜湧現出來。

寫到這裡,又想起來一件事。我大兒子特別想看紀錄片《空中浩劫》,我怕這樣的災難紀實會對這麼小的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以後害怕不敢坐飛機,就一直沒同意。過了這麼幾年,我看他對飛機的熱情未減,于是今年就解禁了。他看了好多集,沒有出現我擔心的「心理陰影」。

但是,隨著看片,他對飛機的研究越來越專業。光是這個寒假,我就給他買了六七本關于飛機的書,有機長分享,飛機大全、機型設計、商業傳記,還有飛行原理。他都饒有興趣,有的書還看了不下十遍。這是看片引發的主題學習,我自己就經常這樣。對什麼主題偶然接觸,一旦產生了興趣,馬上買一系列書,再結合紀錄片、網上資料,全方位研究。

上周,他告訴我,《空中浩劫》的「生肉」都能看懂。「生肉」,就是沒有中英文字幕的國外視訊。我還是很震驚的!我比較隨性,很少讓孩子聽英語。現在孩子居然能不要字幕純靠聽力就能理解全片了!我同意他看片的時候,可沒想到還有提高英語聽力的「副作用」。

這個,大概可能,也要被大家算作「玩中學」。

「你知道這鳥的名字,就算你會用世界上所有的語言去稱呼它,你其實對它還是一無所知。你所知道的,只不過是不同地方的人怎麼稱呼這種鳥而已。現在,讓我們來好好觀察這只鳥。」費曼從中學會了「觀察」。

費曼一直對爸爸的教育特別認可和感激。他說,爸爸很早就讓他懂得,知道一個概念和真正懂得這個概念有很大區別。這一點,在他日後的事業中有非常明顯的體現,當費曼看到巴西的學生對于物理定律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無法應用來解決問題,他抨擊了這種死板的學習方式。

所以,我想說的是,你覺得孩子在「純玩」,可能是你沒有看到他學到了什麼,畢竟,技能不等于知識,而且很多技能也不能體現在考試中。

比如說我小兒子撈了一個夏天的魚,我問他怎麼能撈到那麼多魚。

他說,有4個步驟。第一步,觀察魚的位置;第2步,預測魚的遊動方向;第3步,在魚的遊動方向上,找準切入點,快速下網;第4步,快速出水,魚就跑不掉了。

能夠撈魚撈出一個方法論,而且是他自己發現總結的(他撈魚我從來不陪),我非常欽佩。懂得在魚的前進方向上撈,而不是在魚的當下所在位置撈,實踐出真知。

後來,他去射箭,射的也不錯,我射了一箭,沒中。他就跟我說,媽媽,射箭要瞄準靶子上方,因為箭會往下掉的。我這才發現,他已經把這個「預測物體運動規律」從撈魚遷移到了射箭上,這種發現是非常寶貴的。我認為,他撈魚的收穫不亞于哥哥程式設計做遊戲。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老大魔鬼,老二天使》,本來我不大看個人育兒經,但因為現場聽過這個作者的演講,她是我的校友,而且和我一樣,養育了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男孩,就懷著好奇心去讀。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刻。

她的大兒子在申請大學時(後來被劍橋錄取),有個學校要求用一段話描述自己。孩子就選擇了這麼一件事:自己喜歡把朋友的照片P得搞笑,這個小愛好給自己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他非常擅長Photoshop,開始使用更專業的繪圖板,在電腦上畫卡通人物,為電子遊戲做插圖,通過網路自學了數位繪畫課程。

P搞怪圖恐怕也會被當做沒啥益處的「純玩」,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小癖好也帶給孩子很多收穫。因為這是孩子的興趣,會給他克服困難,迎接挑戰,不斷進步的內在動力,這和「被要求學」的任務是完全不一樣的。

3

說到這裡,恐怕有家長會問,孩子就知道玩遊戲或者在網上看小視訊,這能有什麼益處?

這其實可以劃分為兩個小問題。一個是電子產品的限制,另一個是其它興趣愛好的產生。如果孩子的生活過于單調,沒有激發其它興趣愛好的環境,就很容易把電子產品當成唯一的樂趣來源。

所以,一方面要對電子產品的使用進行限制以及進行相應的教育,另一方面就是引導並激發孩子有其它各種各樣的興趣。

以前說過電子產品的問題,今天重點說引導孩子的其他興趣。

產生興趣需要環境和體驗。在一個環境中,耳濡目染,對什麼接觸比較多,就有可能產生興趣。所以,家庭環境、家長的興趣愛好、家長的職業、家長和孩子的日常溝通,都對孩子有著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愛閱讀的家庭,孩子會更有可能喜歡閱讀,就像我家。熱愛古典音樂的家長,不僅在家裡聽,也經常去演奏會,孩子就更有可能對古典音樂產生興趣。我身邊的朋友,孩子自己特別願意學樂器的幾個例子,都是家長自身就特別熱愛古典音樂,創造了這個環境。

我在孩子美術老師的工作室,看見老師女兒的作品,非常棒,我想,這跟爸爸媽媽都從事美術工作是分不開的,從小就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成長,孩子更有可能熱愛美術。

如果,你想讓孩子脫離感官刺激的娛樂,建立更有益的興趣愛好,可以問問自己,我提供了什麼樣的環境?

我大兒子最近對理財特別感興趣,讀了不少書,總跟我討論這樣的話題,並且躍躍欲試要自己理財。但是他現在這個狀態,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而是有了多年的積累。

孩子爸爸經常在晚餐時,分享聽的一些巨觀經濟課程的有意思的地方,兩個孩子聽不懂的,也會問。大兒子對社會現象比較感興趣,我也會借此和他展開討論,比如互聯網產品是免費的,他們是怎麼賺錢的;銀行為什麼會給儲戶利息等等。他已經訂閱了兩年的日報,每天關注新聞。再之後,他看了一系列經濟學普及讀物和商業傳記。隨著零花錢的積累,就開始想如何讓自己的存款升值。

再說程式設計。

一開始,大兒子是對各種app和軟體感興趣,為自己知道特別多軟體,以及會裝系統而感到自豪,說自己是電腦達人。在幾年前,他甚至還洋洋自得地在社區電梯貼了一個廣告,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說任何電腦問題,他都可以免費解答(這個廣告被保潔阿姨無情清除)。

然後,他爸爸(也是從小熱愛電腦、學了電腦專業)跟他說,你現在的技能,最適合的工作就是網咖管理員,能夠熟練裝機。孩子聽了,就好奇,那我想在電腦上更厲害,該學什麼?他爸爸說,厲害的人就是做出那些軟體的人。他這才開始了程式設計的自學。

因為有了自學基礎,這學期被選進學校的「資訊技術社團」,課上老師佈置了一個小任務,他可能受到一定的啟發,下課後做了那個小遊戲。

沒有什麼東西是憑空產生的,都是一點點積累的。只要孩子有興趣有方向,等到了相應的年齡,就會擁有更多的技能,並能做出讓自己有成就感,讓家長驚喜的東西。

孩子的美術老師告訴我,她女兒也是到了國中才開始自發認真學繪畫的,一旦孩子自己想學,就能克服練習中的枯燥。從有環境,到孩子自發刻苦學習繪畫技能,有好幾年的積累。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也說過,小學階段,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探索和嘗試,到了中學才會有比較明確的興趣愛好。如果在萌芽階段,就給孩子上了嚴苛的訓練,大機率會傷害孩子的興趣。最好的啟蒙老師應該是具有熱情並鼓勵孩子的。

除了環境,還需要讓孩子體驗。興趣不是在房間裡自己反思能發現的,必須試一試才知道自己內心的感受。

如果孩子太忙,沒有自主安排的時間,也很難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如果孩子生活太單調,就是家和學校兩點一線,也很難有更多的體驗機會。

這個體驗,不意味著上課外班,只是要給孩子空間、時間和環境,讓他去嘗試去發現。

4

總結一下,怎麼能讓孩子做到「玩中學」?

首先,家長要突破功利的想法,看到玩耍的價值,看到興趣愛好對孩子的益處;

其次,家長要給孩子提供環境,讓孩子體驗;

最後,還要有耐心,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積累,就會有源源不斷的驚喜湧現出來。

寫到這裡,又想起來一件事。我大兒子特別想看紀錄片《空中浩劫》,我怕這樣的災難紀實會對這麼小的孩子造成心理陰影,以後害怕不敢坐飛機,就一直沒同意。過了這麼幾年,我看他對飛機的熱情未減,于是今年就解禁了。他看了好多集,沒有出現我擔心的「心理陰影」。

但是,隨著看片,他對飛機的研究越來越專業。光是這個寒假,我就給他買了六七本關于飛機的書,有機長分享,飛機大全、機型設計、商業傳記,還有飛行原理。他都饒有興趣,有的書還看了不下十遍。這是看片引發的主題學習,我自己就經常這樣。對什麼主題偶然接觸,一旦產生了興趣,馬上買一系列書,再結合紀錄片、網上資料,全方位研究。

上周,他告訴我,《空中浩劫》的「生肉」都能看懂。「生肉」,就是沒有中英文字幕的國外視訊。我還是很震驚的!我比較隨性,很少讓孩子聽英語。現在孩子居然能不要字幕純靠聽力就能理解全片了!我同意他看片的時候,可沒想到還有提高英語聽力的「副作用」。

這個,大概可能,也要被大家算作「玩中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