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捨得》:父母最大的愚蠢,就是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的孩子

1

電視劇《小捨得》一開播, 就被送上了熱搜。

劇裡的一幕, 讓不少網友直呼人間真實。

外孫女唱歌比賽拿了第一名, 外公高興, 就把孩子們都喊回去聚聚, 吃個便飯。

餐桌上, 子悠媽媽說:

「我們子悠啊, 還真得要跟歡歡好好學習。 」

她假裝自己的孩子太內向了, 想給他報興趣班, 他一點也不喜歡。

「子悠就知道學習, 上學期期末拿了個第一名, 隨堂測試是次次第一。 」

「前段時間還有家長跟我說, 子悠他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

然後假裝隨口一問:「歡歡怎麼樣了?摸底考成績考多少了?上周的隨堂測試考多少分?」

外公見氣氛有點僵硬, 就讓歡歡唱一首歌。

歡歡表演完以後, 她不甘落後, 又讓子悠「你給外公背個圓周率吧。 」

好好的一場家宴, 成了一場比賽。

比孩子的才藝, 比孩子的分數, 孩子被當成了大人比拼好勝心的「工具」。

孩子仿佛就是家長身上的一樣飾品, 孩子表現越好, 他們就越有面子。

從孩子的才藝, 到孩子的學習成績, 甚至到將來的找到什麼工作, 嫁娶了怎樣的另一半, 無一例外都會成為一場比賽。

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好, 就眉開眼笑。

如果比別人差, 就訓斥孩子, 逼迫孩子付出更多的精力, 贏得「下一場比賽」。

2

父母好勝攀比鬥孩子, 最後為此買單的卻也是最無辜的孩子。

《中國青年報》曾採訪過1863名家長, 調查結果顯示:

83.4%的受訪家長有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的行為。

正是這種攀比, 讓許多孩子都在潛移默化中, 把「把別人比下去」當成自己的三觀和生活標準。

社區裡就有一對父母, 家庭算不上富裕, 但是經常覺得自己和孩子豪豪都比別人優秀。

每次碰面, 都要跟別人說他們家的豪豪多才多藝, 成績優秀。

寒暑假的時候, 更是喜歡跟別人炫耀自己帶著孩子去了哪裡玩。

所以圍繞在孩子身邊的聲音大多數都是:

「豪豪真棒!比我家孩子見多識廣。 」

「要是我家孩子有豪豪一半就好了。 」

有一次, 學校正在準備兒童節的才藝表演,

社區裡好幾個孩子都報名參加了, 他們知道以後, 也迫不及待替豪豪報名。

但是孩子能拿出手的才藝專案, 都已經有同學報名了。

不甘落後于人的父母, 就給孩子報了一個架子鼓速成班。

什麼也不學, 從頭到尾就練一首曲子。

表演結束後, 好多孩子都圍著豪豪, 誇他:

「你好厲害啊!」

豪豪笑得很得意, 他的父母也立即在朋友圈炫耀一番。

然而, 等豪豪上了國中, 也跟他們一樣, 越來越喜歡炫耀攀比。

同學有什麼, 他轉頭就一定要求父母給他買, 不買就大吵大鬧。

他所有的勝負欲, 都用在了虛榮攀比之上, 最後成績一落千丈。

莫言說:

「每個人從生下來最早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 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家庭教育。 」

父母看重功名利祿, 做事好面子,

孩子就會把它們當做判定一個人是否優秀的標準。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中曾說這是「病態現象」:「這種父母, 帶出來的孩子往往有問題!」

父母每一次的炫耀攀比, 都會在孩子內心堆積出虛榮感, 成為孩子性格中甩也甩不掉的沉重包袱。

最後, 父母那些在外炫耀過的一切,都會成為孩子避不開的坑。

3

父母只要把孩子放在比較的一端,就會因為比較帶來的落差感,覺得孩子不如別人。

而父母對孩子的永不滿意,最容易摧毀孩子的自信。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問:如何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

高贊回答是:讓他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

他說:「就是因為爸爸有這種比較、打壓的習慣,我從小就對自己沒有什麼自信。」

從小到大,他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才藝,都比同齡人優秀。

可是他卻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為爸爸經常跟他說:

「你成績還過得去,但是你班那個誰誰誰,不僅成績好,聽說還獲得奧數比賽的冠軍,你要多向人家學習。」

剛上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期中考,他考了全年級前十。按照他當時的學習水準,前十已經是超常發揮。

公佈成績的時候,老師都特意在班上點名表揚。

下午開家長會前,爸爸在學校看到教學樓樓下的公佈欄的分數排名,站在爸爸身邊的他,原以為會得到一句表揚。

可爸爸只是說了一句:

「考試成績不錯,不過還是你們班的小何厲害啊,能排到全年級前三。」

這番話沒有批評,但也沒有鼓勵,有的只是「別人家孩子」帶來的無限壓力。

後來,他一直為了成為「別人」而努力。

他從全年級前十,一點點超越其他同學,最好的時候能到全年級前三。

可是,比較沒有盡頭,哪怕他終于到了年級前三,把小何擠下去了,前面等著他的還有小楊小林。

漸漸的,他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比別人差。

中考的時候,班主任說他可以沖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是他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只是保守地報了一所普通高中。

大學畢業出來找工作,看到招聘上面的工作范圍和能力要求的時候,他無一例外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所以面試的時候總是畏畏縮縮。

有好公司拋來橄欖枝,他都不敢接,因為覺得自己沒那個能力。

他一路成長,但從未被肯定和欣賞。

這種打擊,是深層的,是持久的。

「別人家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無論自己做得怎麼好,鏡子都會告訴他,沒有比別人好。

久而久之,從內心滋生的自卑感,就會佔據孩子大部分的人生。

俞敏洪說:

「自卑是一種比狂妄還要糟糕的情緒,因為它導致你怕失敗,而什麼都不敢去做。」

當學習變成功利,教育淪為攀比,孩子的正常生長秩序被破壞,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壓抑和痛苦。

4

山東淄博曾發生過一起中學生殺人案。

14歲的初三學生秦子康,持刀殺死了同學馬自然。

馬自然與秦子康均為雪宮中學初三年級的學生。

馬自然經常是班級第一名,秦子康再優秀也只能拿第二。

于是秦子康的父母總是拿馬自然來打擊他,這份壓力在秦子康心裡漸漸扭曲成了一種殘暴。

他找到馬自然,出言威脅:「如果你再考得比我好,我就殺了你。」

後來會考成績公佈,馬自然的成績還是比秦子康好。

秦子康竟真的躲在馬自然家附近,等馬自然出現的時候,他拿著刀沖出來,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直接將刀捅進馬自然的心臟。

慘案發生後,秦子康被員警抓捕,他還很冷靜地說:

「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科在他的《道德箴言錄》裡也說:「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是不會有絲毫同情心的。」

嫉妒只會使人攻擊性增強,變得狠毒。

有的孩子不會傷人,卻會把這股負面力量,在自身引爆。

《小捨得》最新的劇集中,子悠因為天天刷卷子,刷到幾近崩潰,終于忍受不了的他,在考場上直接撕掉了考卷。

「子悠快抑鬱了吧」,也隨之登上了微博熱搜。

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焦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己也會表現出異常的焦慮,一旦遇到大的問題,很可能承受不了。

對我們而言的一次考試,卻成了孩子的絕路。

記得尹建莉老師說過: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

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們養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面子,而是為了成就他自己。

5

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的建議:

「向孩子強調,成功的定義是,自己不斷努力以及取得一點一滴的個人進步,而不是與他人的成就進行比較。」

每個孩子出廠設置不同,自然性能不同。

有的孩子擅長唱歌;有的孩子擅長跳舞;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安靜。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世界,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不要硬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

鼓勵孩子與自己比,別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的孩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靠自帶的光芒,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父母那些在外炫耀過的一切,都會成為孩子避不開的坑。

3

父母只要把孩子放在比較的一端,就會因為比較帶來的落差感,覺得孩子不如別人。

而父母對孩子的永不滿意,最容易摧毀孩子的自信。

曾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問:如何摧毀一個孩子的自信?

高贊回答是:讓他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陰影裡。

他說:「就是因為爸爸有這種比較、打壓的習慣,我從小就對自己沒有什麼自信。」

從小到大,他都是「別人家的孩子」,不管是學習成績,還是才藝,都比同齡人優秀。

可是他卻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為爸爸經常跟他說:

「你成績還過得去,但是你班那個誰誰誰,不僅成績好,聽說還獲得奧數比賽的冠軍,你要多向人家學習。」

剛上初一的時候,第一次期中考,他考了全年級前十。按照他當時的學習水準,前十已經是超常發揮。

公佈成績的時候,老師都特意在班上點名表揚。

下午開家長會前,爸爸在學校看到教學樓樓下的公佈欄的分數排名,站在爸爸身邊的他,原以為會得到一句表揚。

可爸爸只是說了一句:

「考試成績不錯,不過還是你們班的小何厲害啊,能排到全年級前三。」

這番話沒有批評,但也沒有鼓勵,有的只是「別人家孩子」帶來的無限壓力。

後來,他一直為了成為「別人」而努力。

他從全年級前十,一點點超越其他同學,最好的時候能到全年級前三。

可是,比較沒有盡頭,哪怕他終于到了年級前三,把小何擠下去了,前面等著他的還有小楊小林。

漸漸的,他也越來越覺得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比別人差。

中考的時候,班主任說他可以沖市里最好的高中,但是他覺得自己不行,所以只是保守地報了一所普通高中。

大學畢業出來找工作,看到招聘上面的工作范圍和能力要求的時候,他無一例外覺得自己不能勝任,所以面試的時候總是畏畏縮縮。

有好公司拋來橄欖枝,他都不敢接,因為覺得自己沒那個能力。

他一路成長,但從未被肯定和欣賞。

這種打擊,是深層的,是持久的。

「別人家的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無論自己做得怎麼好,鏡子都會告訴他,沒有比別人好。

久而久之,從內心滋生的自卑感,就會佔據孩子大部分的人生。

俞敏洪說:

「自卑是一種比狂妄還要糟糕的情緒,因為它導致你怕失敗,而什麼都不敢去做。」

當學習變成功利,教育淪為攀比,孩子的正常生長秩序被破壞,他的生活就只剩下壓抑和痛苦。

4

山東淄博曾發生過一起中學生殺人案。

14歲的初三學生秦子康,持刀殺死了同學馬自然。

馬自然與秦子康均為雪宮中學初三年級的學生。

馬自然經常是班級第一名,秦子康再優秀也只能拿第二。

于是秦子康的父母總是拿馬自然來打擊他,這份壓力在秦子康心裡漸漸扭曲成了一種殘暴。

他找到馬自然,出言威脅:「如果你再考得比我好,我就殺了你。」

後來會考成績公佈,馬自然的成績還是比秦子康好。

秦子康竟真的躲在馬自然家附近,等馬自然出現的時候,他拿著刀沖出來,在對方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直接將刀捅進馬自然的心臟。

慘案發生後,秦子康被員警抓捕,他還很冷靜地說:

「殺‍‍‍‍‍‍‍‍‍‍‍‍‍‍‍‍了他,我就是第一名了。」

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科在他的《道德箴言錄》裡也說:「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是不會有絲毫同情心的。」

嫉妒只會使人攻擊性增強,變得狠毒。

有的孩子不會傷人,卻會把這股負面力量,在自身引爆。

《小捨得》最新的劇集中,子悠因為天天刷卷子,刷到幾近崩潰,終于忍受不了的他,在考場上直接撕掉了考卷。

「子悠快抑鬱了吧」,也隨之登上了微博熱搜。

心理學研究表明:

在焦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己也會表現出異常的焦慮,一旦遇到大的問題,很可能承受不了。

對我們而言的一次考試,卻成了孩子的絕路。

記得尹建莉老師說過: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

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我們養育孩子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我們的面子,而是為了成就他自己。

5

艾麗卡·雷斯切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一書中的建議:

「向孩子強調,成功的定義是,自己不斷努力以及取得一點一滴的個人進步,而不是與他人的成就進行比較。」

每個孩子出廠設置不同,自然性能不同。

有的孩子擅長唱歌;有的孩子擅長跳舞;有的孩子活潑;有的孩子安靜。

他們各自有各自的世界,各自有各自的精彩。

不要硬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

鼓勵孩子與自己比,別讓「別人家的孩子」毀了自己的孩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靠自帶的光芒,照亮他們前行的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