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劉禹錫:人到中年無自由,不如唐朝一條狗

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 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半畝庭中半是苔, 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西元828年的春天, 長安城玄都觀裡, 傳出這首千古名詩的時候, 劉禹錫已經57歲了。

此刻的玄都觀, 只見幾處斷瓦殘垣, 聽得幾聲鳥鳴犬吠。

24年過去了。

劉禹錫離開長安的時候, 剛剛步入中年佳境, 深得皇帝重用, 位極人臣, 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

轉眼之間, 被貶出廟堂, 開始了長達24年的顛沛流離。

整個人生的中年, 劉禹錫為了心中的那份自由, 輾轉在貶謫的路上。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 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

01

西元805年, 劉禹錫33歲。

唐順宗登基, 他被當做宰相來培養, 成為革新朝政的中堅力量。

但是雄心壯志剛剛點燃, 就被當頭澆下一盆涼水, 反對派不僅軟禁了新皇, 還將勵志革新的青壯派, 全部趕出朝廷。

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永貞革新」和「二王八司馬事件」。

人到中年, 本想著要幹一番大事業, 卻遭遇滑鐵盧。

那一刻, 對于很多人來說, 聽到的只剩下夢破碎的聲音。

其實改革失敗前, 劉禹錫並非沒有選擇, 反對陣營早就有人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退一步, 他便可以高枕無憂, 只是從此就要選擇隨波逐流, 將命運放入別人的手中。

進一步, 他遭遇了失業危機, 遠離繁華的京城, 前途未蔔。

這便是一個中年人面臨事業選擇時的困局:

是選擇用自由去換取現世的安穩, 還是堅持自己的理想, 遵循自己的本心?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

選擇因循, 你必須藏起夢想, 壓制內心的衝動。 這是我們對現實的妥協, 勉力擔負起沉甸甸的中年責任。

選擇自由, 是對自己理想的尊重,

期待人生的翻轉, 但也意味著前路坎坷, 隨時面臨不可承受的墜落。

人到中年, 一邊是馬雲, 一邊是星雲。

一邊是風起雲湧, 改變世界的熱血燃燒;一邊是因循守舊, 匍匐前行的淡泊平凡。

02

剛剛人到中年的劉禹錫, 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初衷。

他寫下了自己的願望, 背起行囊, 頭也不回地南下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此刻他的心, 就像那只直沖雲霄的仙鶴, 拼盡全力掙脫開一切枷鎖, 尋找一片自由的天空。

能夠不受約束的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一次, 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尤其是人到中年, 這份勇氣在當時, 只屬于劉禹錫。

雖然經歷了現世的無數艱辛, 歷史對于他的這次選擇, 也給予了回報。

今天我們說起劉禹錫, 對「詩豪」油然而生敬意。 而劉禹錫因為在支邊期間開啟了嶺南地區重教興學的先河, 直到今天廣州連州的百姓, 還世代傳頌著他的美名。

如果人到中年, 鼓不起奔赴遠方的勇氣, 就不要抱怨眼前的茍且。

03

西元815年, 劉禹錫奉詔回京。

回長安之前, 劉禹錫的心中也是充滿了欣喜和期待, 地方政務他處理得有聲有色, 調任中央也應是情理之中。

理想很豐滿, 現實很骨感。

那些人讓他回來, 是覺得他應該是學乖了。

劉禹錫一回到長安, 便有人向他透露了風聲:

「劉老弟啊,為了大好前程,你還是服個軟吧。你母親年事已高,兒子以後也要進學考科舉……」

是啊,此時劉禹錫已經44歲,已過不惑,被貶邊州十餘年。縱然年輕時有什麼雄心壯志,也消磨殆盡了。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個人吃苦無所謂,難道還要讓家人老小陪自己一起受罪嗎?

人到中年,就是一場負重前行的漫漫長途,註定沒有輕盈的羽翼。

我們心懷夢想,卻不得不在日復一日的茍且中消磨盡餘生的時光。

人到中年無自由,很多時候並非因為自己不想選擇自由,而是為了家人,為了責任,我們親手掐滅了自己的衝動之火。

回到長安的那個春天,在一幫好友的簇擁下,劉禹錫遊覽了聞名遐邇的玄都觀。

想必那時的他也曾有過掙扎。

長安很繁華,玄都觀的桃花也很美。但是放眼看去,周遭大多是一片趨炎附勢之徒,奴顏婢膝之輩,一個個失去了靈魂的模樣。

身在官場,不求為國為民,只是尸位素餐,蠅營狗茍。

這樣的生活,劉禹錫已經一眼望盡。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些靠投機取巧上位的朝廷新貴,倘若沒有十年前的那場變幫,哪有你們小人得志的機會?

在這一刻,劉禹錫已經做出了選擇。

此時的他,雖然無權無勢,但仍有一枝利筆在手,創作了大量表達對當朝權貴不滿的寓言詩。

于是,剛回長安,屁股還沒焐熱,他便再次被貶出了京城。

人到中年,有家庭負累,最怕人說一事無成。

即使只是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就會逼得人卑躬屈膝,甘願失去所有的自由。

但是,「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劉禹錫寧願一肩挑下生活的所有重擔,也不願讓自由的心蒙上永不凋落的塵埃。

無論是放在當時的封建官場,還是當下,他都屬于一個異類。

正如崔永元接受採訪時說的那句:「我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我不願匯入這個洪流。」

這是一個中年人,徹徹底底的「反叛」。

04

劉禹錫的不屑,令整個官場的蠅營狗茍之輩對他恨之入骨。

為了讓這個「討厭」的人遠離中樞,眼不見為淨,他們故計重施,變本加厲,讓劉禹錫繞著大唐帝國的行政版圖走了一圈,從播州到連州,從連州到夔州,從夔州到和州……

唐朝被貶謫的官員,即使比地方官品級要高,也沒什麼地位和實權。

劉禹錫到了和州的一個小縣城的時候,當地的縣令顯然得到了上面的指示,不僅剝奪了劉禹錫作為刺史的官邸,還三番五次削減他的待遇,最後把他送到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裡。

對此,劉禹錫淡然處之,還提筆寫下了那首千古流芳的名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人到中年,一邊是庭院,一邊是田園。

你嚮往藍天白雲的田園,想過著詩歌般人生;但又嚮往花園別墅,庭院深深,明星作鄰。

你費盡心機去鑽營,拼了命地獲得權力和物質,以為只有這樣才有安全感,享受自由的人生。

可不知不覺間,就活成了令人厭惡的油膩中年模樣。

而這時候的劉禹錫,在斗室中持守本心,出門嘯吟山林,何嘗不是一種令人豔羨的活法。

05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

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是對每一個人的鞭策。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套著一個模子,活成了千篇一律?

想來,也就是成為中年人的那一刻。

敷水驛事件之後的元稹,江州司馬之後的白居易……

曾經和劉禹錫縱馬長安的那些少年們,都變成了「世事從今口不言」的老圓滑。

只有劉禹錫,人過中年,始終不曾油膩。

西元828年,57歲的劉禹錫再次來到了玄都觀。

就像當初他離開這裡一樣,依然還是一副不低頭不認慫的模樣。

或許在別人看來,他步入中年以後活得很失敗。

而他自己的眼中,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繁華落盡,終歸塵土。

又是一個十年過去了,當年盛極一時的玄都觀,如今門庭冷落。

天子都換了5位,曾經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們,也換了好幾波,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自由自在地在長安城閒逛呢?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奪去。

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如狗。

中年人所必須面對的生活,身體的衰弱,容顏的老去,家庭的責任……

于是,我們學會了事故圓滑,習慣了各種各樣的潛規則。

人到中年無自由,真真不如劉禹錫在玄都觀裡看到的,那條自由自在的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從不曾放棄對自由的追求,中年尾聲再度重回長安的劉禹錫,依然是那個「閱盡千帆的歸來少年」。

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老弟啊,為了大好前程,你還是服個軟吧。你母親年事已高,兒子以後也要進學考科舉……」

是啊,此時劉禹錫已經44歲,已過不惑,被貶邊州十餘年。縱然年輕時有什麼雄心壯志,也消磨殆盡了。

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一個人吃苦無所謂,難道還要讓家人老小陪自己一起受罪嗎?

人到中年,就是一場負重前行的漫漫長途,註定沒有輕盈的羽翼。

我們心懷夢想,卻不得不在日復一日的茍且中消磨盡餘生的時光。

人到中年無自由,很多時候並非因為自己不想選擇自由,而是為了家人,為了責任,我們親手掐滅了自己的衝動之火。

回到長安的那個春天,在一幫好友的簇擁下,劉禹錫遊覽了聞名遐邇的玄都觀。

想必那時的他也曾有過掙扎。

長安很繁華,玄都觀的桃花也很美。但是放眼看去,周遭大多是一片趨炎附勢之徒,奴顏婢膝之輩,一個個失去了靈魂的模樣。

身在官場,不求為國為民,只是尸位素餐,蠅營狗茍。

這樣的生活,劉禹錫已經一眼望盡。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些靠投機取巧上位的朝廷新貴,倘若沒有十年前的那場變幫,哪有你們小人得志的機會?

在這一刻,劉禹錫已經做出了選擇。

此時的他,雖然無權無勢,但仍有一枝利筆在手,創作了大量表達對當朝權貴不滿的寓言詩。

于是,剛回長安,屁股還沒焐熱,他便再次被貶出了京城。

人到中年,有家庭負累,最怕人說一事無成。

即使只是一份旱澇保收的工作,就會逼得人卑躬屈膝,甘願失去所有的自由。

但是,「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劉禹錫寧願一肩挑下生活的所有重擔,也不願讓自由的心蒙上永不凋落的塵埃。

無論是放在當時的封建官場,還是當下,他都屬于一個異類。

正如崔永元接受採訪時說的那句:「我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我不願匯入這個洪流。」

這是一個中年人,徹徹底底的「反叛」。

04

劉禹錫的不屑,令整個官場的蠅營狗茍之輩對他恨之入骨。

為了讓這個「討厭」的人遠離中樞,眼不見為淨,他們故計重施,變本加厲,讓劉禹錫繞著大唐帝國的行政版圖走了一圈,從播州到連州,從連州到夔州,從夔州到和州……

唐朝被貶謫的官員,即使比地方官品級要高,也沒什麼地位和實權。

劉禹錫到了和州的一個小縣城的時候,當地的縣令顯然得到了上面的指示,不僅剝奪了劉禹錫作為刺史的官邸,還三番五次削減他的待遇,最後把他送到一間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室裡。

對此,劉禹錫淡然處之,還提筆寫下了那首千古流芳的名篇《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人到中年,一邊是庭院,一邊是田園。

你嚮往藍天白雲的田園,想過著詩歌般人生;但又嚮往花園別墅,庭院深深,明星作鄰。

你費盡心機去鑽營,拼了命地獲得權力和物質,以為只有這樣才有安全感,享受自由的人生。

可不知不覺間,就活成了令人厭惡的油膩中年模樣。

而這時候的劉禹錫,在斗室中持守本心,出門嘯吟山林,何嘗不是一種令人豔羨的活法。

05

盧梭說:「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後把模子打碎了。」

這話聽起來自負,其實是對每一個人的鞭策。

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套著一個模子,活成了千篇一律?

想來,也就是成為中年人的那一刻。

敷水驛事件之後的元稹,江州司馬之後的白居易……

曾經和劉禹錫縱馬長安的那些少年們,都變成了「世事從今口不言」的老圓滑。

只有劉禹錫,人過中年,始終不曾油膩。

西元828年,57歲的劉禹錫再次來到了玄都觀。

就像當初他離開這裡一樣,依然還是一副不低頭不認慫的模樣。

或許在別人看來,他步入中年以後活得很失敗。

而他自己的眼中,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繁華落盡,終歸塵土。

又是一個十年過去了,當年盛極一時的玄都觀,如今門庭冷落。

天子都換了5位,曾經那些尸位素餐的政客們,也換了好幾波,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樣自由自在地在長安城閒逛呢?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奪去。

有人說,人到中年不如狗。

中年人所必須面對的生活,身體的衰弱,容顏的老去,家庭的責任……

于是,我們學會了事故圓滑,習慣了各種各樣的潛規則。

人到中年無自由,真真不如劉禹錫在玄都觀裡看到的,那條自由自在的狗。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從不曾放棄對自由的追求,中年尾聲再度重回長安的劉禹錫,依然是那個「閱盡千帆的歸來少年」。

前度劉郎今又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