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就算讀了10000本繪本,7歲前做不好這幾件事,上學後照樣是閱讀困難戶!

關于閱讀這件事, 真的是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我隨便從後臺的留言中一搜, 就有各種不同的問題。

我家孩子橫豎不愛讀書, 我和他爸為了營造氛圍, 每天晚上都定點看一個半小時的書, 也各種方法帶著讀, 可每次都是趕鴨子上架, 一說讀繪本, 就相看兩厭。

我家娃從上中班就開始識字, 可一年級了還不願也不能自主閱讀, 為什麼呀?

我們孩子從小就愛聽故事, 愛看繪本, 可是上小學之後卻出現了360°大轉彎, 忽然不愛讀書了, 這是怎麼回事?

我們給孩子讀過的繪本有一兩千本, 他自己沒事也愛拿書看,

為啥小學語文成績並不好?作文也寫不出幾個字?

不得不說, 咱們這屆父母整體文化素質高了很多, 也都知道孩子打小讀書的重要性, 所以大部分人都很重視孩子的閱讀。

但奇怪的是, 明明已經盡心盡力, 可結果卻不盡人意。 不禁有一種「錯付了」的感覺, 甚至有的人開始質疑, 把閱讀說的那麼神, 到底是不是誇大宣傳?

其實, 不是閱讀沒用, 而是很多時候我們用錯了方法, 使錯了勁兒, 今天小編整理了關于閱讀的四大誤區, 一起來看看你入了幾個。

誤區一「天天這兩本, 我都會背了, 你不嫌煩嗎?」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 就是孩子經常會出現在某一段時間內只喜歡看一兩本書, 一天兩天重複講還好說, 時間一長有的人就忍不了了:

「天天這兩本, 我都會背了, 你不嫌煩嗎?」

其實大人也並不是簡單的覺得煩, 不過是想讓孩子多讀多看新的、不同方向、不同內容的書。

為此剝奪孩子選擇權, 強行給孩子安排讀書計畫的父母不在少數。

但實際這是非常不可取的, 做更完善的讀書計畫本沒有錯, 但強制禁止孩子反復讀自己喜歡的書, 卻是不對的。

重複、多次讀一兩本書的情況, CC從兩歲多的時候就開始了, 一直持續到小學前。

毫不誇張地說, 每年最愛的那兩本, 至少得講個百八十遍, 很多我和C爸都能做到閉眼講, CC就更別提了, 當時大字不識一個的她, 竟然能做到一字不差地講完整本書。

更奇妙的是, 即便如此, 每次聽還都是津津有味。

這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這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長, 小孩子都喜歡做重複的事, 閱讀也不例外, 因為對于他們來說, 這個世界太大, 能做的事情太少也太難, 而熟悉的事會讓他們有掌控感和安全感。

另一方面看似讀的是「舊書」, 但其實每一次讀他們都能夠有新的收穫,

內心得到新的滿足, 都在不斷完善和補充自己對這本書、這個故事的理解和想象, 當有一天他覺得「可以了」, 自然會開啟新的故事。

所以, 當孩子要求重複讀一本書的時候, 不要拒絕他, 這是保護孩子閱讀興趣的第一步。

誤區二「孩子喜歡這類書我就給他買, 讀就比不讀強!」

看完第一點, 可能有人要說了, 「那我就撿著孩子喜歡看的來吧, 讀總比不讀強!」

這是閱讀的另一大誤區——只看一類書。

給娃買過繪本的都知道, 從內容上來看, 繪本分為虛構(fiction)和非虛構/科普(non-fiction)。

為了防止娃「偏科」, 最佳配置是「虛實通吃」, 原因就是閱讀不僅能提高孩子的文學素養, 更是幫助孩子全面發展, 為將來的各科學習打基礎。

尤其是3歲之後, 不要只看經典故事類型的書,

非虛構類比如科普、通識, 都要安排上。

因為孩子年齡越大, 非虛構類的書籍比虛構類的書籍, 閱讀門檻越高。

7歲的孩子, 就算之前閱讀0基礎, 讀起有趣的童話故事等虛構類讀物, 一般也都會喜歡。

但是科普、歷史等非虛構類讀物可不是, 如果中間丟了數年的知識積累,突然讓娃讀純科普書,他真不見得能讀得下去。

所以,就算孩子有特別喜歡讀的,也不影響我們合理安排讀書計畫,每天能講兩三本的,完全可以1舊+1或2新(虛構/非虛構),如果一天只能講一本,那麼4天舊+3新(虛構/非虛構)。

這是良好閱讀習慣的基礎,一定要從小打好。

開頭那位媽媽說到的孩子閱讀量很大,但語文成績並不好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私聊後才知道,他家孩子上四年級,最喜歡看的書就是《米小圈》《馬小跳》這種書。

這類內容雷同、套路相近,甚至連句式都一樣的書,並不建議多看,偶爾調節情緒或者作為自主閱讀的敲門磚可以,但如果每天看的都是這類,那麼看十本跟看一本沒什麼區別。

所以「虛實通吃」,攝取全面而豐富的「營養」才是正道,如此不僅是對語文,對全科都有幫助。

誤區三「別插嘴!故事還沒講完呢!」

很多家長,做事特別地追求完整性、統一性,講故事也不例外,追求故事的連貫性,急于把一本書講完,尤其是一些直男爸爸。

最煩的就是孩子各種問:為什麼,怎麼了,這是怎麼回事?……

此時很多家長不但不會回答,還會理直氣壯地教訓孩子:

我說一句你說三句,故事講了個啥你都不知道,先聽完好嗎?

這樣很不禮貌你不知道嗎,別人說話的時候你不要說話。

我是來給你講故事的還是來給你答疑解惑的,等我講完再問!

如果是日常的溝通交流,不打岔沒毛病,但在親子閱讀中就大可不必了,因為講透一本書比講完一本書更重要。

閱讀絕不是讀過就可以,還需要讀透、讀精、讀深,它不僅是讀的過程,更是記憶、思考、舉一反三的過程,如果只是讀一遍,不過是聽了個印象,走了個過場,很容易過目就忘。

因為孩子懂得少,所以他們的問題總是很多,這恰是他們學習的時候,所以當孩子問問問時我們一定要抓緊機會,為他們答疑解惑,這才是閱讀更深層次的價值所在。

在讀透這件事上,有兩個坑,小編必須要提個醒!

1、對于已經可以自主閱讀的孩子,仍然要堅持親子閱讀。

前邊說到了小學後忽然就不喜歡讀的孩子,就是這個問題,媽媽覺得孩子會讀了,那就應該自己讀。

殊不知,會讀和讀懂之間是有很大距離的,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是認識字,但未必明白整句或整段的意思。

那句話咋說來著,每個字我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

親子共讀中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思考的高度,絕對是自己讀書達不到的,其效果也遠剩過把孩子丟在一邊、讓他自己讀一本書。

所以孩子會自己讀之後,也不要一味地看讀了多少,仍然要看讀的效果。

2、對于不會問,甚至不會說的孩子,我們應該主動引導。

小娃娃剛接觸繪本時,超負荷的信息量會讓他們很蒙圈,根本不知道該看哪,更不知道你在講哪。

比如給一歲的DD講母雞蘿絲去散步時。

他連雞跟狐貍都不認識,我不解釋他不全看個寂寞?

所以前幾遍講解我都會先給他「指讀」。

講到哪裡,就用手指指讀圖片,說一說這是什麼,跟剛剛講的內容有什麼關係,這不光能幫DD理解和記憶繪本內容,還能幫他引入察覺和注意,更深一層地培養了他的觀察力。

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一舉多得!

誤區四「APP/故事機講得那麼好,還買什麼書呀!」

這年頭哪家孩子沒有兩三個故事機,聽故事APP的年費也是充了一年又一年。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產品都做得不錯,不僅故事講得聲情並茂,還有很多背景音樂讓人身臨其境,像一些科普類的內容還常常設計「小懸疑」「小包袱」來吸引孩子們聽。

CC從大班開始就非常喜歡通過APP聽名著和科普,說實話,一是她的閱讀量我滿足不了,二是我的確講得沒有人家好。

但是我們和CC之間的親子閱讀卻從來沒有間斷過,不僅現在讀,我還會一直堅持到她18歲,當然了,閱讀的形式也會隨著她的年齡增長來不斷改變。

親子閱讀除了前邊提到的那些好處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在情感上屬于一種親子陪伴,和其他的一起玩遊戲、一起出遊、一起手工、一起運動沒有區別。

尤其是當孩子主動向我們發起邀請時,無論他多大,都不要拒絕。

那時多半是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刻,尤其是他拿出的是一本幾年前講過的書,甚至是他已經背下來的,此時的他也都早已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字,但他仍然想讓你來給他讀,不過是想通過媽媽熟悉的聲音、耳熟能詳的故事來尋得心理上的安慰。

這一點我印象非常深。

去年C爸剛下鄉那段時間,兩個孩子不說不鬧,但心裡是非常想念爸爸的,相繼都生了一場病。

一次喝完藥之後,躺在床上的CC拉著我的手說:

「媽媽,給我講一本書吧!」

「好的,你說講什麼,我去拿。」

「《我爸爸》!」

這是她兩三歲的時候非常喜歡的一本,別說後來識字了,就算是不識字她也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一開始CC還是滿臉疲倦沒有精神,可隨著繪本中一次次提到爸爸如何如何力氣大、厲害、無所不能,又一次次體現出怎樣怎樣愛自己的孩子時,CC的臉上漸漸釋然了,最終露出了笑容。

後來問她才知道,原來爸爸的忽然離開讓她患得患失,甚至懷疑,爸爸是否還愛我,還愛這個家,是否還會回來……

讀繪本的過程我的聲音和陪伴以及書的內容,都給了她非常大的安慰和信心,讓她更加堅信爸爸是愛她的!

所以親子閱讀,並非講故事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親子陪伴與感情聯繫,無論故事機/APP講得多好,都無法取代親子閱讀的位置。

可以把它當做輔助工具,填補父母無法滿足的部分,也可以偶爾在我們沒有時間或特別累的時候代替一下。

但日常裡的親子閱讀還是要堅持的,哪怕只是十分鐘,只是一本書。

它的影響力早已遠遠超越了閱讀本身,而是一種親子關係的連結和親密關係的維繫。

親子閱讀絕對是一莊穩賺不賠的「買賣」,雖然它不會立竿見影,但如果能堅持十幾年,絕對能受益一生!

沒堅持的,趕緊做起來吧!堅持但踩坑了的,也趕緊爬出來吧!

如果中間丟了數年的知識積累,突然讓娃讀純科普書,他真不見得能讀得下去。

所以,就算孩子有特別喜歡讀的,也不影響我們合理安排讀書計畫,每天能講兩三本的,完全可以1舊+1或2新(虛構/非虛構),如果一天只能講一本,那麼4天舊+3新(虛構/非虛構)。

這是良好閱讀習慣的基礎,一定要從小打好。

開頭那位媽媽說到的孩子閱讀量很大,但語文成績並不好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私聊後才知道,他家孩子上四年級,最喜歡看的書就是《米小圈》《馬小跳》這種書。

這類內容雷同、套路相近,甚至連句式都一樣的書,並不建議多看,偶爾調節情緒或者作為自主閱讀的敲門磚可以,但如果每天看的都是這類,那麼看十本跟看一本沒什麼區別。

所以「虛實通吃」,攝取全面而豐富的「營養」才是正道,如此不僅是對語文,對全科都有幫助。

誤區三「別插嘴!故事還沒講完呢!」

很多家長,做事特別地追求完整性、統一性,講故事也不例外,追求故事的連貫性,急于把一本書講完,尤其是一些直男爸爸。

最煩的就是孩子各種問:為什麼,怎麼了,這是怎麼回事?……

此時很多家長不但不會回答,還會理直氣壯地教訓孩子:

我說一句你說三句,故事講了個啥你都不知道,先聽完好嗎?

這樣很不禮貌你不知道嗎,別人說話的時候你不要說話。

我是來給你講故事的還是來給你答疑解惑的,等我講完再問!

如果是日常的溝通交流,不打岔沒毛病,但在親子閱讀中就大可不必了,因為講透一本書比講完一本書更重要。

閱讀絕不是讀過就可以,還需要讀透、讀精、讀深,它不僅是讀的過程,更是記憶、思考、舉一反三的過程,如果只是讀一遍,不過是聽了個印象,走了個過場,很容易過目就忘。

因為孩子懂得少,所以他們的問題總是很多,這恰是他們學習的時候,所以當孩子問問問時我們一定要抓緊機會,為他們答疑解惑,這才是閱讀更深層次的價值所在。

在讀透這件事上,有兩個坑,小編必須要提個醒!

1、對于已經可以自主閱讀的孩子,仍然要堅持親子閱讀。

前邊說到了小學後忽然就不喜歡讀的孩子,就是這個問題,媽媽覺得孩子會讀了,那就應該自己讀。

殊不知,會讀和讀懂之間是有很大距離的,這個階段的孩子經常是認識字,但未必明白整句或整段的意思。

那句話咋說來著,每個字我都認識,但放在一起,就不知道啥意思。

親子共讀中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思考的高度,絕對是自己讀書達不到的,其效果也遠剩過把孩子丟在一邊、讓他自己讀一本書。

所以孩子會自己讀之後,也不要一味地看讀了多少,仍然要看讀的效果。

2、對于不會問,甚至不會說的孩子,我們應該主動引導。

小娃娃剛接觸繪本時,超負荷的信息量會讓他們很蒙圈,根本不知道該看哪,更不知道你在講哪。

比如給一歲的DD講母雞蘿絲去散步時。

他連雞跟狐貍都不認識,我不解釋他不全看個寂寞?

所以前幾遍講解我都會先給他「指讀」。

講到哪裡,就用手指指讀圖片,說一說這是什麼,跟剛剛講的內容有什麼關係,這不光能幫DD理解和記憶繪本內容,還能幫他引入察覺和注意,更深一層地培養了他的觀察力。

可以最大化的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一舉多得!

誤區四「APP/故事機講得那麼好,還買什麼書呀!」

這年頭哪家孩子沒有兩三個故事機,聽故事APP的年費也是充了一年又一年。

不可否認,現在很多產品都做得不錯,不僅故事講得聲情並茂,還有很多背景音樂讓人身臨其境,像一些科普類的內容還常常設計「小懸疑」「小包袱」來吸引孩子們聽。

CC從大班開始就非常喜歡通過APP聽名著和科普,說實話,一是她的閱讀量我滿足不了,二是我的確講得沒有人家好。

但是我們和CC之間的親子閱讀卻從來沒有間斷過,不僅現在讀,我還會一直堅持到她18歲,當然了,閱讀的形式也會隨著她的年齡增長來不斷改變。

親子閱讀除了前邊提到的那些好處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它在情感上屬于一種親子陪伴,和其他的一起玩遊戲、一起出遊、一起手工、一起運動沒有區別。

尤其是當孩子主動向我們發起邀請時,無論他多大,都不要拒絕。

那時多半是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刻,尤其是他拿出的是一本幾年前講過的書,甚至是他已經背下來的,此時的他也都早已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字,但他仍然想讓你來給他讀,不過是想通過媽媽熟悉的聲音、耳熟能詳的故事來尋得心理上的安慰。

這一點我印象非常深。

去年C爸剛下鄉那段時間,兩個孩子不說不鬧,但心裡是非常想念爸爸的,相繼都生了一場病。

一次喝完藥之後,躺在床上的CC拉著我的手說:

「媽媽,給我講一本書吧!」

「好的,你說講什麼,我去拿。」

「《我爸爸》!」

這是她兩三歲的時候非常喜歡的一本,別說後來識字了,就算是不識字她也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一開始CC還是滿臉疲倦沒有精神,可隨著繪本中一次次提到爸爸如何如何力氣大、厲害、無所不能,又一次次體現出怎樣怎樣愛自己的孩子時,CC的臉上漸漸釋然了,最終露出了笑容。

後來問她才知道,原來爸爸的忽然離開讓她患得患失,甚至懷疑,爸爸是否還愛我,還愛這個家,是否還會回來……

讀繪本的過程我的聲音和陪伴以及書的內容,都給了她非常大的安慰和信心,讓她更加堅信爸爸是愛她的!

所以親子閱讀,並非講故事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親子陪伴與感情聯繫,無論故事機/APP講得多好,都無法取代親子閱讀的位置。

可以把它當做輔助工具,填補父母無法滿足的部分,也可以偶爾在我們沒有時間或特別累的時候代替一下。

但日常裡的親子閱讀還是要堅持的,哪怕只是十分鐘,只是一本書。

它的影響力早已遠遠超越了閱讀本身,而是一種親子關係的連結和親密關係的維繫。

親子閱讀絕對是一莊穩賺不賠的「買賣」,雖然它不會立竿見影,但如果能堅持十幾年,絕對能受益一生!

沒堅持的,趕緊做起來吧!堅持但踩坑了的,也趕緊爬出來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