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既不批評也不表揚」的育兒法,讓我醍醐灌頂

父母這個工作, 實在是太難了。 剛領悟不能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 正研究著如何用表揚來給孩子正面回饋和暗示(這似乎已經是認知上的一個大飛躍了), 然而最近讀到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育兒觀, 「既不批評也不表揚「讓我突然就迷茫了——不批評也不表揚?那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1

總是被批評

孩子自卑而畏難

先來說說, 為什麼不能批評孩子。 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逃避父母的批評, 是我們小時候經常做的事。 批評在當下見效很快, 但也容易讓孩子變得懦弱退縮, 在長期的批評下, 孩子漸漸就變得自卑、畏難、不敢嘗試。

最近,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6名18~35周歲的青少年進行了一項調查, 發現:「高達90.6%的受訪青年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式教育, 45.4%的受訪青年表示持續到中學。 59.7%的受訪青年認為打擊式教育導致自己缺乏自信,

容易自我否定。 」

在自我否定下, 許多孩子無法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適。 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 標籤限制行動, 行動強化標籤, 最後真的成為了被標籤的樣子。 如果孩子的行為沒有任何的改變, 那也說明批評並不是改變孩子行為的好方法。 既然批評會阻礙孩子發現自身的價值,

那麼表揚就一定能幫孩子發現自身的價值嗎?

2

總是被表揚

「操控」般的親子關係

然後, 我們來說說, 為什麼「不要表揚」。 當父母們都深諳不能「棍棒教育」和「批評打壓教育」之後, 紛紛開始嘗試給孩子讚賞式的教育, 有事沒事都多誇誇孩子, 似乎總沒什麼壞處。 阿德勒認為, 不管表揚還是批評, 都是有能力的人對沒能力的人的一種自上而下的評價。 表揚作為一種親子關係中的「評價」, 對孩子的行為有著「操縱」的作用。 如果孩子只有得到表揚才能積極行動, 一旦被批評就會馬上改變自己的行為, 怯懦不敢反抗, 那麼這種親子關係本身就是一種「操控」, 孩子一旦沒有表揚, 就不會有動力。 長此以往,

也不會獲得獨立判斷自己價值的能力。 一直被誇「你真棒」的孩子, 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樣子。 「我必須做一個被表揚的孩子, 才是有價值的。 」

但如果一旦沒能做到呢?「那我就是一文不值的。 」

同時會為了保持「好孩子」的「人設」, 違背原來真實的自己。 一位豆瓣網友說了這麼一件小時候的事:

一次, 他無意中發現了試題的標準答案, 在老師的提問中大放異彩, 被誤以為是一個好學生。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 雖然一時被認為是好學生很開心, 但是之後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膽戰心驚地害怕被戳破自己「假冒」好學生的事實。

有的孩子一旦發現自己可能得不到理想的結果, 發現不如乾脆不去做更輕鬆, 或者中途放棄不去挑戰, 這樣, 就不會受到批評,

或受到評價了。

《不管教的勇氣》中寫過這麼一件事:

作者參加兒子的運動會, 其中有一項「騎竹馬」的比賽。 他的兒子不會騎竹馬, 但在保育員的幫助下, 堅持到了終點。 而有一個小女孩, 雖然很擅長騎竹馬,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中途速度降了下來, 被同伴趕超了過去, 于是她氣惱地離開了賽道, 結束了比賽。

與其膽戰心驚, 不如避免被評價, 乾脆不做。

「成長型思維」的提出者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曾在TED演講上這樣說:

「我們的教育是不是只看眼前的成果, 而不顧孩子成長的發展?我們的教育是否教養出一心一意只想得100分的孩子?他們最大的目標是再拿一個100分或是通過下次考試?」「難道她們一輩子都依賴于, 不斷地確認他們很棒?」

這個問題引人深思。

小時候,被誇獎是因為成績,長大後,被誇獎的標準是薪資,職稱,工作單位。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是優秀的,那麼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

一直誇獎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但並非人人都會對你好言相勸。到了社會,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對你時時誇讚,到時依賴的仍然是自己的內在價值感。

所謂「不要表揚」,指的也是不應該只在孩子做了好事的時候才關注,還應該關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細微點滴和他們的興趣,與他們產生真實的共鳴才是重要的。

3

表達「感謝」

讓孩子獲得自我價值感

既然「批評」和「誇獎」都會破壞孩子內在價值的建立,那該如何幫孩子建立內在價值呢?

個體心理學告訴我們,既不表揚也不批評,應該要鼓勵,鼓勵孩子的努力,在不完美中,尋找積極的一面,給予孩子具體而真實的肯定,相信這已經是許多寶爸寶媽都知道的。

我們在《表揚和鼓勵,有什麼區別?90%的家長都用錯了,這3步解鎖正確的打開方式》也寫到過具體的鼓勵方式與步驟。

除了鼓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感謝」,通過感謝,來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人什麼時候會有價值感?那就是自己做的事是真的對他人有幫助的時候,被真心實意地感謝,信任的時候。

不同于批評與表揚,真誠的感謝是平等的。所以最好的鼓勵孩子的方式是向孩子表達真誠的謝意。

舉幾個例子:

(當孩子在車上保持安靜)我看到今天你在車上很安靜,我很欣慰,因為你能讓旁邊在睡覺的人能夠安靜地休息,謝謝。(當孩子幫忙洗碗時)謝謝你洗碗幫爸爸媽媽分擔了家務,讓媽媽能夠有一個喘息休息的間隙,謝謝。(當孩子自覺把作業做完)你不用我花時間檢查,就已經自覺把作業做完,這讓媽媽有更多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感謝你讓媽媽這麼省心。

你所觀察到的事+你的感受+表達謝意,通過這個公式向孩子表達謝意。

每一次的「感謝」,其實都是在肯定孩子的價值,讓孩子知道自己對別人有用。也正是這樣一次次的「感謝」,將孩子的價值感在內心漸漸固定下來。

讓孩子感受到,他做的事是有意義的,內心有「價值感」的孩子能漸漸感受到「我的人生我可以做主」的感覺,這相比被「表揚」綁架的人生,「被感謝」的孩子,更能在自我價值的滋養中獲益。

這個問題引人深思。

小時候,被誇獎是因為成績,長大後,被誇獎的標準是薪資,職稱,工作單位。如果不能證明自己是優秀的,那麼自己就是沒有「價值」的。

一直誇獎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但並非人人都會對你好言相勸。到了社會,沒有人會像父母一樣對你時時誇讚,到時依賴的仍然是自己的內在價值感。

所謂「不要表揚」,指的也是不應該只在孩子做了好事的時候才關注,還應該關注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細微點滴和他們的興趣,與他們產生真實的共鳴才是重要的。

3

表達「感謝」

讓孩子獲得自我價值感

既然「批評」和「誇獎」都會破壞孩子內在價值的建立,那該如何幫孩子建立內在價值呢?

個體心理學告訴我們,既不表揚也不批評,應該要鼓勵,鼓勵孩子的努力,在不完美中,尋找積極的一面,給予孩子具體而真實的肯定,相信這已經是許多寶爸寶媽都知道的。

我們在《表揚和鼓勵,有什麼區別?90%的家長都用錯了,這3步解鎖正確的打開方式》也寫到過具體的鼓勵方式與步驟。

除了鼓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感謝」,通過感謝,來肯定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人什麼時候會有價值感?那就是自己做的事是真的對他人有幫助的時候,被真心實意地感謝,信任的時候。

不同于批評與表揚,真誠的感謝是平等的。所以最好的鼓勵孩子的方式是向孩子表達真誠的謝意。

舉幾個例子:

(當孩子在車上保持安靜)我看到今天你在車上很安靜,我很欣慰,因為你能讓旁邊在睡覺的人能夠安靜地休息,謝謝。(當孩子幫忙洗碗時)謝謝你洗碗幫爸爸媽媽分擔了家務,讓媽媽能夠有一個喘息休息的間隙,謝謝。(當孩子自覺把作業做完)你不用我花時間檢查,就已經自覺把作業做完,這讓媽媽有更多時間做其他的事情,感謝你讓媽媽這麼省心。

你所觀察到的事+你的感受+表達謝意,通過這個公式向孩子表達謝意。

每一次的「感謝」,其實都是在肯定孩子的價值,讓孩子知道自己對別人有用。也正是這樣一次次的「感謝」,將孩子的價值感在內心漸漸固定下來。

讓孩子感受到,他做的事是有意義的,內心有「價值感」的孩子能漸漸感受到「我的人生我可以做主」的感覺,這相比被「表揚」綁架的人生,「被感謝」的孩子,更能在自我價值的滋養中獲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