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學新聞系教授如何給10歲兒子講新聞?理性與思辨能力,是每個孩子都不應缺失的素養

寫在前面:

網路的發達, 讓我們能夠便利獲得資訊的同時, 也讓我們生活在劣質的資訊環境之下, 資訊沒有門檻, 自媒體短視訊盛行。

孩子們在進入網路世界時, 如果不能對自己接觸到的一切內容保持反省和質疑, 就極有可能被網上各種奇葩、惡搞的碎片化資訊吸引和影響, 因此提高新聞素養以及理性看待資訊的能力, 就變得尤其重要。

小Q老師, 10歲男孩的媽媽, 一位大學新聞系的教授, 從小就帶著兒子一起看新聞, 現在孩子不但養成了看新聞的習慣, 也通過新聞提高了思考與思辨的能力。

她是如何帶著孩子看新聞和聊新聞的?

以下是小Q老師自述。

◇◇◇◇◇◇◇◇◇◇◇◇◇◇

我是一名教授新聞類課程的大學老師, 在課堂上經常給學生們分享最新的新聞案例。 回到家裡, 我也會和兒子聊, 我們聊「江歌案」, 聊美國前總統老布希, 聊敘利亞戰爭……

有人說:為什麼要和孩子聊這些遙遠的事情?有必要嗎?聽得懂嗎?

所以我先來說說, 孩子為什麼有必要瞭解新聞。

01

為什麼要讓孩子瞭解新聞?

說到新聞, 我們會把它定義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 范圍較窄, 在這裡我更想強調「資訊」這個詞, 「資訊」包含的領域更廣闊(資訊包含新聞), 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連接也更緊密。

那麼, 瞭解新聞和資訊, 對孩子有什麼意義呢?

對新聞感興趣, 其實是孩子們的心理需求。

我自己也在養育一個男孩, 現在讀小學五年級, 我發現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 精神上有一個變化, 青春前期的他們會生髮出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和嚮往, 開始關注社會上的事情, 而新聞就是他們瞭解社會的管道。

當孩子有這個需求時, 如果我們沒有給他們打開這扇門, 提供瞭解社會和世界的正確方式, 他們就有可能投身網路浩瀚的劣質資訊環境中。

同時, 我們的孩子, 要愛身邊的人和物, 也要愛遠方, 孩子需要在跟世界的連接過程中來培養共情, 新聞就是這樣一個載體。

這是2021 年度荷賽獲獎作品, 丹麥攝影師麥茲·尼森的《第一個擁抱》(荷賽由總部設在荷蘭的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主辦, 因發起于荷蘭, 故又稱荷賽)。

在這張獲獎照片中, 85 歲的老人羅莎·盧西亞·盧納迪和照顧她的護工阿德里亞娜·席爾瓦隔著「擁抱簾」抱在一起。 其背後是疫情和老齡化的世界背景。

你不需要去講全球面臨著多麼嚴重的疫情或者老齡化問題, 我相信看到照片, 孩子們就能體會, 這就是共情。

另外, 新聞在啟發孩子思考、培養孩子思辨能力上, 也有著積極的作用。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 也有為數不少的家長, 認為孩子只關注學習就可以, 其他的事情會讓孩子分心, 從而忽略了新聞對孩子的價值。

02

什麼樣的新聞適合孩子?

提到新聞, 我們常常會有一個疑問, 應該給孩子看什麼樣的新聞呢?哪些新聞適合孩子看呢?

這背後隱藏的邏輯是, 我們覺得並不是所有新聞都能給孩子看, 特別是社會上常有一些惡性事件發生, 殺人、自盡、[性·侵]和暴力, 父母們擔心孩子太小, 這些內容會對他們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 所以刻意避免讓孩子接觸類似的新聞。

對此, 我的觀點是, 只要正規新聞媒體傳播的新聞, 沒有什麼是不能看的。

公共媒體裡的報導, 例如報紙和雜誌, 都是經過專業新聞訓練的編輯們來完成的, 沒必要擔心孩子不能看不能聽, 當然, 前提是正規媒體。

更重要的是, 我們的孩子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

世界不是一瓶純淨水。 有好人, 也有所謂的壞人, 還有不好不壞的人, 有一些人光明正大, 有一些試探法律道德邊緣, 泥沙俱下, 芳香惡臭, 偉岸醜陋, 都是同時存在的。

我是教新聞的, 所以家裡有很多紀實類攝影集, 比如黑鏡頭系列, 裡面不少新聞照片的主題是戰亂、貧病和饑荒, 具有巨大的視覺衝擊, 兒子偶爾也會翻翻看, 我從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這些內容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甚至無法想象的, 但又是在真實存在的, 他們走出校園走向社會, 就是要生活在這樣真實的世界裡,他們有必要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知真實世界。

黑鏡頭

03

怎麼和孩子聊新聞?

首先,我想強調一點,雖然我是教新聞的,但我並沒有像上課一樣,坐下來正兒八經地講新聞,孩子並不喜歡這種「講課」的方式,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輕鬆和自然的方式交流,把我們對新聞的理解和思考滲透給孩子。

— 1 —

辨別資訊真偽

如今網路發達,接受資訊的管道特別多,孩子們面臨著大量的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資訊,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方法,學習辨別資訊真偽。

信源的權威性

信源,簡單來講就是指「資訊的來源」,即這條消息是誰說的。信源包括官方媒體、自媒體、行業專家、網紅大V、普通民眾等。不同的信源,權威性和可靠性會有很大區別。

資訊經過多次傳播之後,失真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一手信源的可靠性更高。對轉了好幾手的信源儘量保持警惕,如果資訊出現不一致或者該資訊與常識相悖,一定要進行資訊的多方驗證。

時效性

新聞只能報導事件的某一個剖面,因為事物都是處在在動態變化中,我們在查看資訊時要注意消息發佈的時間。

完整性

讀資訊時要讀仔細,讀完整,除了防止無意識的「斷章取義」外,還要警惕某些人為的「斷章取義」,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機構和個人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會故意截取或曲解某些片段為他所用。

比如疫情資訊傳播中就有一個案例,李蘭娟院士在採訪中表示:「如果寵物接觸到疑似病人也要隔離。」然而,部分媒體斷章取義,將這句話改為「貓狗會傳染疫情」,引起了大眾的恐慌。

我訂閱的與疫情專題相關的雜誌

— 2 —給予適當引導提供不同視角與觀點

瞭解事實層面後,孩子會對某些新聞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作為家長,不要急于評判或否定孩子的看法,給他們留些空間,日後來不斷修正。

不過,有些問題涉及價值觀,而孩子的理解確實出現偏頗時,我們還是要適當給予引導。

比如,我和兒子就有這樣的一個案例。

一天上學的路上,他突然問我:「媽媽,你最恨哪個國家?」那段時間孟晚舟事件刷屏,兒子也看到這個新聞。

我知道他的潛臺詞,孟晚舟事件讓他對美國產生了極度反感。但我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告訴他該不該恨,也沒有評判他的想法是否正確。

我跟他講了一個任正非的故事。任正非曾在採訪中談過美國,他說美國科技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都值得我們華為學習,我們要和美國的企業共同成長,還說我們愛華為也不一定就要用華為手機。

我給兒子講了這個故事,告訴他,這是一個世界級大企業家的格局和價值觀,而且,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很難獨立存在,比起敵視與仇恨,合作共生的觀念才是最合理的。

我知道兒子不一定理解我的這些話,也不一定認可我的想法,但作為家長,我還是要給他一些引導,呈現不同的視角,讓他更客觀和全面地認識一件事。

— 3 —脫離事件本身

關注和思考社會層面的意義

當下的一些熱點新聞,特別是一些「負面」新聞,往往能夠滿足人的獵奇心理,但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要幫助孩子看到背後的原因與邏輯。

比如我們和孩子聊過吳亦凡事件,我們並沒把焦點放在具體的男女關係上,我們聊到了這是整個社會追求流量換取利益造成的惡果,也聊到了吳亦凡的成長環境和家庭對他的影響。

還有不久前的一則新聞,一位網路主播在直播間自盡了,我們會一起思考:在直播間起哄的網友是什麼樣的心態?他們需要承擔責任嗎?

不論什麼樣的新聞,都有社會學的意義在其中,特別是所謂的「負面」新聞,比起我們與孩子空談人性惡還是人性善,什麼是公平與正義,這些新聞提供了「抓手」,更能觸及孩子內心,帶來更多積極的反思。

04

提高新聞素養

打造好的資訊環境很重要

發達的網路,讓我們能夠便利獲得資訊的同時,也讓我們生活在劣質的資訊環境之下,整個社會的智識水準都面臨著不斷下降的危機。

前段時間江蘇14級大風,吹動飛機原地打轉,我看到一個平臺的視訊,給飛機打轉配了一個「愛的魔力轉圈圈」的音樂,如果孩子用這種方式瞭解新聞的話,他可能認為災難是可以娛樂的,這是非常讓人擔憂的。

因此,打造好的資訊環境,養成看新聞的習慣,讓孩子們在日常環境中就能接觸到高質量新聞,提高新聞素養、理性看待資訊的能力,就變得尤其重要,這裡有些資源分享給大家。

新聞素養相關繪本

3-8歲:讀小庫的《聽說有魚感冒了》,童立方的《一起來傳話》,説明孩子認知資訊傳播規律。

小學生:《媒介素養(彩色漫畫版)》,國內第一套小學生媒介素養教材,讓孩子學習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媒介;《圖說媒介故事》,介紹了媒介產生、興衰和發展的歷史,以及對人類社會和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影響。

國中生:《來說說媒體的謊言》,讀小庫出品,告訴孩子如何對待資訊,獲取正確資訊。

收聽新聞類廣播

我們家有個習慣,會聽廣播,為此我們還買了一臺貓王收音機,每天兒子會主動打開聽,有困惑會問我,有想法也和我聊。

推薦「中國之聲和經濟之聲」這兩個頻道,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孩子。

中國之聲裡有兩個節目,比較符合孩子作息。

一個是新聞縱橫 (7:00-9:00),適合週六日,孩子不上學時間比較從容,一邊吃早餐一邊聽,另外就是新聞晚高峰 (19:00-20:00),適合晚飯時聽。

經濟之聲也不錯,其中《王冠紅人館》是我們一直比較喜歡的欄目。

觀看新聞紀實類視訊節目

除了聽新聞之外,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高質量的新聞類或者偏紀實類的節目。

首先推薦的是,央視少兒頻道的「新聞袋袋庫」,適合幼稚園及小學生。

還有一些節目,我經常在課堂上推薦給新聞專業的學生觀看,平時我也會和兒子一起看,適合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

《我的時代和我》:由騰訊新聞出品的紀錄片式人物訪談類節目,貼身跟拍許淵沖、易烊千璽等十位名人的真實生活,近距離捕捉他們如何在時代中選擇忠于自己心靈的生活。

《十三邀》:由騰訊新聞和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的哲思訪談,觀眾跟隨許知遠,與十三位人物對話,通過對話呈現時代中的人物在情感、智力、知識等不同層面的豐富面向。

《我的青銅時代》:由騰訊新聞出品的人文類訪談節目。聚焦名人少年和青年時代探索天分與熱愛,尋找自我的故事。

《中國人的一天》:騰訊新聞王牌紀實欄目,聚焦普通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訂閱雜誌和報紙

雜誌和報紙也是必不可少的。給孩子的《博物》、三聯《少年新知》,我自己訂閱的《南方人物週刊》《財經》《第一財經》《南方週末》,兒子偶爾也會翻看。

給想要提高新聞素養的爸爸媽媽們

電影和電視劇:比如英劇「黑鏡」系列、《水門事件》、《新聞編輯室》,都可以看起來。

一些微信公眾號也值得關注,説明提高我們媒介素養的同時,也可以從裡邊選一些內容給孩子講。短消息類的公眾號:參考消息、央視新聞、澎湃新聞;深度報導類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人物》《南方人物週刊》《穀雨實驗室》《剝洋蔥people》。

闢謠軟體:幾個比較便捷的針對普通人的核實平臺,大家可以去檢索它們的公眾號或網站——騰訊全民較真、果殼謠言粉碎機、好奇實驗室。

搜尋引擎:除了百度和谷歌,必應(Bing)是微軟公司推出的搜尋引擎,多吉 (DogeDoge)這款搜尋引擎將自己定位為不追蹤、不誤導,盡可能地減少用戶的隱私洩露。

希望以上這些資源,能對大家有幫助,一旦擁有了新聞素養,孩子們就不會生活在「繭房」裡,被網上各種奇葩、惡搞的碎片化資訊吸引和影響,能夠對自己接觸到的一切內容保持反省和質疑,辨識魚龍混雜。

就是要生活在這樣真實的世界裡,他們有必要在成長的過程中,認知真實世界。

黑鏡頭

03

怎麼和孩子聊新聞?

首先,我想強調一點,雖然我是教新聞的,但我並沒有像上課一樣,坐下來正兒八經地講新聞,孩子並不喜歡這種「講課」的方式,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輕鬆和自然的方式交流,把我們對新聞的理解和思考滲透給孩子。

— 1 —

辨別資訊真偽

如今網路發達,接受資訊的管道特別多,孩子們面臨著大量的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的資訊,我們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方法,學習辨別資訊真偽。

信源的權威性

信源,簡單來講就是指「資訊的來源」,即這條消息是誰說的。信源包括官方媒體、自媒體、行業專家、網紅大V、普通民眾等。不同的信源,權威性和可靠性會有很大區別。

資訊經過多次傳播之後,失真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一手信源的可靠性更高。對轉了好幾手的信源儘量保持警惕,如果資訊出現不一致或者該資訊與常識相悖,一定要進行資訊的多方驗證。

時效性

新聞只能報導事件的某一個剖面,因為事物都是處在在動態變化中,我們在查看資訊時要注意消息發佈的時間。

完整性

讀資訊時要讀仔細,讀完整,除了防止無意識的「斷章取義」外,還要警惕某些人為的「斷章取義」,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機構和個人在資訊傳播過程中會故意截取或曲解某些片段為他所用。

比如疫情資訊傳播中就有一個案例,李蘭娟院士在採訪中表示:「如果寵物接觸到疑似病人也要隔離。」然而,部分媒體斷章取義,將這句話改為「貓狗會傳染疫情」,引起了大眾的恐慌。

我訂閱的與疫情專題相關的雜誌

— 2 —給予適當引導提供不同視角與觀點

瞭解事實層面後,孩子會對某些新聞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作為家長,不要急于評判或否定孩子的看法,給他們留些空間,日後來不斷修正。

不過,有些問題涉及價值觀,而孩子的理解確實出現偏頗時,我們還是要適當給予引導。

比如,我和兒子就有這樣的一個案例。

一天上學的路上,他突然問我:「媽媽,你最恨哪個國家?」那段時間孟晚舟事件刷屏,兒子也看到這個新聞。

我知道他的潛臺詞,孟晚舟事件讓他對美國產生了極度反感。但我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告訴他該不該恨,也沒有評判他的想法是否正確。

我跟他講了一個任正非的故事。任正非曾在採訪中談過美國,他說美國科技領域的深度和廣度都值得我們華為學習,我們要和美國的企業共同成長,還說我們愛華為也不一定就要用華為手機。

我給兒子講了這個故事,告訴他,這是一個世界級大企業家的格局和價值觀,而且,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很難獨立存在,比起敵視與仇恨,合作共生的觀念才是最合理的。

我知道兒子不一定理解我的這些話,也不一定認可我的想法,但作為家長,我還是要給他一些引導,呈現不同的視角,讓他更客觀和全面地認識一件事。

— 3 —脫離事件本身

關注和思考社會層面的意義

當下的一些熱點新聞,特別是一些「負面」新聞,往往能夠滿足人的獵奇心理,但不能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要幫助孩子看到背後的原因與邏輯。

比如我們和孩子聊過吳亦凡事件,我們並沒把焦點放在具體的男女關係上,我們聊到了這是整個社會追求流量換取利益造成的惡果,也聊到了吳亦凡的成長環境和家庭對他的影響。

還有不久前的一則新聞,一位網路主播在直播間自盡了,我們會一起思考:在直播間起哄的網友是什麼樣的心態?他們需要承擔責任嗎?

不論什麼樣的新聞,都有社會學的意義在其中,特別是所謂的「負面」新聞,比起我們與孩子空談人性惡還是人性善,什麼是公平與正義,這些新聞提供了「抓手」,更能觸及孩子內心,帶來更多積極的反思。

04

提高新聞素養

打造好的資訊環境很重要

發達的網路,讓我們能夠便利獲得資訊的同時,也讓我們生活在劣質的資訊環境之下,整個社會的智識水準都面臨著不斷下降的危機。

前段時間江蘇14級大風,吹動飛機原地打轉,我看到一個平臺的視訊,給飛機打轉配了一個「愛的魔力轉圈圈」的音樂,如果孩子用這種方式瞭解新聞的話,他可能認為災難是可以娛樂的,這是非常讓人擔憂的。

因此,打造好的資訊環境,養成看新聞的習慣,讓孩子們在日常環境中就能接觸到高質量新聞,提高新聞素養、理性看待資訊的能力,就變得尤其重要,這裡有些資源分享給大家。

新聞素養相關繪本

3-8歲:讀小庫的《聽說有魚感冒了》,童立方的《一起來傳話》,説明孩子認知資訊傳播規律。

小學生:《媒介素養(彩色漫畫版)》,國內第一套小學生媒介素養教材,讓孩子學習如何合理、安全使用媒介;《圖說媒介故事》,介紹了媒介產生、興衰和發展的歷史,以及對人類社會和人們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的影響。

國中生:《來說說媒體的謊言》,讀小庫出品,告訴孩子如何對待資訊,獲取正確資訊。

收聽新聞類廣播

我們家有個習慣,會聽廣播,為此我們還買了一臺貓王收音機,每天兒子會主動打開聽,有困惑會問我,有想法也和我聊。

推薦「中國之聲和經濟之聲」這兩個頻道,適合小學中高年級孩子。

中國之聲裡有兩個節目,比較符合孩子作息。

一個是新聞縱橫 (7:00-9:00),適合週六日,孩子不上學時間比較從容,一邊吃早餐一邊聽,另外就是新聞晚高峰 (19:00-20:00),適合晚飯時聽。

經濟之聲也不錯,其中《王冠紅人館》是我們一直比較喜歡的欄目。

觀看新聞紀實類視訊節目

除了聽新聞之外,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高質量的新聞類或者偏紀實類的節目。

首先推薦的是,央視少兒頻道的「新聞袋袋庫」,適合幼稚園及小學生。

還有一些節目,我經常在課堂上推薦給新聞專業的學生觀看,平時我也會和兒子一起看,適合小學中高年級以上的孩子。

《我的時代和我》:由騰訊新聞出品的紀錄片式人物訪談類節目,貼身跟拍許淵沖、易烊千璽等十位名人的真實生活,近距離捕捉他們如何在時代中選擇忠于自己心靈的生活。

《十三邀》:由騰訊新聞和單向空間聯合出品的哲思訪談,觀眾跟隨許知遠,與十三位人物對話,通過對話呈現時代中的人物在情感、智力、知識等不同層面的豐富面向。

《我的青銅時代》:由騰訊新聞出品的人文類訪談節目。聚焦名人少年和青年時代探索天分與熱愛,尋找自我的故事。

《中國人的一天》:騰訊新聞王牌紀實欄目,聚焦普通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訂閱雜誌和報紙

雜誌和報紙也是必不可少的。給孩子的《博物》、三聯《少年新知》,我自己訂閱的《南方人物週刊》《財經》《第一財經》《南方週末》,兒子偶爾也會翻看。

給想要提高新聞素養的爸爸媽媽們

電影和電視劇:比如英劇「黑鏡」系列、《水門事件》、《新聞編輯室》,都可以看起來。

一些微信公眾號也值得關注,説明提高我們媒介素養的同時,也可以從裡邊選一些內容給孩子講。短消息類的公眾號:參考消息、央視新聞、澎湃新聞;深度報導類公眾號:《真實故事計畫》《人物》《南方人物週刊》《穀雨實驗室》《剝洋蔥people》。

闢謠軟體:幾個比較便捷的針對普通人的核實平臺,大家可以去檢索它們的公眾號或網站——騰訊全民較真、果殼謠言粉碎機、好奇實驗室。

搜尋引擎:除了百度和谷歌,必應(Bing)是微軟公司推出的搜尋引擎,多吉 (DogeDoge)這款搜尋引擎將自己定位為不追蹤、不誤導,盡可能地減少用戶的隱私洩露。

希望以上這些資源,能對大家有幫助,一旦擁有了新聞素養,孩子們就不會生活在「繭房」裡,被網上各種奇葩、惡搞的碎片化資訊吸引和影響,能夠對自己接觸到的一切內容保持反省和質疑,辨識魚龍混雜。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