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72歲臺灣「少女」在蓉創業:用創意美食征服顧客,永遠活得像17歲

70歲以後的人生會是怎樣?

大部分人想到的是輕鬆愉悅的生活:退休不再需要工作, 四處遊玩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並盼望著屆時身體能好一點。

但如果, 這時你遭遇了一場經濟危機呢?

1949年出生的臺灣女性孫亦敏, 就遇到了這樣的逆境。 在70歲時, 她被朋友背刺, 背上了三套房子的債務, 她開始重新創業, 打造個人的美食品牌, 回到競爭的環境。

她曾在臺灣開店, 做一人食的麻辣火鍋, 成了當地人最愛去的餐廳;後來她又去美國開烤鴨店, 同樣叫鹿鼎記(The Duck House), 又成為美國西海岸最受歡迎的餐廳之一;而當她來到成都,

創立「孫阿姨移動廚房」, 和「孫不悟空」鹵料醬料, 同樣用她親手製作的創意美食, 征服了成都。

我們採訪了成都人稱「孫阿姨」的孫亦敏, 聊了聊關于她與美食的緣分, 關于她面對逆境、在逆境中飛翔的經歷, 以及她在經歷了這些之後, 依然保持著的「17歲少女」的狀態。

01▼

食為天

孫亦敏在中國臺灣的大溪鎮長大。

這裡位于桃園以南, 70年代出過紅極一時的歌星鳳飛飛, 滿眼望去, 一片好山好水。

孫亦敏的家住在山坡上, 山下有一條大漢溪繞山流過。 小時候, 孫亦敏和小夥伴下山去溪邊洗衣服, 敲敲打打之後, 便把衣服往山腳下低矮的灌木叢裡一鋪, 像放在一個天然的晾衣架上, 陽光照下來, 一下午便能幹。

等待的時間裡, 他們也不閑著,

去溪邊捉魚摸蝦, 四處找果子吃。 大溪的風景極美, 他們身處碧草藍天裡, 遊玩、唱歌、等待, 到了晚上, 衣服幹得差不多了, 他們就抱上曬乾的衣服, 手牽著手, 興高采烈地回家。

這裡的自然與人, 有著非常融洽的相處。

孫亦敏和姐妹們

人與人之間呢?也非常親近。

孫亦敏所住的地方叫眷村, 村民之間的關係非常親近, 屋舍之間沒有籬笆封鎖, 從你家到我家, 開門隨便走。 那時的小孩子們玩耍打鬧, 都是從東家竄到西家, 在不同的人家裡躲貓貓, 找都找不見。

有時, 小孩子們路過堂屋, 見到桌子上有剛出籠的、熱騰騰的包子, 他們就伸手一抓, 一路吃著就跑了。 氣得鄰居在後面大叫:「gao inn 啊!」(閩南語, 猴孩子意)

那是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

看著照片回憶的孫亦敏

眷村的人們, 來自天南海北, 那時大家都不富裕, 為了省錢, 只能買當地、當季應季的食物。 但就算是這樣, 各地烹製食物不同的方法與風味, 也讓食物呈現出豐富多元的口感。

「那時候接受了很多各省的風味, 南甜北鹹、東辣西酸, 從小吃習慣了, 從來都不以為意。 」

精心製作糕點的孫亦敏

在這種潛移默化之下, 孫亦敏形成了她對食物的審美, 與強烈的喜愛。

小學時, 她媽媽買了菜, 出去打牌, 父親就讓她幫母親給菜做預處理。 有時候, 趁著母親不注意, 孫亦敏就自己炒起菜來, 沒想到父母吃了之後, 都覺得相當不錯。 做飯從那個受表揚的時刻開始, 成了她最快樂的事。

在她後來的生命裡, 有兩次大的逆境, 孫亦敏都通過做飯這件事, 而獲得了涅槃新生。

02▼

敲了房子, 破釜沉舟

80年代, 孫亦敏在家做家庭主婦, 照料孩子, 她先生則在做進出口貿易。 適逢石油危機,先生對外貿易的大量外國欠款收不回來,家庭因此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

孫亦敏的先生想打國際官司,但國際官司耗時長,且那時中國人普遍對」打官司「這件事很顧忌,孫亦敏于是和先生講:「要不我們不打官司了,我們開源吧。」

但開源,做什麼呢?

孫亦敏提議開個餐廳。她喜歡做飯,照顧孩子時也總是在家做飯,家人也都覺得她做得好吃。

但先生和婆婆都不同意:你都沒做過,而且開餐廳太辛苦,孩子又還小,你一個人怎麼顧得過來?

線下講課的孫亦敏

但孫亦敏還是想做,不僅想做,還想把屋子敲了做。

他們的屋子在巷子口,是個住宅,孫亦敏把房子裡的遮擋牆體都敲掉了,辟出一個整塊的大空間出來,專門待客。

婆婆氣得不得了:「你怎麼就敲掉了!萬一做得不好,你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但孫亦敏想要地就是破釜沉舟,「敲掉屋子以後,我們沒有退路了,只能成功。」

她選擇了她最會做的麻辣火鍋,用一人食的方式打入市場。

去書架上找店名的靈感時,一本書掉下來,孫亦敏低頭一看,是《鹿鼎記》。她眼前突然一亮:鹿為肉,鼎為鍋,正合她做的事。于是她定下了店名:鹿鼎記。

孫亦敏做的紅燒肉

她的店獲得了周圍街坊鄰居的喜愛,大家常常來這用餐,喜歡孫亦敏做的食物,喜歡她的店,也喜歡她這個隨時都樂觀的人。

在孫亦敏離開臺灣時,周圍的食客都跑來告訴她:「你可不能走啊,你走了,我們去哪裡再吃你的東西呢。做餐廳要有社會責任心啊。」

非常捨不得她。

開店的決定,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從逆境中重新飛翔。

「很多人問我: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你?」

「逆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在逆境時,求生意志會爆發出來,你要改變現狀,只能把自己的潛能全面激發出來。」

03▼

70歲,重新創業

但孫亦敏所遭遇的逆境並不止于此。

因家庭原因離開臺灣後,孫亦敏在美國開了一家名為「鹿鼎記」(The Duck House)的烤鴨店。這家店同樣獲得了當地華人的喜愛,成為西海岸著名的中餐廳之一。

而後,她和先生退休,把店交給女兒打理,來到成都,這裡買房定居。

孫亦敏在成都

成都是個自由包容的城市,孫亦敏很喜歡這裡。

但沒想到的是,70歲時,她信任的朋友卻突然在背後刺了她一刀,將她在蓉的房子拿去抵押。一時之間,孫亦敏背上了3套房子的債務。

就像是80年代危機的重現,突然之間,生活失常,孫亦敏再次陷入了逆境。

而孫亦敏的選擇,依然是站出來,直面這一逆境。

工作狀態的孫亦敏

孫亦敏熱愛做飯,來到成都後,她常常做飯給周圍的鄰居分享。好吃的食物總是讓人喜歡的,很快,朋友們就建議她開個班,教大家做飯。

在成都重新開始創業之前,她就已經通過良好的廚藝、好吃的食物,進入了其他人的視野裡。

逆境出現後,孫亦敏有了更大的動力,將創業這件事做好。

2014年,她開始做「孫阿姨的移動廚房」,帶上隨身攜帶的廚具,到三聖鄉、麓湖、甚至他人家中,教大家如何製作食物。

教授他人做飯的孫亦敏

她會分享很多料理食物的小Tips。

比如用塑膠袋裹上豬排,再輕輕敲擊,豬排就會更入味,且不會弄髒灶臺;草莓沿著45°角切下去,才能做出好看的聖誕老人。

她也會用食物傳遞愛意。

有一次,她去教一位媽媽做飯,準備時她問那位媽媽:「你的女兒叫什麼名字?我們把她的名字刻在南瓜盅上,等女兒回來,給她一個驚喜。」

那位媽媽忍不住哽咽,她為家人做了多年的飯,卻從不知道原來食物也能成為愛意的表達。那個刻了女兒名字的南瓜盅,不僅刻入女兒的記憶裡,也被這位媽媽放在了心上,「孫阿姨不僅教我做飯,也教我如何做一個母親。」

教授包粽子的孫亦敏

2020年,孫亦敏創建了自己的美食品牌,「孫不悟空」,先出了鹵料,後又開始做醬料。

「很多年輕人想做美食,但他不會做,做出來也不好吃,久而久之,他就會放棄自己做飯這件事。我想讓食物成為大家享受的東西,而不是一種負擔,」

基于此,她選擇了鹵料和醬料,它們的好處是足夠千變萬化,炒飯時、蒸茄子淋汁時、蒸蛋時加上一勺,都可以讓食物的口感變得豐富而美味。它幾乎是萬用的。

「為什麼叫‘孫不悟空’?孫悟空呢,大家都知道是齊天大聖,有72變。我姓孫,一來我還沒能到‘悟空’的境界,二來,食物的變化何止72變,它存乎一心,只要你有想象力,它就可以千變萬化。」

孫不悟空麻辣鹵料

當她講起來她正在做的事時,她的眼裡有動人的光,嘴角帶著笑意。逆境依然沒有打倒她,在她70歲時,借由食物,孫亦敏有了再次飛過逆境的底氣。

04▼

愛,美食,與人生

事實上,每一次做飯時,孫亦敏都會從中感受到幸福。

在她最初發現自己背上債務時,她也曾感到劇烈而驚詫的痛苦,但當她開始做飯時,那些痛苦就會逐漸消失,她會重新專注于手邊的事:如何處理好食材,處理好食物的風味,把這一餐做好,把這一日過好。

而後,她會逐漸從痛苦的情緒中脫離出來,生出面對困境的勇氣。

孫亦敏製作的糕點

美食貫穿了她幾乎一生。

在她幼年時期,眷村裡來自各地的美食,形成了她對食物最初的記憶與審美。後來,在開店的過程中,她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製作美食。

「我們眷村出來的孩子,對食物都很珍惜,邊角料都想把它利用好。」

喝不完的郎酒,孫亦敏把它創意地加入月餅裡;饅頭包子沒有新意,她就用不同顏色的麵團捏個小兔子;多餘的紅酒,冬天用來煮梨、煮蘋果,把它變成熱紅酒。

她用多餘的、剩下的、用不完的邊角料,創造出了完全不同的經典,讓這些食材在食物上華麗轉身。

孫亦敏製作的月餅(淺色月餅中加入了喝不完的郎酒)

孫亦敏做出的食物是美的。

這種美,不僅在于色澤、口味的美感,還在于其中本身所蘊含的理念:敬天惜物地對待每一份食物,讓食物呈現出它最好的狀態與味道。

對孫亦敏而言,食物是美好的,它和一切溫暖的記憶掛鉤。

童年玩鬧時,從鄰家跑著帶走的剛出爐的包子;懷孕時鄰居特意為她做的一碗鍋巴煮成的泡飯,配著泡菜;還有因她所做的食物,而最終和她結緣的人。

和大家一起做飯的孫亦敏

她的生命浸潤在美食構成的人生裡,也浸潤在美食帶來的美好感受裡。儘管她身體已經72歲,但她的狀態卻依然像是17歲:

依然對未來抱有期待,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善于發現尋常事的美好。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可愛,願意和她持續交往、做朋友。

孫亦敏和朋友們

她甚至並不怨恨那位讓她背上債務的朋友。

「雖然房子因此抵押,但那並不是我的債務,而是別人的債務,我想要做的,是證明我依然還有能力把錢掙回來。」

她欣賞褚時健在74歲時種橙開始第二次創業,把「褚橙」做得人盡皆知。她也想如此,用開瓦斯爐的一雙手,打造一個美食天堂,做大家買得起、吃得起、喜歡吃,並覺得物超所值的美食。

「跟我年紀差不多的人,總給我發各種養身保健的東西,但我覺得,那些離我都很遙遠,我還很小。」

她笑起來,眼裡有光,唇角上揚,總是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

依然是17歲的模樣。

適逢石油危機,先生對外貿易的大量外國欠款收不回來,家庭因此面臨較大的經濟壓力。

孫亦敏的先生想打國際官司,但國際官司耗時長,且那時中國人普遍對」打官司「這件事很顧忌,孫亦敏于是和先生講:「要不我們不打官司了,我們開源吧。」

但開源,做什麼呢?

孫亦敏提議開個餐廳。她喜歡做飯,照顧孩子時也總是在家做飯,家人也都覺得她做得好吃。

但先生和婆婆都不同意:你都沒做過,而且開餐廳太辛苦,孩子又還小,你一個人怎麼顧得過來?

線下講課的孫亦敏

但孫亦敏還是想做,不僅想做,還想把屋子敲了做。

他們的屋子在巷子口,是個住宅,孫亦敏把房子裡的遮擋牆體都敲掉了,辟出一個整塊的大空間出來,專門待客。

婆婆氣得不得了:「你怎麼就敲掉了!萬一做得不好,你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

但孫亦敏想要地就是破釜沉舟,「敲掉屋子以後,我們沒有退路了,只能成功。」

她選擇了她最會做的麻辣火鍋,用一人食的方式打入市場。

去書架上找店名的靈感時,一本書掉下來,孫亦敏低頭一看,是《鹿鼎記》。她眼前突然一亮:鹿為肉,鼎為鍋,正合她做的事。于是她定下了店名:鹿鼎記。

孫亦敏做的紅燒肉

她的店獲得了周圍街坊鄰居的喜愛,大家常常來這用餐,喜歡孫亦敏做的食物,喜歡她的店,也喜歡她這個隨時都樂觀的人。

在孫亦敏離開臺灣時,周圍的食客都跑來告訴她:「你可不能走啊,你走了,我們去哪裡再吃你的東西呢。做餐廳要有社會責任心啊。」

非常捨不得她。

開店的決定,改變了她的人生,讓她從逆境中重新飛翔。

「很多人問我: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你?」

「逆境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人在逆境時,求生意志會爆發出來,你要改變現狀,只能把自己的潛能全面激發出來。」

03▼

70歲,重新創業

但孫亦敏所遭遇的逆境並不止于此。

因家庭原因離開臺灣後,孫亦敏在美國開了一家名為「鹿鼎記」(The Duck House)的烤鴨店。這家店同樣獲得了當地華人的喜愛,成為西海岸著名的中餐廳之一。

而後,她和先生退休,把店交給女兒打理,來到成都,這裡買房定居。

孫亦敏在成都

成都是個自由包容的城市,孫亦敏很喜歡這裡。

但沒想到的是,70歲時,她信任的朋友卻突然在背後刺了她一刀,將她在蓉的房子拿去抵押。一時之間,孫亦敏背上了3套房子的債務。

就像是80年代危機的重現,突然之間,生活失常,孫亦敏再次陷入了逆境。

而孫亦敏的選擇,依然是站出來,直面這一逆境。

工作狀態的孫亦敏

孫亦敏熱愛做飯,來到成都後,她常常做飯給周圍的鄰居分享。好吃的食物總是讓人喜歡的,很快,朋友們就建議她開個班,教大家做飯。

在成都重新開始創業之前,她就已經通過良好的廚藝、好吃的食物,進入了其他人的視野裡。

逆境出現後,孫亦敏有了更大的動力,將創業這件事做好。

2014年,她開始做「孫阿姨的移動廚房」,帶上隨身攜帶的廚具,到三聖鄉、麓湖、甚至他人家中,教大家如何製作食物。

教授他人做飯的孫亦敏

她會分享很多料理食物的小Tips。

比如用塑膠袋裹上豬排,再輕輕敲擊,豬排就會更入味,且不會弄髒灶臺;草莓沿著45°角切下去,才能做出好看的聖誕老人。

她也會用食物傳遞愛意。

有一次,她去教一位媽媽做飯,準備時她問那位媽媽:「你的女兒叫什麼名字?我們把她的名字刻在南瓜盅上,等女兒回來,給她一個驚喜。」

那位媽媽忍不住哽咽,她為家人做了多年的飯,卻從不知道原來食物也能成為愛意的表達。那個刻了女兒名字的南瓜盅,不僅刻入女兒的記憶裡,也被這位媽媽放在了心上,「孫阿姨不僅教我做飯,也教我如何做一個母親。」

教授包粽子的孫亦敏

2020年,孫亦敏創建了自己的美食品牌,「孫不悟空」,先出了鹵料,後又開始做醬料。

「很多年輕人想做美食,但他不會做,做出來也不好吃,久而久之,他就會放棄自己做飯這件事。我想讓食物成為大家享受的東西,而不是一種負擔,」

基于此,她選擇了鹵料和醬料,它們的好處是足夠千變萬化,炒飯時、蒸茄子淋汁時、蒸蛋時加上一勺,都可以讓食物的口感變得豐富而美味。它幾乎是萬用的。

「為什麼叫‘孫不悟空’?孫悟空呢,大家都知道是齊天大聖,有72變。我姓孫,一來我還沒能到‘悟空’的境界,二來,食物的變化何止72變,它存乎一心,只要你有想象力,它就可以千變萬化。」

孫不悟空麻辣鹵料

當她講起來她正在做的事時,她的眼裡有動人的光,嘴角帶著笑意。逆境依然沒有打倒她,在她70歲時,借由食物,孫亦敏有了再次飛過逆境的底氣。

04▼

愛,美食,與人生

事實上,每一次做飯時,孫亦敏都會從中感受到幸福。

在她最初發現自己背上債務時,她也曾感到劇烈而驚詫的痛苦,但當她開始做飯時,那些痛苦就會逐漸消失,她會重新專注于手邊的事:如何處理好食材,處理好食物的風味,把這一餐做好,把這一日過好。

而後,她會逐漸從痛苦的情緒中脫離出來,生出面對困境的勇氣。

孫亦敏製作的糕點

美食貫穿了她幾乎一生。

在她幼年時期,眷村裡來自各地的美食,形成了她對食物最初的記憶與審美。後來,在開店的過程中,她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去製作美食。

「我們眷村出來的孩子,對食物都很珍惜,邊角料都想把它利用好。」

喝不完的郎酒,孫亦敏把它創意地加入月餅裡;饅頭包子沒有新意,她就用不同顏色的麵團捏個小兔子;多餘的紅酒,冬天用來煮梨、煮蘋果,把它變成熱紅酒。

她用多餘的、剩下的、用不完的邊角料,創造出了完全不同的經典,讓這些食材在食物上華麗轉身。

孫亦敏製作的月餅(淺色月餅中加入了喝不完的郎酒)

孫亦敏做出的食物是美的。

這種美,不僅在于色澤、口味的美感,還在于其中本身所蘊含的理念:敬天惜物地對待每一份食物,讓食物呈現出它最好的狀態與味道。

對孫亦敏而言,食物是美好的,它和一切溫暖的記憶掛鉤。

童年玩鬧時,從鄰家跑著帶走的剛出爐的包子;懷孕時鄰居特意為她做的一碗鍋巴煮成的泡飯,配著泡菜;還有因她所做的食物,而最終和她結緣的人。

和大家一起做飯的孫亦敏

她的生命浸潤在美食構成的人生裡,也浸潤在美食帶來的美好感受裡。儘管她身體已經72歲,但她的狀態卻依然像是17歲:

依然對未來抱有期待,對身邊的人充滿善意,善于發現尋常事的美好。周圍所有的人都認為她可愛,願意和她持續交往、做朋友。

孫亦敏和朋友們

她甚至並不怨恨那位讓她背上債務的朋友。

「雖然房子因此抵押,但那並不是我的債務,而是別人的債務,我想要做的,是證明我依然還有能力把錢掙回來。」

她欣賞褚時健在74歲時種橙開始第二次創業,把「褚橙」做得人盡皆知。她也想如此,用開瓦斯爐的一雙手,打造一個美食天堂,做大家買得起、吃得起、喜歡吃,並覺得物超所值的美食。

「跟我年紀差不多的人,總給我發各種養身保健的東西,但我覺得,那些離我都很遙遠,我還很小。」

她笑起來,眼裡有光,唇角上揚,總是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

依然是17歲的模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