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國演義》中暗藏的5條社交潛規則

一時謹慎一時穩, 一生謹慎一生順。

《三國演義》的開篇, 是明代楊慎的一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無論是興複漢室的雄心, 還是統一天下的野心, 爭名奪利, 終歸塵土。

回望歷史, 借古觀今。

當我們再度翻閱《三國演義》時, 才發現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背後, 既寫出了智謀韜略, 更寫盡了人情世故。

其中, 書中這五個社交潛規則, 更是發人深省。

輕信于人, 是一場災難。

魯迅先生曾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個英雄。 我雖不是曹操一黨, 但無論如何, 總是非常佩服他。 」

曹操從陳留起兵, 討董卓, 敗袁術, 挾天子以令諸侯;破袁紹, 征烏桓, 百萬軍揮師南下。

遙望江東, 橫槊賦詩:

山不厭高, 海不厭深, 周公吐脯, 天下歸心。

然而, 就是這樣的大英雄, 卻因輕信龐統的連環計, 終使赤壁戰敗。

當初, 曹軍不習水戰, 軍隊中多有暈船嘔吐的現象, 曹操問計于龐統。

龐統獻計道:「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 或三十為一排, 或五十為一排, 首尾用鐵環連鎖, 上鋪闊板, 休言人可渡, 馬亦可走矣。 」

聽了龐統的建議, 曹操如夢初醒, 立馬吩咐軍士打造鐵索, 將戰船連接起來。

結果, 在黃蓋詐降時, 被火攻入軍營, 船隊燒成火海, 損失慘重。

最終錯失平定天下的良機, 抱憾終生。

生性多疑的曹操, 因多疑殺了呂伯奢, 殺了蔡瑁、張允, 為何會輕信龐統?

究其緣由, 不過是因為龐統聲名在外, 號鳳雛先生, 與諸葛亮的臥龍先生齊名。

只不過, 龐統根本看不上曹操, 來曹營的目的, 就是為助攻東吳。

所獻之計, 看似良策, 實則包藏禍心。

《閱微草堂筆記》中說:「事出反常必有妖, 人若反常必有刀。 」

當今的社會, 套路不少, 收到中獎資訊, 得知明星求助。

酒托飯托婚托, 更是層出不窮, 你以為的餡餅, 往往都是陷阱。

無論何時, 切不可輕信于人, 一定要有所警惕, 謹慎行事。

一時謹慎一時穩, 一生謹慎一生順。

肆意妄言, 難免惹禍上身。

常言道, 是非只因多開口, 煩惱皆因強出頭。

一個人肆意妄言, 造謠生事, 最終只會禍及自身。

三國時的蜀漢政權, 原本有不少優秀的謀士。

可先有龐統隕落, 後有法正病逝, 待到劉備夷陵大敗後, 蜀中謀士, 幾近凋零。

以致于諸葛亮不得不勞心費力, 事必躬親。

可事實上, 蜀中本有可堪大用之才, 那就是廖立。

諸葛亮鎮守荊州時,

孫權曾派使者來互通友好, 問及都有誰和諸葛亮一起治政。

諸葛亮答道:「龐統、廖立, 楚之良才, 當贊興世業者也。 」

在諸葛亮看來, 廖立和龐統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事實上, 劉備在世時, 也頗為倚重廖立。

先啟用他為長沙太守, 後呂蒙偷襲荊州, 他逃到成都, 劉備非但沒有處罰他, 還任命他為巴郡太守。

劉備稱漢中王時, 又提拔他為侍中。

可就是如此大才, 卻因劉禪即位後, 沒重用自己, 心中不滿, 而肆意妄言。

在蔣琬等人的面前, 妄議先帝劉備的過失, 又數落朝中大臣。

「誹謗先帝, 疵毀眾臣」, 最終廖立被貶為民, 慘遭流放。

《增廣賢文》中講:「逢人只說三分話, 未可全拋一片心。 」

心裡話不是對誰都可以說, 畢竟, 不是誰都會真心替你著想。

話說太過, 言多必失。 逞一時口快, 受一世羈絆。

人生于世, 當有所守, 守心不出錯, 守嘴不惹禍。

唯有知人不評人, 知事不聲張, 才能行穩致遠。

德行淺薄, 必定時運不濟。

古人雲, 無德無行而取厚利, 必有奇禍;善行善德而受磨難, 多有後福。

為人處世, 最重要的就是修好個人的品德。

德行淺薄之人,不僅遭人唾棄,更會時運不濟。

劉璋的部下張松,雖其貌不揚,卻頗有才華,能過目不忘。

本來在亂世之中,憑藉他自身的能力,也可有一番作為。

但他內心陰暗,品德敗壞,最終親手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在曹操平定荊州後,劉璋害怕曹操來攻打益州,于是派張松出使,向曹操交好。

本來,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

但張松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帶著西川地圖前去見曹操,本想討好曹操,為自己謀取利益。

只不過,他高估了自己,也錯估了曹操。

在許都時,楊修拿曹操寫的兵書《孟德新書》給他看,他粗略翻看,就說此書不過是戰國時無名氏所著,被曹操抄襲洗稿。

為佐證自己所言,還把此書背誦出來,氣得曹操惱羞成怒,燒了此書,將張松亂棍打出。

張松事情沒辦好,還得罪了人。

可他賊心不死,為給賣主求榮的生意,尋找新的買主,輾轉來到成都。

此時的劉備,剛在荊襄之地站住腳,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下一步是向益州擴展。

正愁如何打開局面,就有人攜厚禮上門,劉備自然是對張松禮遇有加。

張松受到厚待,遂勸劉備進取益州,還標榜自己並非賣主求榮,而是棄暗投明。

可事實上,劉璋雖然暗弱,卻無暴行,也從未虧待過張松。

他為一己私利,就賣主求榮。

最終事情敗露,身首異處。

林語堂說:「一個人必須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為人處世,重在品德端正。

不管本事多大,能力多強,假使德行淺薄,也會一步步毀掉自己的人生。

不佔便宜,不忘感恩,不丟良心,才能成為一個厚德之人。

德行淺薄,是人生路上最大的坑,坑害了別人,最終也會坑苦自己。

狂妄自大,終將付出代價。

一滴水相對于大海而言,微不足道;一粒沙相對于沙漠而言,毫不起眼。

人生不過須臾百年,地球卻存在了46 億年。

然而星河浩瀚,地球也不過是宇宙中一個小點。

一個人能力再強,終究有限。

地球離了誰,還是一樣轉。

做人若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早晚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禰衡是孔融的好友,孔融寫了篇《薦禰衡表》,向曹操舉薦禰衡,但禰衡稱病不去。

曹操想羞辱他,封他做鼓手,結果他當眾脫光換衣,擊鼓罵曹,順帶把曹操的部下一一貶低。

「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

在禰衡看來,曹操是個大笨蛋,手下更是一群酒囊飯袋。

輕視別人,自高自大,最終自食惡果。

曹操是想殺禰衡,但又怕背負惡名,于是,把他送給了劉表,但他依舊我行我素,輕慢劉表。

劉表又將他送到黃祖那裡,可他仍然不知收斂,辱駡黃祖。

黃祖是一介武夫,怒氣上頭,直接殺了他。

李白有詩言:「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黃祖鬥筲人,殺之受惡名。」

李白如此贊許禰衡,正是因為相似的性格。

李白在長安供職時,喝醉了酒直接在大殿裡睡覺,還命令唐玄宗寵信的宦官高力士為其脫靴。

性情狂放,目中無人。

最終李白遭受排擠,離開長安,流落江湖。

常言道,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狂妄自大的人,是真性情,也是惹事精。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發現別人的長處。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從微觀到巨觀,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當自信,不可自大。

心寬能容人,謙遜可納物。

丟掉坐井觀天的心態,放下自高自大的姿態,撥開迷霧,每一步都是向上的路。

貪婪成性,是一條絕路。

人活一世,當有所追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但凡事不可貪求,人的欲望本就無休止,不克制欲望,就會被欲望所吞噬。

貪婪多苦,知足常樂。

不懂知足,貪婪成性的人,只會走上絕路。

楊松本是張魯帳下的謀士,但此人十分貪財,見利忘義。

先是收了劉備的賄賂,誣陷馬超,使其投了劉備。

後又收了曹操的錢財,構陷龐德,使其投了曹操。

在楊松眼中,只有錢財,毫無操守可言。

為曹操做內應,斷了張魯的後路,卻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終被斬首示眾。

《道德經》中講:「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生最大的災禍是不懂知足,最大的災難是貪得無厭。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生活的本味是平淡,所需的本就不多。

得到只是僥倖,失去才是人生。

正如陶淵明一般,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直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歸隱田園,心在物外。

官場生活再好,也離不了勾心鬥角,難以出淤泥而不染。

只有內心富足的生活,才會有真正的快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份屬于五柳先生的快樂,常人自然難以獲得。

但在物欲橫流的生活中,能懂得知足,也是對心靈最好的滋養。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做人應不貪婪,做事應不貪求。

夠用就好,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生活的道路有千萬條,最不能走的是絕路。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正如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所言,三國的故事,早已塵埃落定,烽火邊城也已成為黃塵古道。

但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

書中寫的是家國大事,折射出的是人生得失。

人生能否幸福,取決于對待生活的態度。

唯有鑒古知今,反思自省,填上人生路上的每一個坑,才能走得更順,過得更好。

與朋友們共勉。

最重要的就是修好個人的品德。

德行淺薄之人,不僅遭人唾棄,更會時運不濟。

劉璋的部下張松,雖其貌不揚,卻頗有才華,能過目不忘。

本來在亂世之中,憑藉他自身的能力,也可有一番作為。

但他內心陰暗,品德敗壞,最終親手葬送了自己的人生。

在曹操平定荊州後,劉璋害怕曹操來攻打益州,于是派張松出使,向曹操交好。

本來,食君之祿,當忠君之事。

但張松卻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帶著西川地圖前去見曹操,本想討好曹操,為自己謀取利益。

只不過,他高估了自己,也錯估了曹操。

在許都時,楊修拿曹操寫的兵書《孟德新書》給他看,他粗略翻看,就說此書不過是戰國時無名氏所著,被曹操抄襲洗稿。

為佐證自己所言,還把此書背誦出來,氣得曹操惱羞成怒,燒了此書,將張松亂棍打出。

張松事情沒辦好,還得罪了人。

可他賊心不死,為給賣主求榮的生意,尋找新的買主,輾轉來到成都。

此時的劉備,剛在荊襄之地站住腳,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下一步是向益州擴展。

正愁如何打開局面,就有人攜厚禮上門,劉備自然是對張松禮遇有加。

張松受到厚待,遂勸劉備進取益州,還標榜自己並非賣主求榮,而是棄暗投明。

可事實上,劉璋雖然暗弱,卻無暴行,也從未虧待過張松。

他為一己私利,就賣主求榮。

最終事情敗露,身首異處。

林語堂說:「一個人必須有享福的德性,才能持盈保泰。」

為人處世,重在品德端正。

不管本事多大,能力多強,假使德行淺薄,也會一步步毀掉自己的人生。

不佔便宜,不忘感恩,不丟良心,才能成為一個厚德之人。

德行淺薄,是人生路上最大的坑,坑害了別人,最終也會坑苦自己。

狂妄自大,終將付出代價。

一滴水相對于大海而言,微不足道;一粒沙相對于沙漠而言,毫不起眼。

人生不過須臾百年,地球卻存在了46 億年。

然而星河浩瀚,地球也不過是宇宙中一個小點。

一個人能力再強,終究有限。

地球離了誰,還是一樣轉。

做人若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早晚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禰衡是孔融的好友,孔融寫了篇《薦禰衡表》,向曹操舉薦禰衡,但禰衡稱病不去。

曹操想羞辱他,封他做鼓手,結果他當眾脫光換衣,擊鼓罵曹,順帶把曹操的部下一一貶低。

「荀彧可使弔喪問疾,荀攸可使看墳守墓,程昱可使關門閉戶,郭嘉可使白詞念賦.....」

在禰衡看來,曹操是個大笨蛋,手下更是一群酒囊飯袋。

輕視別人,自高自大,最終自食惡果。

曹操是想殺禰衡,但又怕背負惡名,于是,把他送給了劉表,但他依舊我行我素,輕慢劉表。

劉表又將他送到黃祖那裡,可他仍然不知收斂,辱駡黃祖。

黃祖是一介武夫,怒氣上頭,直接殺了他。

李白有詩言:「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黃祖鬥筲人,殺之受惡名。」

李白如此贊許禰衡,正是因為相似的性格。

李白在長安供職時,喝醉了酒直接在大殿裡睡覺,還命令唐玄宗寵信的宦官高力士為其脫靴。

性情狂放,目中無人。

最終李白遭受排擠,離開長安,流落江湖。

常言道,天狂有雨,人狂有禍。

狂妄自大的人,是真性情,也是惹事精。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發現別人的長處。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從微觀到巨觀,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人當自信,不可自大。

心寬能容人,謙遜可納物。

丟掉坐井觀天的心態,放下自高自大的姿態,撥開迷霧,每一步都是向上的路。

貪婪成性,是一條絕路。

人活一世,當有所追求,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但凡事不可貪求,人的欲望本就無休止,不克制欲望,就會被欲望所吞噬。

貪婪多苦,知足常樂。

不懂知足,貪婪成性的人,只會走上絕路。

楊松本是張魯帳下的謀士,但此人十分貪財,見利忘義。

先是收了劉備的賄賂,誣陷馬超,使其投了劉備。

後又收了曹操的錢財,構陷龐德,使其投了曹操。

在楊松眼中,只有錢財,毫無操守可言。

為曹操做內應,斷了張魯的後路,卻也葬送了自己的人生,終被斬首示眾。

《道德經》中講:「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生最大的災禍是不懂知足,最大的災難是貪得無厭。

廣廈千間,夜眠不過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

生活的本味是平淡,所需的本就不多。

得到只是僥倖,失去才是人生。

正如陶淵明一般,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直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歸隱田園,心在物外。

官場生活再好,也離不了勾心鬥角,難以出淤泥而不染。

只有內心富足的生活,才會有真正的快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份屬于五柳先生的快樂,常人自然難以獲得。

但在物欲橫流的生活中,能懂得知足,也是對心靈最好的滋養。

人生哪能多如意,萬事只求半稱心。

做人應不貪婪,做事應不貪求。

夠用就好,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

生活的道路有千萬條,最不能走的是絕路。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

正如片尾曲《歷史的天空》所言,三國的故事,早已塵埃落定,烽火邊城也已成為黃塵古道。

但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

書中寫的是家國大事,折射出的是人生得失。

人生能否幸福,取決于對待生活的態度。

唯有鑒古知今,反思自省,填上人生路上的每一個坑,才能走得更順,過得更好。

與朋友們共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