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國藩:成大器者,必守四戒

學者張宏傑在《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中說:

「曾國藩之于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 一個中人, 通過陶冶變化, 可以成為超人。

其實, 曾國藩的人生精進之路, 離不開一個「戒」字。

讀懂了曾國藩這「四戒」, 我們亦能受益終身。

0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 眾爭之地勿往。

中國古代有句民諺:旱則資舟, 水則資車。

意思是, 凡是走一步, 要看兩步。

透過現象看本質, 才能看得更深, 走得更遠。

畢竟, 世界上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 表面光鮮的東西, 往往是鏡花水月, 一掬則碎。

很多時候, 久利之事、眾爭之地, 看似炙手可熱, 實際可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

戰國時期, 秦國軍事強大。

韓國畏秦國, 便將秦國一直想侵佔的地方上黨, 讓給了趙國。

趙國喜不勝收, 將這塊天上掉下的餡餅收入囊中, 不料此舉動了他人的乳酪。

不久, 秦國大兵壓境, 趙國無招架之力, 從此一蹶不振, 直到被秦國滅亡。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

孫子曰:智者之慮, 必雜于利害。

人都有貪欲和野心, 走捷徑是人的本性, 縱然火中取栗危險, 一不小心就是自取滅亡。

但真正的聰明人, 能看到背後的風險與陷阱, 于是懂得趨利避害。

曾國藩行軍打仗, 就從不走捷徑。

安營紮寨, 一向化攻為守, 蠶食敵方的區域;

攻城掠地, 常常以年為計, 對敵方圍城慢堵。

這些不討巧的笨方法, 卻總能奏效。

曾國藩將此總結為:「天下之至拙, 能勝天下之至巧。 」

不為久利之事, 不往眾爭之地, 本質上, 說的是人生的長期投資法則:

不走人人都走的巧路, 方能避免思維的短視。

畢竟, 人生漫漫, 泥濘遍地。

唯有腳踏實地, 才是凡事不出大錯的硬道理。

02

第二戒:利可共而不可獨, 謀可寡而不可眾。

有一個人修禪訪道, 請示師父:「人跟別人的關係到底怎麼樣才叫合適?」

師父和他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 「把自己當別人。 」

學生想了想:這意思大概是將心比心, 推己及人。

師父點頭, 又說第二句:「把自己當自己。 」

學生不解, 此時師父道:「堅守內心,

不必聽與外界的紛擾。 」

兩句話便道出了警世法則:

以己度人, 多換位思考, 懂得與他人分享好處。 自我堅守, 相信自己的判斷, 不輕易隨波逐流。

正所謂:利不可獨, 謀不可眾。

曾國藩一介文人, 卻統領三十萬湘軍, 將燒了半個中國的太平天國消滅, 正是因為他深諳「集眾人之私者, 可成一人之公」的道理。

攻克太平天國都城南京前, 湘軍打下了關鍵城市安慶。

彼時, 曾國藩給朝廷上書, 把頭功讓給了胡林翼, 將作戰之功讓給了綠營將領多隆阿。

如此大的利益說讓就讓, 曾國藩周遭的人, 都大為不解。

但曾國藩不多言語, 也未聽取別人七嘴八舌, 只是將自己的做法一以貫之。

三年後, 湘軍直搗黃龍, 拿下南京城, 曾國藩又把功勞讓給湖廣總督官文。

李鴻章說:「論功則推以讓人, 任勞則引為己責;盛德所感, 始而部曲化之, 繼而同僚諒之, 終則各省從而慕效之。 」

為人處世, 很多時候成就他人, 便是成就眾人的事業, 更是成就自己的事業。

世界上聰明人有很多, 有大智慧的卻很少。

很多才士能人成不了大事, 無非是捨不得短期的利益, 守不住內心的堅定。

利益共用, 謀不言眾, 這不僅是一種入世的智慧, 更是一份出世的清醒。

03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俗話說: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低調行事,從不是壞事。

言語上的勝利,往往給人帶來內心的快感。

殊不知:愚鈍者常炫耀,聰明人多斂藏。

處處都要壓人一頭,過于顯擺自己,很容易惹禍上身。

曾國藩也曾因口舌之禍,讓自己身陷困境。

咸豐皇帝剛登基時,曾國藩立刻上書諫言,狠批周遭看不慣的人事。

第一次,得到了皇帝的表揚。

曾國藩心下大悅,又多次諫言,後來甚至呵斥起皇帝的缺點。

批評直言道:「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徒尚文飾,不求實際。剛愎自用,出爾反爾。」

這下,不僅得罪了一眾文官,更氣得鹹豐火冒三丈。

曾國藩差點被皇帝治罪,所負責的事務,也全部得不到別人的支持。

幾番朝堂沉浮後,鬱鬱不得志的曾國藩讀起了老莊,才明白了自身問題所在:

行事高調,說話炫耀,言語誅心,表面上是強者,實際卻是弱者。

至此,曾國藩處事風格大變,對待別的官員,說話委婉溫和,不再疾言厲色。

之後,曾國藩重新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複出帶兵,更收攬下無數能人才士。

謙遜收斂的作風,便一直被曾國藩作為立身立心的準則。

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一個為人高調,言語炫耀的人,必然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

為人處世,必須謹記的勸誡——戒自誇,戒炫耀,察人之難,諒人之過,補人之短,揚人之長。

永遠懷著一顆謙遜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個人,才是為人處事之根本。

一如曾國藩自省的那句:「唯天下之至柔,能勝天下之至堅。」

04

第四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一個惰,一個傲,古今多少人,都栽到了這兩個字上。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自命不凡,心比天高,可最後偷懶享樂,得過且過,成了大多數人的現實。

古人言:謙以立德,勤以立行。

一個人雖普通,可若苦心勤勉,也能成就不平凡的自己。

曾國藩的「愚笨」,是眾所皆知之事。

年少時,曾國藩在房中背書到深夜,反反復複都記不住。

氣得藏在屋裡的飛賊跑出來,將課文通篇背誦了一遍,恨鐵不成鋼地呵斥他朽木不可雕。

左宗棠直言不諱:「才具稍欠開展。」

梁啟超說的更是紮心:「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而「平庸之輩」曾國藩,之所以能翻身,不過是靠兩件事。

其一,是「早起」,一向黎明便起,從不懈怠拖遝。

其二,是「有恆」,每天堅持讀書,從不有過間斷。

曾國藩號為「滌生」,意思是:去掉過去的陳舊,才能迎來往日的新生。

以此激勵自己每日學習,不進則退。

一個出生于普通農民家庭,六考秀才不中的「庸人」,能一躍成為清代中興名臣,更警醒著我們:

除了天賦,勤奮與德行,更可以讓人走向成功。

正所謂:

人生的上限看格局,天資聰慧的人,要謹記謙遜沉穩;

人生的下限看態度,天資愚鈍的人,則要信勤能補拙。

以上,與朋友們共勉。

03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俗話說:口是傷人斧,言是割舌刀。

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低調行事,從不是壞事。

言語上的勝利,往往給人帶來內心的快感。

殊不知:愚鈍者常炫耀,聰明人多斂藏。

處處都要壓人一頭,過于顯擺自己,很容易惹禍上身。

曾國藩也曾因口舌之禍,讓自己身陷困境。

咸豐皇帝剛登基時,曾國藩立刻上書諫言,狠批周遭看不慣的人事。

第一次,得到了皇帝的表揚。

曾國藩心下大悅,又多次諫言,後來甚至呵斥起皇帝的缺點。

批評直言道:「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徒尚文飾,不求實際。剛愎自用,出爾反爾。」

這下,不僅得罪了一眾文官,更氣得鹹豐火冒三丈。

曾國藩差點被皇帝治罪,所負責的事務,也全部得不到別人的支持。

幾番朝堂沉浮後,鬱鬱不得志的曾國藩讀起了老莊,才明白了自身問題所在:

行事高調,說話炫耀,言語誅心,表面上是強者,實際卻是弱者。

至此,曾國藩處事風格大變,對待別的官員,說話委婉溫和,不再疾言厲色。

之後,曾國藩重新得到了皇帝的信任,複出帶兵,更收攬下無數能人才士。

謙遜收斂的作風,便一直被曾國藩作為立身立心的準則。

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

一個為人高調,言語炫耀的人,必然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

為人處世,必須謹記的勸誡——戒自誇,戒炫耀,察人之難,諒人之過,補人之短,揚人之長。

永遠懷著一顆謙遜的心,平等友善地尊重每一個人,才是為人處事之根本。

一如曾國藩自省的那句:「唯天下之至柔,能勝天下之至堅。」

04

第四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一個惰,一個傲,古今多少人,都栽到了這兩個字上。

很多人在年輕時,都自命不凡,心比天高,可最後偷懶享樂,得過且過,成了大多數人的現實。

古人言:謙以立德,勤以立行。

一個人雖普通,可若苦心勤勉,也能成就不平凡的自己。

曾國藩的「愚笨」,是眾所皆知之事。

年少時,曾國藩在房中背書到深夜,反反復複都記不住。

氣得藏在屋裡的飛賊跑出來,將課文通篇背誦了一遍,恨鐵不成鋼地呵斥他朽木不可雕。

左宗棠直言不諱:「才具稍欠開展。」

梁啟超說的更是紮心:「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

而「平庸之輩」曾國藩,之所以能翻身,不過是靠兩件事。

其一,是「早起」,一向黎明便起,從不懈怠拖遝。

其二,是「有恆」,每天堅持讀書,從不有過間斷。

曾國藩號為「滌生」,意思是:去掉過去的陳舊,才能迎來往日的新生。

以此激勵自己每日學習,不進則退。

一個出生于普通農民家庭,六考秀才不中的「庸人」,能一躍成為清代中興名臣,更警醒著我們:

除了天賦,勤奮與德行,更可以讓人走向成功。

正所謂:

人生的上限看格局,天資聰慧的人,要謹記謙遜沉穩;

人生的下限看態度,天資愚鈍的人,則要信勤能補拙。

以上,與朋友們共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