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

 過年期間, 表姐發了個朋友圈, 大肆表揚了5歲的侄兒, 直言「小小年紀, 頗有暖男之風。 」

並附上了一張侄子正在廚房幫忙洗水果的照片。

小小的人兒站在小凳上, 將蘋果、香梨一個個洗淨, 放到果盆裡, 再端到客廳給客人, 得到了客人們的一致讚賞。

這不是侄子第一次幹家務活, 在能聽懂大人的指令後, 表姐就讓他幫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比如將香蕉皮扔進垃圾桶, 用抹布擦拭有水漬的桌面等。

看似極小的家務活, 但對孩子成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更有不少研究指出, 會做家務的孩子比不會家務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

1

之前看到一組資料, 是各國小學生的每日家務勞動時間, 其中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家務時間為1.2小時, 韓國學生0.7小時, 而中國學生僅僅只有12分鐘。

中國孩子的家務時間實在短得令人吃驚, 足見父母對于孩子的家務勞動看得極輕。

杭州一中學的新生培訓現場, 記者發現有50%的新生不會疊衣服, 系鞋帶, 部分住校生的衣服被褥全由父母來收拾。

父母怕家務活擠佔了孩子的學習時間, 心疼孩子做家務, 便大包大攬所有的家務, 可如此用心良苦的做法, 是真的為孩子好嗎?

《少年說》裡一位高二女生「控訴」父母太過于寵愛自己:

「初二的時候, 他們才嘗試讓我自己穿衣服, 前幾天, 他們才開始讓我自己倒熱水。 在家裡, 他們什麼事都不會讓我去做, 就連插個電源, 都怕我一不小心就觸電。 」

如此全方位的保護和寵愛, 女兒卻感到窒息。

由于自己連洗衣服也不會, 在無所不能的同學面前, 經常感到低落自卑。

看到同學們凡事自己做主的權力, 她雖傾羨不已, 卻要事事過問父母。

無獨有偶, 家庭綜藝節目《調整面對面》裡, 有一位媽媽從不讓兒子幹任何家務, 生怕打擾到他學習, 生活上的種種瑣事全由媽媽一人操辦。

雖然兒子成功考上了大學, 但他卻無法正常生活, 開學一月接連丟銀行卡, 身份證。 更誇張的是, 兩個星期忘記了洗澡。

由于一直被繁雜的瑣事困擾, 兒子也沒有精力學習, 第一學期便掛了許多科目。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曾在一次採訪中講到:「很難想象那些只會念書, 連煎蛋、煮蛋都不會的孩子, 會懂得怎麼做實驗。 」

看似不起眼的家務活, 卻是孩子學習的基礎。

連家務都不會做的孩子, 到了社會上又能做什麼呢?好比是折了翼的大雁, 縱使想翱翔藍天, 卻有心無力。

2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75年的實驗——Grant Study, 研究顯示:

「愛做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相比, 成年之後就業率為15:1, 犯罪率為1:10, 且前者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孩子做家務比不做家務,前者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所以,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從小接觸家務。

《少年說》裡另一位男生也是控訴媽媽,但他的控訴卻是媽媽讓他包攬了太多家務。

「我現在每天做完作業後,得擇菜、做飯,還得洗碗擦地。在她的逼迫下,我學會了煮飯,拌涼菜。可我才十幾歲啊!」

面對孩子的抱怨,媽媽沒有絲毫退讓,語重心長地回答:

「家務是學習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能鍛煉你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你的感恩之心,你現在的學習,通過你做家務會得到促進,這是真正生活的組成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每個人都逃離不了的課題,一個從小做家務的孩子,自然會懂得生活的真諦。

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即教育。

會做家務的孩子,能力自然也是優秀的。

杭州實驗外國語學校陳校長講到下沙中考狀元趙俊皓的一個細節:

「趙俊皓同學抽屜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乾淨整潔的,不管你問他要什麼資料,他都能第一時間找到。而大多數孩子的抽屜是雜亂不堪的,一張試卷,他們能摸摸索索好久,最後拿出一團皺巴巴的卷子。」

有句老話說得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家務活,不僅能讓孩子學到生活知識,更重要的是,認識到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事情,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而有自信作為基地,孩子面對新事物與挑戰,自然不易退縮。

智慧的父母,早就把家務列到了教育清單上。

3

想起網上的一個小女孩,當被問到家人和客人的區別是什麼時,她的回答讓不少網友暖了心。

「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是互相幫忙的,客人就是他吃完東西,然後在家裡玩玩以後,他就會走了。」

聽到很多家長說孩子懶,不願意動手,事實是沒有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以下三個方法或許能幫到你。

1、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

比如,讓孩子做指揮官,指揮父母幹活,父母把孩子能做的家務活先展示給孩子看,雙方再角色互換,父母引導孩子做家務。

把做家務這事當成一個親子遊戲,孩子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對親子關係也是大有裨益。

不強迫孩子做家務,而是讓她發自內心地主動去做,孩子才會在家務中有所得。

2、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表姐一開始引導侄子做家務時,便與家裡人達成一致,讓侄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比如吃完香蕉後,自己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裡,玩好玩具自己將玩具放到原位置上。

若是偷懶,那麼後果就由自己承擔,比如下回玩玩具時發現找不到玩具了,時間一久,侄子便自然而然地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

3、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嘗試

6歲以前,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自理,比如穿衣、刷牙、洗臉等。

一開始孩子會手忙腳亂,甚至採取了錯誤的方式,父母不要焦急,一邊引導,一邊等待。

孩子成功完成,給予鼓勵讚揚,沒有完成,也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倘若允許孩子放棄或者自己上手幫助,孩子永遠得不到家務帶給他的成就。

猶太人有句名言,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也要去做,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換來以後的完善。

父母常把教育掛在嘴邊,但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它是整個教育鏈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而家庭教育中,家務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務是全家人的事,孩子是家裡的一份子,所以你要參與其中。

如同教育家蒙特梭利說:「如果我們要擬定一項育兒原則的話,那麼,第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且前者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指數和家庭幸福指數。」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對全國2萬個小學生家庭進行的調查也指出:「孩子做家務比不做家務,前者成績優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所以,聰明的父母會讓孩子從小接觸家務。

《少年說》裡另一位男生也是控訴媽媽,但他的控訴卻是媽媽讓他包攬了太多家務。

「我現在每天做完作業後,得擇菜、做飯,還得洗碗擦地。在她的逼迫下,我學會了煮飯,拌涼菜。可我才十幾歲啊!」

面對孩子的抱怨,媽媽沒有絲毫退讓,語重心長地回答:

「家務是學習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部分,它不僅能鍛煉你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你的感恩之心,你現在的學習,通過你做家務會得到促進,這是真正生活的組成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每個人都逃離不了的課題,一個從小做家務的孩子,自然會懂得生活的真諦。

有一句話說的好:生活即教育。

會做家務的孩子,能力自然也是優秀的。

杭州實驗外國語學校陳校長講到下沙中考狀元趙俊皓的一個細節:

「趙俊皓同學抽屜無論什麼時候都是乾淨整潔的,不管你問他要什麼資料,他都能第一時間找到。而大多數孩子的抽屜是雜亂不堪的,一張試卷,他們能摸摸索索好久,最後拿出一團皺巴巴的卷子。」

有句老話說得好: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家務活,不僅能讓孩子學到生活知識,更重要的是,認識到自己可以獨立完成事情,獲得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而有自信作為基地,孩子面對新事物與挑戰,自然不易退縮。

智慧的父母,早就把家務列到了教育清單上。

3

想起網上的一個小女孩,當被問到家人和客人的區別是什麼時,她的回答讓不少網友暖了心。

「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是互相幫忙的,客人就是他吃完東西,然後在家裡玩玩以後,他就會走了。」

聽到很多家長說孩子懶,不願意動手,事實是沒有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父母,以下三個方法或許能幫到你。

1、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

比如,讓孩子做指揮官,指揮父母幹活,父母把孩子能做的家務活先展示給孩子看,雙方再角色互換,父母引導孩子做家務。

把做家務這事當成一個親子遊戲,孩子的積極性會大大提高,對親子關係也是大有裨益。

不強迫孩子做家務,而是讓她發自內心地主動去做,孩子才會在家務中有所得。

2、幫助孩子養成習慣

表姐一開始引導侄子做家務時,便與家裡人達成一致,讓侄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比如吃完香蕉後,自己把香蕉皮扔到垃圾桶裡,玩好玩具自己將玩具放到原位置上。

若是偷懶,那麼後果就由自己承擔,比如下回玩玩具時發現找不到玩具了,時間一久,侄子便自然而然地養成隨手整理的習慣。

3、父母要放手讓孩子嘗試

6歲以前,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自理,比如穿衣、刷牙、洗臉等。

一開始孩子會手忙腳亂,甚至採取了錯誤的方式,父母不要焦急,一邊引導,一邊等待。

孩子成功完成,給予鼓勵讚揚,沒有完成,也要意識到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倘若允許孩子放棄或者自己上手幫助,孩子永遠得不到家務帶給他的成就。

猶太人有句名言,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親自去做,哪怕你完成得沒有別人好,也要去做,只有一次一次的不好,才能換來以後的完善。

父母常把教育掛在嘴邊,但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它是整個教育鏈基礎的基礎,關鍵的關鍵。

而家庭教育中,家務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家務是全家人的事,孩子是家裡的一份子,所以你要參與其中。

如同教育家蒙特梭利說:「如果我們要擬定一項育兒原則的話,那麼,第一個原則就是必須讓孩子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