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永遠別責怪孩子「學壞」。

人總是難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 小腦瓜不停學習成長的小孩子更是尤其如此。 家庭裡的環境總是很容易被維持得很單純很正面, 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守規矩, 懂禮貌, 費盡心思養成一系列的好習慣, 可是我們沒辦法讓孩子接觸的外界事物和家裡一樣完美純良, 當孩子出去走親戚, 去上幼稚園, 去上學的時候, 就一定會看到很多烏七八糟的事情, 譬如說看到有的孩子破壞規矩, 有的孩子會亂飆髒話, 有的孩子不高興就打人, 有的孩子被父母嬌慣, 每天可以吃很多糖果還可以整天看手機……

這樣的現實會顛覆孩子原來的認知,

讓他們覺得:哇!原來這樣也可以啊!然後就可能激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我也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

接下來當父母的多半就會被孩子的行為氣得火冒三丈:好的你不學, 壞的怎麼學起來這麼快呢!

那當然了, 因為那些壞的行為總是更刺激,

更有趣, 更能夠簡單粗暴地獲得利益啊!孩子想要去學, 也是足夠聰明的趨利避害嘛。

所以, 問題來了:

我們父母要如何做, 才能把跑偏的孩子拉回來呢?

訓一頓或者打一頓都是下策, 那只會讓孩子委屈之余更加感到欲罷不能。 咱們智慧的父母要以德服人, 攻心為上, 讓孩子明白自己堅持做正確的事的意義, 從而心甘情願地和那些壞行為劃清界限。

1

消除孩子的不平衡感

當你制止孩子的壞行為時, 孩子通常會發出一個靈魂拷問——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做, 就我不行, 這不公平啊!

我們的長輩這種情況通常會有一句經典的回懟:別人殺人你還殺人嘛?

這話攻擊性比較強, 顯然並不適合用來說服人, 但是裡面的道理是對的:別人做的事,

你不一定要跟著去做, 因為他很可能做的是一件很壞很糟糕的事情。

只不過, 這些道理你不能指望孩子自己能悟出來, 得需要我們好好的給他講清楚, 而不是懟一句就算了。

所以, 當孩子發出「不公平」的靈魂拷問時, 我們可以說兩句話:

第一句:「因為你是我的小寶貝, 那個孩子不是啊!」

這句話一方面去提醒我們和孩子之間的獨特親密關係, 讓孩子願意去接受我們所說的話, 一方面也讓孩子認識到, 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不能混為一談的論公平。

第二句:「他那樣做會讓人討厭/會傷害別人/會受到懲罰, 你也想要嘛?」

這句話告訴孩子, 那個孩子這樣做並不止會很好玩或者佔便宜,

還會引起哪些具體的糟糕後果, 你仔細想想你要不要去承擔這樣的後果或風險?

讓孩子認識到做某件事的後果, 考慮到後果, 也就會出現一個符合理智的選擇, 而不是憑著一時衝動新鮮, 盲目的跟風了。

以上這兩句話, 只是當孩子跟風學壞的時候, 我們父母在當場可以作出的合適反應。

但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功夫還是在日常, 如果我們平時就能把以下兩點做好, 很可能就根本不用費這個口舌, 孩子自然而然的不會被壞風氣帶偏。

2

建立孩子的道德優越感

孩子為什麼要學壞呢?因為壞行為會帶來好處啊!會很刺激好玩, 會帶來利益等等。 可是堅持好行為不但很無聊很辛苦, 好像也沒什麼好處, 那為什麼要這樣壓抑自己呢?孩子如果想不通這一點, 就很容易被壞行為引誘了。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 要讓孩子感受到「成為一個好孩子」的好處, 這種好處並不是物質上的, 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優越感:我當好孩子我驕傲我好棒棒。

當這種驕傲足夠穩定的時候, 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做壞事,不但根本不會被吸引,反而會打心眼兒裡看不上。

舉個栗子,我是生長在民風彪悍的東北,從小周圍就有很多人都說髒話,幾乎每天都能聽到,但是我只要知道那是髒話,就從來都不會學,哪怕有的時候被淘氣的男孩用髒話罵了,我很生氣想用同樣的話罵回去,卻怎樣都罵不出來,因為我內心深深覺得這樣的話說出口自己就是個很糟糕的人了,反而會有心理障礙,所以對我來說,「學髒話」反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就是道德優越感的效果。

如何讓孩子有這樣的道德優越感呢?

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所謂的「捧一踩一」,孩子展現出美德的時候一定要看見他表現出欣喜,而不是無視他認為那是理所應當。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規矩,講禮貌,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寶貝,孩子自然會愛惜羽毛,努力維持自己的人設。

如果路遇熊孩子,那就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范例,趕緊抓緊機會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會給人多麼糟糕的感覺,讓孩子知道:大聲喧嘩啊,打人啊,說髒話啊,捉弄人啊,這些事情非常的可笑,無聊,傷害他人,惹人討厭。那個小朋友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嚴重後果,父母也不教給他,真的很可憐。孩子聽多了也自然為這樣的行為所不恥,而不是好奇想嘗試。

當然如果一個人太有道德優越感,會容易道德綁架他人,這也很不好,但是規范總是先立再破,孩子很小的時候一定要先擁有這種優越感,然後再來慢慢學習,這個優越感要如何適度,需要注意什麼,需要理解他人的不完美,等等。這個先後過程是沒問題的。

3

增加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當父母的經常很煩惱:我說什麼你都不聽,你朋友說的你就都聽!到底他是你媽還是我是你媽?

其實孩子聽誰的並不取決于這個人是不是自己媽,而是取決于他對這個人的親密感和認同感。

一般來說,父母其實天然擁有孩子的親密感和認同感,是最能夠影響孩子的是非價值觀的人,如果你發現你的話孩子不想聽,那其實根本怪不著孩子,而是要檢討自己,想想自己是如何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認同給敗光的。

事實上,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父母就在和周邊的社會環境在做賽跑,誰贏誰就能影響孩子更多一些。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總是能穩操勝券,等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的影響力自然會慢慢降低,直到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早早晚晚的會完全輸給社會環境,但是之前我們影響孩子的那些東西,一定會在孩子心裡發生作用。

但問題是,有些父母在孩子三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跑不贏社會環境,早早地失去了對孩子的影響,這不只讓父母感到無助,對于孩子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他會從很小的時候就失去父母正確價值觀的保護,獨自面對這個烏七八糟的世界,不知道會吸收些什麼奇怪的想法。

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對孩子施展更多的影響力呢?

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無非就是愛與陪伴。只不過要注意,並不是那種吃喝拉撒伺候周到的愛,也不是那種緊迫盯人充滿壓力的陪伴。我們要努力營造的是一種親密的溫暖的家庭氛圍,當孩子越是能感受到我們的愛意,他就越容易在我們的陪伴中受到我們的影響。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什麼時候是最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呢?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考試拿高分的時候了吧,所以我們自然就會認為拿高分是個特別好特別優秀的事情,就算你無法拿到高分,至少你會厭惡拿低分這件事情,而不太容易認為這事兒好爽好酷好輕鬆對吧。

其實所有一切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都是相同的道理,孩子只不過一遍又一遍的在做讓自己感受到歸屬和認同的事情,如果他從父母那裡總是難以得到,就會轉而去其他環境裡去尋找。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儘量多和孩子遊戲、聊天,互動,讓孩子信任依戀我們,打心底裡接受我們的是非觀價值觀,他自然就會百毒不侵,再怎麼放飛也不會學壞。

如今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好環境對于孩子的巨大影響,所以父母們費盡心機的想讓孩子進好學校,住在好社區,讓孩子交高素質的朋友,好讓孩子自然受好風氣的影響,避免學壞,但是你細想想,這樣做本質上其實是在指望其他高素質的父母群體影響的孩子群體,來間接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與其這樣繞一大圈,還不如讓自己直接成為高素質的父母,直接影響自己的孩子,難道不是更省力氣也更有效率嘛?我們為何捨近求遠呢?

所以,永遠別責怪孩子「學壞」,而是多問問自己:我有努力讓「學好」這件事比「學壞」更有吸引力,更具認同感嘛?

我們當父母的總是把教育孩子學好的責任承擔起來,就不要和小孩子一樣,總甩鍋給大環境了吧!

當他們看到其他小朋友做壞事,不但根本不會被吸引,反而會打心眼兒裡看不上。

舉個栗子,我是生長在民風彪悍的東北,從小周圍就有很多人都說髒話,幾乎每天都能聽到,但是我只要知道那是髒話,就從來都不會學,哪怕有的時候被淘氣的男孩用髒話罵了,我很生氣想用同樣的話罵回去,卻怎樣都罵不出來,因為我內心深深覺得這樣的話說出口自己就是個很糟糕的人了,反而會有心理障礙,所以對我來說,「學髒話」反而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就是道德優越感的效果。

如何讓孩子有這樣的道德優越感呢?

其實也很簡單,無非是所謂的「捧一踩一」,孩子展現出美德的時候一定要看見他表現出欣喜,而不是無視他認為那是理所應當。要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有規矩,講禮貌,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小寶貝,孩子自然會愛惜羽毛,努力維持自己的人設。

如果路遇熊孩子,那就是非常好的反面教材范例,趕緊抓緊機會告訴孩子,這個行為會給人多麼糟糕的感覺,讓孩子知道:大聲喧嘩啊,打人啊,說髒話啊,捉弄人啊,這些事情非常的可笑,無聊,傷害他人,惹人討厭。那個小朋友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嚴重後果,父母也不教給他,真的很可憐。孩子聽多了也自然為這樣的行為所不恥,而不是好奇想嘗試。

當然如果一個人太有道德優越感,會容易道德綁架他人,這也很不好,但是規范總是先立再破,孩子很小的時候一定要先擁有這種優越感,然後再來慢慢學習,這個優越感要如何適度,需要注意什麼,需要理解他人的不完美,等等。這個先後過程是沒問題的。

3

增加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當父母的經常很煩惱:我說什麼你都不聽,你朋友說的你就都聽!到底他是你媽還是我是你媽?

其實孩子聽誰的並不取決于這個人是不是自己媽,而是取決于他對這個人的親密感和認同感。

一般來說,父母其實天然擁有孩子的親密感和認同感,是最能夠影響孩子的是非價值觀的人,如果你發現你的話孩子不想聽,那其實根本怪不著孩子,而是要檢討自己,想想自己是如何把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和認同給敗光的。

事實上,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父母就在和周邊的社會環境在做賽跑,誰贏誰就能影響孩子更多一些。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總是能穩操勝券,等孩子漸漸長大,我們的影響力自然會慢慢降低,直到青春期的時候,我們早早晚晚的會完全輸給社會環境,但是之前我們影響孩子的那些東西,一定會在孩子心裡發生作用。

但問題是,有些父母在孩子三五歲的時候就已經跑不贏社會環境,早早地失去了對孩子的影響,這不只讓父母感到無助,對于孩子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他會從很小的時候就失去父母正確價值觀的保護,獨自面對這個烏七八糟的世界,不知道會吸收些什麼奇怪的想法。

那麼,我們如何能夠對孩子施展更多的影響力呢?

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無非就是愛與陪伴。只不過要注意,並不是那種吃喝拉撒伺候周到的愛,也不是那種緊迫盯人充滿壓力的陪伴。我們要努力營造的是一種親密的溫暖的家庭氛圍,當孩子越是能感受到我們的愛意,他就越容易在我們的陪伴中受到我們的影響。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什麼時候是最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意呢?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考試拿高分的時候了吧,所以我們自然就會認為拿高分是個特別好特別優秀的事情,就算你無法拿到高分,至少你會厭惡拿低分這件事情,而不太容易認為這事兒好爽好酷好輕鬆對吧。

其實所有一切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都是相同的道理,孩子只不過一遍又一遍的在做讓自己感受到歸屬和認同的事情,如果他從父母那裡總是難以得到,就會轉而去其他環境裡去尋找。所以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愛,儘量多和孩子遊戲、聊天,互動,讓孩子信任依戀我們,打心底裡接受我們的是非觀價值觀,他自然就會百毒不侵,再怎麼放飛也不會學壞。

如今每個人都能認識到好環境對于孩子的巨大影響,所以父母們費盡心機的想讓孩子進好學校,住在好社區,讓孩子交高素質的朋友,好讓孩子自然受好風氣的影響,避免學壞,但是你細想想,這樣做本質上其實是在指望其他高素質的父母群體影響的孩子群體,來間接的影響到自己的孩子。

與其這樣繞一大圈,還不如讓自己直接成為高素質的父母,直接影響自己的孩子,難道不是更省力氣也更有效率嘛?我們為何捨近求遠呢?

所以,永遠別責怪孩子「學壞」,而是多問問自己:我有努力讓「學好」這件事比「學壞」更有吸引力,更具認同感嘛?

我們當父母的總是把教育孩子學好的責任承擔起來,就不要和小孩子一樣,總甩鍋給大環境了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