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給孩子制定一套好的規矩,你真的會嗎?

很多人都說娃有自己的花期, 父母能做的就是靜待花開, 但是我想說, 小樹在砍, 孩子在管。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 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別只看到「靜待花開」, 忽略背後的「默默耕耘」。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3-6歲, 一定要性格培養到位。 而所謂性格培養, 就是給孩子立規矩。 」

很多媽媽都十分發愁給孩子立規矩的這件事。

管得重了, 怕孩子有啥心理陰影, 管得輕了, 又怕孩子變成真的熊孩子。

如果你覺得管孩子難, 一定是因為沒用對方法。

孩子熊、規矩無法執行的原因, 其實大多是因為規則設置的不合理。

給孩子制定一套好的規矩, 你真的會嗎?

1

你制定的規則, 真的合理嗎?

首先, 我們要明白, 給孩子立規矩最重要目的是:讓孩子明白, 做一些事情的後果。

幫助孩子用好的行為, 取代不好的行為。

常見的後果, 分為兩種: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有其自然結果:

晚飯不好好吃, 夜裡就會餓;

天氣很冷, 出門不穿外套, 就會凍著;

腳踏車玩「漂移」, 就會摔倒等等…

孩子只要真正經歷過了, 就會明白這件事的後果, 也就有了經驗。

不想晚上挨餓, 晚上就會吃飽;

不想受凍, 出門就會穿上外套;

不想挨摔, 就要降低運動風險。

對于這類行為, 你不需要苦口婆心講大道理、立規矩。 只需要提前跟孩子說清楚可能的後果。

如果他堅決不聽, 就讓他試試吧。

看著孩子明知故犯對父母而言很煎熬, 但這就是孩子成長的路徑。

雖然你吃過的鹽比娃吃過的米多, 但孩子不齁過幾次, 怎麼明白什麼是鹹?

有些事情只需要多經歷幾次, 孩子就能記住。

邏輯後果:

不過, 有些事情, 後果沒有那麼明顯, 或者承擔後果的代價是巨大的:

玩完玩具不收拾, 沒什麼直接後果, 但會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孩子不刷牙, 直接後果是齲齒, 我們不可能等著它發生。

這些就需要大人的參與, 制定一些「邏輯後果」來限制孩子, 給他們更合適的選擇來代替糟糕的行為。

這才是立規矩的重點, 也是管教孩子的盲區。

但是, 大部分時候被娃氣到原地爆炸時, 你很難保持冷靜和理智, 脫口而出的規則,

大多也是報復性的。

所以立規則要牢記這兩點:

1、因果要相關

如果設立的規矩, 和相應的後果不相關, 那娃就會感覺莫名其妙, 所以悔改性就差。

比如女兒不好好寫作業, 那麼延長她的寫作業時間, 減少她完成作業後的玩耍時間就是相關的。 但如果不好好寫, 今天就不允許看電視就是不相關的。

比如孩子不收玩具, 那麼就沒收他一個比較喜歡的玩具幾天, 反抗就告訴他, 因為你沒幫它們回家, 所以走丟了一個, 這就是相關的。 但如果不收玩具, 一會兒就不帶你出去玩, 這就是不相關的典型操作。

事實上我們經常一時衝動放這類狠話, 好在, 娃天天搗亂不止, 咱們也有得是機會修正。

下次, 不妨先想好, 再開口管教。

2、懲罰要合理

有的媽媽為了讓規矩看起來「夠嚇人」, 往往會設計不成比例的後果。

今天要不吃晚飯, 一周都不許看電視了;

玩完玩具不收拾, 以後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

首先, 這麼嚴厲的的剝奪和懲罰很容易讓娃出現嚴重的抵抗心理。

其次, 同志們, 誇這麼大海口, 最後打臉的是咱自己啊。

試問, 你真的能做到嗎?

打臉太快的後果就是, 娃一邊覺得你不近人情, 一邊不把你立下的規矩當回事。

我們給娃立規矩, 一定要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圍內, 也要在自己可執行的范圍內。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幫他們養成好習慣, 而不是懲罰孩子。

哪怕是孩子自己說出「這是最後一個了, 我以後再也不買了……」「我保證以後每天都刷」這類承諾, 你也不能真的就納入規則條款。

大多數孩子對自己能力預估都不準確, 他腦門子一熱就答應, 只是他「以為」自己能做到。

做為成年人, 一定要更理性的思考, 這個規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

當孩子觸碰規則後該怎麼辦?

要執行後果, 也要溫柔以待!

《全腦養育法》中提到, 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的大腦?經驗!

孩子任何經歷都需要重複學習才能在大腦中建立聯繫。

孩子總是不聽話、明知故犯、不長記性,都是因為那個理性思考能力還不成熟的大腦,他還不具備對某件事的執行能力,他還沒有足夠的經驗積累。

所以生氣和批評毫無意義。

我們只需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他觸碰了規矩裡的哪一條,所以要接受什麼樣的後果。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多少遍?

答案是:一遍又一遍。

如果孩子反抗,你只需要溫柔而堅定的堅持,通過共情幫助他一起度過。

「我知道把你抱下桌子你很生氣,但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可以亂扔,如果你可以做到,我們就回去吃飯,如果不能,媽媽就陪你直到冷靜下來。」

3

管教結束後,

最重要的複盤你做了嗎?

很多媽媽都怕給娃立規矩,怕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就跟孩子生了嫌隙,怕娃開始討厭自己。

這個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

我們成功制止不良行為後,就算孩子明白規則是對的,自己是錯的,也難以消除對執行者(也就是老母親我們)的仇恨和對立。

所以,親身經歷告訴你,做好一個「甩鍋俠」,也是心機老母親必備技能之一。

所以,複盤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複盤整個事件進一步讓孩子明確規則,並商議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在這一點上,就可以順利植入「我是盟友」環節,讓娃相信,咱不是惡人。

是的,黑鍋都讓規矩來背,這事兒跟我沒關係。

「睡前刷完牙就不能再吃東西了,要麼吃完就再刷一次。你看你又不想刷兩次,那今天就不能再吃蘋果了,但有時候確實刷牙又想吃,不如我們想想下次怎麼避免呢?

不如下次刷牙之前,你先想一下還有什麼想吃的沒有?媽媽刷之前也可以再提醒,香蕉、蘋果、獼猴桃統統問一遍怎麼樣?」

通過一起找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之中,你就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了他的同一陣營。

你不是針對他在立規矩,而是,規矩就在那裡,你是幫他一起有效的遵守,我們是一國的,同仇敵愾!

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的大腦?經驗!

孩子任何經歷都需要重複學習才能在大腦中建立聯繫。

孩子總是不聽話、明知故犯、不長記性,都是因為那個理性思考能力還不成熟的大腦,他還不具備對某件事的執行能力,他還沒有足夠的經驗積累。

所以生氣和批評毫無意義。

我們只需要心平氣和地告訴他,他觸碰了規矩裡的哪一條,所以要接受什麼樣的後果。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多少遍?

答案是:一遍又一遍。

如果孩子反抗,你只需要溫柔而堅定的堅持,通過共情幫助他一起度過。

「我知道把你抱下桌子你很生氣,但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可以亂扔,如果你可以做到,我們就回去吃飯,如果不能,媽媽就陪你直到冷靜下來。」

3

管教結束後,

最重要的複盤你做了嗎?

很多媽媽都怕給娃立規矩,怕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就跟孩子生了嫌隙,怕娃開始討厭自己。

這個擔憂也並非空穴來風。

我們成功制止不良行為後,就算孩子明白規則是對的,自己是錯的,也難以消除對執行者(也就是老母親我們)的仇恨和對立。

所以,親身經歷告訴你,做好一個「甩鍋俠」,也是心機老母親必備技能之一。

所以,複盤很重要,我們可以通過複盤整個事件進一步讓孩子明確規則,並商議下次如何做得更好。在這一點上,就可以順利植入「我是盟友」環節,讓娃相信,咱不是惡人。

是的,黑鍋都讓規矩來背,這事兒跟我沒關係。

「睡前刷完牙就不能再吃東西了,要麼吃完就再刷一次。你看你又不想刷兩次,那今天就不能再吃蘋果了,但有時候確實刷牙又想吃,不如我們想想下次怎麼避免呢?

不如下次刷牙之前,你先想一下還有什麼想吃的沒有?媽媽刷之前也可以再提醒,香蕉、蘋果、獼猴桃統統問一遍怎麼樣?」

通過一起找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之中,你就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了他的同一陣營。

你不是針對他在立規矩,而是,規矩就在那裡,你是幫他一起有效的遵守,我們是一國的,同仇敵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