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績更重要

諾貝爾獎獲得者、以色列化學家丹尼爾·舍特曼, 在2019年一次採訪中說的一句話, 讓我感觸很深:

「我覺得對于對于最偉大的科學家來講, 最大的獎賞不是來自于諾貝爾獎項, 而是來自于他們從日常的工作中找到的樂趣、來自自我的成就感。

這個感受可以通過他們的發明、發現, 去更好地探索這個世界上未知的事物。 」

生活中, 總是能聽到很多家長焦慮地反映, 「孩子對學習沒有興趣」;總是能看到, 很多孩子沉迷網路世界、遊戲成癮。

其中的關鍵就在于, 孩子不能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 轉而在網路世界尋求成就感。

可以說, 一個人的成就感在哪裡, 他的熱情就會在哪裡。

1

成就感, 指的是一個人做完一件事情或者做一件事情時, 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覺。

幼稚園小朋友, 因幫助同學, 獲得老師的表揚和小紅花, 他會更積極地助人為樂;

成年人在工作中,

完成一項有挑戰性的任務, 獲得了領導同事的賞識、得到獎金, 他會備受鼓舞,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努力表現地更出色。

內在的成就感, 是一個人做事最大的動力來源。

然而許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一直缺少成就感, 于是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

表現出消極、厭倦的情緒, 不良行為也越來越多。

學習上, 家長期望過高, 孩子壓力太大;來自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否定;成績一直不見起色甚至越來越差;

生活中, 家長過度照顧、干涉控制, 孩子失去自主的感覺, 沒有機會動手完成一些事情。

這些因素, 都在阻礙著孩子成就感的獲得。

在教育中, 家長若懂得用成就感來驅動孩子的成長, 他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動力和自覺性, 自發地往好的方向發展。

2

英國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和詩人華特·司各特, 小時候身體不好又很自卑, 成績也非常差, 被稱為學校的「怪胎」。

幸而當時有一位老師, 發現司各特雖然成績不好, 卻對讀書很感興趣, 于是給予他鼓勵。

這是司各特人生的轉捩點, 後來他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

正是老師對司各特讀書方面的欣賞與鼓勵, 讓他在這方面產生成就感, 從而開始對讀書、寫作產生興趣和熱情。

現實生活中, 很多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要求太嚴, 總是拿孩子和別人作比較、挑剔他的不足。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負面評價中, 孩子覺得自己好像一無是處, 于是做什麼都沒有信心, 做什麼都沒有積極性。

孩子的成就感, 來源之一就是父母的欣賞、鼓勵和表揚。

年齡越小的孩子, 自我認知能力不足, 越是需要大人的鼓勵和表揚, 從而對自己產生信心。

家長不要總拿孩子和別人比, 不要總盯著孩子的缺點, 應當引導孩子跟昨天的自己相比, 肯定他一點一滴的努力和進步。

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

真誠地表揚孩子, 這樣他會做得更好, 更加主動、努力。

3

朋友家的女兒, 從一年級開始一直在上鋼琴興趣班, 學了半年, 逐漸表現出煩躁、抗拒的情緒。

于是, 每次陪著女兒練琴, 都不可避免要上演一場母女之間的「戰爭」, 朋友大發脾氣, 女兒哭鬧不願配合。

一次偶然的機會, 學校辦元旦晚會, 朋友鼓勵女兒上臺表演, 彈一首比較拿手的鋼琴曲。

女兒上臺演出, 獲得了臺下陣陣掌聲。

朋友後來聽女兒回家很開心地說,同學們都來誇她鋼琴彈得好,還約著來家裡玩。

從那次起,朋友驚訝地發現,女兒每次上鋼琴課都很認真,回家也主動地練習,並且是一種開心、投入的狀態。母女的關係,也慢慢恢復到以前那樣親密愉快。

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成就感提供的驅動力尤為重要。

因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某件事,獲得正面、積極地回饋,就會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我能」的感覺。

這種滿足感和愉悅感,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還能促使孩子更加主動地往那個方面付出努力。

家長應該給孩子機會獨立完成事情,以及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生活上,不大包大攬,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偶爾示弱,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順利穿上鞋襪、成功套好一個垃圾袋、晾一件衣服;做家務得到表揚,幫爸爸媽媽的忙聽到一聲「謝謝」······

這些事情,都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產生「我能行」的感覺,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

學習上,儘量從小就引導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一開始就能在學習中表現好,嘗到樂趣,有所收穫。

當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應該及時引導他積極地面對和解決,疏通學習路上的各種阻礙。

這樣孩子才能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不斷有動力迎接挑戰,獲得進步。

正如作家劉墉曾說過的一句話:「讓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績更重要。」

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

當發現孩子有所懈怠、抗拒的時候,不妨創造機會讓孩子獲得一次成功的體驗,或是得到一些正面的回饋,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會繼續努力前行。

朋友後來聽女兒回家很開心地說,同學們都來誇她鋼琴彈得好,還約著來家裡玩。

從那次起,朋友驚訝地發現,女兒每次上鋼琴課都很認真,回家也主動地練習,並且是一種開心、投入的狀態。母女的關係,也慢慢恢復到以前那樣親密愉快。

堅持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成就感提供的驅動力尤為重要。

因為當孩子感受到自己能夠很好地完成某件事,獲得正面、積極地回饋,就會真實地體會到一種「我能」的感覺。

這種滿足感和愉悅感,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還能促使孩子更加主動地往那個方面付出努力。

家長應該給孩子機會獨立完成事情,以及幫助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

生活上,不大包大攬,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事,偶爾示弱,給孩子表現的機會。

順利穿上鞋襪、成功套好一個垃圾袋、晾一件衣服;做家務得到表揚,幫爸爸媽媽的忙聽到一聲「謝謝」······

這些事情,都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產生「我能行」的感覺,自我價值感得到提升。

學習上,儘量從小就引導孩子掌握好的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一開始就能在學習中表現好,嘗到樂趣,有所收穫。

當孩子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應該及時引導他積極地面對和解決,疏通學習路上的各種阻礙。

這樣孩子才能在學習中不斷獲得成就感,從而不斷有動力迎接挑戰,獲得進步。

正如作家劉墉曾說過的一句話:「讓孩子有成就感,比成績更重要。」

在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

當發現孩子有所懈怠、抗拒的時候,不妨創造機會讓孩子獲得一次成功的體驗,或是得到一些正面的回饋,孩子有了成就感,就會繼續努力前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