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史上最嚴防沉迷上線兩個月,「神獸」管住了嗎?拒絕成癮,是不是靠「戒斷」呢?

自今年8月30日出臺史上最嚴「未成年人網路遊戲防沉迷規定」以來, 已經實行了兩個多月。 從最初「每款遊戲每日最多玩3小時」到現在的「所有遊戲每週只能玩3小時(週五週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網路遊戲服務)」, 那些沉迷遊戲的孩子都怎麼樣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孩子成癮xxx」這個話題, 遊戲成癮、手機成癮、性成癮、短視訊成癮……成癮的反面, 究竟是不是「戒斷」呢?

1

每週只能玩3小時遊戲

家中神獸管住了嗎

自9月起, 各大廠旗下的遊戲平臺均已增加了針對未成年的相關限制措施,

未成年人身份證註冊的帳號, 在規定時間外登錄, 會出現「無法登錄」或「無法進行遊戲」的提示。 乍一看這個措施挺嚴謹, 但鬼精的小屁孩們總有些「破防」的方式, 來繞過防沉迷系統, 繼續偷偷摸摸地玩。 比如萬能的某寶, 輸入「遊戲租號」「帳號出租」等關鍵字後, 彈出的各種遊戲帳號一應俱全。 根據客服給的流程, 未成年人便能用他人的帳號, 輕鬆繞過「防沉迷系統」, 甚至有些租售遊戲帳號店鋪將「無防沉迷」當賣點。

實名認證的方式也存在著漏洞, 目前大體分為兩種, 一種是輸入姓名和身份證的實名認證, 第二種是人臉識別認證。 大部分平臺使用的是前者, 由于方式不夠嚴格很容易被鑽空子, 比如孩子知道家長的身份證號往上一填, 就是成年人帳號沒有防沉迷限制, 另外人臉識別也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精準。 央視記者經調查發現, 過半學生能「解開」遊戲防沉迷系統, 部分店鋪仍給未成年提供帳號服務。 一些學生透露, 同學之間往往會相互交流尋找防沉迷系統的漏洞,

從2007年防沉迷系統上線到現在, 面對不斷完善的系統, 他們總能找到解決方法。

2

成癮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防沉迷不是「戒斷」, 而是…

為什麼遊戲會讓人沉迷?成癮背後的邏輯值得反思。 遊戲裡, 一個個精心設置的吸引點, 都充滿了心理控制的慣用手段, 讓孩子(或成年人)在不知不覺中,

陷入持續性快感, 無法自拔。 父母堂之前一篇文章《網路遊戲是如何讓孩子沉迷的?為此我採訪了做遊戲運營的同學》中提及, 遊戲裡都包含著針對人性弱點進行的專業化設計:▼

① 直觀的即時回饋(砍怪物後, 頭上飆出的數字, 出招時的音效, 血條的變化, 每次釋放技能時的角色配音), 給玩家提供了滿滿的掌控感。 這種即時回饋帶來的掌控感, 是非常能「抓住」孩子的。

② 目標切割, 循序漸進, 從簡單到難, 一路走來總能讓玩家找到一個10分鐘的小目標。 平均10分鐘就能體驗一下的情緒小[高·潮], 很難讓孩子的心思轉移走。

③ 成就感和自豪感, 遊戲總是「貼心」地設置了恰到好處的困難, 讓孩子證明自己的能力。 在不斷地激發孩子的內心/情緒[高·潮]下,

就能把孩子牢牢地「拴住」。

類似于以上這種針對「人性弱點」的遊戲設計還有很多……比起現實世界, 孩子更愛虛擬世界。

孩子沉迷遊戲只是一種癥狀, 根源是缺少「聯結」。 孩子得到的關注不夠, 從父母、身邊環境中得到的能量不夠, 與家人、老師、同學還沒有形成深入內心的聯結。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辦法在現實中被滿足時,TA只能去其他地方尋找。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獲得的回饋一直是負面的,讓TA產生一種「我好笨啊」「大家都不喜歡我」「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感受,時間一長,TA便逃避到一個會產生愉快的舒適區裡去,比如遊戲中,在那裡TA才能讓自己有歸屬感——「原來我也能行」。

追求什麼,肯定是因為缺少什麼,孩子也一樣。

就像一棵樹,如果在它的周圍沒有充足的水分,它底下的根須只能延伸出去自己找水,任何水甚至有毒的水、被污染的水都會吸引根須伸展過去吸吮。

對孩子來說,那些「有毒的水」不僅僅是網路遊戲,很多孩子都成了「低頭族」,聯網的遊戲打不了還有單機遊戲、網路小說、短視訊……

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發佈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

國內未成年線民達到1.83億人,其中未成年人看短視訊的比例,由2019年的46.2%增長到2020年的49.3%,占比穩步上升。同時,10.6%的未成年線民在工作日收看短視訊超過2小時,在節假日該比例提升至19.0%。

不管是遊戲成癮、手機成癮、甚至性成癮,任何的成癮行為都是「補償性」的,為孩子提供了一種在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釋放管道,TA在那裡建立一個臨時的自由空間,來間接滿足內心的需求。

牢記這兩個公式:孤獨→成癮;聯結→正面力量

家庭關係中產生的「孤獨感」給孩子帶來的是「成癮」,「聯結感」才能給孩子帶來向上的力量。

3

做人類高質量家長

科學破解孩子「上癮」

成長守護平臺曾推出過一條公益短片——《立場》,邀請了孩子、家長、遊戲產品經理三方談話。媽媽控訴兒子沉迷遊戲,每時每刻都抱著手機不放:「反正經常我一回到家就看見他在玩遊戲,叫他吃飯做作業,他就關在房間裡裝作聽不見。」而兒子覺得媽媽管得太多:「在學校又不可能玩的啊,在家裡只要我一拿起手機,她就認為我在玩遊戲……」

另一邊的產品經理表示,對未成年人的遊戲監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限時、限充、宵禁……),防不住的就是防不住。

防止孩子的沉迷行為,單靠一紙規定可不行,堵不如疏,關鍵在于增強現實中的「情感聯結」。

對大部分沉迷情況來說,親子關係才是解開沉迷的那道門。

關于增強「聯結」,在過去我們《如何養育出高自尊水準的孩子,只需要這5步》一文中,講到了在哈佛任職20多年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韋爾曾提出一個「五步迴圈法」,始于「聯結」,最終又回到「聯結」。

五步迴圈法基于優勢理念,包括5個步驟:聯結、玩耍、練習、精通、認同。▼

Step1:孩子通過與父母的「聯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由此獲得安全感和「我能行」的態度;

Step2: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玩耍」,通過玩耍發現興趣,產生探索的欲望;

Step3:在孩子「練習」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培養自信,讓孩子學會堅持並獲得抗挫能力;

Step4:在興趣的基礎上不斷練習達到「精通」的過程中,孩子的自驅力會被激發出來;

Step5:最終從父母這裡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歸屬感又讓父母和孩子產生了「聯結」,又回到了第一步。

挖掘孩子的興趣,讓TA擁有「我能行」「我想做」的態度,並給予支持和鼓勵,讓父母和孩子不斷增強「聯結」……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

充滿愛的聯結,是親子間最好的情感紐帶,才能讓孩子回應你。

你家娃有沒有對某件事特別沉迷,你又是怎麼做的?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討論。

與家人、老師、同學還沒有形成深入內心的聯結。

當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辦法在現實中被滿足時,TA只能去其他地方尋找。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在家庭中獲得的回饋一直是負面的,讓TA產生一種「我好笨啊」「大家都不喜歡我」「我什麼都做不好」的感受,時間一長,TA便逃避到一個會產生愉快的舒適區裡去,比如遊戲中,在那裡TA才能讓自己有歸屬感——「原來我也能行」。

追求什麼,肯定是因為缺少什麼,孩子也一樣。

就像一棵樹,如果在它的周圍沒有充足的水分,它底下的根須只能延伸出去自己找水,任何水甚至有毒的水、被污染的水都會吸引根須伸展過去吸吮。

對孩子來說,那些「有毒的水」不僅僅是網路遊戲,很多孩子都成了「低頭族」,聯網的遊戲打不了還有單機遊戲、網路小說、短視訊……

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發佈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

國內未成年線民達到1.83億人,其中未成年人看短視訊的比例,由2019年的46.2%增長到2020年的49.3%,占比穩步上升。同時,10.6%的未成年線民在工作日收看短視訊超過2小時,在節假日該比例提升至19.0%。

不管是遊戲成癮、手機成癮、甚至性成癮,任何的成癮行為都是「補償性」的,為孩子提供了一種在生活中缺失的情感釋放管道,TA在那裡建立一個臨時的自由空間,來間接滿足內心的需求。

牢記這兩個公式:孤獨→成癮;聯結→正面力量

家庭關係中產生的「孤獨感」給孩子帶來的是「成癮」,「聯結感」才能給孩子帶來向上的力量。

3

做人類高質量家長

科學破解孩子「上癮」

成長守護平臺曾推出過一條公益短片——《立場》,邀請了孩子、家長、遊戲產品經理三方談話。媽媽控訴兒子沉迷遊戲,每時每刻都抱著手機不放:「反正經常我一回到家就看見他在玩遊戲,叫他吃飯做作業,他就關在房間裡裝作聽不見。」而兒子覺得媽媽管得太多:「在學校又不可能玩的啊,在家裡只要我一拿起手機,她就認為我在玩遊戲……」

另一邊的產品經理表示,對未成年人的遊戲監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限時、限充、宵禁……),防不住的就是防不住。

防止孩子的沉迷行為,單靠一紙規定可不行,堵不如疏,關鍵在于增強現實中的「情感聯結」。

對大部分沉迷情況來說,親子關係才是解開沉迷的那道門。

關于增強「聯結」,在過去我們《如何養育出高自尊水準的孩子,只需要這5步》一文中,講到了在哈佛任職20多年的心理學家愛德華·哈洛韋爾曾提出一個「五步迴圈法」,始于「聯結」,最終又回到「聯結」。

五步迴圈法基于優勢理念,包括5個步驟:聯結、玩耍、練習、精通、認同。▼

Step1:孩子通過與父母的「聯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由此獲得安全感和「我能行」的態度;

Step2: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去「玩耍」,通過玩耍發現興趣,產生探索的欲望;

Step3:在孩子「練習」時給予鼓勵和支持,培養自信,讓孩子學會堅持並獲得抗挫能力;

Step4:在興趣的基礎上不斷練習達到「精通」的過程中,孩子的自驅力會被激發出來;

Step5:最終從父母這裡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歸屬感又讓父母和孩子產生了「聯結」,又回到了第一步。

挖掘孩子的興趣,讓TA擁有「我能行」「我想做」的態度,並給予支持和鼓勵,讓父母和孩子不斷增強「聯結」……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價值感和歸屬感。」

充滿愛的聯結,是親子間最好的情感紐帶,才能讓孩子回應你。

你家娃有沒有對某件事特別沉迷,你又是怎麼做的?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們分享討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