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這8 件事有助于孩子大腦發育!

最近看了哈佛的一項研究發現, 原來人的大腦在25歲以前, 都不算成熟。

很多爸媽都忽略了孩子大腦的發育程度。

其實從腦科學的角度, 孩子的大腦發育不僅僅影響智商, 還包括了性格養成、行為規范、人際關係等多個方面。

沒有人不想自己的孩子健康又快樂。

美國兒童全腦教育專家 Daniel J. Siegel 從腦科學的角度, 整合上下腦、左右腦、記憶、自我與他人, 提出 8 件有助于孩子大腦發育的事。

1

擁抱哭泣的孩子

說一個哄孩子的小故事。

一個小女孩晚上做噩夢了, 尖叫醒來, 哭著撲倒在媽媽懷裡。

還不到2歲的孩子說不清自己夢到了什麼, 只是看起來小小的人兒那麼害怕, 那麼難過。

媽媽抱著她, 輕輕地說:「寶寶做噩夢了啊, 害怕了是吧, 夢裡有可怕的東西啊, 媽媽知道了, 媽媽陪著你啊。 」

孩子哭了一會兒, 平靜下來, 在媽媽的擁抱下, 又進入了夢鄉。

3 歲前的孩子, 是由負責情感的「右腦」占主導地位,

他們還不會用語言來表達想法的能力。

若家長要孩子在情緒爆發時, 說明剛剛發生的事, 孩子肯定負荷不了。

好不容易擠出幾個字, 如果無法被大人所理解, 潰堤的情緒更難控制。

「別哭!好好講!」這完全是錯誤的示范。

正確的做法是, 用拍拍背、擁抱和表示理解等方式, 與孩子產生情感連結, 陪伴孩子共度情緒的波瀾 。

等孩子冷靜下來, 再邀請孩子請「左腦」來, 理性處理哭泣的原因, 找到解決辦法。

2

複述孩子的話

「媽媽, 你看, 我畫了一隻小豬。 」

「哦, 真的是一隻豬~」

「小豬還有一個夥伴。 」

「哦, 還有夥伴~」

「兩隻小豬在看風景。 」

「在看什麼風景?」

「在看兩隻貓咪打架, 那兩隻貓咪……然後……」

爸媽複述孩子的話, 可以引導他們想象, 也可以幫助他們排解情緒。

「媽媽, 為什麼還要排隊?等得好煩。 」

「就是, 怎麼這麼久。 」

複述是引導孩子使用左腦的方式, 讓孩子聽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是什麼事件導致這樣的情緒反應, 更能瞭解自己。

另外,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給孩子的情緒一個標籤或是一個名字, 也可以有效疏通孩子的情緒通路, 把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 。

3

不跟恐怖份子談判

綜藝《不可思議的媽媽》中, 在吃飯時, 小魚兒一直在玩弄新玩具, 他還要求媽媽幫他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胡可讓他專心吃飯, 小魚兒開始翻白眼, 鬧脾氣。

面對這種難纏的情況, 胡可是這麼說的:

「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 可是現在是吃飯時間, 這是規則, 你要遵守。 」

先理解孩子的感受, 再挑明自己的底線。

孩子的上層大腦是掌管思考、計畫和決策的部位, 大人預先告訴他現在胡鬧行為的後果, 他自己就會思考要不要繼續發脾氣。

孩子發脾氣時引導他們思考, 讓大腦運作良好, 是説明孩子調節情緒的方式。

4

多用疑問句, 少用祈使句

男孩林卓宇, 12歲出書, 15歲成為湖南作協最年輕成員, 獲得200多個文學獎項。

說起兒子的優秀, 林卓宇媽媽說, 自己從不以聽話為名, 要求兒子服從和遵守, 反而支持兒子閱讀、旅行、養花種草。

孩子的愛好有多少種, 父母的支持就有多寬泛。

從腦科學的角度, 父母製造一些場景,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會傳達給孩子一個資訊:

我們給你提供了許多選項,而你要對自己的事物負起責任。

「把這麵包吃了,聽話。」

「你想吃烤麵包,還是常溫麵包?」

「把你的屋子收拾了,快點。」

「你想先戶外活動,還是先做家務?」

哪怕不是孩子,也是更喜歡有選擇的提問。

不直接命令或給指令,讓孩子去思考每個選擇的後果 ,可以訓練大腦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

大人無需干預,哪怕孩子的選擇不是那麼好,也要記住,我們的目的並非要孩子選出最完美的選擇。

5

多微笑能緩解情緒

前段時間,在捷運上遇見兩個可愛的小男孩。

一個小男孩不小心用力地踩了另一個男孩一腳。

踩到人的孩子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滿臉歉意,連聲說著「對不起」。

被踩的孩子雖然痛的呲牙咧嘴,可看到小哥哥給自己真誠道歉,就微笑地對小哥哥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看到對方寬容諒解的微笑,踩人的孩子馬上也投給他一個微笑:「謝謝你!」

後來,兩個孩子還開開心心地聊了一路。

我們的身體其實在不斷給大腦發送資訊,我們感受到情緒實際上是從身體開始。

試著保持微笑一分鐘,你會感到更快樂。

心理學有一個「臉部回饋假說」,微笑的臉部表情可以帶動開心的情緒。

6

解決孩子不安的記憶

好友前幾天生了個女兒,她那三歲的兒子在床邊看著妹妹說:「妹妹,妹妹,你真可愛呀!」

好友正高興兒子的懂事,兒子卻突然推了一下妹妹的頭,生氣地說:「她不理我,真煩人!」

他奶奶很生氣,呵斥他不能推妹妹,兒子不高興地跑到一邊去了,吃晚飯時也悶悶不樂。

晚上睡覺前好友找兒子聊天才知道,他是生氣妹妹搶了其他人的關注,還不願意搭理他,他也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好友的安撫和引導下,第二天兒子鼓足勇氣給妹妹唱歌,妹妹開心地抓住哥哥的手,哥哥臉上的烏雲也消散了。

我們的大腦的有個「安全模式」,大腦會記住我們做過的每件事,並將這些事情進行「分類」。

哪些事是屬于「快樂」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屬于「令人不安」的事。

找到孩子感到不安的事情,在孩子睡前或吃飯後等放鬆的狀態下,給孩子提供相對應的建議和幫助,能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不安感,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

7

用「感到」來形容情緒

情緒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受,難過時平時再好吃的東西都吃不下,開心時看到路邊的一朵花都開心。

這是大腦的可塑性帶給我們的體驗。它會隨著我們的體驗和注意力的改變進行調整,調整後表現到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上。

而用「感到」來形容情緒,則表示這個情緒是短暫的。

不讓短暫的負面情緒霸佔大腦 ,用思維控制我們的生活,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請記住,情緒只是一種狀態,不是一種特質。

8

保留愉快的親子時光

大腦不是一個隔絕在單個頭骨中的孤獨的器官,其實科學家們最近幾十年發現:大腦是個社會有機體,是為關係而生的。

所以在我們幫助孩子鍛煉大腦各方面發展時,也別忘了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敢于面對這個世界。

拳王鄒市明,在回憶起家庭時,對大兒子軒軒的愧疚曾讓他落淚。

軒軒很小的時候,他經常參加各種比賽。有一次,軒軒怎麼都不肯聽他的話,不停地哭鬧。

後來,軒軒告訴媽媽,他只是想跟爸爸多待一會兒,因為爸爸又要出去打比賽了。

鄒市明表示,很後悔也很愧疚,自己在兒子的心中,一直是個離開的背影。

現在,他每週都會抽時間陪孩子,那個愛哭又有點嬌氣的軒軒,在爸爸的陪伴下,

愛上了拳擊,知道了哭解決不了問題,懂得比賽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的勇氣。

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增強孩子與人相處的自信心,給予他們與人社交的安全感。

每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對培養孩子與他們相處的能力都是一種正面的強化。

當孩子越享受與父母一起的時光,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就會越健康、越正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人格的形成以及終身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好孩子,是為人父母最神聖的使命。

一起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努力吧!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樣會傳達給孩子一個資訊:

我們給你提供了許多選項,而你要對自己的事物負起責任。

「把這麵包吃了,聽話。」

「你想吃烤麵包,還是常溫麵包?」

「把你的屋子收拾了,快點。」

「你想先戶外活動,還是先做家務?」

哪怕不是孩子,也是更喜歡有選擇的提問。

不直接命令或給指令,讓孩子去思考每個選擇的後果 ,可以訓練大腦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

大人無需干預,哪怕孩子的選擇不是那麼好,也要記住,我們的目的並非要孩子選出最完美的選擇。

5

多微笑能緩解情緒

前段時間,在捷運上遇見兩個可愛的小男孩。

一個小男孩不小心用力地踩了另一個男孩一腳。

踩到人的孩子馬上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了,滿臉歉意,連聲說著「對不起」。

被踩的孩子雖然痛的呲牙咧嘴,可看到小哥哥給自己真誠道歉,就微笑地對小哥哥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看到對方寬容諒解的微笑,踩人的孩子馬上也投給他一個微笑:「謝謝你!」

後來,兩個孩子還開開心心地聊了一路。

我們的身體其實在不斷給大腦發送資訊,我們感受到情緒實際上是從身體開始。

試著保持微笑一分鐘,你會感到更快樂。

心理學有一個「臉部回饋假說」,微笑的臉部表情可以帶動開心的情緒。

6

解決孩子不安的記憶

好友前幾天生了個女兒,她那三歲的兒子在床邊看著妹妹說:「妹妹,妹妹,你真可愛呀!」

好友正高興兒子的懂事,兒子卻突然推了一下妹妹的頭,生氣地說:「她不理我,真煩人!」

他奶奶很生氣,呵斥他不能推妹妹,兒子不高興地跑到一邊去了,吃晚飯時也悶悶不樂。

晚上睡覺前好友找兒子聊天才知道,他是生氣妹妹搶了其他人的關注,還不願意搭理他,他也意識到自己錯了,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辦。

在好友的安撫和引導下,第二天兒子鼓足勇氣給妹妹唱歌,妹妹開心地抓住哥哥的手,哥哥臉上的烏雲也消散了。

我們的大腦的有個「安全模式」,大腦會記住我們做過的每件事,並將這些事情進行「分類」。

哪些事是屬于「快樂」的事情,哪些事情是屬于「令人不安」的事。

找到孩子感到不安的事情,在孩子睡前或吃飯後等放鬆的狀態下,給孩子提供相對應的建議和幫助,能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不安感,讓他們變得更加勇敢。

7

用「感到」來形容情緒

情緒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受,難過時平時再好吃的東西都吃不下,開心時看到路邊的一朵花都開心。

這是大腦的可塑性帶給我們的體驗。它會隨著我們的體驗和注意力的改變進行調整,調整後表現到我們與世界的互動上。

而用「感到」來形容情緒,則表示這個情緒是短暫的。

不讓短暫的負面情緒霸佔大腦 ,用思維控制我們的生活,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請記住,情緒只是一種狀態,不是一種特質。

8

保留愉快的親子時光

大腦不是一個隔絕在單個頭骨中的孤獨的器官,其實科學家們最近幾十年發現:大腦是個社會有機體,是為關係而生的。

所以在我們幫助孩子鍛煉大腦各方面發展時,也別忘了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敢于面對這個世界。

拳王鄒市明,在回憶起家庭時,對大兒子軒軒的愧疚曾讓他落淚。

軒軒很小的時候,他經常參加各種比賽。有一次,軒軒怎麼都不肯聽他的話,不停地哭鬧。

後來,軒軒告訴媽媽,他只是想跟爸爸多待一會兒,因為爸爸又要出去打比賽了。

鄒市明表示,很後悔也很愧疚,自己在兒子的心中,一直是個離開的背影。

現在,他每週都會抽時間陪孩子,那個愛哭又有點嬌氣的軒軒,在爸爸的陪伴下,

愛上了拳擊,知道了哭解決不了問題,懂得比賽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的勇氣。

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增強孩子與人相處的自信心,給予他們與人社交的安全感。

每一段愉快的親子時光,對培養孩子與他們相處的能力都是一種正面的強化。

當孩子越享受與父母一起的時光,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就會越健康、越正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人格的形成以及終身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育好孩子,是為人父母最神聖的使命。

一起為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努力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