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犯錯的時候,最需要愛

近日, 浙江臺州一個13歲男孩放學後沒回家, 失蹤了。

焦急萬分的家長, 一邊在當地微信群、朋友圈發動尋人啟事, 一邊報警。

臺州市縣兩級公安聯動,

經過重重排查, 終于找到了這個男孩。

此時已經是男孩失蹤的第4天, 這4天裡, 身無分文的他一直在城區附近遊蕩, 餓了就靠好心人施捨的食物充饑。

孩子為什麼寧可在外流浪受苦, 也不回家呢?

原來, 他不小心弄丟了公交卡, 擔心回家之後被家長責怪, 這才不敢回家面對。

不禁想起教育學者尹建莉一番話:

「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 也不告訴家長, 這其實是個信號, 說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

家是愛的港灣, 父母本是孩子遇到困難時的第一求助對象。

區區一張公交卡, 就擋住了孩子回家的路。

可孩子真正在意的, 是公交卡嗎?

1

被苛責的孩子寧可走極端

也不願面對過錯

孩子犯錯之後的行為, 和家長通常對待這類事件的反應有很大關係。

親子關係培訓師露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孩子的父母很嚴厲, 不管他犯了多小的錯誤, 父母都用一種不可饒恕的狀態去訓斥他、罵他、打他。

有一次他又犯錯了, 因為害怕父母責罰就撒謊了, 媽媽輕易就拆穿了他的謊言, 還把爸爸喊來, 打算合力教訓孩子。

孩子嚇得躲在房間裡不敢出來, 直到父母再三保證不打他, 他才敢說出實情。

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 犯個小錯就被嚴厲管教的孩子, 下次犯錯後只會更小心、更巧妙地掩飾自己的「罪行」, 說謊只是他逃避懲罰的一種方式而已。

更可怕的是, 為了逃避懲罰, 孩子可能會做出更加匪夷所思的事情。

四川有個14歲女孩, 犯錯後害怕被家人責罰,

就從自家窗臺(4樓)翻到空調外機安裝臺的縫隙裡面, 躲了起來。

躲在空調機縫裡, 還有解救的機會, 換做性子烈的孩子呢?

寧夏一個12歲男孩, 陪6歲表妹玩耍時, 表妹從高處跳下, 頭部著地昏迷, 男孩擔心她醒來告知家長, 自己被責怪, 就用木板反復敲擊她的頭部致其死亡。

山東有一個八年級女孩, 平常成績在全班十名左右, 有一次語文和數學沒考好, 擔心父親責怪, 就喝了烈性農藥百草枯。

拿生命當兒戲, 孩子不害怕嗎?

當然害怕, 可父母的責怪更可怕!

孩子最重視的人是父母, 最在意的人也是父母。

沒被寬容對待過的孩子, 犯錯後寧可走向極端, 也不想面對父母。

犯錯後父母的態度, 決定了孩子對他人、對自己的溫度。

2

動輒打罵、訓斥

這是最無用的教育

李玫瑾說過:孩子犯錯之後, 千萬別動手打他, 打完孩子就覺得這事扯平了, 而且孩子知道家長的底線了, 大不了再打一頓。

所以不一定會真正改過。

鄭州有一位11歲的小男孩, 盜刷了媽媽4萬多塊錢給遊戲充值。

媽媽靠裝水泥為生, 裝一袋水泥才1塊錢, 4萬塊錢意味著4萬袋水泥, 特別辛苦。

兒子這事讓她特別生氣, 高血壓都犯了。

更讓她生氣的是, 打也打了, 罵也罵了, 孩子別說改正了, 連一個認錯的態度都沒有, 問他什麼都拒不回答。

後來親戚、專業調解員一起上陣勸說, 孩子才願意溝通,開口第一句話竟是:

「我委屈,每次犯錯都是打我、埋怨我,從不往自己身上找原因。」

明明孩子做錯了,他還委屈得不行,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歸納了孩子的四種回應模式:

1. 憤恨:「這個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 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 退縮: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們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精神分析學社會學奠基人弗洛姆說:「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犯錯後,不給他點教訓他不長記性。

所以孩子打翻一杯水,就訓他;

放學後把東西忘在學校,就吼他;

考試沒考好或者闖了其他禍,更是怒不可遏,動輒打罵孩子。

殊不知,這反而抵消了孩子的愧疚之心,讓他把本可以自省的力量都用在和家長的對抗上,哪怕明明自己錯了也要跟父母對著幹,死不悔改。

這反而背離我們教訓孩子的初衷:改正錯誤。

體罰、訓斥,實際上是最無用的教育。

3

每一次過錯

都是一次成長機會

長沙有個高一男生,平常喜歡化學研究,爸爸就給他買了不少實驗用品供他做實驗。

有一次,男生做實驗途中上了個廁所,期間酒精燈引燃床邊床單,隨後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儘管消防及時趕到,家裡各房間物品都被燒毀了,連樓層公共部位的吊頂也被熏黑。

幸虧男生沒事,被鄰居拉出來時頭髮已經燒著了,滿臉的灰。

他只是跟救援人員簡單的說過著火原因後,再也沒有說一句話。

後怕、恐懼,各種情緒交織,他已經嚇壞了。

闖了這麼大的禍,家長並沒有過多指責,反而稱「不會怪他」。

有網友評論說:即使父母不怪他,相信這次教訓也會讓他一輩子記憶深刻。

是啊,孩子犯錯後,本身已經產生強烈的自責情緒。

事已至此,再指責孩子也于事無補。

不責怪,反而能讓他在愧疚中自行反思。

想起樊登老師,他兒子有一次考試,三張考卷只做了兩張,最後一張沒看到,所以只考了七十多分。

兒子告知他這件事時,他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告誡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反問兒子以後應該怎麼做。

兒子說:要認真把考卷看完。

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

犯錯後,孩子自己也能體驗到損失、不便,他會自行調整自己的過錯。

正如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說:「孩子的成長是螺旋式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家長不生氣、不責怪,孩子才能把所有精力用在改正錯誤上,而不是應付父母的憤怒上。

犯錯也是一種成長,每一次過失,都是收穫經驗的好機會。

父母的態度,直接決定著孩子對錯誤的改正效果。

4

孩子犯錯的時候

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前不久,浙江一位姓胡的爸爸在雨中訓子的視訊火了。

他兒子是一個初二住校生,當天晚自習後想請假回家洗澡,爸爸擔心他影響學習,訓他不能隨便找個藉口就請假。

當時正在下小雨,他一邊在雨中教育兒子,一邊為兒子撐著傘,全然不顧自己露在雨中的大半個身子。

胡爸爸事後解釋說:「其實我當時沒想那麼多,也就是不經意間下意識的一個舉動。」

網友都被這個場面感動了:爸爸嘴裡不饒人,手上卻訴說著心疼,感受到了滿滿的愛。

據悉,胡爸爸與兒子關係很好,父子倆經常聊天、談心,有時候還穿著父子裝上街溜達。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親子關係。

一個跟父母關係良好的孩子,才能聽得進父母的建議,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

「在孩子犯錯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永遠站在他這邊,和他一起面對。」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愛和關懷的時候。

當他愧疚、慌亂的時候,父母依然接納他、呵護他,他才有更多的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

當他即使犯錯後,依然能感受愛和關懷的時候,這時父母的教育才有效果。

從不犯錯的完美孩子,是不存在的。

但無論做什麼都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才能將精力放在尋找正確方法上,才能得到成長。

願每個小孩都能被溫柔以待。

願他們即使犯錯了,也敢回家面對父母、直面自己的過錯。

孩子才願意溝通,開口第一句話竟是:

「我委屈,每次犯錯都是打我、埋怨我,從不往自己身上找原因。」

明明孩子做錯了,他還委屈得不行,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正面管教》一書中歸納了孩子的四種回應模式:

1. 憤恨:「這個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 報復:「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 反叛:「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 退縮: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們抓到」;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精神分析學社會學奠基人弗洛姆說:「運用破壞性的手段也有其自身的結果,即實際上改變了目的。」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犯錯後,不給他點教訓他不長記性。

所以孩子打翻一杯水,就訓他;

放學後把東西忘在學校,就吼他;

考試沒考好或者闖了其他禍,更是怒不可遏,動輒打罵孩子。

殊不知,這反而抵消了孩子的愧疚之心,讓他把本可以自省的力量都用在和家長的對抗上,哪怕明明自己錯了也要跟父母對著幹,死不悔改。

這反而背離我們教訓孩子的初衷:改正錯誤。

體罰、訓斥,實際上是最無用的教育。

3

每一次過錯

都是一次成長機會

長沙有個高一男生,平常喜歡化學研究,爸爸就給他買了不少實驗用品供他做實驗。

有一次,男生做實驗途中上了個廁所,期間酒精燈引燃床邊床單,隨後火勢一發不可收拾。

儘管消防及時趕到,家裡各房間物品都被燒毀了,連樓層公共部位的吊頂也被熏黑。

幸虧男生沒事,被鄰居拉出來時頭髮已經燒著了,滿臉的灰。

他只是跟救援人員簡單的說過著火原因後,再也沒有說一句話。

後怕、恐懼,各種情緒交織,他已經嚇壞了。

闖了這麼大的禍,家長並沒有過多指責,反而稱「不會怪他」。

有網友評論說:即使父母不怪他,相信這次教訓也會讓他一輩子記憶深刻。

是啊,孩子犯錯後,本身已經產生強烈的自責情緒。

事已至此,再指責孩子也于事無補。

不責怪,反而能讓他在愧疚中自行反思。

想起樊登老師,他兒子有一次考試,三張考卷只做了兩張,最後一張沒看到,所以只考了七十多分。

兒子告知他這件事時,他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告誡孩子「吃一塹,長一智」,反問兒子以後應該怎麼做。

兒子說:要認真把考卷看完。

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情況。

犯錯後,孩子自己也能體驗到損失、不便,他會自行調整自己的過錯。

正如復旦大學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說:「孩子的成長是螺旋式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家長不生氣、不責怪,孩子才能把所有精力用在改正錯誤上,而不是應付父母的憤怒上。

犯錯也是一種成長,每一次過失,都是收穫經驗的好機會。

父母的態度,直接決定著孩子對錯誤的改正效果。

4

孩子犯錯的時候

恰恰是最需要愛的時候

前不久,浙江一位姓胡的爸爸在雨中訓子的視訊火了。

他兒子是一個初二住校生,當天晚自習後想請假回家洗澡,爸爸擔心他影響學習,訓他不能隨便找個藉口就請假。

當時正在下小雨,他一邊在雨中教育兒子,一邊為兒子撐著傘,全然不顧自己露在雨中的大半個身子。

胡爸爸事後解釋說:「其實我當時沒想那麼多,也就是不經意間下意識的一個舉動。」

網友都被這個場面感動了:爸爸嘴裡不饒人,手上卻訴說著心疼,感受到了滿滿的愛。

據悉,胡爸爸與兒子關係很好,父子倆經常聊天、談心,有時候還穿著父子裝上街溜達。

好的教育,就是好的親子關係。

一個跟父母關係良好的孩子,才能聽得進父母的建議,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育學博士錢志亮說:

「在孩子犯錯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不會變,永遠站在他這邊,和他一起面對。」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他最需要愛和關懷的時候。

當他愧疚、慌亂的時候,父母依然接納他、呵護他,他才有更多的勇氣面對自己的錯誤。

當他即使犯錯後,依然能感受愛和關懷的時候,這時父母的教育才有效果。

從不犯錯的完美孩子,是不存在的。

但無論做什麼都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孩子,才能將精力放在尋找正確方法上,才能得到成長。

願每個小孩都能被溫柔以待。

願他們即使犯錯了,也敢回家面對父母、直面自己的過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