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跳河女孩被救,父親上來就是一巴掌......你瞭解你的孩子嗎?

1

孩子犯錯, 不敢和家裡說

上網的時候, 看到一個特別令人痛心的新聞。

一個9歲的男孩, 在學校和同學打鬧的時候, 不小心撞碎了學校消防栓外面的玻璃, 老師就讓他回家跟家長商量一下, 賠償學校600塊錢就算了。

因為不是什麼大事, 老師也沒放在心上, 既沒有批評他, 也沒有懲罰他, 只是讓他把這事告訴家長。

但誰也沒想到, 孩子根本不敢和家長溝通。

在留下一封遺書之後, 他毅然決然地跳下了樓。

這個害怕被懲罰的孩子, 遺書裡只寫了這樣一句話:

nai nai, 我前天把學校的bo裡zhuang sui 了, 我之到要chen fa, suo以我跳lou了。

多麼「懂事」的孩子啊,

知道犯錯要被懲罰, 所以自己「懲罰」了自己。

這則消息被爆出來之後, 無數網友都在評論區心疼他:

小寶貝, 撞壞玻璃而已啊。

回來我幫你賠玻璃。

想抱住他, 告訴他別害怕, 什麼都不如他重要。

而我在看到這條新聞時, 也是一下子忍不住鼻酸, 真的感覺特別心痛。

一段才剛剛開始的人生, 還未來得及盛放就已經凋零。

我不敢想象, 在毅然跳下去之前, 他心裡究竟是多麼害怕恐懼又無力。

而他父母在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 又該是怎樣的驚怒和自責。

明明是那麼小的一件事, 明明和爸爸媽媽溝通一下就能解決的問題, 明明那點小錯遠不至于要拿性命來懲罰, 為什麼孩子會走上這個死胡同?

我們不理解, 覺得這只是小事,

可是在孩子看來, 這件小事告訴父母的後果, 會比跳樓來得更加嚴重。

什麼時候我們的親子關係變成了這樣?

孩子不敢和父母溝通, 父母也不瞭解自己的孩子。

在成長的過程中, 親子關係並沒有達成一種愛的平衡, 父母和孩子之間失去了最寶貴的信任感。

孩子在父母面前把所做的一切而隱藏起來, 深怕自己受到傷害, 這是一種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

但很多時候, 這種自我保護意識, 也會釀成讓人無法接受的悲劇。

最近網上熱傳的一則視訊也是如此。

視訊裡的女孩坐在橋上想要跳河, 周圍的人群都在好言相勸, 母親也在旁邊哭著求女兒, 最後還是消防員把她救了回來。

但被救回後, 迎接她的不是家人的懷抱和安慰, 而是父親狠狠的一巴掌!

圍觀群眾都驚呆了, 紛紛出言指責這個父親:

你好歹先讓她上來呀!兄弟!

她還跳的呀!

不能這樣打小孩子的!

女孩上來之後, 哭喊著說:「你看, 你每次都這樣逼我!」

這個父親是因為不愛孩子才打她的嗎?

當然不是。

古語說愛之深責之切, 他就是因為太愛孩子, 所以一巴掌想讓孩子「聽話」, 可恰恰就是這樣的方式, 把孩子越推越遠。

女兒內心經歷了多複雜的鬥爭, 受了多少的委屈, 他一點也沒有瞭解過, 上來就是一巴掌。

可是他根本不知道, 這一巴掌對女兒來說, 意味著什麼。

你有什麼資格不管青紅皂白上來就是一巴掌?你有什麼權利用拳頭去逼迫孩子乖乖「聽話」?女兒這次跳河是救上來了, 可下一次呢?

我們中國有許多父母都是如此, 和孩子發生了矛盾, 最先想到的辦法就是非打即罵, 最想展示的就是自己父母的威嚴和地位。

因為我是你的父母, 因為我把你辛辛苦苦養大, 所以我有權利這樣打罵你, 有權利去做任何踐踏你自尊的事情。

在這樣畸形的關係和控制中, 孩子是沒有辦法的, 他們無法逃脫, 于是只有走上極端的道路。

許多悲劇的來源都是如此, 父母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不是平等交流, 而是使用暴力, 發洩情緒, 展示威嚴, 最後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原來, 深愛自己的父母也會傷人。

原來傷人最深的,恰是最親的人。

2

溝通缺位,悲劇不斷上演

還記得去年武漢發生的那個慘劇嗎?

一個14歲男孩因為犯錯被叫了家長,母親來了以後,直接當著所有同學的面給了他幾耳光,並且用手緊緊扣住他的喉嚨。

那個男孩一直默默承受著母親的怒火和暴力,既不反抗也不吭聲。

等到所有的同學都進教室後,等到老師進辦公室後,男孩默默跨過學校走廊的護欄,從樓上一躍而下。

這並不是個例,隨便翻開網路,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四川高三畢業男生小斯,在被父母辱駡之後,選擇自盡,他在遺書中寫到: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

雲南17歲留守少年小寶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留下的遺書裡悲憤地控訴爸爸: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我破壞了你的規矩,就只有死了……

青島13女孩小雯不堪父母的辱駡毆打,選擇自盡,她最後一次說:親愛的爸爸媽媽,用「親愛的」與你們的稱呼所搭配,大概是這世界上最大的錯誤……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每次發生這樣的事件,總會有人評價說:

現在的孩子太嬌寵,心理承受能力差。

也有人說:

越強調自尊心,就會越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一經打罵就好像天大的委屈。

這樣的邏輯,簡直就是強盜邏輯,就像是一個花瓶,在一次中沒有摔碎,而你反復不斷地摔,總有一天它會碎,而你只是輕飄飄地說一句:噢,花瓶太脆弱了。

這個世界就像是割裂的,明明孩子的心理已經被打擊潰爛到了一定程度,明明他們是在一次次的摔打中才瀕臨破碎,明明是父母在他們崩潰的邊緣反復試探。

可是到了外人眼中,卻只是覺得孩子太脆弱,打不得罵不得。

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父母覺得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卻不知,孩子內心的傷口一直在潰爛,于是雙方走向越來越遠的兩端,越來越不瞭解。

3

父母傷害,孩子遍體鱗傷

在一個無人的角落有這樣一片心聲牆,這是一個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

可奇怪的是,這個孩子用了非常惡俗、不堪的字眼去罵自己的媽媽:

臭婊子、實在太可惡了、閉你媽個頭。

你很驚訝,可是如果你看到孩子一筆一劃寫下的「打人表」的時候,就明白了。

媽媽每打一次就畫一橫,爸爸每打一次,也畫一橫,這些正字總共加起來有好幾百次。

他還在牆壁上畫下哭泣的表情,「媽媽,你太壞了!」,你能體會到孩子那種對母親的憎恨,又渴望她來愛自己的複雜心情。

可能是「正」字畫得太多了,最後孩子說:

自盡去吧,我很可憐,沒人愛我。

他還在旁邊畫了一顆心,不斷在掉眼淚。

這個孩子的心路歷程,也是很多暴力對待下的孩子心路歷程。

在很多的孩子心裡,也在畫一個個的「正」字,當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最後就很容易走上極端。

孩子的世界都是稚嫩的、脆弱的,你一發火,孩子的世界就電閃雷鳴,你一動手,孩子就整日惶恐不安,並且滋生怨恨。

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可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你無法想象在父母暴力之下長大的孩子,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很多父母有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理念:孩子有什麼事情,只要打他罵他,他記住了,下次他就一定不敢了。

可對孩子來說,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記住的不是錯誤,而是害怕,是父母不愛自己了。

就像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

有些孩子受傷了,會跑向父母尋求安慰,這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受傷的時候,會給予關心和安慰,他們會接納孩子,也會理解孩子。

而那些受傷了躲在角落偷偷舔傷口的孩子,只因為他們的背後有一個無法接納、暴力相加的父母。

他們無數次想要敞開心扉,卻被父母傷害地越來越緊閉心門。

你看,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父母無法跟孩子溝通?

是父母自己啊。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和孩子之間,是從屬關係,孩子就該聽從自己的,孩子解釋就是頂嘴,再囉嗦幾句,就要動手打。

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有人也這樣對我們,我們自己又會是什麼感受?

不是因為孩子太脆弱,而是來自父母的傷害,正在讓孩子遍體鱗傷。

許多父母,得意洋洋,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棍棒教育」下,越來越聽話,越來越乖,這其實這是一種悲哀。

這意味著,你和孩子越來越遠,再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了。

4

平等交流,父母教育反思

看到一句話覺得說得很紮心:父母不斷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但是會停止愛自己。

因為不愛自己,才會選擇傷害自己。

這難道就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究竟是想要一個在打罵中聽話的孩子,還是一個懂得愛自己,過上快樂幸福生活的孩子?

明明我們都是愛孩子的啊,為什麼又要選擇最糟糕的方式,去傷害自己最親最愛的人呢?

所以,

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吧。

放下暴力和孩子心平氣和溝通吧。

放下滿身戾氣去和顏悅色接納孩子吧。

沒有人不會犯錯,畢竟我們都是從小孩變成大人的,更何況他是你深愛的孩子呢?

有兩個原則很重要。

第一個原則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把他當一個孩子來看。

也就是說,他是孩子,還在成長,認知水準有限,自控能力不足,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學習和在父母的教導中學到的,請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個原則就是,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當個成年人來看。

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說的話,如果放在大人身上,會不會傷害自尊心?

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責駡就會傷心,不被尊重就會憤怒,受委屈了就會有恨,不被理解就會有痛苦。

教幾個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小技巧:

請不要說:我和你說話呢,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

請說:我感覺你今天有心事,你能不能和我說說看?看看爸爸(媽媽)能不能幫你。

請不要說:還不回房間去,這麼晚了,別玩了,聽到沒有?我都說了好幾遍了!

請說:還有十分鐘就要睡覺了,你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

請不要說:小孩子懂什麼,你怎麼這麼強啊?我都是為你好!

請說:你可以說不,但我需要知道你說不的理由,才能理解你呀!

最後,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我們情緒的垃圾桶,不要再以愛之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了!

原來傷人最深的,恰是最親的人。

2

溝通缺位,悲劇不斷上演

還記得去年武漢發生的那個慘劇嗎?

一個14歲男孩因為犯錯被叫了家長,母親來了以後,直接當著所有同學的面給了他幾耳光,並且用手緊緊扣住他的喉嚨。

那個男孩一直默默承受著母親的怒火和暴力,既不反抗也不吭聲。

等到所有的同學都進教室後,等到老師進辦公室後,男孩默默跨過學校走廊的護欄,從樓上一躍而下。

這並不是個例,隨便翻開網路,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四川高三畢業男生小斯,在被父母辱駡之後,選擇自盡,他在遺書中寫到: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拿回去……

雲南17歲留守少年小寶喝農藥結束自己的生命,他留下的遺書裡悲憤地控訴爸爸:你句句逼人,我沒有辦法……我破壞了你的規矩,就只有死了……

青島13女孩小雯不堪父母的辱駡毆打,選擇自盡,她最後一次說:親愛的爸爸媽媽,用「親愛的」與你們的稱呼所搭配,大概是這世界上最大的錯誤……

然而,令人悲哀的是,每次發生這樣的事件,總會有人評價說:

現在的孩子太嬌寵,心理承受能力差。

也有人說:

越強調自尊心,就會越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一經打罵就好像天大的委屈。

這樣的邏輯,簡直就是強盜邏輯,就像是一個花瓶,在一次中沒有摔碎,而你反復不斷地摔,總有一天它會碎,而你只是輕飄飄地說一句:噢,花瓶太脆弱了。

這個世界就像是割裂的,明明孩子的心理已經被打擊潰爛到了一定程度,明明他們是在一次次的摔打中才瀕臨破碎,明明是父母在他們崩潰的邊緣反復試探。

可是到了外人眼中,卻只是覺得孩子太脆弱,打不得罵不得。

壓死駱駝的,從來不是最後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父母覺得孩子打不得罵不得,卻不知,孩子內心的傷口一直在潰爛,于是雙方走向越來越遠的兩端,越來越不瞭解。

3

父母傷害,孩子遍體鱗傷

在一個無人的角落有這樣一片心聲牆,這是一個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

可奇怪的是,這個孩子用了非常惡俗、不堪的字眼去罵自己的媽媽:

臭婊子、實在太可惡了、閉你媽個頭。

你很驚訝,可是如果你看到孩子一筆一劃寫下的「打人表」的時候,就明白了。

媽媽每打一次就畫一橫,爸爸每打一次,也畫一橫,這些正字總共加起來有好幾百次。

他還在牆壁上畫下哭泣的表情,「媽媽,你太壞了!」,你能體會到孩子那種對母親的憎恨,又渴望她來愛自己的複雜心情。

可能是「正」字畫得太多了,最後孩子說:

自盡去吧,我很可憐,沒人愛我。

他還在旁邊畫了一顆心,不斷在掉眼淚。

這個孩子的心路歷程,也是很多暴力對待下的孩子心路歷程。

在很多的孩子心裡,也在畫一個個的「正」字,當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駱駝,最後就很容易走上極端。

孩子的世界都是稚嫩的、脆弱的,你一發火,孩子的世界就電閃雷鳴,你一動手,孩子就整日惶恐不安,並且滋生怨恨。

孩子只是父母的一部分,可父母是孩子的全部,你無法想象在父母暴力之下長大的孩子,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很多父母有一種極其錯誤的教育理念:孩子有什麼事情,只要打他罵他,他記住了,下次他就一定不敢了。

可對孩子來說,卻不是這樣的,他們記住的不是錯誤,而是害怕,是父母不愛自己了。

就像著名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過:

有些孩子受傷了,會跑向父母尋求安慰,這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受傷的時候,會給予關心和安慰,他們會接納孩子,也會理解孩子。

而那些受傷了躲在角落偷偷舔傷口的孩子,只因為他們的背後有一個無法接納、暴力相加的父母。

他們無數次想要敞開心扉,卻被父母傷害地越來越緊閉心門。

你看,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了父母無法跟孩子溝通?

是父母自己啊。

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和孩子之間,是從屬關係,孩子就該聽從自己的,孩子解釋就是頂嘴,再囉嗦幾句,就要動手打。

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想一想,如果有人也這樣對我們,我們自己又會是什麼感受?

不是因為孩子太脆弱,而是來自父母的傷害,正在讓孩子遍體鱗傷。

許多父母,得意洋洋,覺得自己的孩子在「棍棒教育」下,越來越聽話,越來越乖,這其實這是一種悲哀。

這意味著,你和孩子越來越遠,再難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了。

4

平等交流,父母教育反思

看到一句話覺得說得很紮心:父母不斷打罵孩子的時候,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但是會停止愛自己。

因為不愛自己,才會選擇傷害自己。

這難道就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嗎?

所以,我們必須要反思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究竟是想要一個在打罵中聽話的孩子,還是一個懂得愛自己,過上快樂幸福生活的孩子?

明明我們都是愛孩子的啊,為什麼又要選擇最糟糕的方式,去傷害自己最親最愛的人呢?

所以,

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交流吧。

放下暴力和孩子心平氣和溝通吧。

放下滿身戾氣去和顏悅色接納孩子吧。

沒有人不會犯錯,畢竟我們都是從小孩變成大人的,更何況他是你深愛的孩子呢?

有兩個原則很重要。

第一個原則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把他當一個孩子來看。

也就是說,他是孩子,還在成長,認知水準有限,自控能力不足,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學習和在父母的教導中學到的,請多些包容和耐心。

第二個原則就是,當你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把他當個成年人來看。

站在一個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說的話,如果放在大人身上,會不會傷害自尊心?

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責駡就會傷心,不被尊重就會憤怒,受委屈了就會有恨,不被理解就會有痛苦。

教幾個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小技巧:

請不要說:我和你說話呢,你這個孩子怎麼回事?

請說:我感覺你今天有心事,你能不能和我說說看?看看爸爸(媽媽)能不能幫你。

請不要說:還不回房間去,這麼晚了,別玩了,聽到沒有?我都說了好幾遍了!

請說:還有十分鐘就要睡覺了,你是先刷牙還是先洗臉?

請不要說:小孩子懂什麼,你怎麼這麼強啊?我都是為你好!

請說:你可以說不,但我需要知道你說不的理由,才能理解你呀!

最後,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更不是我們情緒的垃圾桶,不要再以愛之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