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優秀孩子的家長,都做到了這三點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一塊大理石, 他說:

「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6位雕塑家:

1、家庭;2、學校;3、孩子所在的集體;4、孩子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 」

家庭排在了第一位。

而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教養方式、孩子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可以說, 父母是孩子永恆的生命范本。

1

相信「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我們很喜歡把「人生成功」歸結到「賺足夠多的錢」。

就像填大學聯考志願, 幾乎每個家長老師都會建議填寫熱門專業, 比如跟錢打交道最多的金融業。

像數學、化學、考古學這樣的專業則是冷門偏門, 甚少人填選的。

原因很簡單, 專業熱門, 將來好找工作, 找到好工作, 意味著賺錢多。

但如今回頭看, 這不僅僅是關于「錢」的問題, 而是關于「熱愛」和「價值」的命題。

近日, 「兩個饅頭一瓶水」的北大數學老師韋東奕火了。

韋東奕15歲拿下IMO國際數學競賽金獎, 18歲保送北大, 麻省理工(MIT)等多所世界名校主動向他敞開校門, 哈佛還為爭取他不惜打破百年校規。

而韋東奕願意為國家多做一份貢獻, 拒絕了全球最高端的學府, 選擇留在祖國, 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博士, 而後成為北大數學系的助理教授。

如此金光閃閃的履歷, 網友送其愛稱「韋神」。 更讓人敬佩的是, 他把熱愛當成自己一生的事業。

當全世界都競相追逐的名和利, 他不為所動, 只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研究中, 努力使自己的才能為國爭光, 改變世界。

而這種深植于內心的追求, 跟他父母的灌輸是密不可分的。

韋東奕的父親是數學專業的教授, 受父親的影響, 他從小就對數學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

當我們只知道玩泥巴、過家家時, 韋東奕消遣時光的方式, 是抱著家裡的數學書籍讀到出神。

自小, 父親就鼓勵他在自己所熱愛的數學天地裡去闖蕩, 並沒有把大人都看得很重的「賺錢」影響他。

錢很重要, 這是不置可否的事實。

但我現在無比認同一件事, 那就是每個人最終都是被自己的「熱愛」所驅動的。

放眼看去, 那些在某個領域閃閃發光, 活得特別滿足的人, 往往並不是把「錢」放在第一位, 而是追求「熱愛」。

因為「熱愛」, 所以投入;因為無比投入, 所以愈發打磨了自己的「價值」。

2

相信「尊重」比「操控」更完美

從2月初至今, 我身邊家長群內討論的最火熱的話題, 莫過于英國牛津大學2021屆本科預錄取放榜的新聞。

其中17歲的成都女孩張恒一, 是最受家長群內爸媽們喜愛的。

張恒一不僅陽光開朗, 能歌善舞, 才藝出眾, 還能文擅理, 雅思口語滿分, 是複合型「種子選手」。

而張恒一也不負所望, 5月12日, 在她18歲生日當天滿足了牛津大學化學專業的本碩正式錄取要求,

實現了從「中國學霸」到「牛津女孩」的蛻變。

這位明明可以靠臉蛋, 卻偏偏要靠才華的小姑娘, 顛覆了大眾對「中國學霸」的刻板印象:

誰說「學霸」就不能活潑亮麗、多才多藝、文理兼修, 全面發展?

然而, 這位學霸在高中入學時, 只在年級排名中等。

你或許會很疑惑:「從中等成績到進入全球名校, 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優秀的背後離不開她優秀的家庭環境。

張恒一從小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與民主的家庭,哪怕工作再忙,每逢放假,父母都會準時到校接她一起回家、一起大餐、一起聊她開心與不開心的事。

父母並沒有給她灌輸過考級、考證的各種壓力,反而經常告知張恒一生命的寶貴和意義,並鼓勵她要在學習之餘用心感受、認真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如果說有目標、肯努力、願拼搏是她優秀的動力源,那麼一位尊重她選擇的父母則是她成功的助推器。

我們中的很多家長,都堅持要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

從做作業到交友,從選擇大學到選擇職業,家長都要說了算,致使孩子從小到大都面對著巨大壓力。

為人父母,如果能少一點操控,多一點尊重,孩子才能擁有可以幫助自己在校園裡、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決斷力。

樊登說:「當一個人內心不強大,不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不能夠自己尋找和感受快樂時,對面的人怎麼換都沒用。正如不會游泳的人,怎麼換游泳池,都不會游泳。」

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擇,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在全力以赴之後,他們才能真正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在不斷奔赴過程中,才能輕鬆學會如何處理生命中遇到的各種挫折。

3

相信「躺平」比「躺贏」更體面

誠然,韋東奕、張恒一這樣的學霸畢竟是少數,我們的孩子大機率沒有那麼高的天賦異稟。

知乎上有個提問:「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怎麼辦?」

網友@蓋因斯回答說:

「既然孩子大機率是個普通人,那各種路徑、范式的選擇,就應該以成為‘快樂的普通人’、過上‘幸福的普通人生活’為出發點和目標,而非以培養一個不出世的天才、過上頂級精英的生活為出發點和目標。

後者,可以不顧一切得向前沖;而前者,得提前考慮好‘沖不動或不想沖的時候,有一個可以躺平的歸宿’。」

高知如北大的丁教授,也會有「我奮力托舉你為學霸,你勢不可擋成為學渣」這樣的困擾。

丁教授的女兒讀的是北大附小,但是由于天資一般,一度是班裡的倒數。

在一個視訊裡,當被問及「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嗎?」時,丁教授充滿無奈地回答:

「這就是天道,沒辦法,你必須接受。」

丁教授還說,北大教授的孩子,很多都考不上北大。這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現象。

孩子在成就甚至稟賦方面不如自己,是很多自身是同齡人佼佼者父母的隱痛。

丁教授雖然也為孩子不如自己感到焦慮,但他具備一套科學的教育觀——佛系「雞娃」,即「躺平」式育兒。

比如從小放養女兒,堅持騎腳踏車送孩子上學等。

這種相對和諧、開放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擁有了滿滿的能量,就擁有了無限發展的可能。

要我說,「躺平」式育兒不可恥,「躺贏」式育兒才可怕。

躺贏,也是一個網路流行詞,全稱為「躺著就贏了」,表示即便不作為也能贏的意思。

新華社做過一個關于95後就業觀的調查。

結果,有一半的人希望通過「顏值」引起同事注意,比例超過了「工作能力」。

而他們最嚮往的新興職業,是「主播、網紅」,因為網紅提供了一條成功的捷徑——你不用太努力,只要足夠討人喜歡就可以了。

有人問:「什麼時候,躺贏這件事會讓人覺得討厭?」

大概就是看到有實力的人哭的時候。

為人父母,我們可以教孩子「躺平」自己的某一愛好,但絕不能抱著「躺贏」的想法,渾渾噩噩過一生。

4

英國心理學教授懷斯曼說:

「每個人心裡都潛藏著巨大的正能量,正確地使用這種能量,能夠成就豐功偉業。」

當孩子得到了足夠多的能量,就能成長為很厲害的人。

父母是賦予孩子能量的第一人,也是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影響者,這種影響,伴隨孩子的一生。

養育一個優秀孩子,要始終記得:

「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尊重」比「操控」更完美;

「躺平」比「躺贏」更體面。

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成功從來都不是偶然,優秀的背後離不開她優秀的家庭環境。

張恒一從小成長在一個充滿愛與民主的家庭,哪怕工作再忙,每逢放假,父母都會準時到校接她一起回家、一起大餐、一起聊她開心與不開心的事。

父母並沒有給她灌輸過考級、考證的各種壓力,反而經常告知張恒一生命的寶貴和意義,並鼓勵她要在學習之餘用心感受、認真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如果說有目標、肯努力、願拼搏是她優秀的動力源,那麼一位尊重她選擇的父母則是她成功的助推器。

我們中的很多家長,都堅持要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

從做作業到交友,從選擇大學到選擇職業,家長都要說了算,致使孩子從小到大都面對著巨大壓力。

為人父母,如果能少一點操控,多一點尊重,孩子才能擁有可以幫助自己在校園裡、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決斷力。

樊登說:「當一個人內心不強大,不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美好,不能夠自己尋找和感受快樂時,對面的人怎麼換都沒用。正如不會游泳的人,怎麼換游泳池,都不會游泳。」

只有尊重孩子的選擇,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在全力以赴之後,他們才能真正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在不斷奔赴過程中,才能輕鬆學會如何處理生命中遇到的各種挫折。

3

相信「躺平」比「躺贏」更體面

誠然,韋東奕、張恒一這樣的學霸畢竟是少數,我們的孩子大機率沒有那麼高的天賦異稟。

知乎上有個提問:「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怎麼辦?」

網友@蓋因斯回答說:

「既然孩子大機率是個普通人,那各種路徑、范式的選擇,就應該以成為‘快樂的普通人’、過上‘幸福的普通人生活’為出發點和目標,而非以培養一個不出世的天才、過上頂級精英的生活為出發點和目標。

後者,可以不顧一切得向前沖;而前者,得提前考慮好‘沖不動或不想沖的時候,有一個可以躺平的歸宿’。」

高知如北大的丁教授,也會有「我奮力托舉你為學霸,你勢不可擋成為學渣」這樣的困擾。

丁教授的女兒讀的是北大附小,但是由于天資一般,一度是班裡的倒數。

在一個視訊裡,當被問及「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嗎?」時,丁教授充滿無奈地回答:

「這就是天道,沒辦法,你必須接受。」

丁教授還說,北大教授的孩子,很多都考不上北大。這已經成了一個普遍現象。

孩子在成就甚至稟賦方面不如自己,是很多自身是同齡人佼佼者父母的隱痛。

丁教授雖然也為孩子不如自己感到焦慮,但他具備一套科學的教育觀——佛系「雞娃」,即「躺平」式育兒。

比如從小放養女兒,堅持騎腳踏車送孩子上學等。

這種相對和諧、開放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擁有了滿滿的能量,就擁有了無限發展的可能。

要我說,「躺平」式育兒不可恥,「躺贏」式育兒才可怕。

躺贏,也是一個網路流行詞,全稱為「躺著就贏了」,表示即便不作為也能贏的意思。

新華社做過一個關于95後就業觀的調查。

結果,有一半的人希望通過「顏值」引起同事注意,比例超過了「工作能力」。

而他們最嚮往的新興職業,是「主播、網紅」,因為網紅提供了一條成功的捷徑——你不用太努力,只要足夠討人喜歡就可以了。

有人問:「什麼時候,躺贏這件事會讓人覺得討厭?」

大概就是看到有實力的人哭的時候。

為人父母,我們可以教孩子「躺平」自己的某一愛好,但絕不能抱著「躺贏」的想法,渾渾噩噩過一生。

4

英國心理學教授懷斯曼說:

「每個人心裡都潛藏著巨大的正能量,正確地使用這種能量,能夠成就豐功偉業。」

當孩子得到了足夠多的能量,就能成長為很厲害的人。

父母是賦予孩子能量的第一人,也是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影響者,這種影響,伴隨孩子的一生。

養育一個優秀孩子,要始終記得:

「熱愛」比「賺錢」更重要;

「尊重」比「操控」更完美;

「躺平」比「躺贏」更體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