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最應該做的是:修自己的那份功課

1

父母的自我修養

孩子帶著自己「累世的經歷」來「投胎」, 孩子的命運其實在「投胎」前已經寫好。 父母能做的是:修自己的那份功課。

父母自己的功課跟孩子的功課, 有一部分是緊緊糾纏的。 父母修好了自己那部分, 孩子那部分學分也自然拿到了。

這是一種「雙倍積分」制度:在孩子童年期間, 父母把自己的一些幻想修通, 意識安住自身, 孩子也自然不用掉進些幻想的坑。

同理, 這也是「雙倍造業」制度:如果父母偏執在自己的幻想裡, 孩子必然深陷這些幻想, 要麼耗盡自己大半輩子去修通, 要麼繼續雙倍造業給下一代。

父母嚴守邊界雙倍積分, 孩子的精力可以全然用來修屬于自己的那部分。 那部分是什麼, 會以什麼形式呈現, 孩子最終成什麼樣的人, 都是父母無法掌握也無法預測的。

歸根結底一句話, 孩子不是父母塑造的, 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累生累世的因果。

父母能做的僅僅是修自己 —— 保持自律 —— 在和孩子相連的那一部分命運裡, 不去侵蝕孩子的能量。

2

父母的重要之處

孩子未來走哪條路, 發展成什麼樣子, 都不是父母能掌控和設計的。 孩子的靈魂在投胎前就已經選擇了要走的路。

父母的重要之處在于:孩子未來的路上會陷入多少坑, 坑有多深, 這是父母的所作所為決定的。

父母能做到的最好, 就是嚴守邊界, 不給孩子挖坑。

坑是父母給孩子植入的逾越邊界的幻想, 每個幻想的植入, 都會讓孩子未來在情感關係和事業發展上掉坑。

比如, 父母教育孩子「成功的人都是自律的人」。 這句坑話就切斷了孩子跟事物本質之間的連結。

孩子不再專注于思考和理解事物的本質邏輯, 而是陷入自戀幻想 —— 「我要足夠努力保持自律, 就會取得XX成就」。 然後 —— 孩子專注于跟自己較勁, 搞形式。 一旦不自律, 就充滿了自責和不安全感, 內耗很大。

本來每個孩子都天然地喜歡對客觀現實進行思考理解, 然而父母的信念植入, 把孩子拉回到自體自戀的幻想中,

智力直接降低了一個維度。

好父母不必每句話都有高緯度, 但嚴守邊界, 閉嘴給錢, 可以有效阻隔愚蠢的傳播。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