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哈佛最新研究:孩子的語言能力最不該「靜待花開」

你家寶寶什麼時候開口說話的?寶寶這類顯而易見的能力, 是最容易被拿出來比較的。 早開口的1歲不到就能往外蹦詞, 「金口難開」的到2、3歲了還不大願意說話,
媽媽心裡很著急, 但身邊的人又總說, 「貴人語遲」「男孩子說話都晚」。 今天想告訴你的是, 語言能力, 恰恰是最不該「靜待花開」的。 大量研究證明: 語言能力很重要:3歲前, 大腦會發育到成熟期的80%左右, 語言發展是這期間大腦發育的關鍵。 語言啟蒙有效果:說話早晚和後天養育密切有關, 父母只要採用科學的方法, 兒童的語言能力可以得到明顯提高。 那科學的方法是什麼呢? 語言啟蒙的關鍵 你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個觀點, 想要寶寶開口早, 就得跟他多說話, 多輸入才能有輸出。 但你可能也疑惑:我嘴皮子都磨破了, 可寶寶還是不開口啊。 來自哈佛、麻省理工的科學家進一步證實, 光是對著寶寶多說話還不夠,
「親子對話的次數」才是語言發展的關鍵。 寶寶還不會說話, 怎麼對話?其實, 親子對話在會說話之前就得打好基礎了。 從語言環境的角度來看, 寶寶開口晚說話少, 通常是能力(不能)和意願(不想)的問題: 「你在說什麼, 我不理解, 也不感興趣。 」→無效親子溝通 「肚子裡沒墨水, 不知道說啥。 」→詞彙輸入不夠 「話都讓你說完了, 沒有再說的必要。 」→缺乏語言應用環境 「害怕自己說錯, 也沒人回應我, 寶寶不開心。 」→表達積極性被打擊
你要做的, 就是改善這樣不利于親子對話的環境, 引導和創造更多讓寶寶表達的機會。 具體的方法都在下面, 可以收藏起來, 方便隨時查看~ 寶寶還不會說話時 你是他最喜歡的「語音說明書」 大部分寶寶在9個月左右能真正理解成人的語言, 大約10個月會進入口語萌芽階段。 開口之前, 你要做的是幫寶寶將語言和生活的點點滴滴聯繫起來, 培養理解能力, 積累最初的詞彙量。 這裡有個前提, 寶寶的注意力非常短, 不是你自己想說啥說啥, 而是要追隨寶寶的興趣,
玩他想玩的, 比如你覺得積木只能堆高高, 寶寶可能更喜歡藏積木, 那就按他的玩法來。 你的話題不僅要專注于寶寶感興趣的事物, 也得好理解, 他才更願意和你對話。 你可以配合手勢、動作說出來, 看見啥說啥, 做到哪說哪。 儘量用簡單的短句, 統一、準確,
並把語速放慢, 一字一句表達清楚, 不要一股腦就說完了, 誇張的語氣也更能吸引他回應。 比如寶寶指著水杯想喝水, 你就指著水杯向他解說:「這是水杯, 寶寶要用水杯喝水, 對嗎?」, 寶寶就會懂得, 原來這樣說就能表達自己的想法。 從告訴寶寶「是什麼」出發, 到一步步拓展詞彙量, 這裡再教你2個公式:

命名+五感:看、聽、聞、嘗、摸

動作+產生的結果

寶寶吃東西, 玩玩具時, 就可以靈活運用:「這是寶寶的撥浪鼓對不對?你看它圓圓的, 摸一摸有點硬。 搖一搖, 發出了叮咚叮咚的聲音, 好清脆呀!」 寶寶開始說話了 從單詞到複合句,完善表達能力 當寶寶有了說話的苗頭,首先會來到單詞句階段(1~1.5歲左右),嘴裡常常「嘰裡咕嚕」說個不停,會用一個簡單的詞表達一整句話。 比如說「媽媽」,寶寶可能想說,「媽媽快來,我餓了」「媽媽,要抱抱」,或者「媽媽,幫我拿下那個玩具」。 寶寶想說的多,能說的少,對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你先接上話茬幫他來補充,「寶寶想吃飯啦?飯飯真香!」「想要媽媽抱抱呀?」 注意詞彙難度要根據語言能力逐步進階,不需要刻意降低。當寶寶能用一兩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就不建議再跟他說疊詞了。 這時候,寶寶尤其對大人不斷重複的詞敏感,我們還可以在他感興趣的時候,有意識地通過簡單的句子,重複「嘮叨」一些關鍵字,逐步讓他模仿。 比如寶寶正在玩小汽車,你可以說:「這是一輛小汽車,你正在推一輛小汽車,小汽車跑起來了!」 △《語言表達第一課》五味太郎 慢慢地,寶寶會過渡到由2、3個片語合的雙詞句階段(1.5~2歲左右),像是「媽媽抱抱」「爸爸玩」,到更長的複合句階段(2~3歲左右),你們的交流也會越來越豐富。 在這個過程中,說話磕巴,次序顛倒,表達不完整都是家常便飯,這個時候千萬忍住,別打斷他,笑話他,再說一句多餘又勸退的「這樣講不對,應該是xxx」。 淡定地告訴他「正確答案」就行了:寶寶只說了關鍵字,你可以幫他補充完整;他說錯了,你就重複幾遍正確的句子。 除了日常對話,還可以通過閱讀繪本和聽有節奏、有韻律的兒歌、童謠,進一步豐富詞彙量,從他熟悉的事物或角色來開始會更有吸引力。 △《中國童謠(繪本版)》熊亮 激發說話興趣 語言上積極回應,行動上緩慢回應 想要寶寶能早開口多交流,更得多給他表達的信心和機會,做語言上的「捧哏」,行動上的「懶人」。 就算寶寶還不會說話,他「嗯嗯啊啊」的哼唧,目不轉睛盯著某個東西,也都是在跟你對話,你得積極回應,讓他感受到:媽媽聽到了,我對你在說什麼很感興趣。 行動上你要克制住直接滿足他的衝動,他要玩具,比個手勢你就秒懂直接拿過去,寶寶自然覺得不需要說話了,此時不如停下來問一問,「你想要什麼呀?」 還可以裝糊塗,寶寶想要玩具車,塞給他旁邊的玩偶,「啊,寶寶要小兔子,給你!」,他肯定不幹,再問,「不是小兔子嗎?寶寶想要什麼?告訴媽媽吧!」 耐心等一等他的回應,再適時提醒「是要小汽~(車)嗎?」,激發他用語言來表達。 如果是餅乾、積木這樣的東西,寶寶想要時,你可以每次只給一塊,這樣也增加了溝通的機會。 說到底,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只有在對話的碰撞中,寶寶才會發現表達的樂趣。 關注寶寶發出的交流信號,用心理解,語言啟蒙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最終這不單單提高了寶寶的語言能力,還將增進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更能開發智力。 寶寶開始說話了 從單詞到複合句,完善表達能力 當寶寶有了說話的苗頭,首先會來到單詞句階段(1~1.5歲左右),嘴裡常常「嘰裡咕嚕」說個不停,會用一個簡單的詞表達一整句話。 比如說「媽媽」,寶寶可能想說,「媽媽快來,我餓了」「媽媽,要抱抱」,或者「媽媽,幫我拿下那個玩具」。 寶寶想說的多,能說的少,對話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你先接上話茬幫他來補充,「寶寶想吃飯啦?飯飯真香!」「想要媽媽抱抱呀?」 注意詞彙難度要根據語言能力逐步進階,不需要刻意降低。當寶寶能用一兩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就不建議再跟他說疊詞了。 這時候,寶寶尤其對大人不斷重複的詞敏感,我們還可以在他感興趣的時候,有意識地通過簡單的句子,重複「嘮叨」一些關鍵字,逐步讓他模仿。 比如寶寶正在玩小汽車,你可以說:「這是一輛小汽車,你正在推一輛小汽車,小汽車跑起來了!」 △《語言表達第一課》五味太郎 慢慢地,寶寶會過渡到由2、3個片語合的雙詞句階段(1.5~2歲左右),像是「媽媽抱抱」「爸爸玩」,到更長的複合句階段(2~3歲左右),你們的交流也會越來越豐富。 在這個過程中,說話磕巴,次序顛倒,表達不完整都是家常便飯,這個時候千萬忍住,別打斷他,笑話他,再說一句多餘又勸退的「這樣講不對,應該是xxx」。 淡定地告訴他「正確答案」就行了:寶寶只說了關鍵字,你可以幫他補充完整;他說錯了,你就重複幾遍正確的句子。 除了日常對話,還可以通過閱讀繪本和聽有節奏、有韻律的兒歌、童謠,進一步豐富詞彙量,從他熟悉的事物或角色來開始會更有吸引力。 △《中國童謠(繪本版)》熊亮 激發說話興趣 語言上積極回應,行動上緩慢回應 想要寶寶能早開口多交流,更得多給他表達的信心和機會,做語言上的「捧哏」,行動上的「懶人」。 就算寶寶還不會說話,他「嗯嗯啊啊」的哼唧,目不轉睛盯著某個東西,也都是在跟你對話,你得積極回應,讓他感受到:媽媽聽到了,我對你在說什麼很感興趣。 行動上你要克制住直接滿足他的衝動,他要玩具,比個手勢你就秒懂直接拿過去,寶寶自然覺得不需要說話了,此時不如停下來問一問,「你想要什麼呀?」 還可以裝糊塗,寶寶想要玩具車,塞給他旁邊的玩偶,「啊,寶寶要小兔子,給你!」,他肯定不幹,再問,「不是小兔子嗎?寶寶想要什麼?告訴媽媽吧!」 耐心等一等他的回應,再適時提醒「是要小汽~(車)嗎?」,激發他用語言來表達。 如果是餅乾、積木這樣的東西,寶寶想要時,你可以每次只給一塊,這樣也增加了溝通的機會。 說到底,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只有在對話的碰撞中,寶寶才會發現表達的樂趣。 關注寶寶發出的交流信號,用心理解,語言啟蒙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最終這不單單提高了寶寶的語言能力,還將增進你們之間的親子關係,更能開發智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