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嗯哼被同學打,霍思燕處理方式太贊了!這才是真正的教子有方

當孩子之間發生爭吵矛盾, 父母應該介入嗎?

在成長的道路上, 或許, 父母偶爾的「不介入」才是最好的姿態。

最近有一則引人熱議的新聞, 一名大人帶孩子在長春某廣場玩耍, 看到自己孩子和別的孩子發生肢體衝突, 就讓別人家孩子跪在了炎炎烈日下。

被罰跪的男孩稱, 事情的起因是他不想和那名家長的孩子一起玩, 拌了兩句嘴, 並沒有打架。

但因為害怕, 他聽從了那位家長的話。 事後, 他將事情告訴了父母, 父母也找到了那名家長理論。

事情一經曝出, 那名家長就遭到了網友譴責:

大人的心胸還不如孩子。

孩子打鬧, 關大人什麼事?

護短, 及時暴露了家長的素質!

不管孩子有沒有犯錯, 家長的介入已經讓事情變了質。

愛子心切可以理解, 但利用成人心智與力氣上的優勢, 以大欺小, 就讓人難以接受了。

在最近一期的訪談類節目《你好媽媽》中, 霍思燕提及到了兒子嗯哼在學校被同學欺負的事。

一次, 嗯哼放學回家後, 一個人在房間裡玩。 嗯哼和媽媽一邊玩一邊聊起了天, 無意之中, 他告訴媽媽:我在學校被同學打了。

霍思燕當時就很生氣, 差點脫口而出:「那你就打回去啊……」, 但最後還是把這句話硬生生咽了回去。

霍思燕冷靜下來以後, 趁著兒子在輕鬆愉快地玩耍時, 繼續引導孩子, 詢問當時被打的過程。

她說:畢竟我不在現場, 要是讓老師批評那個小孩也是很不公平的。

隨後, 她主動和老師進行了溝通, 拜託老師多加留意嗯哼的狀態。

霍思燕表示:因為我沒有在場, 並不能辨別誰對誰錯。 有時候孩子對媽媽的表達會很誇張, 所以要和老師瞭解情況。

她認為, 男孩之間的打打鬧鬧都是很正常的, 父母不應該衝動, 而貿然干預。

面對孩子被欺負, 霍思燕放下心疼孩子的情緒, 理性尋找真相、積極尋求解決辦法的態度, 讓很多網友紛紛點贊。

有時候孩子們發生矛盾, 大人越干涉, 他們的關係就會越激烈, 大人給他們足夠的空間,

他們一定會找到他們之間相處的平衡點。

首先, 盲目幫忙不如先淡定觀察

朋友家搬的新房, 邀請朋友去聚餐。 有個小男孩, 和朋友家的兒子大小差不多, 兩個孩子剛見面時玩的很開心, 可後來因一個飛機模型的玩具發生爭執。

兩個小孩子各不相讓,

最終朋友一方礙于面子強勢拿走孩子的玩具。

結果就是自己的孩子不願意, 一個勁的哭, 自己也心疼。

這種情況太常見了, 而反觀賈靜雯對待孩子鬧矛盾的態度, 就很值得父母們學習。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 賈靜雯在女兒咘咘和小朋友Mia發生爭執時, 總是泰然自若地在一旁默默觀察。

她說:「這是她們的世界,有些時候你讓她去面對不同的狀況,其實對她也是一種成長。小孩子有著自己的劇場,沒有到最後關頭,都要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並不代表完全不作為。孩子對事情的認知和解決矛盾的能力有限,需要家長適時引導——

賈靜雯在咘咘和Mia不歡而散之後,鼓勵咘咘給Mia打電話,請她來家裡吃晚飯,以調節緊張的關係。

咘咘發出了邀請,Mia如約前來,兩個小朋友又高高興興地玩在了一起。

這就是小人兒們給大人的驚喜,她們不會計較太多,衝突來得快,去得也快。

不要低估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要濫用自己作為成人的威力。

爭玩具這樣的事,自己的孩子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玩具是他的,他因為自己也喜歡也想玩,不太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其實是沒做錯什麼的,這個時候大人就不應該逼迫孩子。

逼迫孩子有時候不僅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使問題更加糟糕。找不到合適的辦法大人不參與也許就是一種好的辦法,因為可能過一會兒孩子就用自己的辦法把問題解決了。

看清形勢,及時干涉

小孩子之間有矛盾,發生爭執。大人需要做的是分清楚當時的狀況,看是否應該干涉。

研究表明,約 80% 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會選擇不反擊。

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

當他們置身於惡劣的、對比懸殊的人際關係中時,家長出面維護或是教孩子反抗的方法,是孩子勇敢面對惡的保障。

女兒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性格偏內向,不太愛說話,但是和鄰居家大她兩歲的苗苗玩得挺好,經常一起上學。

有次放學回家,我發現女兒手上有抓痕,問她怎麼弄的她也不說。

直到那天看到苗苗在公園裡和小新一起玩堆城堡的時候,小新沒按苗苗的想法去堆,然後苗苗就目露兇光地抓了一把女兒的手,試圖不讓她玩。

女兒顯然受到了委屈,但是也依然不說話也不反抗。

我想,這種情況應該不是一兩次了,以小新的性格這樣不反抗可不行

我馬上走過去,很嚴肅地對苗苗說:

「出手傷人是不對的!你們是朋友,朋友不是非要聽你的!你不尊重小新,又抓她,我們可以不和你做朋友!」

苗苗不說話了,過了好一會孩子可能也覺得自己做錯了,過來和小新道歉,兩個小朋友又和好如初。後來,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攻擊性事件了。

當然,我也從小新身上受到了一些啟發。在孩子已然開始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社交時,一定要教會孩子這些事:

1.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可以創造一些情景,比如和多個小朋友玩一個玩具的情況下,教孩子如何控制情緒、表達想法,和平解決問題。

而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情況,一定要及時跟爸爸媽媽講,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2.教會孩子適度保護自己

● 如果發生的衝突屬於正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可讓孩子學會寬容,不要得理不饒人。

● 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就要讓孩子據理力爭,不能一味退縮,在力量對等的情況下要學會適當自衛和反抗。

● 如果對方人數較多或和自己力量懸殊,不要盲目地硬碰硬。可以事後向家長或警察叔叔尋求幫助。

在三歲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動。

而在三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就會逐漸成為孩子的主要活動。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內心是純潔的,他們之間的矛盾往往是不經意的,所以家長也大可不必過分關注,過分在意。應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客觀、理性、冷靜,才應該是家長遵循的原則。

這就是這個時期孩子的一種心理特點,是他們人際交往能力鍛煉和提高的一個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成長過程。

她說:「這是她們的世界,有些時候你讓她去面對不同的狀況,其實對她也是一種成長。小孩子有著自己的劇場,沒有到最後關頭,都要讓孩子們自己解決。」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並不代表完全不作為。孩子對事情的認知和解決矛盾的能力有限,需要家長適時引導——

賈靜雯在咘咘和Mia不歡而散之後,鼓勵咘咘給Mia打電話,請她來家裡吃晚飯,以調節緊張的關係。

咘咘發出了邀請,Mia如約前來,兩個小朋友又高高興興地玩在了一起。

這就是小人兒們給大人的驚喜,她們不會計較太多,衝突來得快,去得也快。

不要低估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要濫用自己作為成人的威力。

爭玩具這樣的事,自己的孩子其實並沒有做錯什麼,玩具是他的,他因為自己也喜歡也想玩,不太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其實是沒做錯什麼的,這個時候大人就不應該逼迫孩子。

逼迫孩子有時候不僅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使問題更加糟糕。找不到合適的辦法大人不參與也許就是一種好的辦法,因為可能過一會兒孩子就用自己的辦法把問題解決了。

看清形勢,及時干涉

小孩子之間有矛盾,發生爭執。大人需要做的是分清楚當時的狀況,看是否應該干涉。

研究表明,約 80% 的孩子在面對攻擊行為時會選擇不反擊。

因為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

當他們置身於惡劣的、對比懸殊的人際關係中時,家長出面維護或是教孩子反抗的方法,是孩子勇敢面對惡的保障。

女兒剛上幼稚園的時候,性格偏內向,不太愛說話,但是和鄰居家大她兩歲的苗苗玩得挺好,經常一起上學。

有次放學回家,我發現女兒手上有抓痕,問她怎麼弄的她也不說。

直到那天看到苗苗在公園裡和小新一起玩堆城堡的時候,小新沒按苗苗的想法去堆,然後苗苗就目露兇光地抓了一把女兒的手,試圖不讓她玩。

女兒顯然受到了委屈,但是也依然不說話也不反抗。

我想,這種情況應該不是一兩次了,以小新的性格這樣不反抗可不行

我馬上走過去,很嚴肅地對苗苗說:

「出手傷人是不對的!你們是朋友,朋友不是非要聽你的!你不尊重小新,又抓她,我們可以不和你做朋友!」

苗苗不說話了,過了好一會孩子可能也覺得自己做錯了,過來和小新道歉,兩個小朋友又和好如初。後來,也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攻擊性事件了。

當然,我也從小新身上受到了一些啟發。在孩子已然開始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社交時,一定要教會孩子這些事:

1.教會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可以創造一些情景,比如和多個小朋友玩一個玩具的情況下,教孩子如何控制情緒、表達想法,和平解決問題。

而當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情況,一定要及時跟爸爸媽媽講,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2.教會孩子適度保護自己

● 如果發生的衝突屬於正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可讓孩子學會寬容,不要得理不饒人。

● 如果屬於孩子的既得權益受到侵犯,就要讓孩子據理力爭,不能一味退縮,在力量對等的情況下要學會適當自衛和反抗。

● 如果對方人數較多或和自己力量懸殊,不要盲目地硬碰硬。可以事後向家長或警察叔叔尋求幫助。

在三歲之前,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互動,是孩子最初最重要的社交活動。

而在三歲之後,和同伴的交往,就會逐漸成為孩子的主要活動。

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內心是純潔的,他們之間的矛盾往往是不經意的,所以家長也大可不必過分關注,過分在意。應該從孩子的視角出發,讓他們自己去解決。客觀、理性、冷靜,才應該是家長遵循的原則。

這就是這個時期孩子的一種心理特點,是他們人際交往能力鍛煉和提高的一個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成長過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