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倆娃搶東西、打架,2年實戰經驗總結,這招最無敵!誰都不委屈!

不得不承認, 很多家庭都是在老二長大之後才發現, 什麼有錢沒錢, 什麼照顧倆孩子太累, 都是浮雲, 無時無刻上演的家庭大戰、每天斷不完的案才是讓父母崩潰的根本所在, 分分鐘讓你懷疑人生。 之前就有一位二胎媽媽留言說, 為了防止減少紛爭, 從一開始就是一碗水端平。 哥哥六歲, 弟弟四歲, 從小到大, 無論是吃穿用品還是玩耍互動, 啥啥都是準備雙份, 給哥哥買就一定會給弟弟買, 陪弟弟玩了半小時就一定不會落下哥哥。 可儘管如此兄弟兩人的關係依然矛盾重重。 稍微有個分配不均, 或者只有一個無法分配的情況,
倆人就大打出手, 搶到你死我活。 兄不友弟不恭。

我們總是忍不住將兩個孩子放在同一參考水平線, 比一比、量一量我是否給的一樣多。 但我們給的, 甚至他們「討要」的, 就是他們真正需要的嗎? 手足之間的「一碗水端平」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他們真的不需要父母以為的那些公平。 弄清楚這一點, 爭寵、相殺的二胎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1

紛爭的導火索是父母的「公平」

在我們看來, 公平就是一人一半, 但在孩子看來並非如此, 尤其是老大。

也正是因為此, 才經常會出現: 老大不需要,
卻要和弟弟妹妹一樣的東西; 老二什麼也得不到, 但就是會給哥哥姐姐搗亂的情況。 實際上, 他們要的、破壞的並不是某種東西, 而是要爭寵、提高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關注度, 這才是紛爭的根源。 而如果我們不斷地去滿足, 去追求公平, 那麼紛爭只會越演越烈, 因為本就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公平, 誰也無法做到絲毫不差。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到:兒童在2-7歲時只會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 所以, 在此之前, 我們不要指望通過對老大的「諄諄教誨」, 就能讓他明白道理, 然後主動禮讓弟弟或妹妹。 簡單說, 客觀條件是不允許的。 所以, 還是要父母多思考, 通過更有效的辦法來解決矛盾。

2

利益一體化, 培養隊友意識

CC和小表弟打小就是相愛相殺型的, 雖說沒有天天在一起, 但一點都不妨礙倆人在姥姥家爭執、打架。 一開始倆人都小的時候, 我們幾個大人還經常給斷案, 分析前因後果, 講道理化矛盾。 但隨著兩個小的出生, 事情變多, 而且他倆年齡越來越大, 雞毛蒜皮事情越來越多, 矛盾衝突也越來越複雜。 我跟CC小姨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心思事無巨細去干預。 一開始是被搞得頭大, 甩了一句:「你們倆能不能一塊玩?不能的話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別在姥姥家添亂!」 沒想到竟然「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倆人面面相覷, 明白了一損俱損的原理後, 立馬畫風大變: 「算了算了, 遠遠你先玩吧!數到100給我怎麼樣?」 「那謝謝姐姐了,
你可以先去玩我的動感奧特曼!」

這下剩我們倆大人面面相覷了, 哈哈哈!

後來我們分析發現, 解決二胎問題的根本, 不是追求公平, 而是消除競爭關係。 讓孩子們成為同一戰線的好隊友, 將兩個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培養倆人合作共贏的意識。 要讓他們明白,如果發生矛盾爭執不下,那事情只會變得更糟,結局只會兩敗俱傷;如果倆人合作互助團結一心,那就都能滿足,實現雙贏。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當倆人再為一件東西爭奪的時候,已經學會內部商量解決,石頭剪刀布來決定誰先玩遊戲機。 有了之前的教訓,他們清楚的知道: 鬧分歧只會誰也玩不到遊戲機,而各退一步,倆人都有機會玩。 搶零食,只會誰也得不到一口,而學會協商,倆人都能吃到。 我最常用的一個萬能金句也無保留的分給大家,喂到嘴邊的那種:

這件玩具/零食,既然會讓你們爭吵、會破壞你們的關係,那媽媽認為它一個壞玩具/壞零食,我要收走,以減少矛盾。除非你們能想出其他能解決矛盾的方法,我才考慮留下。

兩人當然不想魚死網破,于是不需要大人苦口婆心地勸說、調解,倆人就自己想出一系列解決辦法。 這種培養「隊友意識」的目的就是,消除競爭、減少矛盾,把需要父母斷案的問題,變成孩子合作解決問題的契機。

3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愛

解決二胎問題還有一個要注意的點:在具體分配上的原則是「按需分配」。 大寶和二寶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不同,他們需要的愛是不一樣的。 不要認為大寶就應該更加懂事,即使大寶再大,他也依然是個孩子。 他也想嚎啕大哭宣洩自己的難過或放聲大笑分享自己的喜悅,而不是小心翼翼在二寶的睡夢中壓抑著自己的情緒。 他也想要媽媽的一個抱抱,爸爸的一個舉高高,和一塊不用自己爭奪就分來的巧克力。 大寶面對二寶的「瓜分」,內心惶恐不安,父母要給大寶這份「愛的補償」。 所以,一定留出跟老大單獨相處的時間或者項目。 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她才不會總想著搶,說不定還能分一點給老二。 當我們再走進二寶的世界,你會發現,他需要的也許不是與大寶平分父母的愛。 家長拼命端平的那碗水,他也並沒有很想要。 由于身份角色的不同,他覺得這碗水我能搶來一點就不錯了,無所謂是不是一半,對他來說都一樣。 比起從大寶那平分來的一塊披薩,他更想要的是一塊完整的蛋糕,是可以擁有選擇的權利; 比起跟姐姐一人平分一半積木,他更想要的是自己一人完成拼圖,是擁有獨立的空間和自己的想法。 父母一味地講求「公平」,什麼都給兩個孩子一樣的,其實是在不自覺地縱容孩子們比較。 孩子們考慮的,不是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而是,我是否與對方一樣。 他們時刻都在對比,一旦有不同,就會引發爭吵。 幫孩子認清自己的需求,差異化滿足。他們才不會覺得父母之愛有失,反而能感受到父母針對自己的「偏愛」。 所以,在養育二胎問題上,不必過分拘泥于條條框框,而是投其所好,按需分配,走進每一個孩子的世界去看待問題。 要讓他們明白,如果發生矛盾爭執不下,那事情只會變得更糟,結局只會兩敗俱傷;如果倆人合作互助團結一心,那就都能滿足,實現雙贏。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當倆人再為一件東西爭奪的時候,已經學會內部商量解決,石頭剪刀布來決定誰先玩遊戲機。 有了之前的教訓,他們清楚的知道: 鬧分歧只會誰也玩不到遊戲機,而各退一步,倆人都有機會玩。 搶零食,只會誰也得不到一口,而學會協商,倆人都能吃到。 我最常用的一個萬能金句也無保留的分給大家,喂到嘴邊的那種:

這件玩具/零食,既然會讓你們爭吵、會破壞你們的關係,那媽媽認為它一個壞玩具/壞零食,我要收走,以減少矛盾。除非你們能想出其他能解決矛盾的方法,我才考慮留下。

兩人當然不想魚死網破,于是不需要大人苦口婆心地勸說、調解,倆人就自己想出一系列解決辦法。 這種培養「隊友意識」的目的就是,消除競爭、減少矛盾,把需要父母斷案的問題,變成孩子合作解決問題的契機。

3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愛

解決二胎問題還有一個要注意的點:在具體分配上的原則是「按需分配」。 大寶和二寶身份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不同,他們需要的愛是不一樣的。 不要認為大寶就應該更加懂事,即使大寶再大,他也依然是個孩子。 他也想嚎啕大哭宣洩自己的難過或放聲大笑分享自己的喜悅,而不是小心翼翼在二寶的睡夢中壓抑著自己的情緒。 他也想要媽媽的一個抱抱,爸爸的一個舉高高,和一塊不用自己爭奪就分來的巧克力。 大寶面對二寶的「瓜分」,內心惶恐不安,父母要給大寶這份「愛的補償」。 所以,一定留出跟老大單獨相處的時間或者項目。 給她足夠的安全感,她才不會總想著搶,說不定還能分一點給老二。 當我們再走進二寶的世界,你會發現,他需要的也許不是與大寶平分父母的愛。 家長拼命端平的那碗水,他也並沒有很想要。 由于身份角色的不同,他覺得這碗水我能搶來一點就不錯了,無所謂是不是一半,對他來說都一樣。 比起從大寶那平分來的一塊披薩,他更想要的是一塊完整的蛋糕,是可以擁有選擇的權利; 比起跟姐姐一人平分一半積木,他更想要的是自己一人完成拼圖,是擁有獨立的空間和自己的想法。 父母一味地講求「公平」,什麼都給兩個孩子一樣的,其實是在不自覺地縱容孩子們比較。 孩子們考慮的,不是我是否真的需要這個、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而是,我是否與對方一樣。 他們時刻都在對比,一旦有不同,就會引發爭吵。 幫孩子認清自己的需求,差異化滿足。他們才不會覺得父母之愛有失,反而能感受到父母針對自己的「偏愛」。 所以,在養育二胎問題上,不必過分拘泥于條條框框,而是投其所好,按需分配,走進每一個孩子的世界去看待問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