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社恐娃」和「社牛娃」同框,網友們笑翻了,怎樣的娃才能達到社交大氣層

近日, 一段「社恐娃」和「社牛娃」的戲劇性同框視訊火了: 藍色小碎花活蹦亂跳的小女孩, 和旁邊紅色花裙子羞澀捂臉的小女生形成了鮮明對比。
網友們直呼:兩隻都好可愛!
在「社交恐懼癥」一詞火起來後, 最近又火了一個新詞彙——「社交牛逼癥」。 社恐人不善于人交際、不敢公開發表意見、不想引人注目、不太願意表現自我、擔心別人異樣的眼神……;而社牛人, 跟社恐人截然相反, 在社交方面毫不膽怯, 不管是僅見過幾面的半熟人, 還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都能自信地談笑風生、勇于表現自己。 當這兩個癥狀發生在孩子身上, 就有趣了很多…… 1

社交牛逼癥vs社交恐懼癥

這些娃太可愛了

在某乎上, 有很多家長po出了自家娃「社交牛逼癥」的時刻,
引來不少圍觀。 @ 紫妍的媽咪 三歲的時候, 帶她去雲南旅遊, 在一家小館子吃飯, 菜上齊了, 轉頭叫她吃飯, 一看, 她跟老闆五歲左右的女兒聊得熱火朝天, 老闆女兒把自己的玩具都搬出來給她玩了, 走的時候, 老闆女兒依依不捨, 一直送到門口說妹妹再來和我玩啊! 四歲帶她去上海, 逛累了找了個超市里的那種室內遊樂場給她玩就不管她了, 走的時候遊樂場的一半小朋友給她再見, 一直和她說明天再來玩啊!一定要來玩啊! 五歲參加童模比賽, 初賽的時候因為別的小朋友鞋子跟她的一樣就迅速跟人成為好朋友, 後面也因為這個比賽交了一大堆朋友。 童模決賽在青島, 比賽結束回家的時候, 在機場候機, 她又憑本事認識了一堆小朋友,
走的時候一樣依依不捨, 頻頻回頭…… @ 另類媽媽 帶孩子坐火車出遊時, 對面坐了一家人正在聊天。 孩子非要強勢加入, 對面出于禮貌附和了一下, 結果孩子來勁了, 從賽爾號聊到了火箭發射……兩個小時過去了, 孩子的話題還沒枯竭。 ▼
@ 匿名使用者 前陣子娃組了支樂隊, 叫「鵪鶉蛋」樂隊, 認識了幾個非常要好的朋友。 一起上課一起學習, 一起排練上臺演出。 平時沒課也會約出來一起玩, 從一開始非常「自閉」的性格, 到現在交到好多好朋友, 作為家長真為他的改變感到開心。 我們再來看一看有著社交恐懼癥狀的孩子。 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在海底撈過生日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吧!在海底撈過生日, 最重要的就是排面, 店裡的員工們一定會讓你成為整個店裡最閃亮的那個崽, 自帶粉絲的那種。 大家在你身邊歡呼雀躍, 舉著燈牌圍著你唱「和所有的煩惱說Bye~Bye, 對所有的快樂說Hi~ Hi……」

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店的人都知道今天你!過!生!日!了! 社死適用于任何年齡段,對于海底撈過生日但社恐的小朋友來說:雖然生日,並不開心…… 小朋友內心os:長這麼大,我就沒有這麼無語過!

其實,不僅僅是有社恐的小朋友,很多大朋友和成年人最怕的也是:來了來了,他們舉著燈牌來了!

2

「社牛」還是「社恐」

背後的原因是…

在關于「社恐」的諸多段子裡,有個社交牛逼癥的孩子真是讓人好生羨慕。通常大家認為,在學校,開朗活潑的孩子更招老師和同學的喜歡,走哪都是C位;在親戚聚會上,社交方面毫不膽怯的孩子也是更討喜的…… 不過,也有家長會認為娃出現社牛癥狀時,自己太尷尬了:「娃妥妥的社牛,是不是有什麼毛病?能不能治治?」 在娃「社牛」還是「社恐」這件事上,還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在我們十一長假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批因「社交牛逼癥」火出圈的孩子,其中講到那些有社恐癥狀的孩子,常被當眾被貼上「沒禮貌」「害羞」「內向」的標籤,對于一個「內向」的孩子,家長似乎永遠在想著法子讓孩子怎麼才能變得「外向」,怎麼才能變成「社交牛逼癥」。 其實,就像性格本無優劣之分,各有各的優勢,「社牛」還是「社恐」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一種心理狀態的表現!

「社牛」還是「社恐」一部分原因是個人歸因傾向不同——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

內控者大多會出現「社牛」的表現,而外控者更可能出現「社恐」的表現。

除了個人歸因傾向不同,引發社交恐懼的還有些外界因素,前幾天我讀到家庭心理動力專家沈家宏教授關于社交恐懼的一段解釋,他提到:

比如特別害怕父親,那麼這個孩子在TA上學期間,就會害怕權威,害怕老師。孩子對父母的過度恐懼害怕,有可能泛化到對其他人的害怕。 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與高要求,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是個不好的孩子,由此形成不自信,覺得自己在老師同學面前不行,熟人面前不行,陌生人面前更不行。當一個人有強烈的自卑感和不自信時,往往也容易發展成社交恐懼。

3

掌握方法,所有孩子都能

達到「社交大氣層」 很多調查研究都表明,如果父母(養育者)和孩子的關係處得好,家庭氛圍也溫暖、有愛的話,會讓孩子更容易交到好朋友,也在小朋友圈子裡更受歡迎。 沒想到孩子的「社恐」或者「社牛」,可能是大人一手造成的…… 不過大部分「社恐人」都只是有些輕微的癥狀,那些真正的重度社恐患者,是這樣的:▼ 西班牙一女子為了避免和別人社交(包括親戚朋友),「裝瞎」了28年,只因走在路上不想跟熟人打招呼。 日本一45歲女子宅家中20年,她從高中開始就無法融入群體,挫敗的人際關係讓她越來越不敢與別人相處。 為了避免今後活成「十級社恐」,對于有社恐癥狀的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共情+理解+鼓勵。 當孩子不願意去做一件事情時,跟大人被要求做不喜歡的事,心理上的抗拒是完全相通的! 此時我們可以做的是去瞭解孩子背後的情緒和感受。一味地說教或拿其他孩子作對比(你看看人家多沖得出、你幹啥啥不行、打個招呼都不好意思……),只會讓你和孩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特別是自我評價意識低的小小孩,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主要依賴外部的評價。父母作為她最信任的人,如果能放大TA在某方面的努力並給予肯定,TA就能勇敢地走出那一步。 而「社牛」的小朋友,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是否會忽視社交邊界」。 比如當鄰居家的小夥伴準備想午休時,TA跑過去激情發問:出去玩嗎?一起看電視嗎?玩玩具嗎…… 對「社牛」的小孩來說,讓TA理解「心理距離效應」——中等程度的空間距離最能產生較強的心理吸引效應,而過近或過遠的空間距離都會使人產生排斥或疏離的心理效應,每個個體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和隱私,當你觸碰到對方的界限時,會讓其覺得被侵犯、不自在、不安全,甚至產生反感。

可以告訴孩子:

這層看不見的泡泡,就是需要傳達給「社牛」孩子的邊界感。 做家長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落落大方地交到朋友,只要掌握方法,加上良好的家庭氛圍,不管是天生「社恐」還是「社牛」的娃,都一定能達到「社交大氣層」!

最後的結果就是,整個店的人都知道今天你!過!生!日!了! 社死適用于任何年齡段,對于海底撈過生日但社恐的小朋友來說:雖然生日,並不開心…… 小朋友內心os:長這麼大,我就沒有這麼無語過!

其實,不僅僅是有社恐的小朋友,很多大朋友和成年人最怕的也是:來了來了,他們舉著燈牌來了!

2

「社牛」還是「社恐」

背後的原因是…

在關于「社恐」的諸多段子裡,有個社交牛逼癥的孩子真是讓人好生羨慕。通常大家認為,在學校,開朗活潑的孩子更招老師和同學的喜歡,走哪都是C位;在親戚聚會上,社交方面毫不膽怯的孩子也是更討喜的…… 不過,也有家長會認為娃出現社牛癥狀時,自己太尷尬了:「娃妥妥的社牛,是不是有什麼毛病?能不能治治?」 在娃「社牛」還是「社恐」這件事上,還真是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在我們十一長假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一批因「社交牛逼癥」火出圈的孩子,其中講到那些有社恐癥狀的孩子,常被當眾被貼上「沒禮貌」「害羞」「內向」的標籤,對于一個「內向」的孩子,家長似乎永遠在想著法子讓孩子怎麼才能變得「外向」,怎麼才能變成「社交牛逼癥」。 其實,就像性格本無優劣之分,各有各的優勢,「社牛」還是「社恐」也沒有好壞之分,只是一種心理狀態的表現!

「社牛」還是「社恐」一部分原因是個人歸因傾向不同——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

內控者大多會出現「社牛」的表現,而外控者更可能出現「社恐」的表現。

除了個人歸因傾向不同,引發社交恐懼的還有些外界因素,前幾天我讀到家庭心理動力專家沈家宏教授關于社交恐懼的一段解釋,他提到:

比如特別害怕父親,那麼這個孩子在TA上學期間,就會害怕權威,害怕老師。孩子對父母的過度恐懼害怕,有可能泛化到對其他人的害怕。 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批評與高要求,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覺得自己哪哪都不行,是個不好的孩子,由此形成不自信,覺得自己在老師同學面前不行,熟人面前不行,陌生人面前更不行。當一個人有強烈的自卑感和不自信時,往往也容易發展成社交恐懼。

3

掌握方法,所有孩子都能

達到「社交大氣層」 很多調查研究都表明,如果父母(養育者)和孩子的關係處得好,家庭氛圍也溫暖、有愛的話,會讓孩子更容易交到好朋友,也在小朋友圈子裡更受歡迎。 沒想到孩子的「社恐」或者「社牛」,可能是大人一手造成的…… 不過大部分「社恐人」都只是有些輕微的癥狀,那些真正的重度社恐患者,是這樣的:▼ 西班牙一女子為了避免和別人社交(包括親戚朋友),「裝瞎」了28年,只因走在路上不想跟熟人打招呼。 日本一45歲女子宅家中20年,她從高中開始就無法融入群體,挫敗的人際關係讓她越來越不敢與別人相處。 為了避免今後活成「十級社恐」,對于有社恐癥狀的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共情+理解+鼓勵。 當孩子不願意去做一件事情時,跟大人被要求做不喜歡的事,心理上的抗拒是完全相通的! 此時我們可以做的是去瞭解孩子背後的情緒和感受。一味地說教或拿其他孩子作對比(你看看人家多沖得出、你幹啥啥不行、打個招呼都不好意思……),只會讓你和孩子之間產生距離感。 特別是自我評價意識低的小小孩,他們對自我的認知,主要依賴外部的評價。父母作為她最信任的人,如果能放大TA在某方面的努力並給予肯定,TA就能勇敢地走出那一步。 而「社牛」的小朋友,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是否會忽視社交邊界」。 比如當鄰居家的小夥伴準備想午休時,TA跑過去激情發問:出去玩嗎?一起看電視嗎?玩玩具嗎…… 對「社牛」的小孩來說,讓TA理解「心理距離效應」——中等程度的空間距離最能產生較強的心理吸引效應,而過近或過遠的空間距離都會使人產生排斥或疏離的心理效應,每個個體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和隱私,當你觸碰到對方的界限時,會讓其覺得被侵犯、不自在、不安全,甚至產生反感。

可以告訴孩子:

這層看不見的泡泡,就是需要傳達給「社牛」孩子的邊界感。 做家長的初衷都是希望孩子能落落大方地交到朋友,只要掌握方法,加上良好的家庭氛圍,不管是天生「社恐」還是「社牛」的娃,都一定能達到「社交大氣層」!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