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加坡第一次評估地底結構和地震風險,是為了什么?

新加坡是個幸運的小紅點, 地理位置優越, 沒有天災人禍, 更別提地震了, 最明顯的一次還是2012年4月, 印尼附近海域北蘇門答臘西海岸發生的里氏8.6級地震帶來的震感。

但是人們可能不知道的是, 新加坡最近在全島范圍內進行地球物理探測, 就是在評估新加坡的地底結構和地震風險。

研究團隊在裕廊中央公園安置地震儀。 (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提供)

新加坡第一次全島開展地球物理探測, 對新加坡地底結構和地震危險性進行了評價。

新加坡在土地供應有限的情況下, 正積極采用低碳或無碳能源, 上述探測也許可以揭示我們國家碳儲存/碳封存的潛力, 以及未來利用地熱能源的可能性。

碳封存是指將二氧化碳從大氣中捕獲, 使之長期與空氣隔離, 避免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的技術, 樹木在光合作用時吸收二氧化碳, 這是大自然“碳封閉”的一個例子。

這次探索是在2019年啟動的,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和觀測研究所(地球和觀測研究所)于2019年啟動。

地震學家卡倫(Karen Lythgoe)博士對《海峽時報》表示:

新加坡本島的地底中心由一種名為“武吉知馬花崗巖”的堅硬火山巖構成, 但人們對其位于地下的深度知之甚少。

Karen博士說:

那正是地震成像的有用之處。 大理石是建造地下設施的好石頭, 雖然鉆探難度大, 費用高。 」

研究團隊在康培中學(Canberra Secondary School)安置地震儀。 (新加坡地球與觀測研究所提供)

研究團隊在全島共部署了88臺地震儀, 包括在學校、公園、自然保護區和氣象站, 在40天內探測地震事件和背景噪音。

88臺地震儀, 相當于88只耳朵。 地震儀網絡十分靈敏, 甚至可以檢測到極輕微的噪音或震動。 這一發現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我國的地底結構和可能面臨的地震風險。

他們找到了什么呢?

在這40天里, 探測到100多次雷震, 并在東北部發現了明顯的人類活動(包括建筑工程)信號(雷震是雷聲引起的隆隆聲或地面移動);

在更遠的地方發現了地震,

包括鄰近國家。 舉例來說, 研究者們已經探測到新加坡北部100公里處的“很小”地震。

那意味著什么?

Karen博士說:

那說明這個地區存在著地質上的活動斷層。

地質學上的斷層是地殼的裂縫。 在斷裂活動時, 巖塊會沿斷層線移動, 造成地震。

Karen博士補充道:

因此, 我們要做的是對它進行長期監測, 以便了解新加坡附近發生地震的準確位置。

盡管新加坡經常經歷由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地震造成的低強度地震, 但新加坡沒有地震發生的記錄。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四月的《國際地球物理雜志》上。

凱倫博士(中)和她的研究團隊。 (Karen Lythgoe博客)

WeiShengji是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和助理教授, 他說, 由于新加坡及其周邊地區缺乏地震網絡, 過去對地震事件的探測工作還沒有完成。

「用這些新方法, 下一步, 我們就可以發現更多由斷層構造或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事件。

他還說, 如果新加坡以后想要擴大地下資源(例如碳封存), 這些數據將會非常有用。

利用同樣的數據, 研究者們還發表了另一項對位于新加坡地下340公里深處的大型建筑物的研究, 還有一些新發現:

在所謂武吉知馬斷層上,新加坡的西面和東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據地質學上的證據,很久以前有過斷層活動。

還有一些新發現:

在所謂武吉知馬斷層上,新加坡的西面和東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據地質學上的證據,很久以前有過斷層活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