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當媽後的讀書三大難:沒時間,轉頭忘,看完有啥用……

我想, 很多雲閨蜜和我一樣, 有孩子後(特別是孩子出生前幾年)常常覺得知識缺口很大, 很常見的, 就是向書籍「求助」。

這時候就會遇見這三大問題:沒時間, 轉頭忘, 看完不知怎麼樣, 今天就一起分享給大家我的心得。

01 讀書時間從哪來?

這幾年讀了幾百本書, 和朋友談起我的閱讀計畫, 很多人都不敢相信, 特別是我一個人帶小D, 還堅持每天寫公號那會。

我當時就給他們算過一筆帳, 我的閱讀時間平均下來, 每天也就一小時, 不定期地, 跑步或者做家務時會「聽書」再額外增加一點時間。

一天抽出30分鐘或者1小時的時間每個人肯定都是有的,

可惜很多人瞧不上, 覺得沒有整塊時間就無法讀書。

但即使閱讀速度很慢, 半小時也可以讀上十幾頁, 兩個星期就能讀完一本書, 這樣一年就能有二三十本書的閱讀量了, 還是非常可觀的。

這就是「時間的複利」, 每天多「0.01」, 那個當下你可能不屑一顧, 但經過一年365天, 差距就顯現了。

02 前讀後忘, 看完一遍記不住怎麼辦?

這就涉及到讀書的有效性了, 我的心得有以下點。

1、確定閱讀目的

閱讀分為「有目的」和「無目的」閱讀, 從我角度來看, 我是鼓勵「無目的」閱讀的, 但這個前提是我們已經建立了閱讀習慣, 讓閱讀融入了每日生活中, 就像一天三餐那樣自然。

我從很早就認清了自己的「局限性」, 每次閱讀前確定閱讀目的,

這樣有針對性地、帶著任務地讀, 效果就會更好。 拿育兒書籍為例, 我把閱讀目的就分為這三類:

對我有什麼好處

大家有空可以自己做個梳理, 這三類的閱讀各占比例多少。 我有個很明顯的趨勢變化, 小D 1歲時我的閱讀占比是(70%:30%:0), 2歲時(40%:40%:20%), 3歲時(20%:60%:20%),

如今是(0:40%:60%)。

這個比例的絕對值沒有意義, 大家也不需要照搬, 有意義的是占比變化趨勢。

我們需要提醒自己「隨著孩子慢慢長大, 那些特別瑣碎的「具體怎麼做」, 需要逐漸過渡到「為什麼這麼做」, 以及到最後的「我的育兒目標是什麼, 我的育兒觀是什麼」。

因此, 大家下次拿到一本書, 不妨先歸歸類, 這本書是屬于自己哪一類的, 不同類別, 我的閱讀方法就會有所不同。

高效能人士七大習慣的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

2、解決問題型閱讀

針對某個具體問題解決的, 一般來說可能只是一本書的某個章節, 我的閱讀習慣就是跳讀, 專門翻到這一章進行精讀。

這類書讀完, 我會記錄這樣的讀書筆記:

3、系統梳理型閱讀

系統梳理型的閱讀, 就不如第一種那麼簡單粗暴(或者說「功利」了), 而是需要耐下性子全部讀完的, 而這個類型一般就是大家最不容易堅持的, 或者最容易前讀後忘記的了。

我在讀這類書籍時就會時刻提醒自己做到兩個聯繫, 「和我以前瞭解的知識有什麼聯繫?」、「和我現在帶小D的情況有什麼聯繫?」, 不得不說, 讓自己的閱讀「功利」一點, 帶有比較強的「對我有用」, 是可以幫助我們養成閱讀習慣, 堅持讀完書的。

這類書, 我每讀完一個章節就會記錄這樣的讀書筆記:

這樣一章一章讀完,等到讀完整本書時,我還會再做一件事:

4、前瞻性閱讀

前瞻性閱讀基本上涉及的問題都是和孩子當下並不相關的,以後才會遇到的,或者是孩子以後也遇不到,但我自己想瞭解,看看有什麼可以「拿來主義」融入家庭教育的。

我並不強求大家馬上就要開始這類書的閱讀,特別是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讀這類書很容易沮喪。讀這類書籍的基礎需要有一定基本閱讀作為鋪墊,特別是第二類書籍的閱讀。

同時閱讀這類書籍,必須帶著批判性思維閱讀,不然很容易被「洗腦」,然後就經常感覺被牽著鼻子走,于是越來越焦慮。

我一直提醒自己的就是,教育,沒有「最好」,只有「合適」,而所有的「合適」的起點源于我們對于自己和孩子的瞭解。

針對第二類閱讀的讀書筆記方法還是適用的,但讀完這類書籍後,我還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有哪些相關領域我需要再去看一下做比對?這個問題可以讓自己從簡單的「好」或者「不好」抽離出來,而是幫助我拓寬眼界,去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認知圈。

這種拓寬可以按照這樣的兩個邏輯進行:

從我舉例,大家不難看出,這類的閱讀更像是進行一個課題鑽研,從某個點開始引發出很多擴散性的思維,然後進行學習瞭解。之後再把這些擴散思維融匯到這個起始點,由點及面建立一個更加龐大的知識體系。

「教育不是學習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思考」

我自己這一路走來,也承認這樣的堅持和方法不容易,我絕對不是「雞血」型的人,所以很擔心自己這些分享會讓你們,特別是還忙于屎尿屁的新手媽媽們又多了一份焦慮。

所以今天還是要說個題外話,每個人的舒服區間是不同的,並不是我做到了,你也必須做到;每個人的目前狀態也不同,並不是非要現在就做到。

決定暫時呆在自己舒適區的,也沒什麼不好,只不過一定要記得放過自己,真的可以淡定從容地說一句,這樣挺好,但不是我想要的。

大部分人的焦慮都是來自于既不想受苦又什麼都想要。世事無兩全,我們必定需要有一些捨棄。

而對于想要現在開始自我成長,突破自己舒適區的朋友們,希望我的這篇分享對你們有幫助。同時也想和你們說,成長的道路一點不擁擠,因為願意堅持下去的人並不多。不找捷徑,就是最快的捷徑。

這樣一章一章讀完,等到讀完整本書時,我還會再做一件事:

4、前瞻性閱讀

前瞻性閱讀基本上涉及的問題都是和孩子當下並不相關的,以後才會遇到的,或者是孩子以後也遇不到,但我自己想瞭解,看看有什麼可以「拿來主義」融入家庭教育的。

我並不強求大家馬上就要開始這類書的閱讀,特別是還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讀這類書很容易沮喪。讀這類書籍的基礎需要有一定基本閱讀作為鋪墊,特別是第二類書籍的閱讀。

同時閱讀這類書籍,必須帶著批判性思維閱讀,不然很容易被「洗腦」,然後就經常感覺被牽著鼻子走,于是越來越焦慮。

我一直提醒自己的就是,教育,沒有「最好」,只有「合適」,而所有的「合適」的起點源于我們對于自己和孩子的瞭解。

針對第二類閱讀的讀書筆記方法還是適用的,但讀完這類書籍後,我還會問自己一個問題:

有哪些相關領域我需要再去看一下做比對?這個問題可以讓自己從簡單的「好」或者「不好」抽離出來,而是幫助我拓寬眼界,去不斷地擴展自己的認知圈。

這種拓寬可以按照這樣的兩個邏輯進行:

從我舉例,大家不難看出,這類的閱讀更像是進行一個課題鑽研,從某個點開始引發出很多擴散性的思維,然後進行學習瞭解。之後再把這些擴散思維融匯到這個起始點,由點及面建立一個更加龐大的知識體系。

「教育不是學習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思考」

我自己這一路走來,也承認這樣的堅持和方法不容易,我絕對不是「雞血」型的人,所以很擔心自己這些分享會讓你們,特別是還忙于屎尿屁的新手媽媽們又多了一份焦慮。

所以今天還是要說個題外話,每個人的舒服區間是不同的,並不是我做到了,你也必須做到;每個人的目前狀態也不同,並不是非要現在就做到。

決定暫時呆在自己舒適區的,也沒什麼不好,只不過一定要記得放過自己,真的可以淡定從容地說一句,這樣挺好,但不是我想要的。

大部分人的焦慮都是來自于既不想受苦又什麼都想要。世事無兩全,我們必定需要有一些捨棄。

而對于想要現在開始自我成長,突破自己舒適區的朋友們,希望我的這篇分享對你們有幫助。同時也想和你們說,成長的道路一點不擁擠,因為願意堅持下去的人並不多。不找捷徑,就是最快的捷徑。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