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晚,我和姐姐偷聽了爸媽的悄悄話,人生徹底變了

在大家固有的觀念裡, 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理念相近, 步調一致。

很可惜, 爸媽對待我和姐姐的家庭教育, 向來南轅北轍。

但, 這並不影響我們成長為兩個還算協調的人。

希望我的故事, 可以讓天下父母強行步調統一的執念, 鬆動那麼一點點。

有些事情, 並非絕對。

我出生在一個教育家庭。

爸爸是國中校長, 媽媽是國中語文老師。

在媽媽的觀念裡, 孩子要保持艱苦樸素, 這樣, 一方面惜物, 另一方面, 也可以更專注于學習。

所以, 媽媽很少給我和姐姐添置新衣。

而且, 她相信榜樣的力量。

自我上小學起, 她便一直給我講一個得意門生孫同學的故事。

據媽媽說:「人家不講吃不講穿, 時常衣服都穿爛了也不換, 一門心思只顧學習。 」

後來, 孫同學考入一所名牌師范大學, 畢業後成為一名優秀老師。

巧合的是, 孫同學後來成了我高中時期的老師。

這話, 後面再提。

先說我爸, 在愛美這件事上, 他跟我媽頗有分歧。

那時學校裡流行白色舞蹈鞋、健美褲, 我和姐姐做夢都想擁有。

屢次跟媽媽軟磨硬泡無果後, 我倆轉攻爸爸。

于是, 爸爸悄悄給我們買了, 為了避免與媽媽起爭端, 他先把東西放到舅舅那裡, 然後再讓舅舅假裝送給我們。

小學三年級時, 爸爸去上海出差, 他花光兜裡所有的錢, 給我和姐姐每人買了兩套衣服、鞋子。

時隔多年, 我依然清晰記得衣服的花色、樣式,

讓我們美美的引領了一把時尚。

而在我和姐姐眼裡, 爸爸不僅僅是給我們買了兩套衣服, 而是讓我們對小縣城之外的世界, 產生了層層疊疊的想象。

可憐的爸爸, 被媽媽好一通責備, 說他慣孩子, 讓孩子滋生虛榮。

面對媽媽的指責, 爸爸從不惱火, 只是機智地轉移話題:

「你就說實話, 兩個女兒穿上好不好看?小孩子嘛, 不能讓她們像咱小時候那樣, 非黑即灰, 補丁摞補丁。 」

那時候沒有各種課後班、補習班, 放學、放假就意味著徹底放飛。

假期學校會發幾本寒暑假作業, 通常開學時, 老師是不檢查的。

但媽媽認為, 既然是作業, 就必須完成。

于是, 每到假期倒計時, 我和姐姐就被強行圈在家裡寫作業。

聽著窗外小夥伴們最後的狂歡, 我倆心裡就跟長了草一樣。

爸爸見了, 拿走我倆的作業, 跑到學校用半天時間幫我們寫完, 又快又準確。

但, 還是露餡了。

他也沒想到, 媽媽會那麼認真地檢查我們的作業。

他的筆跡出賣了我們。

于是, 一場爭吵再次在他們之間燃起。

媽媽說:「虧你是搞教育的,

你不知道這樣會讓她們越來越懶惰, 而且, 你這是教她們弄虛作假。 」

爸爸並不服氣:

「別的孩子都在玩, 她們就算寫也是敷衍。 再說了, 老師不檢查, 就說明這份作業沒什麼必要, 何必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呢?好好享受假期不好嗎?」

媽媽憤怒了:「既然叫作業, 就是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 強調的是學習態度。 」

因為教育理念的大相徑庭, 爸媽時常爭得面紅耳赤。

但我和姐姐並沒有覺得, 這種爭吵會傷害到我們。

相反, 我們很清晰地感知到, 爸爸媽媽是愛我們的, 而且, 他們的愛, 是如此不同。

儘管我們內心更喜歡爸爸的縱容放養。

但媽媽的嚴格, 讓我們知道凡事還是有邊界的。

更重要的是, 他們之間的爭論, 讓我們很早就明白:這世界上的事情,

不是非對即錯, 非黑即白。

爸媽的教育爭端, 還發生在我們的閱讀領域。

媽媽是語文老師, 所以, 在她看來, 我和姐姐的閱讀就應該按照她的指定范圍。

比如《中小學生作文選》《少年文藝》《唐詩、宋詞三百首》。

可爸爸認為, 只要是書, 就開券有益。

于是,姐姐走武打路線,金庸、古龍、梁羽生……

我默默著了言情的道,瓊瑤、三毛、岑凱倫……

當然,我們除了課餘時間看,最瘋狂的時候,上課也在看。不僅看,甚至還抄。

如此癡狂,不被老師抓包才怪。

爸媽知情後,態度那叫兩極。

爸爸提醒我們:「上課是絕對不可以看的,一心不能二用。」

媽媽則在家裡展開了禁書運動,除了她讓我們讀的書,其它一律沒收。

爸爸覺得,只有廣泛涉獵,有了見識,才有取捨。

而媽媽直接回懟:「她們現在沒有辨別能力,必須堅持嚴肅閱讀,先培養閱讀品味,否則,很容易被閒書引入歧途。」

可是,那些被書吊起來的胃口怎麼可能說收就收呢。

我們把或租或借來的書,放在同學家裡,一有時間,便如饑似渴地讀。

在這件事情上,媽媽的態度是圍追堵截,爸爸則充當暗哨,不時給我們提供書源或租書資金。

那時候,覺得媽媽好煩好古板。

但我們從不公然跟她對抗,因為我們知道,爸爸永遠站在我們這一邊。

他的信任、開明,讓我們對媽媽的嚴厲管束沒那麼逆反。

相反,因為顧忌媽媽的態度,我們的選擇更加理性節制。

所以,我從不覺得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同,會造成孩子的分裂。

在爸媽身上,我和姐姐反而看到了人與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我和姐姐,因為有這樣的爸媽,而成了兩個特別有主見的女孩。

在我國中時,發生了一件至今還被同學津津樂道的故事。

上初一沒多久,學校出臺新規:女生一律留五號頭。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憑什麼?

于是,夥同班裡另外兩個女生,去找校長理論。

校長,就是我爸。

我去了就聲明,這不是我們父女間的談話,而是學生和校長間的。

然後,就反對全體女生留五號頭展開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大意就是,留五號頭,是校方出于整齊劃一的需要,而不是女生的個人審美。

但,頭髮長在自己身上,我們擁有或長或短的個性化需求,這應該被尊重。

從沒聽說哪個女生沒有考入高中,是被髮型影響的,一個不接受學生有自己個性和審美的學校,是狹隘的、粗暴的……

然後,校長把書記、教導主任和各班班主任都叫了過來,讓大家聽聽我們的意見。

媽媽當時是初二的班主任,赫然在列。

我一邊激動地陳述著自己的觀點,一邊用餘光掃了幾眼媽媽。

如果眼神可以當武器,我已經被她槍斃好幾次了。

可想而知,那天回到家裡,我接受的是媽媽怎樣的狂風暴雨。

說我無法無天,說我愛出風頭,並讓我寫3000字的檢討,不深刻就別吃別睡……

面對這樣的批評,我一點沒服。

她說一句,我懟一句,直到爸爸回來了。

媽媽的炮火立馬掉頭:「都是你平時慣的,今天自食其果了吧,她居然公開跟你叫板,當著全校老師的面,真是出息啊!我教了這麼多年書,就沒見過這樣的學生……」

爸爸不以為然:「她反對的是女生留同樣的髮型,這叫對事不對人,我沒覺得這是跟誰叫板。就算叫板,她今天說得有理有據,我也沒覺得丟臉,反而覺得我女兒口才與思辨能力都不錯,刮目相看。」

這下,媽媽徹底火了。

前三年,後五年的事情全翻了出來,說爸爸是溺愛加討好型家長。

見媽媽真動怒了,爸爸一聲不吭,默默跑到廚房去做飯了。

這就是我的爸媽。

他們的教育理念不同,但不會因為這種不同而讓戰爭擴大化,從不讓家庭教育成為夫妻感情、親子關係的殺手。

那一次,經校方討論決定,不再要求女生留整齊劃一的五號頭。

當爸爸站在升旗臺上宣佈這個決定時,全校歡呼。

時隔多年,這件事依然飽受當事人的爭議。

有人覺得爸爸太過寵溺孩子,因為自己的孩子營私。

有人則覺得,那是學校對學生真正的接納與尊重。

而我,每每想起這件事,懷念的卻是我與爸爸在他辦公室裡的那場對峙,懷念的是爸媽說的那番悄悄話。

我未來的人生很多選擇,都因為那一次勇氣的試水,而與眾不同。

大學聯考報志願時,媽媽給我兩個選擇,要麼考師范,要麼學金融。

她說:「這是最適合女生的職業。」

然後,我默默把所有志願都填報了「新聞專業」,且極具個性地在是否服從調劑專業一欄,選擇了「不服從」。

這件事,只有爸爸知道。

他說:「你比爸爸當年優秀,爸爸在你這個年紀,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而且,敢于不服從的人生,再苦再難都不會後悔,好樣的。」

可想而知,大學錄取通知書到家時,媽媽有多憤怒。

然後,我給她講了一件事。

她當年的得意門生,那個從小被我們當作學習榜樣的孫同學,後來在我上高中時,成為我隔壁班的數學老師。

我終于見到了榜樣本人,只能說大跌眼鏡。

他似乎不怎麼洗頭,頭髮永遠打著綹貼在頭皮上。

常年一套黑西服加白襯衫,襯衫不知道多久才洗一次,領口一片油亮。

每次從他身邊經過,都會有一股可疑的味道飄過來。

他換一次衣服,全班同學會鼓掌起哄。

這就是媽媽一直跟我津津樂道,讓我向他看齊的榜樣。

那天,我給媽媽還原了她最得意的學生現狀後,問她:「如果我事事都聽你的,弄不好現在也成為他了?你願意嗎?」

媽媽不服氣:「我教了這麼多年的學生,就從沒見過像你這麼不聽話的。」

我也不服氣:「小狗聽話,像你這種控制欲特別強的媽媽,就適合養寵物。」

媽媽說了一句:「我控制欲強有什麼用,抵不過你有一個好爸爸呀。只要是我反對的,他都支持,好人都讓他當了。」

無辜背鍋的爸爸嘿嘿一笑:

「李老師批評得對,這也是我最欣賞李老師的地方,雖然對孩子有控制欲,但從不固執己見,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于是,一場爭端就此擱置。

上大學時,爸媽寫的家書風格簡直不要差異太大。

媽媽的信,通篇都是說教,要好好學習,知識就是武器,要勤儉節約,不要談戀愛,不要愛慕虛榮……

爸爸呢,會說學習固然重要,但戀愛何嘗不是一種學習?旅行也是。

他會背著媽媽再給我一些生活費,讓我學吉他,跟同學假期出去旅遊……

我在成年之後,尤其是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慢慢體味到,父母的愛是如此配方齊全。

媽媽的嚴苛,我和姐姐雖然一直在反抗,但其實,她的束縛也為我們設置了一道防線:凡事不逾矩。

而爸爸的寬宥,讓我們一直因為被尊重接納而事事平和自洽內驅,即便是在人生困境中,也擁有最大限度的勇敢和自由。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當了一名記者。

而後又在紙媒開始式微以及愛人重病時,選擇了自負盈虧的自由職業。

這在當時,是一個極不可思議的選擇。

媽媽數落我:「你名牌大學畢業,現在成了無業遊民,說出去多丟人。」

我對她說:「媽,那種動輒壓五六個月工資,靠著撥款施捨到退休的日子,我過不了,我的尊嚴和生命都受不了。」

爸爸呢,一如繼往地支持:「愛拼才會贏,人活一世,就為了混到退休多沒出息,時間和尊嚴永遠是最寶貴的……」

只不過,爸爸沒說:「萬一失敗了,我養你。」

是的,爸爸從來不說這樣的話。

他寵溺我們,但他厭惡巨嬰,他覺得那是對教育和孩子最大的侮辱。

如今,靠著自身的努力,我慢慢走出最艱難的時光,萬事向好。

直到此時,媽媽每次說起我經歷的坎坷,都滿滿的心疼。

她不再年輕,淚窩極淺,她會說:「明明可以不用那麼辛苦,非得選了一條最難的路。」

可爸爸不這麼認為,他說:「人這一生,所有人的終點都是死,如果不經歷點挫折,不走點不尋常路,那真的是虛度光陰。」

爸爸說這話時,媽媽甚至哭出聲:「這是親爹說出來的話嗎?難道不是你親生的嗎?哪個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風順……」

爸爸說:「你活了大半輩子還看不出來嗎?這世上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只有認慫躺平,或者不服輸的人。我的女兒,必須乘風破浪……」

然後,又是一場誰也說服不了誰的辯論。

那場面,又好笑,又好玩。

爸媽的訴求與境界,從來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當我人到中年,漸漸明白,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他們雖然南轅北轍,但最寶貴的是,他們爭的不是個人的面子與輸贏。

最終能夠讓他們堅持與妥協的,從來都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愉悅。

他們,是真的愛孩子,遠遠超過愛面子。

最有意思的是我姐。

在武俠小說裡泡大的她,小時候天天跟我講,長大以後要四海為家。

結果呢,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時,她選擇了師范院校。

她說,想成為一個像爸爸那樣,最懂孩子的老師。

結果,工作後的她,一半像媽媽,嚴厲、苛刻,一半像爸爸,活躍、開明。

學生們是這麼形容她的:「上學時,你常常讓我們愛恨交加,畢業後,你卻是我們懷念最深的老師。」

和父母變成了同行,姐姐對爸媽也有自己的總結:「他們的教育理念雖然不同,但他們不私心、不洩憤、不甩鍋,他們其實是最佳搭檔,是一對值得敬重的父母。」

姐姐的話,我深以為然。

寫出我們家的故事,其實也是對當下雞娃焦慮,夫妻之間因為各種教育分歧導致情感破裂的情況,提供一份個人視角。

同樣作為一個母親,我慢慢從爸媽那裡體味到: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約束與自由,批評與賞識,嚴苛與寬鬆,從不矛盾。

根本的矛盾在于,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你的目的是出于愛,還是出于想贏?

是為了立威,還是為了引導?

是想成為指南針,還是想成為指揮棒?

- END -

就開券有益。

于是,姐姐走武打路線,金庸、古龍、梁羽生……

我默默著了言情的道,瓊瑤、三毛、岑凱倫……

當然,我們除了課餘時間看,最瘋狂的時候,上課也在看。不僅看,甚至還抄。

如此癡狂,不被老師抓包才怪。

爸媽知情後,態度那叫兩極。

爸爸提醒我們:「上課是絕對不可以看的,一心不能二用。」

媽媽則在家裡展開了禁書運動,除了她讓我們讀的書,其它一律沒收。

爸爸覺得,只有廣泛涉獵,有了見識,才有取捨。

而媽媽直接回懟:「她們現在沒有辨別能力,必須堅持嚴肅閱讀,先培養閱讀品味,否則,很容易被閒書引入歧途。」

可是,那些被書吊起來的胃口怎麼可能說收就收呢。

我們把或租或借來的書,放在同學家裡,一有時間,便如饑似渴地讀。

在這件事情上,媽媽的態度是圍追堵截,爸爸則充當暗哨,不時給我們提供書源或租書資金。

那時候,覺得媽媽好煩好古板。

但我們從不公然跟她對抗,因為我們知道,爸爸永遠站在我們這一邊。

他的信任、開明,讓我們對媽媽的嚴厲管束沒那麼逆反。

相反,因為顧忌媽媽的態度,我們的選擇更加理性節制。

所以,我從不覺得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同,會造成孩子的分裂。

在爸媽身上,我和姐姐反而看到了人與人思維方式的差異。

我和姐姐,因為有這樣的爸媽,而成了兩個特別有主見的女孩。

在我國中時,發生了一件至今還被同學津津樂道的故事。

上初一沒多久,學校出臺新規:女生一律留五號頭。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憑什麼?

于是,夥同班裡另外兩個女生,去找校長理論。

校長,就是我爸。

我去了就聲明,這不是我們父女間的談話,而是學生和校長間的。

然後,就反對全體女生留五號頭展開了慷慨激昂的演講。

大意就是,留五號頭,是校方出于整齊劃一的需要,而不是女生的個人審美。

但,頭髮長在自己身上,我們擁有或長或短的個性化需求,這應該被尊重。

從沒聽說哪個女生沒有考入高中,是被髮型影響的,一個不接受學生有自己個性和審美的學校,是狹隘的、粗暴的……

然後,校長把書記、教導主任和各班班主任都叫了過來,讓大家聽聽我們的意見。

媽媽當時是初二的班主任,赫然在列。

我一邊激動地陳述著自己的觀點,一邊用餘光掃了幾眼媽媽。

如果眼神可以當武器,我已經被她槍斃好幾次了。

可想而知,那天回到家裡,我接受的是媽媽怎樣的狂風暴雨。

說我無法無天,說我愛出風頭,並讓我寫3000字的檢討,不深刻就別吃別睡……

面對這樣的批評,我一點沒服。

她說一句,我懟一句,直到爸爸回來了。

媽媽的炮火立馬掉頭:「都是你平時慣的,今天自食其果了吧,她居然公開跟你叫板,當著全校老師的面,真是出息啊!我教了這麼多年書,就沒見過這樣的學生……」

爸爸不以為然:「她反對的是女生留同樣的髮型,這叫對事不對人,我沒覺得這是跟誰叫板。就算叫板,她今天說得有理有據,我也沒覺得丟臉,反而覺得我女兒口才與思辨能力都不錯,刮目相看。」

這下,媽媽徹底火了。

前三年,後五年的事情全翻了出來,說爸爸是溺愛加討好型家長。

見媽媽真動怒了,爸爸一聲不吭,默默跑到廚房去做飯了。

這就是我的爸媽。

他們的教育理念不同,但不會因為這種不同而讓戰爭擴大化,從不讓家庭教育成為夫妻感情、親子關係的殺手。

那一次,經校方討論決定,不再要求女生留整齊劃一的五號頭。

當爸爸站在升旗臺上宣佈這個決定時,全校歡呼。

時隔多年,這件事依然飽受當事人的爭議。

有人覺得爸爸太過寵溺孩子,因為自己的孩子營私。

有人則覺得,那是學校對學生真正的接納與尊重。

而我,每每想起這件事,懷念的卻是我與爸爸在他辦公室裡的那場對峙,懷念的是爸媽說的那番悄悄話。

我未來的人生很多選擇,都因為那一次勇氣的試水,而與眾不同。

大學聯考報志願時,媽媽給我兩個選擇,要麼考師范,要麼學金融。

她說:「這是最適合女生的職業。」

然後,我默默把所有志願都填報了「新聞專業」,且極具個性地在是否服從調劑專業一欄,選擇了「不服從」。

這件事,只有爸爸知道。

他說:「你比爸爸當年優秀,爸爸在你這個年紀,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想做什麼。而且,敢于不服從的人生,再苦再難都不會後悔,好樣的。」

可想而知,大學錄取通知書到家時,媽媽有多憤怒。

然後,我給她講了一件事。

她當年的得意門生,那個從小被我們當作學習榜樣的孫同學,後來在我上高中時,成為我隔壁班的數學老師。

我終于見到了榜樣本人,只能說大跌眼鏡。

他似乎不怎麼洗頭,頭髮永遠打著綹貼在頭皮上。

常年一套黑西服加白襯衫,襯衫不知道多久才洗一次,領口一片油亮。

每次從他身邊經過,都會有一股可疑的味道飄過來。

他換一次衣服,全班同學會鼓掌起哄。

這就是媽媽一直跟我津津樂道,讓我向他看齊的榜樣。

那天,我給媽媽還原了她最得意的學生現狀後,問她:「如果我事事都聽你的,弄不好現在也成為他了?你願意嗎?」

媽媽不服氣:「我教了這麼多年的學生,就從沒見過像你這麼不聽話的。」

我也不服氣:「小狗聽話,像你這種控制欲特別強的媽媽,就適合養寵物。」

媽媽說了一句:「我控制欲強有什麼用,抵不過你有一個好爸爸呀。只要是我反對的,他都支持,好人都讓他當了。」

無辜背鍋的爸爸嘿嘿一笑:

「李老師批評得對,這也是我最欣賞李老師的地方,雖然對孩子有控制欲,但從不固執己見,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于是,一場爭端就此擱置。

上大學時,爸媽寫的家書風格簡直不要差異太大。

媽媽的信,通篇都是說教,要好好學習,知識就是武器,要勤儉節約,不要談戀愛,不要愛慕虛榮……

爸爸呢,會說學習固然重要,但戀愛何嘗不是一種學習?旅行也是。

他會背著媽媽再給我一些生活費,讓我學吉他,跟同學假期出去旅遊……

我在成年之後,尤其是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慢慢體味到,父母的愛是如此配方齊全。

媽媽的嚴苛,我和姐姐雖然一直在反抗,但其實,她的束縛也為我們設置了一道防線:凡事不逾矩。

而爸爸的寬宥,讓我們一直因為被尊重接納而事事平和自洽內驅,即便是在人生困境中,也擁有最大限度的勇敢和自由。

大學畢業後,我如願當了一名記者。

而後又在紙媒開始式微以及愛人重病時,選擇了自負盈虧的自由職業。

這在當時,是一個極不可思議的選擇。

媽媽數落我:「你名牌大學畢業,現在成了無業遊民,說出去多丟人。」

我對她說:「媽,那種動輒壓五六個月工資,靠著撥款施捨到退休的日子,我過不了,我的尊嚴和生命都受不了。」

爸爸呢,一如繼往地支持:「愛拼才會贏,人活一世,就為了混到退休多沒出息,時間和尊嚴永遠是最寶貴的……」

只不過,爸爸沒說:「萬一失敗了,我養你。」

是的,爸爸從來不說這樣的話。

他寵溺我們,但他厭惡巨嬰,他覺得那是對教育和孩子最大的侮辱。

如今,靠著自身的努力,我慢慢走出最艱難的時光,萬事向好。

直到此時,媽媽每次說起我經歷的坎坷,都滿滿的心疼。

她不再年輕,淚窩極淺,她會說:「明明可以不用那麼辛苦,非得選了一條最難的路。」

可爸爸不這麼認為,他說:「人這一生,所有人的終點都是死,如果不經歷點挫折,不走點不尋常路,那真的是虛度光陰。」

爸爸說這話時,媽媽甚至哭出聲:「這是親爹說出來的話嗎?難道不是你親生的嗎?哪個為人父母的,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風順……」

爸爸說:「你活了大半輩子還看不出來嗎?這世上哪有一帆風順的人生,只有認慫躺平,或者不服輸的人。我的女兒,必須乘風破浪……」

然後,又是一場誰也說服不了誰的辯論。

那場面,又好笑,又好玩。

爸媽的訴求與境界,從來都不在一個頻道上。

當我人到中年,漸漸明白,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他們雖然南轅北轍,但最寶貴的是,他們爭的不是個人的面子與輸贏。

最終能夠讓他們堅持與妥協的,從來都是孩子的身心健康與愉悅。

他們,是真的愛孩子,遠遠超過愛面子。

最有意思的是我姐。

在武俠小說裡泡大的她,小時候天天跟我講,長大以後要四海為家。

結果呢,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時,她選擇了師范院校。

她說,想成為一個像爸爸那樣,最懂孩子的老師。

結果,工作後的她,一半像媽媽,嚴厲、苛刻,一半像爸爸,活躍、開明。

學生們是這麼形容她的:「上學時,你常常讓我們愛恨交加,畢業後,你卻是我們懷念最深的老師。」

和父母變成了同行,姐姐對爸媽也有自己的總結:「他們的教育理念雖然不同,但他們不私心、不洩憤、不甩鍋,他們其實是最佳搭檔,是一對值得敬重的父母。」

姐姐的話,我深以為然。

寫出我們家的故事,其實也是對當下雞娃焦慮,夫妻之間因為各種教育分歧導致情感破裂的情況,提供一份個人視角。

同樣作為一個母親,我慢慢從爸媽那裡體味到: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約束與自由,批評與賞識,嚴苛與寬鬆,從不矛盾。

根本的矛盾在于,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你的目的是出于愛,還是出于想贏?

是為了立威,還是為了引導?

是想成為指南針,還是想成為指揮棒?

- END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