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真實的清道夫是什麼樣子的?曬乾了不會復活,肉質緊致沒有刺

清道夫, 學名豹紋脂身鯰, 屬于經典的入侵物種, 原本生活在南美洲的河流中, 因為謠傳這種魚喜歡吃垃圾、吃魚糞而被引進, 也因此得名「清道夫」。

清道夫適合生存的水溫在20℃以上, 成年魚可長到30-60公分, 重0.7-1.1千克, 作為典型的底棲魚類, 清道夫的適應能力非常強, 耐低氧、高存活率、雜食性、全身背甲, 使得這種魚可以適應我國南方各種水域條件, 加上沒有天敵的制衡, 清道夫的氾濫已成定局。

隨著清道夫的氾濫, 加上其醜陋的外表, 有些說法被傳得越來越兇, 比如:清道夫生命力頑強曬乾了還能存活, 清道夫的肉質腥臭難以食用,

這些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將清道夫描述成了非常神秘的入侵物種, 至于這些說法是真實的還是謠言呢?不妨今天就來一起揭開謎底。

清道夫曬乾了還會復活?

不能否認的是, 清道夫的生命力確實頑強, 作為淡水魚類的一種,

清道夫的耐鹽程度屬于中游水準, 而且清道夫的胃毛細血管豐富, 即使在離開水後, 也可以依靠胃中的毛細血管來進行氧氣交換, 低氧環境甚至是陸地, 清道夫仰仗此技能, 存活個幾小時易如反掌。

但是, 網上的一些視訊可比陸地上存活幾小時更讓人吃驚, 視訊上被曬乾的清道夫, 嘴上被灌進一些水, 不出一分鐘, 枯槁的唇部開始活動, 曬乾了的清道夫復活了, 這麼說來清道夫真的被曬乾了還會復活?

其實視訊上的清道夫壓根就沒有死透。

視訊中的清道夫在「曬乾」這一步花費的功夫, 是我們這些看視訊的接觸不到的, 決定清道夫能否曬乾復活的關鍵, 在于清道夫身上的泥漿掛的嚴實不嚴實。 密實的泥漿將清道夫的上下頜骨、鰓蓋固定並保護了起來, 脆弱的鰓絲不會因為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而黏連在一起, 此時空氣會直接通過口腔進入胃部。

清道夫的胃部毛細血管非常豐富, 每0.1毫米長度上毛細血管的數量就能達到3-4, 整個胃表面還存在扁平的呼吸道上皮細胞, 這讓清道夫在沒有肺結構的情況下, 也能利用胃來從空氣中獲得氧氣, 所以在泥漿的保護下暴曬幾個小時不死成功率很高。

清道夫胃的橫切面, 標注C為毛細血管如果換做洗得乾乾淨淨的清道夫曬乾了, 大機率就真的幹了, 沒有魚在徹底曬乾之後復活, 就連封存在幹泥巴裡數年的肺魚也不行。

像清道夫這種奇特結構的魚在自然界並不少見,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魚就是用鰓呼吸的,但是生物的進化就是這麼微妙,用皮膚呼吸、用食道呼吸以及用腸胃呼吸的魚有很多,比如皮膚可以呼吸的彈塗魚,依靠鰓弓上方的鰓上呼吸器官呼吸的攀鱸等等。

清道夫的肉質怎麼樣?

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節目,說的是日本一個博主釣上來一條半人長的巨型塘虱,他描述塘虱的味道非常腥臭難以下嚥,而他選擇烹飪塘虱的方法竟然是用牛奶煮,處理塘虱身上的土腥味,用牛奶?

對于清道夫的肉,如果沒有合適的處理方法,難吃是肯定的。

不建議吃清道夫,是因為清道夫生長的環境細菌過多,而且覺得清道夫是專門吃垃圾、吃魚糞的,體內會富集很多的有害物質。其實,清道夫作為雜食性魚類這是擺在明面的事實,這種魚進化出這種食性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這並不代表清道夫在各種食物面前只會挑垃圾使用,事實上,清道夫對生態最大的影響是對魚卵和小魚的洗劫式吞食,在魚缸中唯唯諾諾的清道夫,在自然水域中可是典型的重拳出擊。

很多人對清道夫另一個關注點是清道夫的出肉率太低了,500克的清道夫,出肉也就在100克左右,買來的清道夫大部分是骨頭,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轉移到小龍蝦身上討論,曾經有位吃播專門買了10斤小龍蝦,想看看到底出了多少肉,結果將剝好的龍蝦肉放到袋子裡一稱,0.59千克,也就是11.8%的出肉率,這樣看來,清道夫接近20%的出肉率還勝小龍蝦一籌。

清道夫主要的肉在後脊部分,切開後會得到兩塊肉質緊致的魚肉,而且這塊魚肉中沒有刺,如果使用處理小龍蝦的炒料處理清道夫,除了麻辣其他味道什麼也嘗不出來。

對于食用清道夫,除去衛生問題之外,最大的還是心理上的問題,不說別的,被很多人稱為美味的豆青蟲,大部分沒吃過的外地人看了就頭皮發麻。

不過現階段還是不建議食用清道夫的,衛生問題是一直繞不開的話題,除非像小龍蝦一樣開始有人養殖,清道夫才能安全地食用。

像清道夫這種奇特結構的魚在自然界並不少見,我們總是下意識地認為魚就是用鰓呼吸的,但是生物的進化就是這麼微妙,用皮膚呼吸、用食道呼吸以及用腸胃呼吸的魚有很多,比如皮膚可以呼吸的彈塗魚,依靠鰓弓上方的鰓上呼吸器官呼吸的攀鱸等等。

清道夫的肉質怎麼樣?

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節目,說的是日本一個博主釣上來一條半人長的巨型塘虱,他描述塘虱的味道非常腥臭難以下嚥,而他選擇烹飪塘虱的方法竟然是用牛奶煮,處理塘虱身上的土腥味,用牛奶?

對于清道夫的肉,如果沒有合適的處理方法,難吃是肯定的。

不建議吃清道夫,是因為清道夫生長的環境細菌過多,而且覺得清道夫是專門吃垃圾、吃魚糞的,體內會富集很多的有害物質。其實,清道夫作為雜食性魚類這是擺在明面的事實,這種魚進化出這種食性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更好地生存,這並不代表清道夫在各種食物面前只會挑垃圾使用,事實上,清道夫對生態最大的影響是對魚卵和小魚的洗劫式吞食,在魚缸中唯唯諾諾的清道夫,在自然水域中可是典型的重拳出擊。

很多人對清道夫另一個關注點是清道夫的出肉率太低了,500克的清道夫,出肉也就在100克左右,買來的清道夫大部分是骨頭,其實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轉移到小龍蝦身上討論,曾經有位吃播專門買了10斤小龍蝦,想看看到底出了多少肉,結果將剝好的龍蝦肉放到袋子裡一稱,0.59千克,也就是11.8%的出肉率,這樣看來,清道夫接近20%的出肉率還勝小龍蝦一籌。

清道夫主要的肉在後脊部分,切開後會得到兩塊肉質緊致的魚肉,而且這塊魚肉中沒有刺,如果使用處理小龍蝦的炒料處理清道夫,除了麻辣其他味道什麼也嘗不出來。

對于食用清道夫,除去衛生問題之外,最大的還是心理上的問題,不說別的,被很多人稱為美味的豆青蟲,大部分沒吃過的外地人看了就頭皮發麻。

不過現階段還是不建議食用清道夫的,衛生問題是一直繞不開的話題,除非像小龍蝦一樣開始有人養殖,清道夫才能安全地食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