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92歲「下流老人」沖上熱搜!蝸居2坪近30年,撿垃圾做傢俱:我有兒有女,但老無所依!

「祝您長命百歲!」

這句話在很多人看來, 是後輩對老年人真誠又美好的祝福。 但, 在一些老齡化嚴重的國家, 這個祝福卻似乎成為了一種惡毒的詛咒, 而究其原因無非四個字——

「因老致窮。 」

據BBC news報導, 日本69歲的高田敏夫剛剛被刑滿釋放, 卻又迫不及待地想要繼續回去坐牢, 他說:

「因為貧窮, 無法養活自己, 所以故意犯法去蹲監獄, 這樣就可以得到「免費的養老生活。 」

同樣, 在「不養閒人」的新加坡,

你能隨處看到一群年紀普遍在65歲以上的老年人, 在從事著的哥、服務員的工作。 他們之中, 有些是因為堅持自食其力, 而有些則是因為退休金不夠生活, 所以即便滿頭白髮、顫顫巍巍, 也會不停地工作。

在臺灣, 也有一群這樣的老人——他們明明有兒有女,

卻無人養老送終, 擠在2坪的出租屋裡、穴居不見天日的地下, 甚至一住就是三十年。 這其中的辛酸與眼淚, 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83歲蝸居2坪雅房:能住能活, 已是萬幸。

若不是親眼所見, 你無法想象在看起來繁華無比的臺北市, 居然有人正過著如此辛酸的晚年生活。 這位行動不便的老人, 名叫吳鎮村。

他的生活到底有多不便呢?比如簡簡單單的回個家, 就能讓他喘上半個小時的粗氣——必須先顫顫巍巍的站起來, 扶著牆將輪椅單手抬起來, 再推著輪椅穿過狹窄的走廊。

整個過程需要1分多鐘,才能來到自己的租房門口。彼時的吳阿公,已經累到氣喘吁吁。

而這所謂的「回家」,回到的也只是一處僅有2坪大的雅房(出租屋)。房門不能完全推開,因為門背後放著吳阿公的坐便器,每次進門,他都只能側著身子從門縫中擠進去。

房門右邊,靠牆塞著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電風扇、電鍋、水壺、水杯、飯碗等各種雜物,剩下可以靈活使用的面積少之又少。

平時吳阿公吃飯時,只能將食物放在桌子的一個角落,坐在床上用餐。

除了這張桌子外,2坪雅房裡唯一的傢俱就是床了。床上放著塑膠置物架,用來收納吳阿公的各種藥物,因為質量和年份,形狀都已經變得歪歪扭扭。床品只有一個花枕頭、一床紅棉被,陪伴吳阿公度過了每一個春夏秋冬。而常穿的衣物,要麼堆在置物架上,要麼就掛在床頭邊。

沒有廚房、沒有廁所,生活在環境如此惡劣的2坪出租房裡,吳阿公每月需要承擔的房租居然還要5000臺幣。你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感到不可思議?可吳阿公卻覺得這間雅房,是來之不易,需要感謝的,畢竟在臺北,鮮少有房東願意將自己的房子租給沒有子女照看的高齡獨居老人。

房東的擔心,也是情理之中——為了拿拐杖,吳阿公在這間出租屋裡一個月曾摔倒八次,卻無人知曉。雖然生存環境如此惡劣,兒孫也常年不在身旁,但人到暮年的吳阿公卻沒有遺憾,想著多活一天便是福報,他目光清澈的說:「人啊,要想得開,歡喜就好。」

穴居地下的鰥孤老人:有兒有女,卻撿垃圾當傢俱?

除了蝸居在廁所一般大的雅房裡之外,還有一群「穴居」在地下的鰥孤老人。

順著破敗的樓梯走下去,撲面而來的是地下室沉悶渾濁的濕氣,其中還夾雜著一股令人難以忍受的臭味。昏暗的燈光、斑駁龜裂的牆面、密密麻麻的蜘蛛網……你難以相信在環境如此惡劣的地下室裡,生活著20多位獨居老人,他們的年齡平均在80歲以上,自理能力低下。

其中一位92歲高齡的林爺爺,耳朵已經聽不清了,助聽器壞了也沒錢修理,無法與人正常交談。他穴居在面積不到20坪的雅房裡,燈光幽暗、空氣悶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擺在低矮的木櫃子上。

沒有浴室,洗澡只能在樓道裡燒水,然後提進房間倒在地上的盆裡,將就著洗。

這樣艱難「穴居」地下的日子,林爺爺已經度過26年了。他老伴走得早,僅有的親人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因為她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老人,林爺爺只能孤身一人生活。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林爺爺對面的雅房內的一位81歲鰥孤老人陳阿伯身上,而他的生活環境比林爺爺更加惡劣。

推開房門就是客廳,所有的傢俱都是陳阿伯翻垃圾撿回來的——脫皮的沙發、生銹的鐵架、看不清指針的鬧鐘……

唯一的休閒區域就是這張發霉的床墊,老人每晚只能佝僂著身子睡在這裡。房間裡也沒有窗戶,透氣性極差,床邊上的牆面因過于潮濕而掉皮、發黑。

當問起陳阿伯的兒子在哪時,他避開了話題,只留下一句輕飄飄的:「我都丟掉了,沒有了。」

關愛下流老人:跨代同居、抱團養老。

沒有親人贍養、沒有收入來源、沒有安身之所,像吳阿公、林爺爺、陳阿伯這樣的老人,其實在日本十分常見,他們甚至給這類群體起了一個專門的稱呼——「下流老人」。這不是在罵人,而是形容那些一天只吃得起一頓飯,三餐難以實現溫飽;拿不出醫藥費,生病了只能吃藥,病死家中也無人救助的老人。當生命的走到盡頭時,只剩「孤獨」二字。

如今,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養老難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不管是無人贍養的鰥寡老人,還是居無定所的穴居老人,他們悲慘的晚年生活,都難免讓人鼻頭一酸。在日本,老人們為了排解老去後無人陪伴的孤獨感,開始「自救」。他們提出新的養老形式——「跨代同居」。這是一種,獨居老人用低廉的價格,將家裡的空房間租給年輕人,從而一起分擔家務,卻又不互相打擾的新型住房形式。就比如76歲的宮本幸,和21歲的荒川遼太郎,就過著這樣的跨代同居生活。

宮本幸的父母、妻子離世後,孩子們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居住的二層小獨棟開始變得空蕩蕩、沒有生活氣。為了緩解年老後的孤獨,補貼日常的開銷,他把自家空房間低價租給了21歲就讀于早稻田大學的荒川遼太郎,宮本住一樓,荒川住二樓。同居的日子裡,兩人互不打擾、約法三章:彼此不可擅自進入對方房間。家裡的電器共用、公共區域一起清潔。每週共進一次晚餐,小酌一杯、聊聊人生。

這樣的居住模式,優點也不少——于老人而言:有了說話聊天的人;身體不適時有人可以幫忙叫救護車,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預防孤獨老死的情況出現;還可以通過和年輕人交流來融入現代社會。于年輕人而言:租金低廉,減輕租房的負擔;與跨代老人交流,也有意外的知識收穫;共同分擔家務,改善生活質量。

當前,我國也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危機與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預計在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每100個人中,至少有30位老人。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結婚生子當成人生的必選項,這也意味著,獨居到老的人會越來越多。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家也從居住層面做了不少應對措施,比如更加注重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老少居」、「老人房」、「養老公寓」,還有小編之前介紹過多次的抱團養老。

體面老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只不過,除了對「老年居住生活」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年輕時候的我們就要學會合理規劃收入與支出,懂得開源節流,為老年生活儲備更充裕的資金,避免晚年「因老致窮」,而過上「下流生活」。

整個過程需要1分多鐘,才能來到自己的租房門口。彼時的吳阿公,已經累到氣喘吁吁。

而這所謂的「回家」,回到的也只是一處僅有2坪大的雅房(出租屋)。房門不能完全推開,因為門背後放著吳阿公的坐便器,每次進門,他都只能側著身子從門縫中擠進去。

房門右邊,靠牆塞著一張小桌子,上面放著電風扇、電鍋、水壺、水杯、飯碗等各種雜物,剩下可以靈活使用的面積少之又少。

平時吳阿公吃飯時,只能將食物放在桌子的一個角落,坐在床上用餐。

除了這張桌子外,2坪雅房裡唯一的傢俱就是床了。床上放著塑膠置物架,用來收納吳阿公的各種藥物,因為質量和年份,形狀都已經變得歪歪扭扭。床品只有一個花枕頭、一床紅棉被,陪伴吳阿公度過了每一個春夏秋冬。而常穿的衣物,要麼堆在置物架上,要麼就掛在床頭邊。

沒有廚房、沒有廁所,生活在環境如此惡劣的2坪出租房裡,吳阿公每月需要承擔的房租居然還要5000臺幣。你是不是也和小編一樣,感到不可思議?可吳阿公卻覺得這間雅房,是來之不易,需要感謝的,畢竟在臺北,鮮少有房東願意將自己的房子租給沒有子女照看的高齡獨居老人。

房東的擔心,也是情理之中——為了拿拐杖,吳阿公在這間出租屋裡一個月曾摔倒八次,卻無人知曉。雖然生存環境如此惡劣,兒孫也常年不在身旁,但人到暮年的吳阿公卻沒有遺憾,想著多活一天便是福報,他目光清澈的說:「人啊,要想得開,歡喜就好。」

穴居地下的鰥孤老人:有兒有女,卻撿垃圾當傢俱?

除了蝸居在廁所一般大的雅房裡之外,還有一群「穴居」在地下的鰥孤老人。

順著破敗的樓梯走下去,撲面而來的是地下室沉悶渾濁的濕氣,其中還夾雜著一股令人難以忍受的臭味。昏暗的燈光、斑駁龜裂的牆面、密密麻麻的蜘蛛網……你難以相信在環境如此惡劣的地下室裡,生活著20多位獨居老人,他們的年齡平均在80歲以上,自理能力低下。

其中一位92歲高齡的林爺爺,耳朵已經聽不清了,助聽器壞了也沒錢修理,無法與人正常交談。他穴居在面積不到20坪的雅房裡,燈光幽暗、空氣悶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擺在低矮的木櫃子上。

沒有浴室,洗澡只能在樓道裡燒水,然後提進房間倒在地上的盆裡,將就著洗。

這樣艱難「穴居」地下的日子,林爺爺已經度過26年了。他老伴走得早,僅有的親人就是嫁出去的女兒,因為她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沒有多餘的精力照顧老人,林爺爺只能孤身一人生活。

這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林爺爺對面的雅房內的一位81歲鰥孤老人陳阿伯身上,而他的生活環境比林爺爺更加惡劣。

推開房門就是客廳,所有的傢俱都是陳阿伯翻垃圾撿回來的——脫皮的沙發、生銹的鐵架、看不清指針的鬧鐘……

唯一的休閒區域就是這張發霉的床墊,老人每晚只能佝僂著身子睡在這裡。房間裡也沒有窗戶,透氣性極差,床邊上的牆面因過于潮濕而掉皮、發黑。

當問起陳阿伯的兒子在哪時,他避開了話題,只留下一句輕飄飄的:「我都丟掉了,沒有了。」

關愛下流老人:跨代同居、抱團養老。

沒有親人贍養、沒有收入來源、沒有安身之所,像吳阿公、林爺爺、陳阿伯這樣的老人,其實在日本十分常見,他們甚至給這類群體起了一個專門的稱呼——「下流老人」。這不是在罵人,而是形容那些一天只吃得起一頓飯,三餐難以實現溫飽;拿不出醫藥費,生病了只能吃藥,病死家中也無人救助的老人。當生命的走到盡頭時,只剩「孤獨」二字。

如今,在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國家,養老難已經成為了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不管是無人贍養的鰥寡老人,還是居無定所的穴居老人,他們悲慘的晚年生活,都難免讓人鼻頭一酸。在日本,老人們為了排解老去後無人陪伴的孤獨感,開始「自救」。他們提出新的養老形式——「跨代同居」。這是一種,獨居老人用低廉的價格,將家裡的空房間租給年輕人,從而一起分擔家務,卻又不互相打擾的新型住房形式。就比如76歲的宮本幸,和21歲的荒川遼太郎,就過著這樣的跨代同居生活。

宮本幸的父母、妻子離世後,孩子們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居住的二層小獨棟開始變得空蕩蕩、沒有生活氣。為了緩解年老後的孤獨,補貼日常的開銷,他把自家空房間低價租給了21歲就讀于早稻田大學的荒川遼太郎,宮本住一樓,荒川住二樓。同居的日子裡,兩人互不打擾、約法三章:彼此不可擅自進入對方房間。家裡的電器共用、公共區域一起清潔。每週共進一次晚餐,小酌一杯、聊聊人生。

這樣的居住模式,優點也不少——于老人而言:有了說話聊天的人;身體不適時有人可以幫忙叫救護車,一定程度上還可以預防孤獨老死的情況出現;還可以通過和年輕人交流來融入現代社會。于年輕人而言:租金低廉,減輕租房的負擔;與跨代老人交流,也有意外的知識收穫;共同分擔家務,改善生活質量。

當前,我國也仍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危機與挑戰。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預計在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著每100個人中,至少有30位老人。尤其是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結婚生子當成人生的必選項,這也意味著,獨居到老的人會越來越多。為了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家也從居住層面做了不少應對措施,比如更加注重安全性和便利性的「老少居」、「老人房」、「養老公寓」,還有小編之前介紹過多次的抱團養老。

體面老去,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只不過,除了對「老年居住生活」的重視,更重要的是,年輕時候的我們就要學會合理規劃收入與支出,懂得開源節流,為老年生活儲備更充裕的資金,避免晚年「因老致窮」,而過上「下流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