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曾被嘲最醜「星」二代,如今全網稱讚:多少優秀孩子,被標籤毀了

網上最近都在討論一個小女孩, 單眼皮, 小方臉, 笑容燦爛。

更讓網友讚歎的是她的才華。

一口流利英文參加「緊急新聞提詞器」挑戰,

發音標準, 自信大方。

畫畫得也很棒。

但你可能不知道, 7年前, 她還因為長相, 被全網嘲笑是「最醜星二代」, 遭受網路暴力。

當然, 我們今天不是要討論一個女孩子長相逆襲的故事, 而是想通過這件事, 聊聊為什麼大人總喜歡給孩子「貼標籤」的事。

所謂貼標籤, 說白了就是給孩子扣帽子, 反復、經常性地用某一個片面的詞語來形容這個孩子, 簡單地把孩子歸到某一類上, 比如說「熊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說:「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 就會成為標籤多標定的人」, 孩子也是如此。

一、影響孩子對自己的認識

1968年, 美國一名老師, 做了一個著名的「標籤」試驗:

她按照眼睛顏色, 把班裡的學生分成藍眼睛和棕眼睛兩組, 分別給兩組學生貼上「優秀」和「愚蠢」的標籤, 要求兩組學生不能一起玩, 還強制要求「愚蠢標籤」的學生坐教室後邊, 「優秀標籤」的學生則享受更好的待遇。

第一天, 她發現貼上「愚蠢標籤」的藍眼睛學生, 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越來越自卑, 甚至認同自己愚蠢且平庸。

第二天, 她告訴學生們, 她弄錯了, 把兩個標籤交換, 並調換兩組學生的待遇。 這一天, 棕眼睛的學生變得沮喪、自卑, 而藍眼睛的學生則心情愉悅,

自信。

這就是標籤效應。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 是因為:「標籤」具有暗示作用, 會向被貼標籤的人做出隱性提醒, 你就是這樣的人。

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 是很多家長慣用的伎倆。

「你怎麼幹什麼事情都這麼磨蹭。 」

「你怎麼這麼笨,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 」

「寫個作業,不是上廁所,就是喝水,一點都不專心。」

……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對自己的所有認識都來自于外界的評價。

當你不斷告訴他,他「愚蠢」、「磨蹭」、「笨」、「不專心」時,他只會認同,是的我的確是這樣的人,從而錯誤地認識自我。

二、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1.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

可能有家長會認為,既然不能貼負面標籤,我給他貼正面的總可以吧?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裡提出: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斷發展變化的,而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相對固定的。我們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就是固定型思維,把孩子的能力、性格、愛好等完全固定化,束縛孩子變化的可能。

所以,最好的行為是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讓孩子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裡成長。

2.引導孩子關注好的行為,多用描述性鼓勵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有個用4顆糖教育孩子的經典案例:

葉聖陶先生在學校發現一個打人的男孩,制止了男孩的行為後,要求男孩放學後去辦公室找他。

在辦公室,葉聖陶並沒有批評男孩,而是用4顆糖,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第一顆糖獎勵孩子的守時,第二顆糖獎勵孩子對人的尊重,第三顆糖獎勵孩子從小就有正義感,第四顆糖獎勵孩子知錯能改的優良質量。

隨著葉聖陶先生每顆糖的獎勵,男孩也從最開始的坐立不安,到放鬆,再到不好意思,最後淚流滿面。

葉聖陶先生就是用這4顆糖,描述孩子好的方面,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好的質量,同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不能用任何標籤去固定孩子的成長。尊重並發現孩子的可貴之處,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揮無限潛能,做最好的自己。

「寫個作業,不是上廁所,就是喝水,一點都不專心。」

……

孩子是一張白紙,他對自己的所有認識都來自于外界的評價。

當你不斷告訴他,他「愚蠢」、「磨蹭」、「笨」、「不專心」時,他只會認同,是的我的確是這樣的人,從而錯誤地認識自我。

二、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引導

1.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

可能有家長會認為,既然不能貼負面標籤,我給他貼正面的總可以吧?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裡提出: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斷發展變化的,而固定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相對固定的。我們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就是固定型思維,把孩子的能力、性格、愛好等完全固定化,束縛孩子變化的可能。

所以,最好的行為是不給孩子貼任何標籤,讓孩子在一個輕鬆、愉悅的環境裡成長。

2.引導孩子關注好的行為,多用描述性鼓勵

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先生,有個用4顆糖教育孩子的經典案例:

葉聖陶先生在學校發現一個打人的男孩,制止了男孩的行為後,要求男孩放學後去辦公室找他。

在辦公室,葉聖陶並沒有批評男孩,而是用4顆糖,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第一顆糖獎勵孩子的守時,第二顆糖獎勵孩子對人的尊重,第三顆糖獎勵孩子從小就有正義感,第四顆糖獎勵孩子知錯能改的優良質量。

隨著葉聖陶先生每顆糖的獎勵,男孩也從最開始的坐立不安,到放鬆,再到不好意思,最後淚流滿面。

葉聖陶先生就是用這4顆糖,描述孩子好的方面,引導孩子關注自己好的質量,同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不能用任何標籤去固定孩子的成長。尊重並發現孩子的可貴之處,讓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發揮無限潛能,做最好的自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