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高情商的孩子都來自有愛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性格!

從綜藝節目《再見愛人》第一期上線起, 王秋雨就成了婚姻中「壞男人」的樣板。

他只知道賺錢養家, 妻子想要一個擁抱, 他覺得多餘, 只給一分鐘的時間。

缺乏共情力、沒有儀式感、從不肯定或讚美妻子, 「爹味」十足。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每個人的個性也都是由無數經歷累積而成的。 伴隨節目推進, 二人更多的經歷和相處細節呈現在大眾面前, 我們也仿佛讀懂了一個人不懂愛的原因。

18天旅行的最後一個環節, 是面對面回答36個問題。

被問到最想改變自己哪一段經歷的時候, 王秋雨不假思索地說:「童年。 」

因為「我的媽媽不喜歡我」。

可是從他的敘述來說, 媽媽並沒有做什麼傷害他的事, 更不會說出喜歡或不喜歡,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 王秋雨回顧, 媽媽愛吃麵條, 他不愛吃, 媽媽就開始覺得他不聽話, 總是嫌棄地說:「怎麼這麼不聽話?」

看到這裡, 既心疼這個40歲依然為童年創傷耿耿于懷的孩子,

又心疼那個讓孩子誤以為自己不喜歡他的媽媽。

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 父母心裡有一張地圖, 清晰劃分著哪些對孩子好、哪些對孩子不好, 他們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留給孩子, 對父母來說, 這是愛, 對孩子來說, 卻是強迫與傷害。

無數經驗和研究證明, 父母與孩子, 尤其是母親與孩子的關係, 製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這個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將來能夠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是資深兒童心理治療師菲利帕·佩里的作品, 這本書就剖析了人們在親子教養方面犯下的錯誤, 尤其是那些我們從來不想犯的錯, 其中三種錯誤, 最常見, 也影響我們最深。

否定孩子的情緒

在餐廳常常遇到一種情況, 孩子想要什麼, 父母為了鍛煉他的社會能力, 就會要求他自己跟服務員說。

有些孩子不好意思, 扭捏著不肯說, 父母就會喪失耐心地說:「怎麼這麼笨?」

孩子摔倒了, 大哭起來, 正在忙自己事的大人看了一下沒有受傷, 就會說:「不要哭, 沒事。 」

想要孩子更勇敢, 帶他體驗冒險遊戲, 孩子膽小不肯試, 告訴他:「沒事, 你看別的小朋友都不害怕。 」

羞澀、害怕、恐懼、傷心, 這些成年人會有的情緒, 孩子也會有, 一句「有什麼好哭的」、「沒事」, 就否定了孩子當下的情緒, 他會覺得:我的情緒是錯的, 我不應該感到不好意思、不應該哭、不應該害怕。

情緒得不到尊重和接納, 我們就慢慢學會了壓抑。

作者講到自己的孩子, 他考駕照沒有通過, 沮喪地說:「我考駕照沒通過, 真丟人。 」

作為母親, 她當然想儘快讓孩子開心起來, 就急著安慰道:「只是一次沒過而已, 你不用覺得丟人。 」

可是孩子聽了並沒有得到安慰, 她回答說:「不, 媽媽, 我只是需要一個擁抱。 」

無論孩子或是成人,

當我們感覺不舒服的時候, 我們希望有人能理解這種感受, 而不是被批判這種感受對不對、應不應該。

菲利帕·佩里說:「如果你成長的過程中, 每次感到難過時, 情緒都遭到否定, 你就很容易以同樣的模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

所謂理解孩子, 就包括理解並接納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不只是他的快樂, 更包括他的憤怒、恐懼、和悲傷。

評判孩子的結果

為人父母, 最怕被人說「不稱職」、「壞爸爸」、「壞媽媽」, 為了成為「好父母」, 我們在人前只展現出做對的一面, 而把那些做錯的事情隱藏起來。

好壞的標籤, 對于父母的打分來說, 過于簡單粗暴, 也毫無意義, 沒有人是完全的聖人或徹底的罪人, 一個暴躁但是誠實的家長, 可能要比一個表面和藹可親, 但私下充滿怨恨的家長更稱職。

孩子也是一樣,菲利帕·佩里認為,對孩子做任何評判都無助于讓他變得更好,因為在「文靜」、「笨拙」「吵鬧」等標籤的限制下,孩子很難健康發展。

人隨時都在改變及成長,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體行為,並說出你欣賞的優點,這樣做的效果遠勝于籠統的評判。

比如,與其說「你的數學很好」,不如說「我很喜歡你做算術題時聚精會神的樣子」;

與其說他「畫畫有天賦」,不如說「我很佩服你為畫這幅畫下那麼多功夫,我喜歡你畫的房子,溫暖陽光」……

描述孩子的過程,讚賞孩子的特質,遠比「幹得好」、「好聰明」之類的籠統評語更鼓舞人心。

忽略孩子的需求

親子關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給予和接受的互動培養出來的。

所謂給予和接受,就是父母與孩子對彼此的影響。我影響你,你影響我,我們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關係。

著名畫家達利在求學時,有一次把頭故意撞上大理石柱,傷得很重,有人問他為什麼會撞到柱子時,他說因為沒有人注意他。

當我們感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時,就會進入試圖引起別人注意的階段,就像達利這樣用撞傷自己的方式來吸引注意。

獲得足夠關注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他們不會為了人際關係而患得患失,不會覺得自己必須引人注目。

相反,如果孩子發出的信號得不到回應,他就不得不提高「求關注」的聲音,變得越來越調皮。

作者在為成年人提供心理諮詢的時候,發現很多人老是處在「求關注」的階段,如果別人不關注他、不重視他,他就會自卑、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

回應孩子的需求,並不會把他們寵壞,關愛、稱讚、關注,是我們建立人際關係及獲得力量的源泉,如果我已經獲得這些,就不會再用搗亂的方式來尋求關注。

作者在書中寫道:「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無聊、令人沮喪、讓人失望、傷透腦筋,但同時也是你經歷過的最有趣、最快樂、最有愛、最美好的事情。 」

養育孩子,不是一味的管教和修正,更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奉獻,而是一場共同的成長與修行。

育兒是一種關係,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歸根結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僅會使他們以後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且也會使你自己變得更好。

感情中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我愛你,卻不知道怎麼愛你。

個性內斂中國父母,尤其不善于表達感情,愛,其實就是適時的回應、接納、理解與認可。

但私下充滿怨恨的家長更稱職。

孩子也是一樣,菲利帕·佩里認為,對孩子做任何評判都無助于讓他變得更好,因為在「文靜」、「笨拙」「吵鬧」等標籤的限制下,孩子很難健康發展。

人隨時都在改變及成長,描述你看到的孩子的具體行為,並說出你欣賞的優點,這樣做的效果遠勝于籠統的評判。

比如,與其說「你的數學很好」,不如說「我很喜歡你做算術題時聚精會神的樣子」;

與其說他「畫畫有天賦」,不如說「我很佩服你為畫這幅畫下那麼多功夫,我喜歡你畫的房子,溫暖陽光」……

描述孩子的過程,讚賞孩子的特質,遠比「幹得好」、「好聰明」之類的籠統評語更鼓舞人心。

忽略孩子的需求

親子關係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給予和接受的互動培養出來的。

所謂給予和接受,就是父母與孩子對彼此的影響。我影響你,你影響我,我們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關係。

著名畫家達利在求學時,有一次把頭故意撞上大理石柱,傷得很重,有人問他為什麼會撞到柱子時,他說因為沒有人注意他。

當我們感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回應時,就會進入試圖引起別人注意的階段,就像達利這樣用撞傷自己的方式來吸引注意。

獲得足夠關注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他們不會為了人際關係而患得患失,不會覺得自己必須引人注目。

相反,如果孩子發出的信號得不到回應,他就不得不提高「求關注」的聲音,變得越來越調皮。

作者在為成年人提供心理諮詢的時候,發現很多人老是處在「求關注」的階段,如果別人不關注他、不重視他,他就會自卑、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

回應孩子的需求,並不會把他們寵壞,關愛、稱讚、關注,是我們建立人際關係及獲得力量的源泉,如果我已經獲得這些,就不會再用搗亂的方式來尋求關注。

作者在書中寫道:「為人父母是件苦差事,可能很無聊、令人沮喪、讓人失望、傷透腦筋,但同時也是你經歷過的最有趣、最快樂、最有愛、最美好的事情。 」

養育孩子,不是一味的管教和修正,更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奉獻,而是一場共同的成長與修行。

育兒是一種關係,孩子是要被理解和支持的個體。歸根結底,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僅會使他們以後成為更優秀的人,而且也會使你自己變得更好。

感情中最大的遺憾莫過于:我愛你,卻不知道怎麼愛你。

個性內斂中國父母,尤其不善于表達感情,愛,其實就是適時的回應、接納、理解與認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