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電影中迫擊炮彈能當手榴彈用,是真的嗎?其實非常危險,緊急情況才能用

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有這樣的一個鏡頭:米勒上尉和他的隊員們在手榴彈用盡後, 從瑞恩手中接過了一枚迫擊炮彈, 在迫擊炮的底座上猛一磕後扔向了不斷蜂擁而至的德軍。

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 原本需要用炮筒發射的迫擊炮彈, 居然在用手扔出去後照樣爆炸, 把德軍炸的血肉橫飛。

迫擊炮彈當手榴彈用, 這是美國拍的「神劇」嗎?當然不是, 作為最經典的二戰電影之一, 導演斯皮爾伯格從頭到尾都在最大程度地還原歷史, 力求影片的真實性, 又怎麼會盲目加入不切實際的情節。

好巧不巧的是, 除了《拯救大兵瑞恩》外, 反映太平洋戰爭的《血戰鋼鋸嶺》也有類似將迫擊炮彈當手榴彈用的場景。 就連在遊戲《使命召喚》中, 也有類似的情節。

如果這麼看, 那這樣的操作可能並不是單純空穴來風的藝術創作, 而是有例可尋、有史可依的真實再現。

一、迫擊炮彈真的可以當手榴彈用

首先, 這種把迫擊炮彈磕一下扔出去當手榴彈炸的做法還真的是可行的, 不僅美國這麼幹過包括日本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這麼幹過。

電影中美國大兵丟的是60mm M49A2型高爆迫擊炮彈, 適用于美制M2 60mm迫擊炮。 這款M2迫擊炮在美軍整個二戰期間配置到了連排一級的作戰單位,

可以說是美軍裝備最廣泛的60mm小口徑鋼炮。

把M49A2炮彈當手榴彈扔其實是美國很多參戰老兵自己研究出來的做法, 純粹是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應急用的。 在戰場上能這麼用的, 絕對是究竟沙場的老兵,

而且肯定打過惡仗、硬仗。

具體的使用方法也很簡單, M49A2炮彈的彈頭部位有一根彎曲的鋼絲保險銷, 在使用之前無論是否配合炮筒發射, 都必須拔掉這根保險銷。

把保險銷拔掉後, 炮彈就處于待擊發狀態, 再找個比較堅硬的物體, 垂直磕一下炮彈的尾翅底部,

模仿炮彈在彈桶內下滑擊低, 讓慣性保險解除。 此時整個炮彈就處于待擊發狀態, 將炮彈扔出去後, 炮彈前端的彈頭落地, 炮彈即可被引爆。

過程倒是很簡單, 實際操作上也並沒有比引爆傳統的手榴彈複雜。 真的到了萬不得已有彈無筒的情況時, 臨時用手扔出去也並不影響炮彈的爆炸。

二、說清原理很重要

說完了如何將M49A2迫擊炮彈當手榴彈用時的具體方法,現在來講解一下它為什麼能這樣使用。

原理其實很簡單,一切都要歸功于M49A2迫擊炮彈那獨特的M52B1引信,結合這張模型圖我們來來詳細講解一下這款引信的工作原理。

可以看到,最外層那一圈黃色的鋼絲保險銷在沒有拔出時,會牢牢鎖住A的慣性保險。拔掉保險銷後,慣性保險A的運動限制就被解除了。當炮彈底部發生碰撞時,慣性保險A就會很自然地因慣性的作用下墜。

當慣性保險A下墜時,被A卡住的彈簧保險銷B橫向彈出,順勢被B卡住的火帽座C也可向前推進。這樣一來,擊針D、火帽座C的發火孔、和下麵的發火筒E就形成了一條直線。

當炮彈落地時,彈頭受到衝擊,擊針向後戳入火帽的發貨孔內,火帽被點燃產生的火焰引爆雷管,再引爆引信底部的擴爆藥柱,最後引爆炮彈。

這是M52B1引信的發射原理,其實和早年間大部分的迫擊炮彈的發射原理差不多,這是一種撞擊式引信一般只要撞擊到比較堅硬的物體上就會立即爆炸。可戰場環境是多變的,為了避免炮彈落在淤泥地或者沼澤地等較軟的地方時,動能不夠導致引信無法爆炸。

因此M52B1的引信被設計得非常敏感,彈頭稍微有點衝擊力,就會爆炸。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被人扔出和被炮筒發射出去,炮彈落地的動能完全不一樣,但都會爆炸。

為了提高炮彈的安全性,M52B1引信採用了雙保險設計,一個是安全插銷、另一個是慣性擊發保險。安全插銷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個鋼絲保險,慣性保險就是對應了磕碰尾翅底部的動作。

三、理論可行,不建議實操

所以,如果要將迫擊炮彈當手榴彈用,最重要的就是看炮彈的引信結構。如果炮彈的引信結構是縱向慣性就可解除慣性保險的,且保險彈簧的彈力較小,磕一下就能解除的,理論上是可以這麼做的。

但是大部分60mm迫擊炮的炮彈重量都在1.3至1.5公斤左右。一般的士兵在不助力的情況下也就扔個二十來米,甚至更近,迫擊炮彈的有效殺傷范圍就在15m。隨便拿迫擊炮彈扔,可能敵人沒炸到,反倒把自己炸傷了。

因此,世界各國都沒有明確鼓勵和發展這種操作方式。隨著技術的慢慢進步,新式迫擊炮都採用了更加先進的引信技術,最為常見的就是採用空氣作用的渦輪保險引信。

引信的渦輪與內部的保險連接,只有當被炮筒發射出去時,渦輪借助氣流旋轉。當飛行一段距離渦輪旋轉達到一定圈數,引信才會解鎖。這種新式引信大大地提高了迫擊炮炮彈的安全性能,方便了保管和運輸。當然,把迫擊炮彈當手榴彈扔的操作也就不會再有了。

臨時用手扔出去也並不影響炮彈的爆炸。

二、說清原理很重要

說完了如何將M49A2迫擊炮彈當手榴彈用時的具體方法,現在來講解一下它為什麼能這樣使用。

原理其實很簡單,一切都要歸功于M49A2迫擊炮彈那獨特的M52B1引信,結合這張模型圖我們來來詳細講解一下這款引信的工作原理。

可以看到,最外層那一圈黃色的鋼絲保險銷在沒有拔出時,會牢牢鎖住A的慣性保險。拔掉保險銷後,慣性保險A的運動限制就被解除了。當炮彈底部發生碰撞時,慣性保險A就會很自然地因慣性的作用下墜。

當慣性保險A下墜時,被A卡住的彈簧保險銷B橫向彈出,順勢被B卡住的火帽座C也可向前推進。這樣一來,擊針D、火帽座C的發火孔、和下麵的發火筒E就形成了一條直線。

當炮彈落地時,彈頭受到衝擊,擊針向後戳入火帽的發貨孔內,火帽被點燃產生的火焰引爆雷管,再引爆引信底部的擴爆藥柱,最後引爆炮彈。

這是M52B1引信的發射原理,其實和早年間大部分的迫擊炮彈的發射原理差不多,這是一種撞擊式引信一般只要撞擊到比較堅硬的物體上就會立即爆炸。可戰場環境是多變的,為了避免炮彈落在淤泥地或者沼澤地等較軟的地方時,動能不夠導致引信無法爆炸。

因此M52B1的引信被設計得非常敏感,彈頭稍微有點衝擊力,就會爆炸。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被人扔出和被炮筒發射出去,炮彈落地的動能完全不一樣,但都會爆炸。

為了提高炮彈的安全性,M52B1引信採用了雙保險設計,一個是安全插銷、另一個是慣性擊發保險。安全插銷就是前文提到的那個鋼絲保險,慣性保險就是對應了磕碰尾翅底部的動作。

三、理論可行,不建議實操

所以,如果要將迫擊炮彈當手榴彈用,最重要的就是看炮彈的引信結構。如果炮彈的引信結構是縱向慣性就可解除慣性保險的,且保險彈簧的彈力較小,磕一下就能解除的,理論上是可以這麼做的。

但是大部分60mm迫擊炮的炮彈重量都在1.3至1.5公斤左右。一般的士兵在不助力的情況下也就扔個二十來米,甚至更近,迫擊炮彈的有效殺傷范圍就在15m。隨便拿迫擊炮彈扔,可能敵人沒炸到,反倒把自己炸傷了。

因此,世界各國都沒有明確鼓勵和發展這種操作方式。隨著技術的慢慢進步,新式迫擊炮都採用了更加先進的引信技術,最為常見的就是採用空氣作用的渦輪保險引信。

引信的渦輪與內部的保險連接,只有當被炮筒發射出去時,渦輪借助氣流旋轉。當飛行一段距離渦輪旋轉達到一定圈數,引信才會解鎖。這種新式引信大大地提高了迫擊炮炮彈的安全性能,方便了保管和運輸。當然,把迫擊炮彈當手榴彈扔的操作也就不會再有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