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嬰兒日吞158萬個塑膠微粒,人均每週吃下一張信用卡:這麼多塑膠下肚,會有害嗎?

近日有新聞報導, 紐約大學研究發現, 嬰兒大便中微塑膠含量是成年人的20倍, 引發了大家對使用塑膠製品的擔憂。

其實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推算過,

嬰兒吮吸奶瓶每天會吞下158萬個微塑膠。

微塑膠是指直徑小于5mm的塑膠顆粒、塑膠纖維, 或者塑膠薄膜。

微塑膠廣泛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並且不知不覺地進入我們的體內。

這些微塑膠到達人體腸胃後, 無法溶解于胃酸, 不能被消化。

其中一部排出體外, 而另一部分則可能永遠留存在我們體內。

01

認識塑膠標識, 減少有害風險!

認識塑膠標識, 能在我們與塑膠之間建立一個保護盾, 減少我們接觸塑膠有毒物的幾率。

塑膠標識在塑膠產品的底部, 是一個帶箭頭的三角形, 三角形內有一個數字。

數字從1到7, 代表不同安全級別。

這些標識是由美國塑膠工業協會在1988年制定的, 用來幫助民眾區分不同的塑膠類型。

現在我們國內的塑膠製品, 也是採用了這套編號。

為了方便大家快速辨別, 局長整理了常見的塑膠編號及其常見產品和特性, 信息量比較大, 大家一次消化不完可以收藏備用。

編號數位7的塑膠製品, 是把前6種材料以外的其他塑膠都被歸在了這一類。

使用這類塑膠最大的風險就是, 你不知道這種塑膠究竟是什麼。

但也不是說「7」類塑膠就一定不安全, 比如, 近年來被證實比較安全的材質tritan就屬于這個「其他類」。

總結:

1號塑膠總體安全, 但注意不要置于高溫環境, 也不要反復使用;

2、4、5號塑膠通常被認為是安全的, 但就算有「微波爐適用」的標誌, 也最好不要放在微波爐裡加熱;

6號塑膠使用時需要特別小心, 避免用于盛裝食物、飲料。

7號塑膠需要辨別具體使用材料來進行判斷。

02

微塑膠究竟在哪裡?

1、礦水泉瓶、飲料瓶

常見的礦泉水瓶、飲料瓶, 瓶身多採用PET(聚酯)材質,

不能長期迴圈使用, 不能長時間在太陽下暴曬, 更不能裝熱水, 否則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

2、塑膠奶瓶 、水杯

奶瓶水杯主要由PP (聚丙烯), PES (聚醚碸), PPSU (聚苯碸)材料製成的。

相比PP材質, PPSU材質的奶瓶材質, 更耐高溫, 而PES材質次之。

無論使用哪種材質的奶瓶, 安全起見, 媽媽們可以先在玻璃容器內沖泡好配方奶粉,並在冷卻後倒入塑膠奶瓶當中,以減少奶瓶因晃動和高溫釋放有毒物質的風險。

3、保鮮膜

市面上的保鮮膜有四種材質製成的,它們分別是含大量塑化劑的PVC(聚氯乙烯),常溫下相對穩定的LDPE(聚乙烯),以及能耐高溫的PVDC 和PMP 。

購買時選擇LDPE(聚乙烯)、PVDC、PMP材質的保鮮膜,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雖然部分保鮮膜號稱能放進微波爐使用,但無論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在加熱時都會分解出有毒物質,因此應避免將保鮮膜放進微波爐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加熱。

4、食品盒

部分塑膠食品盒,標注能放進微波爐,它們真的能安全地被加熱嗎?

其實標有「微波爐適用」的塑膠盒,之所以被認為「微波爐適用」,是因為它們使用的材質耐熱性好,加熱不容易變形,但這並不意味著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對健康無礙。

保險起見,仍然建議大家使用微波爐專用玻璃容器加熱食物。

5、一次性水杯

去年11月,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一次性紙杯中裝上熱飲,在15分鐘內會向飲料中釋放大約25,000個微米大小的微塑膠顆粒。

6、各種塑膠玩具、文具、鞋等兒童用品

由于產品特性,這些用品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添加一些化學成分,如鄰苯二甲酸酯用于軟化。

我們時常看到這種新聞:某進口玩具增塑劑超標766倍!

某品牌童鞋被檢出增塑劑超標!

為孩子購買玩具或其他兒童用品時,要注意檢查玩具標籤,確保產品不含PVC。

03

每週吃掉一張信用卡?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發佈了報告稱微塑膠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包括在水迴圈中,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不使用以上產品,也不可避免會吃進微塑膠。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全球人均每週僅僅通過飲用水,就可能攝入多達1796個塑膠微粒,按重量算,等同于一張信用卡。

吃掉那麼多微塑膠,會有什麼傷害嗎?不清楚!

微塑膠在理論上確實可能會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體」,但很可惜,現在國際上的研究都還無法確定微塑膠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危害、有什麼危害。

但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飲用水中的微塑膠》報告給出了推論:

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環境中攝入微塑膠和其他顆粒,但沒有相關的健康影響跡象。

看到這個推論,你是否會比較安心了呢?

塑膠的出現,給現代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塑膠製品輕便、耐摔,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自然而然也承受著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這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環節。

關注新聞傳遞的消息,也不要被新聞中驚人的資料嚇倒。

接受改變不了的現實,充分瞭解相關知識,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足矣。

今天的媽媽調查局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

希望看了這篇內容後,大家放下心中的恐懼,正確選購及使用塑膠用品~

媽媽們可以先在玻璃容器內沖泡好配方奶粉,並在冷卻後倒入塑膠奶瓶當中,以減少奶瓶因晃動和高溫釋放有毒物質的風險。

3、保鮮膜

市面上的保鮮膜有四種材質製成的,它們分別是含大量塑化劑的PVC(聚氯乙烯),常溫下相對穩定的LDPE(聚乙烯),以及能耐高溫的PVDC 和PMP 。

購買時選擇LDPE(聚乙烯)、PVDC、PMP材質的保鮮膜,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雖然部分保鮮膜號稱能放進微波爐使用,但無論哪一種材質的保鮮膜,在加熱時都會分解出有毒物質,因此應避免將保鮮膜放進微波爐中或者用其他方式加熱。

4、食品盒

部分塑膠食品盒,標注能放進微波爐,它們真的能安全地被加熱嗎?

其實標有「微波爐適用」的塑膠盒,之所以被認為「微波爐適用」,是因為它們使用的材質耐熱性好,加熱不容易變形,但這並不意味著塑膠容器加熱食物對健康無礙。

保險起見,仍然建議大家使用微波爐專用玻璃容器加熱食物。

5、一次性水杯

去年11月,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一次性紙杯中裝上熱飲,在15分鐘內會向飲料中釋放大約25,000個微米大小的微塑膠顆粒。

6、各種塑膠玩具、文具、鞋等兒童用品

由于產品特性,這些用品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添加一些化學成分,如鄰苯二甲酸酯用于軟化。

我們時常看到這種新聞:某進口玩具增塑劑超標766倍!

某品牌童鞋被檢出增塑劑超標!

為孩子購買玩具或其他兒童用品時,要注意檢查玩具標籤,確保產品不含PVC。

03

每週吃掉一張信用卡?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9年發佈了報告稱微塑膠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包括在水迴圈中,也就是說,即使我們不使用以上產品,也不可避免會吃進微塑膠。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全球人均每週僅僅通過飲用水,就可能攝入多達1796個塑膠微粒,按重量算,等同于一張信用卡。

吃掉那麼多微塑膠,會有什麼傷害嗎?不清楚!

微塑膠在理論上確實可能會是「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體」,但很可惜,現在國際上的研究都還無法確定微塑膠對人體健康有沒有危害、有什麼危害。

但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飲用水中的微塑膠》報告給出了推論:

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環境中攝入微塑膠和其他顆粒,但沒有相關的健康影響跡象。

看到這個推論,你是否會比較安心了呢?

塑膠的出現,給現代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塑膠製品輕便、耐摔,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的同時,自然而然也承受著環境改變帶來的風險,這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環節。

關注新聞傳遞的消息,也不要被新聞中驚人的資料嚇倒。

接受改變不了的現實,充分瞭解相關知識,在我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足矣。

今天的媽媽調查局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

希望看了這篇內容後,大家放下心中的恐懼,正確選購及使用塑膠用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