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退休後,要去的地方就是傳統菜市場!張薇薇:愈挖掘愈覺得一地是寶,老後獲得療癒

不管吹風下雨大太陽, 退休後我雷打不動常常要去的地方就是傳統菜市場, 雖然張郎老是碎念, 但我就是不管, 大雨中穿著漂亮的雨衣雨鞋逛菜市場,

多麼有情調啊, 就算只買回兩根新鮮小黃瓜也心甘情願走一遭。

喜歡做菜的人, 大部分是喜歡逛市場買菜的, 就像許多米其林星級廚師, 不但會親自逛市場買菜、挑選食材, 很多還擁有自己的菜園、果園或圈養牲畜, 以確保食材的質量與新鮮度。

愛做菜的我當然愛買菜, 尋常日子裡除了在住家附近採購鮮蔬, 為了一些特殊的食材, 還會長途跋涉跨區採買, 例如到南門市場裡尋找火腿、大頭菜、綠豆粉絲等。

出差或出國度假時, 只要時間允許, 我一定造訪當地的傳統市場或超市, 走走逛逛當然還要用力買買買, 只要是能帶回國的異國風味食材, 不管是調味料、乾貨, 甚至泡麵等, 一定認真打包, 帶回家來在自己的廚房烹調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味,

以饗家人。

雨鞋與長雨衣, 雨天逛菜市場必備

十幾年前搬至人生地不熟的淡水小鎮, 首先著手探訪的就是事關民生大計、家庭幸福的菜市場。 小鎮菜市場隱身在老街中段的小街內, 有多個隱密的出入口, 綿延的固定店家與攤商, 沿著街道與好似人體血管般的狹窄巷弄鋪陳羅列。

每到週末, 當大多數人還在溫暖的被窩裡補眠時, 我早已迫不及待梳洗完畢, 歡喜奔赴小鎮的市場。 淡水位臨出海口, 冬天東北季風強勁, 寒冷的冬天總是陰濕多雨, 如果一手拿傘、一手提菜, 絕對會降低採購效率。

為了行動時方便俐落, 雨鞋與長雨衣, 就成了逛菜市場的必備款。 說起雨鞋, 還必須備有長筒與短筒兩款,

下小雨的天氣穿短筒雨鞋, 行走起來方便快速, 而下大雨時穿的長筒雨鞋, 則是有一年赴臺東池上, 為自己認養的有機稻田插秧時, 在當地販售農具的店家所採購的。

雨鞋塑膠質地柔軟而富彈性, 鞋筒寬鬆方便穿脫, 採購時先試穿短筒雨鞋的尺寸, 試穿好後, 老闆再用機器以熱熔接法, 將長長的鞋筒與鞋套合而為一, 一雙雨鞋, 兩種顏色:淺藍色的雨鞋, 搭上素淨白色的即膝鞋筒, 這時再穿上每次赴雨具設計精緻的日本旅遊時, 一定入手一件的雨衣。 如此裝扮, 讓我可以在落雨天空出雙手挑菜、付錢、提菜, 整個人輕快走跳在菜市場裡。

已不知道多少次被婆媽與路人詢問:「請問這雨鞋、雨衣是在哪兒買的啊?」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還能兼顧美麗吸睛的外觀, 整個就是我所一直追求的生活態度啊!

四季皆有自然美味

背山臨海的淡水小鎮市場, 與一般傳統市場最大的不同, 就在因著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與環境, 有許多在地小農販售自種自銷、符合環保食物里程的當令新鮮蔬菜水果。

春天, 附近山地林間採摘的絳紫桑椹、嫣紅樹莓, 鮮吃、釀酒兩相宜;夏天, 河對岸八裡水靈鮮嫩、破曉才出土的觀音山綠竹筍, 水嫩無渣更勝水梨;秋風起, 鮮美的螃蟹、魚貝, 種類繁多, 讓人目不暇給;冬天, 當然就屬剛出土的金時蘿蔔、疏苗後的小嫩胡蘿蔔、做雪裡紅上選的蘿蔔嬰、鮮脆的芥蘭、塌棵菜等耐寒的鮮甜蔬菜最吸睛。

除了一般蔬菜,

還有許多具有食療作用、採自附近山林的生猛野菜:龍葵、魚腥草、小本蒲公英、野生當歸等, 販售的婆媽總不厭其煩告訴我:又名「小金英」的小本蒲公英, 臺語叫「鵝仔菜」、客家話稱「山苦脈仔」, 味苦性寒, 具消炎、鎮痛、解熱的功效, 是治療血癌的主藥。

渾身是寶的魚腥草, 煮水喝可以抗菌、消炎又利尿;清翠結著像綠色、紫色小珍珠果實的「龍葵」, 又名「烏甜籽菜」、「牛酸漿」, 幼苗與嫩葉是極可口的野菜, 入口微苦後甘, 汆燙、炒食、煮湯、也可以煮粥, 清熱解毒, 活血消腫。

除了在地小農販售的各式鮮翠蔬果, 河海之交的小鎮, 水產漁獲更是讓人眼花撩亂。 常有阿婆守著一盆她清早在住家旁海濱礁巖撿拾而來的黑螺, 汆燙後蘸辣椒醬油, 佐酒一流。

還見過比我胳膊還粗、捕捉自山區清澈蜿蜒山澗,渾身斑斕耀眼的河鰻,老闆說燉補強身,我倒覺得應該放生,一問價格:「論兩賣,一尾八千!」整個倒彈!夏天更有許多攤子賣著耗時費工、一碗碗可現食的石花凍及曬乾的褐色石花菜。

還有春天現採珊瑚色與鮮綠的海菜嫩芽,五十元一盒,買回家切入薑絲打個蛋花,就是一碗帶著鹹鮮海潮味的強鹼性健康好食。琳瑯滿目的魚攤,專業分類:批自大市場的漁獲、人工養殖與本港漁夫出海捕釣的,清楚又美觀。

我常在週末起個大早,趁買菜人潮未至,在親和力十足的魚攤老闆攤前邊拍照邊提問,老闆總好整以暇地耐心回答我所有問題。原來顏色斑斕耀眼渾身長滿長刺,俗稱獅子魚的蓑笠魚,肉質鮮嫩,剪掉毒刺,加薑絲煮湯,鮮美至極;沙灘現釣沙鮻,整尾裹著薄麵衣乾炸,補鈣上品。

市場轉角還有一攤讓人嘖嘖稱奇,由一位阿婆一人掌攤,專賣貝類的攤子,一個個裝著清水、蓄養著新鮮無比,碩大的海瓜子、山瓜子、血蛤、文蛤、蛤蠣、牡蠣、蟶子的鐵盆,阿婆總在遞給妳的塑膠袋內大方塞入一大把九層塔,久居美國回臺探親的婆婆驚叫:「給這麼多九層塔!這些在美國超市裝在透明塑膠盒裡,一盒起碼要七、八塊錢美金啊!」

週一市場的意外收穫

還是職業婦女的身分時,只能在人擠人的週末上市場,退休後的一天,全然只是因為要在家吃涼麵,想買兩根小黃瓜,在休市的週一早上走進空蕩蕩的菜市場,結果小黃瓜沒買到,路邊一個中年婦女的攤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走近一瞧,乾乾淨淨架在板車上的檯子,整齊擺放著一袋袋豬肉條與魚漿比例完美的肉羹、表皮半透明看起來口感彈性十足的肉圓、水晶餃,與……我最喜歡的糯米腸!愛吃糯米食物的我,對一條條粗壯肥滿的糯米腸,簡直毫無抵抗力,但坊間賣的,不是腸衣像塑膠皮、內餡糯米生硬難咬,就是軟爛無味,當下再歡喜,我也只敢先買一條試試口味。

採買完回到家開始下起大雨,稍事梳洗,為張郎煮了燕麥粥、剝了水煮蛋、烤好麵包,取出糯米腸切了幾塊,才剛坐下,對面的人發話了:「這是什麼啊?這誰吃啊⁈」送他一個衛生眼,老娘我吃啊!叉起一片送入口中……我的媽啊!我的老天爺啊!腸衣一咬脆彈至即嚼即爛,內餡糯米恰到好處的調味,鹹香腴糯,分佈均勻的花生軟硬適中,中間還加了少許的鮮香蝦米。

這…這…這…真是我今生嚐過最美味的糯米腸了!耐下心對坐在對面,正在細嚼慢嚥的人說:「您快點吃完!我還得再去市場一趟!快點吃啦!我怕她下雨提早收攤了啦!」

最後在雨中再度奔去市場,將老闆娘上下左右好好訪問了一番,老闆娘說攤子上的所有產品都是自己手作,絕不假他人之手,這生意一做已超過十年,每週一上午十點後都會在淡水市場(之前上班,難怪我從未遇過她)擺攤。將她剩下的三條糯米腸全數打包,還買了碗粿與肉圓,暗自決定,以後週一市場休市,我也要上菜市場了!

除了肩挑手提,忙碌地採購之餘,我還常纏著小農與賣菜的阿婆問東問西,不輪轉的臺語在敢講勤練間,竟漸漸可以對答如流,其間還不忘拿起隨身攜帶的單眼相機或手機,為翠綠橙黃、鮮脆誘人的青蔬果菜、活跳的生猛海鮮及質樸親切的賣菜婆婆媽媽們拍照記錄,拍下的照片,回家用相片印表機列印出來,下次買菜時再一一分送給我菜市場的朋友們。

數年的生意往來與交流,彼此建立了難得的情誼,有時一週沒去市場,下週去一定會被關心都在忙啥?又出差囉?買菜送薑送蒜,買肉減去零頭,甚至哪一攤的魚藥水很多不要買,這種市場秘辛的分享,都是讓我感動窩心的友情表現啊!

剛搬來城市邊陲,心中有著淡淡憂傷,懷念內湖老家的思念之情,就在週週造訪這愈去愈喜歡,愈挖掘愈覺得一地是寶的菜市場之旅中,慢慢獲得了療癒。

佐酒一流。

還見過比我胳膊還粗、捕捉自山區清澈蜿蜒山澗,渾身斑斕耀眼的河鰻,老闆說燉補強身,我倒覺得應該放生,一問價格:「論兩賣,一尾八千!」整個倒彈!夏天更有許多攤子賣著耗時費工、一碗碗可現食的石花凍及曬乾的褐色石花菜。

還有春天現採珊瑚色與鮮綠的海菜嫩芽,五十元一盒,買回家切入薑絲打個蛋花,就是一碗帶著鹹鮮海潮味的強鹼性健康好食。琳瑯滿目的魚攤,專業分類:批自大市場的漁獲、人工養殖與本港漁夫出海捕釣的,清楚又美觀。

我常在週末起個大早,趁買菜人潮未至,在親和力十足的魚攤老闆攤前邊拍照邊提問,老闆總好整以暇地耐心回答我所有問題。原來顏色斑斕耀眼渾身長滿長刺,俗稱獅子魚的蓑笠魚,肉質鮮嫩,剪掉毒刺,加薑絲煮湯,鮮美至極;沙灘現釣沙鮻,整尾裹著薄麵衣乾炸,補鈣上品。

市場轉角還有一攤讓人嘖嘖稱奇,由一位阿婆一人掌攤,專賣貝類的攤子,一個個裝著清水、蓄養著新鮮無比,碩大的海瓜子、山瓜子、血蛤、文蛤、蛤蠣、牡蠣、蟶子的鐵盆,阿婆總在遞給妳的塑膠袋內大方塞入一大把九層塔,久居美國回臺探親的婆婆驚叫:「給這麼多九層塔!這些在美國超市裝在透明塑膠盒裡,一盒起碼要七、八塊錢美金啊!」

週一市場的意外收穫

還是職業婦女的身分時,只能在人擠人的週末上市場,退休後的一天,全然只是因為要在家吃涼麵,想買兩根小黃瓜,在休市的週一早上走進空蕩蕩的菜市場,結果小黃瓜沒買到,路邊一個中年婦女的攤子吸引了我的目光。

走近一瞧,乾乾淨淨架在板車上的檯子,整齊擺放著一袋袋豬肉條與魚漿比例完美的肉羹、表皮半透明看起來口感彈性十足的肉圓、水晶餃,與……我最喜歡的糯米腸!愛吃糯米食物的我,對一條條粗壯肥滿的糯米腸,簡直毫無抵抗力,但坊間賣的,不是腸衣像塑膠皮、內餡糯米生硬難咬,就是軟爛無味,當下再歡喜,我也只敢先買一條試試口味。

採買完回到家開始下起大雨,稍事梳洗,為張郎煮了燕麥粥、剝了水煮蛋、烤好麵包,取出糯米腸切了幾塊,才剛坐下,對面的人發話了:「這是什麼啊?這誰吃啊⁈」送他一個衛生眼,老娘我吃啊!叉起一片送入口中……我的媽啊!我的老天爺啊!腸衣一咬脆彈至即嚼即爛,內餡糯米恰到好處的調味,鹹香腴糯,分佈均勻的花生軟硬適中,中間還加了少許的鮮香蝦米。

這…這…這…真是我今生嚐過最美味的糯米腸了!耐下心對坐在對面,正在細嚼慢嚥的人說:「您快點吃完!我還得再去市場一趟!快點吃啦!我怕她下雨提早收攤了啦!」

最後在雨中再度奔去市場,將老闆娘上下左右好好訪問了一番,老闆娘說攤子上的所有產品都是自己手作,絕不假他人之手,這生意一做已超過十年,每週一上午十點後都會在淡水市場(之前上班,難怪我從未遇過她)擺攤。將她剩下的三條糯米腸全數打包,還買了碗粿與肉圓,暗自決定,以後週一市場休市,我也要上菜市場了!

除了肩挑手提,忙碌地採購之餘,我還常纏著小農與賣菜的阿婆問東問西,不輪轉的臺語在敢講勤練間,竟漸漸可以對答如流,其間還不忘拿起隨身攜帶的單眼相機或手機,為翠綠橙黃、鮮脆誘人的青蔬果菜、活跳的生猛海鮮及質樸親切的賣菜婆婆媽媽們拍照記錄,拍下的照片,回家用相片印表機列印出來,下次買菜時再一一分送給我菜市場的朋友們。

數年的生意往來與交流,彼此建立了難得的情誼,有時一週沒去市場,下週去一定會被關心都在忙啥?又出差囉?買菜送薑送蒜,買肉減去零頭,甚至哪一攤的魚藥水很多不要買,這種市場秘辛的分享,都是讓我感動窩心的友情表現啊!

剛搬來城市邊陲,心中有著淡淡憂傷,懷念內湖老家的思念之情,就在週週造訪這愈去愈喜歡,愈挖掘愈覺得一地是寶的菜市場之旅中,慢慢獲得了療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