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諸葛亮不用魏延奇謀,遭司馬懿嘲笑,1708年後才發現孔明才真高明

西元228年, 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 出征前, 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了個絕妙的建議。 當時, 蜀漢北伐的第一階段目標, 就是從漢中進入關中, 奪取三輔以及涼州, 還于舊都長安。

在諸葛亮看來, 應當步步為營, 走大道攻取涼州。 在取得涼州的資源後, 再徐圖關中。 然而魏延卻認為, 兵貴神速, 不如一步到位。 他請諸葛亮給他5000精兵, 帶可供10天食用的乾糧, 穿越險要的子午穀, 到達長安城下。 當時守衛長安的主將是外戚兼膏肓子弟——夏侯楙。 此人志大才疏, 怯弱無能, 他見魏延兵臨城下, 必然奪路而逃。

夏侯楙逃跑後, 魏延即以長安為基礎, 封鎖潼關, 等待諸葛亮大隊人馬來援。 到那時, 關中和涼州便可一戰而得, 不用那麼費工夫。 對于魏延的計畫, 諸葛亮毫不猶豫地予以了否定。 他認為此計太險, 比如謹慎從事。

然而諸葛亮的謹慎並沒有避免蜀軍的失敗, 由于用人不當, 導致馬謖兵敗于街亭, 致使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對此後世很多人都認為, 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敗, 完全是因為諸葛亮固執己見, 不用魏延之謀。 雖然子午穀奇謀風險很大, 但是收益也相當誘人, 沒有理由不嘗試。

學者李苗曾歎息道:「每讀《蜀書》,

見魏延請出長安, 諸葛不許, 歎息謂亮無奇計。 」而同時代的司馬懿也嘲笑諸葛亮, 說他是「志大而不見機, 多謀而少決, 好兵而無權」。 換言之, 若按照司馬懿狠辣而好險的本性, 或許早就採納了魏延的謀略。

因此, 《三國志》作者給諸葛亮下了一個極具爭議的評語:「然連年動眾,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歟!」說白了, 就是諸葛亮不懂奇謀。 那麼, 諸葛亮否定子午穀奇謀, 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都說實踐出真知, 隨著時間的推移, 我們愈發發現, 子午穀奇謀確實有很多不靠譜之處。 歷代兵家從子午穀進軍, 無不以失敗而告終。 子午穀奇謀已經不止是風險很大的問題了, 而是根本無法實行。

從實踐中看。 西元230年, 曹魏大都督曹真決定利用子午穀險道, 大舉伐蜀。 誰知由于天氣惡劣, 地形過于不友好, 魏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 卻連一半的路程都沒走到。 按魏延的說法, 10天就可穿越子午穀。 但從曹真的親身經歷來看, 簡直是癡人說夢。

東晉時, 大司馬桓溫北伐前秦, 他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穀, 直逼長安。 誰知走到半路, 就遇到前秦丞相苻雄的7000騎兵, 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這次失敗不僅是因為敵軍發現了晉軍的意圖, 同時也是因為子午谷地勢太險, 糧草不濟。

1636年,流賊高迎祥自漢中出發,效仿魏延出子午穀,準備攻取西安。結果他的計謀很快被明朝將領孫傳庭識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后,高迎祥的疲敝之師慘敗于官軍,最終被俘殺。

過了1708年,一個現代將領也複製了子午穀奇謀,他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74軍軍長——王耀武。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王耀武效仿古人,準備從子午谷突襲西安,救出蔣介石。誰知到了子午谷,王耀武才發現,這條道崎嶇難行,還沒走一半,就有大量士兵和騾馬跌傷跌死。而這還不是最糟的,子午谷竟然缺水。

根據科學報告,人如果不喝水,連三天都撐不過。如果真按魏延的說法,以十天時間穿越子午穀,恐怕半路就要渴死、摔死不少,以這樣的疲敝之師去攻打長安,簡直是送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拒絕子午穀奇謀的理由逐漸被補齊。魏延的謀略已經不止是風險奇高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可行,是送死。作為三軍統帥以及蜀漢的實際統治者,諸葛亮沒有必要拿國運去賭魏延的個人勝利。作為統帥,他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戰場上,同時還要關注國家的存續。

在這方面,李世民或許與他有更多共同語言。西元644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對方派傾國之兵來抵擋。大將李道宗見此提出一奇謀,他說敵軍主力聚集于邊境,都城平壤必然空虛。不如由他帶一支精兵奇襲敵巢,來個黑虎掏心,到時候數十萬高句麗軍隊必然不攻自破。此計與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與諸葛亮一樣,李世民也斷然拒絕了李道宗的建議。

正所謂站得位置不同,看到得就不同。和魏延、李道宗等大將不一樣,作為統帥的諸葛亮、李世民看到的是整個國家的大局,不應太過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國家的存續才是真正應該關注。因此,諸葛亮才是真正高明的人。

1636年,流賊高迎祥自漢中出發,效仿魏延出子午穀,準備攻取西安。結果他的計謀很快被明朝將領孫傳庭識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勞。激戰四天后,高迎祥的疲敝之師慘敗于官軍,最終被俘殺。

過了1708年,一個現代將領也複製了子午穀奇謀,他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74軍軍長——王耀武。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張學良扣押。王耀武效仿古人,準備從子午谷突襲西安,救出蔣介石。誰知到了子午谷,王耀武才發現,這條道崎嶇難行,還沒走一半,就有大量士兵和騾馬跌傷跌死。而這還不是最糟的,子午谷竟然缺水。

根據科學報告,人如果不喝水,連三天都撐不過。如果真按魏延的說法,以十天時間穿越子午穀,恐怕半路就要渴死、摔死不少,以這樣的疲敝之師去攻打長安,簡直是送命。

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拒絕子午穀奇謀的理由逐漸被補齊。魏延的謀略已經不止是風險奇高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可行,是送死。作為三軍統帥以及蜀漢的實際統治者,諸葛亮沒有必要拿國運去賭魏延的個人勝利。作為統帥,他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戰場上,同時還要關注國家的存續。

在這方面,李世民或許與他有更多共同語言。西元644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對方派傾國之兵來抵擋。大將李道宗見此提出一奇謀,他說敵軍主力聚集于邊境,都城平壤必然空虛。不如由他帶一支精兵奇襲敵巢,來個黑虎掏心,到時候數十萬高句麗軍隊必然不攻自破。此計與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與諸葛亮一樣,李世民也斷然拒絕了李道宗的建議。

正所謂站得位置不同,看到得就不同。和魏延、李道宗等大將不一樣,作為統帥的諸葛亮、李世民看到的是整個國家的大局,不應太過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國家的存續才是真正應該關注。因此,諸葛亮才是真正高明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