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能幫你的貴人,未必都是笑臉,被批評時要感謝

人無完人, 人都是會犯錯誤的,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犯了錯誤, 首先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 以人為鏡, 把別人的批評當做自己進步的階梯。

面對批評和責備, 現在很多人是「老虎的屁股, 摸不得」, 只願意聽讚美順耳的語言。 「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要想不斷進步就得能聽得進逆耳忠言、讀得懂直指人心的經典教誨。

01

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年少時期, 他曾跟隨魯國的史明學習。

墨子是史明最得意的弟子, 可史明卻常常因為一點小事就嚴厲批評他。 然而, 別的弟子就算犯了大錯, 史明也不當一回事, 甚至一笑了之。

這讓墨子非常不舒服, 他對史明說:「老師, 為什麼同樣犯了錯, 您批評我就特別厲害呢?」

史明看了他一眼, 問:「假設有這樣兩個任務, 一個是去太行山, 一個是在家里拉磨, 你覺得分別讓良駒和毛驢做什麼好?」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騎良駒去太行山, 讓毛驢在家里拉磨呀!」墨子回答說。 史明點點頭又問:「那你覺得他們倆誰挨的鞭子更多?」

「當然是良駒, 毛驢拉磨只要慢慢走就行了, 而良駒要趕速度, 就會經常挨鞭子。 」

史明滿意地笑了:「一點也不錯!那麼你應該明白我常常責駡你的原因了, 因為只有你才能擔負起上太行山的重任,

值得我揮鞭子嚴格要求。 」

墨子恍然大悟, 從此再也不因為老師的批評而暗暗生氣了, 而是好好反思自己的過錯, 更加努力地投入學習。 後來他終于成了著名思想家, 開山立派創立墨家學說。

無獨有偶, 耕柱子是墨子的門徒,

一天墨子授課時, 一隻小鳥停在窗外的柳樹上婉轉鶯啼, 弟子們紛紛向外張望, 耕柱子也隨之瞅了一眼, 事後墨子卻單獨嚴厲的責駡了他。

耕柱子覺得自己受了很大的委屈, 抱怨說:「我犯的錯並不比別人多, 卻遭受老師這樣嚴厲的責難。 」

墨子聽了之後問:「假如你要駕馭馬和牛上太行山, 你會選擇鞭打馬, 還是鞭打牛?」

耕柱子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當然要鞭打馬。 」

墨子問「為何」, 耕柱子回答說:「因為馬跑得快, 才值得鞭打, 這種能力是牛不具備的。 」

墨子告訴他:「我罵你, 正是因為你像馬, 而不像牛, 你值得批評啊。 」

真正虛心學習的人, 不會計較人家如何教自己, 只會在意如何學。 能幫你的貴人到處都是, 有可能萌態可掬,

也可能兇神惡煞。

02

孩子的成長需要讚美的陽光, 也需要批評的雨露。

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凡是對好學生寄予厚望的老師, 絕不會天天嘴上抹蜜說便宜話哄學生開心, 反而會愈發嚴厲苛刻, 想盡辦法磨煉學生的品格意志。 在嚴師的心目中, 每一個可造之材起初就是一棵野蠻生長的小樹,不裁剪不足以成形,不雕琢不足以成材。

老師的批評,是孩子成長中必須的養分,它能讓孩子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孩子被老師批評,是一種幸福。

因為這些批評教育,能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改正缺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成長。

目前的教育環境與10年前,20年前已經大不同。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家長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

如果遭遇比別人更嚴厲的懲罰,不是老師不公平,對你有偏見,故意使絆子為難你,而是因為在老師心目中,該學生是一個可造之材,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人,值得他批評教育。

 很多時候家長玻璃心,孩子也會玻璃心。家長是那種不能接受批評的人,在家裡,單位總是強詞奪理,不敢承認錯誤,首先都是推卸責任,那麼孩子有樣學樣的也會這樣做,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家長一味要求老師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是錯誤的思維。老師教育孩子的水準,並不會因為她從事這個職業就比你好多少,老師不是兒童心理諮詢師,那是另外一個職業。所以做家長的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令人遺憾的是,在一些家長眼裡,孩子在家裡不受委屈,那麼,在學校也不能受委屈。如果出現了體罰或者批評過于嚴重的形象,家長們就會站在道德高地,搬出法律條文,去教育局上訪。造成佛系老師們越來越多了。他們終于認識到,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只是一句古訓,現實中,當學生不接受「受業解惑」時,自己也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

03

受教之人唯有跨越好惡喜怒這道關口,走出所謂不喜歡不適應的「非舒適區」,才能發自內心體會到高人嚴師的可貴和重要,才算真正戰勝了「心結」,踏上成才之路。

接受批評意見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們思想交鋒的過程,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過程,是從自我否定走向新的肯定的過程,是我們的思想在洗禮中得到昇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批評中汲取營養,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嚴是愛,松是害。批評是一種嚴,因此,批評本身也就是一種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愛。

我們要學會辨別身邊形形色色的批評,糾正客觀存在的缺點和錯誤,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更加強大,指引我們走向成功。

每一個可造之材起初就是一棵野蠻生長的小樹,不裁剪不足以成形,不雕琢不足以成材。

老師的批評,是孩子成長中必須的養分,它能讓孩子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從而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孩子被老師批評,是一種幸福。

因為這些批評教育,能讓學生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並改正缺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成長。

目前的教育環境與10年前,20年前已經大不同。以前每個家庭有3.4個孩子,家長不會去特別照顧某個孩子的情緒,但是現在的情況是,一家N口人,都圍繞著孩子生活,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生了變化,必然教育方式也需要改變。

如果遭遇比別人更嚴厲的懲罰,不是老師不公平,對你有偏見,故意使絆子為難你,而是因為在老師心目中,該學生是一個可造之材,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人,值得他批評教育。

 很多時候家長玻璃心,孩子也會玻璃心。家長是那種不能接受批評的人,在家裡,單位總是強詞奪理,不敢承認錯誤,首先都是推卸責任,那麼孩子有樣學樣的也會這樣做,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所以家長一味要求老師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是錯誤的思維。老師教育孩子的水準,並不會因為她從事這個職業就比你好多少,老師不是兒童心理諮詢師,那是另外一個職業。所以做家長的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和自己的孩子。

令人遺憾的是,在一些家長眼裡,孩子在家裡不受委屈,那麼,在學校也不能受委屈。如果出現了體罰或者批評過于嚴重的形象,家長們就會站在道德高地,搬出法律條文,去教育局上訪。造成佛系老師們越來越多了。他們終于認識到,所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只是一句古訓,現實中,當學生不接受「受業解惑」時,自己也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

03

受教之人唯有跨越好惡喜怒這道關口,走出所謂不喜歡不適應的「非舒適區」,才能發自內心體會到高人嚴師的可貴和重要,才算真正戰勝了「心結」,踏上成才之路。

接受批評意見的過程,實際上是人們思想交鋒的過程,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轉變過程,是從自我否定走向新的肯定的過程,是我們的思想在洗禮中得到昇華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從批評中汲取營養,逐步走向成熟,走向成功。嚴是愛,松是害。批評是一種嚴,因此,批評本身也就是一種愛,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愛。

我們要學會辨別身邊形形色色的批評,糾正客觀存在的缺點和錯誤,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更加強大,指引我們走向成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