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獵奇»正文

金庸愛沿用歷史,為何不敢寫三國武俠?你看華佗的武功是啥就懂了

看過金庸武俠作品的朋友們會知道, 金庸的武俠小說和古龍、梁羽生等人的大不一樣, 除了在鋪設劇情、刻畫人物風格迥異外, 金庸還有一個顯著特點, 那就是喜愛沿用歷史。

金庸的短篇武俠小說《越女劍》是以春秋末年為故事背景的, 書中除了有金庸自創的阿青等角色之外, 還湧現了大量的真實歷史人物, 比如越王勾踐、范蠡、西施等。

更有趣的是, 金庸還對成語「東施效顰」展開想象, 為此還寫了一段精彩絕倫的武俠故事。 原來東施效顰出自《莊子·天運》:西施病心而矉其裡, 其裡之醜人見而美之, 歸亦捧心而矉其裡。 其裡之富人見之, 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 絜妻子而去之走。

西施這麼一個嬌滴滴的絕色美人, 為何會患上心病呢?原來阿青不知不覺愛上了范蠡, 范蠡卻癡迷西施無法自拔, 阿青一怒之下沖入王宮。 正當阿青對西施要動手之際, 西施恰好一個絕美的回眸讓阿青震撼當場,

可手中長劍發出的劍氣還是傷到了西施的胸口。 西施雖活了下來, 但最後還是患上了胸口疼的毛病。

除了《越女劍》, 《天龍八部》也是一部以真實歷史為故事背景的武俠巨作, 講述的是北宋末年, 蕭峰、段譽、虛竹在亂世武林中遭遇的江湖恩怨和國仇家恨。

而流傳最廣, 被奉為經典之作的《射雕三部曲》也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故事背景的。 金庸從南宋末年開始寫起, 一直寫到了倚天時代的元朝末年。

除此之外, 《碧血劍》講述的是明朝末年的江湖故事, 而《鹿鼎記》則講述的是市井混混韋小寶陰差陽錯之下邂逅了康熙皇帝的奇聞異事。

可見金庸先生對中國歷史是非常熟悉的, 他本人也曾說過, 自年少起就非常喜歡讀《三國》, 特別喜歡趙雲。 金庸認為, 趙雲遠遠勝過了關羽、張飛, 他在曹軍中七進七出, 勇不可擋, 比之關公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難得多, 也精彩得多。 同時趙雲質量高尚, 精細而有智謀。

加上金庸祖籍浙江, 他對三國裡的吳國特別有感覺。 在一次採訪中, 金庸如此說道:「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 所以特別偏袒他的同鄉關公。 痛貶曹操, 那也罷了;連東吳人物也一併貶低, 在我年紀大了之後, 常常感到不服。 孫堅、孫策、孫權那些人是我的浙江同鄉富陽人, 我甚至想過要寫一部以東吳為主體的《三國演義》,

主角自然是周瑜和陸遜, 次主角是孫策、孫權、顧雍以及美人大喬、小喬……」

可奇怪的是, 金庸直到宣佈封筆, 依舊沒有寫出屬于他的三國武俠故事。 照理說, 金庸構架的三國故事背景有了, 第一視角則是東吳的周瑜和陸遜, 主角不外乎是他鍾愛的孫堅、孫策、孫權還有讓金庸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趙雲。是什麼讓金庸最後放棄了三國武俠夢呢?我們先看一看金庸對華佗的武俠設定就能窺探一二了。

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有這麼一段:突然之間,謝遜罵起武林人物來,自華佗創設五禽之戲起,少林派達摩老祖,岳武穆神拳散手,全給他罵得一文不值。可是他倒也非一味謾駡,于每家每派的缺點所在卻也確有真知灼見,貶斥之際,往往一針見血。只聽他自唐而宋,逐步罵到了南宋末年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罵到了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猛地裡罵到了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

謝遜並非無端謾駡,而是將各門各派的武功缺陷一針見血地指出來。可見金庸的言外之意就是,華佗的五禽之戲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居然是一門神功。我們知道,五禽戲只是一部健身操罷了,然而在金庸的設定之下卻成了三國時代的一門曠世秘笈。

三國時代猛將不計其數,金庸完全可以拿其他歷史人物的劍法、刀法來舉例說明,為何偏偏挑了一個學醫的華佗?

其實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已經深入人心,金庸要將其改編成武俠,就必須另闢蹊徑,否則也只是拾人牙慧罷了。因此,金庸就給華佗這種類型的人物賦予了神功在手的設定,對張角、左慈這類人物,想必也是歸屬于和華佗一類,都有各自的成名絕學。

然而對于關羽、張飛、呂布、趙雲這些婦孺皆知的人物角色,金庸該如何定義他們的武功修為?恐怕即使金庸再妙筆生花、再天馬行空,這些三國人物若賦予了內功、輕功等絕學之後,也會給人一種不倫不類、三觀盡毀之感。

加上人們對三國的認知根深蒂固,金庸如果改編劇情無疑是在挑戰人們的傳統思想,如果沿用三國演義的劇情就未免顯得太過于俗套了。

正是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金庸最後放棄了三國武俠夢,各位大俠,你們覺得呢?

主角不外乎是他鍾愛的孫堅、孫策、孫權還有讓金庸佩服得五體投地的趙雲。是什麼讓金庸最後放棄了三國武俠夢呢?我們先看一看金庸對華佗的武俠設定就能窺探一二了。

在金庸的《倚天屠龍記》裡有這麼一段:突然之間,謝遜罵起武林人物來,自華佗創設五禽之戲起,少林派達摩老祖,岳武穆神拳散手,全給他罵得一文不值。可是他倒也非一味謾駡,于每家每派的缺點所在卻也確有真知灼見,貶斥之際,往往一針見血。只聽他自唐而宋,逐步罵到了南宋末年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罵到了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猛地裡罵到了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

謝遜並非無端謾駡,而是將各門各派的武功缺陷一針見血地指出來。可見金庸的言外之意就是,華佗的五禽之戲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居然是一門神功。我們知道,五禽戲只是一部健身操罷了,然而在金庸的設定之下卻成了三國時代的一門曠世秘笈。

三國時代猛將不計其數,金庸完全可以拿其他歷史人物的劍法、刀法來舉例說明,為何偏偏挑了一個學醫的華佗?

其實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已經深入人心,金庸要將其改編成武俠,就必須另闢蹊徑,否則也只是拾人牙慧罷了。因此,金庸就給華佗這種類型的人物賦予了神功在手的設定,對張角、左慈這類人物,想必也是歸屬于和華佗一類,都有各自的成名絕學。

然而對于關羽、張飛、呂布、趙雲這些婦孺皆知的人物角色,金庸該如何定義他們的武功修為?恐怕即使金庸再妙筆生花、再天馬行空,這些三國人物若賦予了內功、輕功等絕學之後,也會給人一種不倫不類、三觀盡毀之感。

加上人們對三國的認知根深蒂固,金庸如果改編劇情無疑是在挑戰人們的傳統思想,如果沿用三國演義的劇情就未免顯得太過于俗套了。

正是這些因素夾雜在一起,金庸最後放棄了三國武俠夢,各位大俠,你們覺得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