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每天被逼跳繩3000次,驚險一幕終于發生了:不被父母信任的孩子,從一開始就輸了!

最近, 看到這樣一則熱搜新聞:

杭州的一位媽媽為了讓女兒抓住最後的長高機會, 逼女兒每天跳繩 3000 下。 女孩也十分配合, 不過堅持了一段時間後, 卻感覺膝蓋發痛。

當她把實情告訴媽媽時, 沒想到竟遭到了媽媽的懷疑, 認為她是為了偷懶有意撒謊。

兩人頓時陷入爭執, 直到去了醫院檢查, 醫生確診女孩患了脛骨結節骨骺炎, 這位媽媽才恍然醒悟, 自責萬分。

明明自己身體疼痛無比,

自己的母親卻始終不願意相信自己, 一心將自己的痛苦當成演戲。

試問, 孩子此刻又該有多無助, 內心又該有多難受?

或許, 很多時候這種不信任就連父母自己都不曾細想, 就已脫口而出。

但對于孩子而言, 因為不被信任所造成的傷害, 卻是實打實地產生。

甚至這種傷害還會伴隨孩子一生, 影響孩子的交際, 破壞孩子的未來!

1

不被信任的孩子 

內心究竟有多苦?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視訊, 一個臺灣的小女孩因為亂發脾氣被媽媽罵。

小女孩哭著反省道:

「我答應過你不發脾氣, 但是每個人也會有偶爾控制不住的時候, 對不對?所以, 我下次儘量不發脾氣。 」

但媽媽聽了之後, 並沒有接受孩子的反省, 反而質疑道:我不相信你下次可以做到!

說完, 卻又要求孩子承諾以後不再大喊大叫發脾氣。

小女孩聽後徹底崩潰了, 她絕望地哭喊道:

你不相信我, 然後又要我做到,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邊面對承諾說著不相信, 一邊又要孩子來證明, 這樣赤裸裸而又無理的不信任, 傳達給孩子的, 只有戳心的傷害, 再無其他。

這樣的經歷對于孩子而言, 無疑就是在給她灌輸「無論自己做什麼, 都不值得信任」的錯誤觀念。

知乎上也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經歷, 道出了不被信任的孩子內心深處無法言說的苦痛。

其中一位網友這樣說道:

小的時候考試, 班裡有的同學是學校老師, 所以早早地就能查到自己孩子的成績。

媽媽見狀, 一心以為是他考得太差, 所以刻意隱瞞, 不告訴家人。

儘管這位網友不斷地和媽媽解釋, 媽媽卻始終沒有改變想法, 認定了自己的孩子在撒謊。

為了逼孩子承認撒謊, 她更是不顧一旁哭得崩潰的孩子, 挨個地打電話給學校的老師核實, 一點點地擊碎孩子的自尊。

在成長的過程中,這種不信任反復上演,甚至成年後,仍然存在。

當這位網友明確地告訴父母去加拿大帶某樣東西只能帶多少,他的媽媽也未曾試著相信他。

反而去問一個從未去過加拿大的人,然後轉身指責自己的孩子撒謊騙人。

一次又一次,這樣的不信任就像一把利刃,反復地戳傷孩子的內心,從開始的痛到後來的麻木,再到不知不覺地被毀掉自信。

正如這位網友所形容的那樣:

「從傷心,到自我懷疑,再到如今的麻木,到底還是在我的成長中留下了抹不掉的陰影。

我跟別人說的每一句話,都覺得別人不相信我,因此我總是在證明自己,自卑而敏感。」

被父母冤枉、懷疑,在孩子眼裡並不是一件小事,反而會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似預期,不要急著給他們貼上「說謊」的標籤,或許結果與你想象的恰恰相反。

2

父母不信任孩子 

孩子同樣也不會坦誠相待 

狄更斯曾經說過:

在你的人生中永遠不要打破四樣東西,信任、關係、諾言和心。因為當它們破了,不會發出任何聲響,但卻異常痛苦。

而當打破「信任」的人是自己的父母時,這種委屈和痛苦將會加倍,甚至還會影響到「關係」。

信任是相互的,當孩子屢次都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孩子同樣也將逐漸對父母失去信任。

哪怕自己遇到麻煩,需要幫助,也選擇拒絕溝通,只因不想再次遭受無端的質疑和指責。

金牌製作人李小婉的兒子林雨申如今也成了一名演員。

但說起這個兒子,李小婉更多的是懊悔和虧欠。

有一次李小婉突然收到了公安局的傳喚。

回想起前幾天孩子回來時身上掛彩的樣子,李小婉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闖了大禍。

一氣之下,她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兒子罵了一通。

還不斷強調自己掙錢不易,卻養出了這麼一個愛闖禍的孩子。

誰知當李小婉火急火燎趕到公安局,和民警道歉請求原諒時,才發現自己的兒子根本沒有闖禍。

反而是被人搶劫暴打,完完全全就是個受害者。

而且前後還被劫了 4 次,不但被搶走了手錶、鞋子、腳踏車等,還被打得滿身是傷。

本就是一身委屈,然而回到家後不但沒能得到父母的庇護和安慰,反而遭到屢次的數落和質問。

這對孩子來說,又該是何等的失望和痛心!

自此之後,這個孩子也漸漸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有什麼事也不願意和家人分享。

哪怕遭受了誤解,也不再解釋。

巴基斯坦前總統阿尤布·汗曾說過:

「信任猶如一根細絲,一旦折斷了它,就很難再把它接上。」

孩子對父母都有著天然的信任,但如果孩子的坦誠,換來的卻是質疑和猜忌,孩子的信任也只會一點點地瓦解,甚至長大後也再難信任他人。

這樣的傷害一旦造成,就再難逆轉。

父母對于孩子的不信任,不僅體現在懷疑孩子有不良行為上,還體現在對孩子能力的質疑。

不相信孩子可以獨立,不相信孩子的判斷,更不相信孩子的成長。

在生活中不是幫孩子包辦所有,就是監察孩子的一舉一動。

似乎所有事情只有發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只有自己參與其中,孩子才是最安全的,才能健康地成長。

幼鳥只有勇敢地踏出鳥巢,離開父母的護翼,勇敢地展開雙翅翱翔,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而孩子們同樣如此,當你擔心孩子離巢會跌落受傷,孩子也將與展翅高飛無緣。

無論是哪種不信任,對于孩子來說,帶來的都是傷害。

所以,面對孩子時,我們不妨試著多一點點信任。

3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

我相信你

美國心理學家喬伊絲·布拉澤斯說: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我們總擔心孩子會學壞,會在生活中屢次碰壁,這種「不安全感」甚至有時候會影響我們對孩子的判斷。

但要知道無論如何擔心,都不如給予孩子信任更能傳達愛,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馬伊琍做客節目《朗讀者》時曾談及父母的教育理念,其中反復強調的就是一直以來父母的信任。

在高一的時候,成績很好的馬伊琍,卻在思想品德一欄被評為「差」。

馬伊琍的爸爸看到後非常驚訝,隨後問了老師,竟得到這樣的回答:

「你女兒和多名男同學早戀!」

聽到這樣的回答,爸爸並沒有大發雷霆,反而平靜地讓老師寫出這些男生的名字,然而老師只寫出了一個。

爸爸見狀,對老師直言:

「你不是說多個嗎?我不跟你說,我女兒我最瞭解,我還是找校長說去!」

自始自終,爸爸都給予了馬伊琍百分百的信任。

這樣的信任,讓馬伊琍十分感激,她暗暗地提醒著自己,要做得更加自覺,好讓父母能更加信任自己。

父母的信任就似一個堅硬的後盾,足以讓孩子在委屈面前挺直腰桿為自己辯護;

也足以讓他們在日後的困境中,感受到鼓勵與支持,底氣十足地勇敢應對。

哪怕孩子可能會碰壁,會跌倒,但這又何嘗不是人生的寶貴經驗!

所以,當聽到或看到孩子有異樣,不要因慌亂而妄下定論;

當孩子想要嘗試新事物,勇敢地挑戰自我時,不要因擔憂而急于否定。

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好好溝通,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值得注意的是,溝通不是一味地一方強硬說服另一方,一味地輸出「我覺得」。

而是平等地交流傾聽,互相斟酌,而後商討出雙方共贏的結果。

或許,這樣孩子也能更加理解父母,不再抗拒與父母分享,而父母也能更加瞭解自己的孩子,更懂得和孩子舒服地相處。

畢竟,沒人願意永遠活在質疑和否定之中。

如果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又如何去奢望理想中的親密無間?

所以,最好的親子關係始終是:我相信你。

相信並非口頭說辭,而是發自內心的願意靠近,願意瞭解和理解,願意與孩子共同面對。

記得同樣身為媽媽的演員陶虹曾經說過:

「孩子給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愛,不要辜負他。」

你給孩子一份信任,孩子同樣會拿出一份回饋。

最後,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被信任滋養,在愛和支持之下,不斷地汲取養分,茁壯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模樣!

在成長的過程中,這種不信任反復上演,甚至成年後,仍然存在。

當這位網友明確地告訴父母去加拿大帶某樣東西只能帶多少,他的媽媽也未曾試著相信他。

反而去問一個從未去過加拿大的人,然後轉身指責自己的孩子撒謊騙人。

一次又一次,這樣的不信任就像一把利刃,反復地戳傷孩子的內心,從開始的痛到後來的麻木,再到不知不覺地被毀掉自信。

正如這位網友所形容的那樣:

「從傷心,到自我懷疑,再到如今的麻木,到底還是在我的成長中留下了抹不掉的陰影。

我跟別人說的每一句話,都覺得別人不相信我,因此我總是在證明自己,自卑而敏感。」

被父母冤枉、懷疑,在孩子眼裡並不是一件小事,反而會影響孩子一生。

所以,當孩子的表現不似預期,不要急著給他們貼上「說謊」的標籤,或許結果與你想象的恰恰相反。

2

父母不信任孩子 

孩子同樣也不會坦誠相待 

狄更斯曾經說過:

在你的人生中永遠不要打破四樣東西,信任、關係、諾言和心。因為當它們破了,不會發出任何聲響,但卻異常痛苦。

而當打破「信任」的人是自己的父母時,這種委屈和痛苦將會加倍,甚至還會影響到「關係」。

信任是相互的,當孩子屢次都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孩子同樣也將逐漸對父母失去信任。

哪怕自己遇到麻煩,需要幫助,也選擇拒絕溝通,只因不想再次遭受無端的質疑和指責。

金牌製作人李小婉的兒子林雨申如今也成了一名演員。

但說起這個兒子,李小婉更多的是懊悔和虧欠。

有一次李小婉突然收到了公安局的傳喚。

回想起前幾天孩子回來時身上掛彩的樣子,李小婉的第一反應就是孩子闖了大禍。

一氣之下,她便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兒子罵了一通。

還不斷強調自己掙錢不易,卻養出了這麼一個愛闖禍的孩子。

誰知當李小婉火急火燎趕到公安局,和民警道歉請求原諒時,才發現自己的兒子根本沒有闖禍。

反而是被人搶劫暴打,完完全全就是個受害者。

而且前後還被劫了 4 次,不但被搶走了手錶、鞋子、腳踏車等,還被打得滿身是傷。

本就是一身委屈,然而回到家後不但沒能得到父母的庇護和安慰,反而遭到屢次的數落和質問。

這對孩子來說,又該是何等的失望和痛心!

自此之後,這個孩子也漸漸將自己封閉了起來,有什麼事也不願意和家人分享。

哪怕遭受了誤解,也不再解釋。

巴基斯坦前總統阿尤布·汗曾說過:

「信任猶如一根細絲,一旦折斷了它,就很難再把它接上。」

孩子對父母都有著天然的信任,但如果孩子的坦誠,換來的卻是質疑和猜忌,孩子的信任也只會一點點地瓦解,甚至長大後也再難信任他人。

這樣的傷害一旦造成,就再難逆轉。

父母對于孩子的不信任,不僅體現在懷疑孩子有不良行為上,還體現在對孩子能力的質疑。

不相信孩子可以獨立,不相信孩子的判斷,更不相信孩子的成長。

在生活中不是幫孩子包辦所有,就是監察孩子的一舉一動。

似乎所有事情只有發生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只有自己參與其中,孩子才是最安全的,才能健康地成長。

幼鳥只有勇敢地踏出鳥巢,離開父母的護翼,勇敢地展開雙翅翱翔,才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而孩子們同樣如此,當你擔心孩子離巢會跌落受傷,孩子也將與展翅高飛無緣。

無論是哪種不信任,對于孩子來說,帶來的都是傷害。

所以,面對孩子時,我們不妨試著多一點點信任。

3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

我相信你

美國心理學家喬伊絲·布拉澤斯說: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彼此信任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我們總擔心孩子會學壞,會在生活中屢次碰壁,這種「不安全感」甚至有時候會影響我們對孩子的判斷。

但要知道無論如何擔心,都不如給予孩子信任更能傳達愛,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馬伊琍做客節目《朗讀者》時曾談及父母的教育理念,其中反復強調的就是一直以來父母的信任。

在高一的時候,成績很好的馬伊琍,卻在思想品德一欄被評為「差」。

馬伊琍的爸爸看到後非常驚訝,隨後問了老師,竟得到這樣的回答:

「你女兒和多名男同學早戀!」

聽到這樣的回答,爸爸並沒有大發雷霆,反而平靜地讓老師寫出這些男生的名字,然而老師只寫出了一個。

爸爸見狀,對老師直言:

「你不是說多個嗎?我不跟你說,我女兒我最瞭解,我還是找校長說去!」

自始自終,爸爸都給予了馬伊琍百分百的信任。

這樣的信任,讓馬伊琍十分感激,她暗暗地提醒著自己,要做得更加自覺,好讓父母能更加信任自己。

父母的信任就似一個堅硬的後盾,足以讓孩子在委屈面前挺直腰桿為自己辯護;

也足以讓他們在日後的困境中,感受到鼓勵與支持,底氣十足地勇敢應對。

哪怕孩子可能會碰壁,會跌倒,但這又何嘗不是人生的寶貴經驗!

所以,當聽到或看到孩子有異樣,不要因慌亂而妄下定論;

當孩子想要嘗試新事物,勇敢地挑戰自我時,不要因擔憂而急于否定。

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一起好好溝通,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值得注意的是,溝通不是一味地一方強硬說服另一方,一味地輸出「我覺得」。

而是平等地交流傾聽,互相斟酌,而後商討出雙方共贏的結果。

或許,這樣孩子也能更加理解父母,不再抗拒與父母分享,而父母也能更加瞭解自己的孩子,更懂得和孩子舒服地相處。

畢竟,沒人願意永遠活在質疑和否定之中。

如果連最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又如何去奢望理想中的親密無間?

所以,最好的親子關係始終是:我相信你。

相信並非口頭說辭,而是發自內心的願意靠近,願意瞭解和理解,願意與孩子共同面對。

記得同樣身為媽媽的演員陶虹曾經說過:

「孩子給你的是百分百的信任和愛,不要辜負他。」

你給孩子一份信任,孩子同樣會拿出一份回饋。

最後,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被信任滋養,在愛和支持之下,不斷地汲取養分,茁壯成長為自己期待的模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