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惠姍不畏流言「勇敢做自己」完成「從明星到藝術家」的身份轉換,與夫相守幾十載,笑對人生

 在70年代, 楊惠姍是臺灣炙手可熱, 家喻戶曉的女明星, 林青霞在書中這樣形容她:我被嚇到了!她演得太好了!連背影都演得這麼好。 那時候, 我知道我碰到了對手。 如果沒有遇見張毅, 她會繼續在演藝事業一輩子幹下去。

楊惠姍現在的丈夫名叫張毅, 1985年憑藉我這樣過了《我這樣過了一生》獲得了22屆金馬最佳導演獎, 同年楊惠姍也憑藉這部電影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張毅、楊惠姍、蕭颯分別以導演、演員、編劇的身份合作, 被稱為臺灣電影界的「鐵三角」, 並且他們合作的電影都獲得了不少的獎項。

楊惠姍,

1952年出生在臺北市, 她祖籍湖南湘潭, 跟毛公、齊白石老先生, 都是實打實、不摻假的老鄉。 1976年, 惠姍有機會參演電視劇《朵朵浪花》。 當初真實的想法, 就是一定會比讀書有趣, 從此她步入影視圈開始演戲。

而影后楊惠姍與導演張毅, 接連合作了三部電影,

兩人一舉奪下金馬獎最佳導演和影后, 事業雙雙攀上高峰。 兩人在工作中日久生情, 不過當時張毅導演已有妻子, 是知名作家蕭颯。 張毅和楊惠姍因而備受外界抨擊, 兩人也因此退出娛樂圈。 有時, 女兒張源會問媽媽:「為什麼爸爸不跟我們在一起?」

蕭颯很有耐心地對著女兒解釋:「爸爸他有自己的生活, 我們兩個人決定分開, 各過各的生活, 但是我們對你的愛是永遠不會變的。 」就是媽媽的這句話, 讓張源心裡安然了許多。

按照與蕭颯的協定, 張毅每週都會去接女兒, 培養父女感情。 尤其在千金的小學時代, 從未缺席。 見到惠姍, 張源會叫一聲「楊阿姨」, 也許這也是媽媽教的, 爸媽的事, 歸爸媽, 你該怎麼稱呼就怎麼稱呼。 而惠姍,

倒是灑脫, 她對著外人稱張源「這是我的女兒」, 從未變過。 起初, 張源倒是很排斥, 只是嘴上未說出來, 反正給別人一聽而過, 當不得真的。

張毅與惠姍, 兩人在拍攝影片《我的愛》時, 曾借來琉璃藝術品。 陽光下, 這些器皿內外澄明, 一下抓住了兩人的眼球。 探尋來處,

均都是舶來品, 沒有中國本土的。

于是在1987年, 張毅與惠姍毅然共同創辦琉璃工房, 開啟鑄造琉璃之路。 都說做生不如做熟, 一個導演, 一個演員, 在事業的巔峰期, 對著一竅不通的行當, 就敢全身投入, 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敢作敢為。

不管怎樣, 聽說法國有個脫蠟製造法, 就直接先投入15萬, 鐵鍋煮蠟。 蠟熔化後, 把燭芯挑出來, 開始研發。 從此, 張毅的這個煮蠟法, 就成了惠姍以後三十年調侃他的梗, 太酷了。 為了琉璃事業, 惠姍把從事演藝事業賺來的錢, 傾囊而出。 此外, 她還把爸爸、哥哥、姐姐的房子全部抵押, 也夠拼的。 這個一根筋的女子, 從沒為自己留下後路, 就是相信張毅, 相信只要我們在一起, 天空飄著五個字, 全都不是事。

沒想到, 研發之路, 如此之艱, 惠姍與張毅, 欠下了7500萬的鉅款。 一個爐子破了, 都要80萬。 沒辦法, 兩人分工, 惠姍負責研究開發, 張毅負責借款。 只要朋友們一聽張毅的電話, 都心生恐懼, 哥們, 這是拿錢打水漂嗎, 沒戲的事, 你們幹得還這麼來勁兒, 還朝我們借錢, 還得起嗎?

那段日子,山窮水盡。好在,惠姍與張毅兩人都意識到「琉璃創作,也許就是一種使命感,上輩子是個手藝人,沒完成,這輩子還債來的」。琉璃脫蠟鑄造法,一共十二個工序,每個工序都是摸爬滾打過來的,都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失敗,才能前進一步。

從1987年,創辦琉璃工房,到第一件作品《第二大願》的誕生,四、五年時間過去了。而《第二大願》,正合了《藥師經》裡的話——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從藝人到匠人,摸索琉璃脫蠟鑄造法三十餘年,惠姍與張毅的作品,被20多家世界級重要博物館收藏。同時,他們也成為現代琉璃藝術的主要推動者。

2010年9月,林青霞來到上海,由惠姍、張毅兩人帶著參觀他們的琉璃工房。在吹制工作室,惠姍有意在好姐妹面前露一手,她先是加了件原棉質外套,說是裡面那件易著火。接著,惠姍從工作人員手上接過剛從熔解爐裡拿出棍頭連著滾燙琉璃的大棒子,一面下達口令,聲音洪亮俐落,幾個大漢迅速配合著。

一千四百度熔爐的門打開,惠姍撩起大長棍,就往爐裡伸,馬步十分穩健,就像沙場指揮若定的大將軍。工作人員,透過那根大長棍把琉璃吹製成花瓶。這一切,讓青霞雲山霧罩,目眩神迷。

面對著琉璃博物館裡,那尊千手千眼的觀音,青霞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作為小惠姍兩歲的圈中姐妹,她太能感受到這麼多年來,惠姍是如何一步一腳印地走到現在,又是花多少個晝夜,用多大的慈悲、耐心與毅力,才能呈現出眼前這座觀音的完美化身。

從1986到2000,14年已過,想必蕭颯早已把胸中的惡氣排掉了。而張毅在為琉璃之路到處借款時,蕭颯還出資幫過忙。俱往矣,揮揮手,一別兩寬。

在節目中,張毅稱「惠姍」,其間還用了另一個稱呼「楊小姐」。這說明,惠姍與張毅並未領證,但一紙婚書重要嗎?惠姍說,這些年,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地方,我們都在一起……實質重于形式,還有比這日日夜夜的陪伴,更令人嚮往的嗎?

那段日子,山窮水盡。好在,惠姍與張毅兩人都意識到「琉璃創作,也許就是一種使命感,上輩子是個手藝人,沒完成,這輩子還債來的」。琉璃脫蠟鑄造法,一共十二個工序,每個工序都是摸爬滾打過來的,都要經過成千上萬次的失敗,才能前進一步。

從1987年,創辦琉璃工房,到第一件作品《第二大願》的誕生,四、五年時間過去了。而《第二大願》,正合了《藥師經》裡的話——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

從藝人到匠人,摸索琉璃脫蠟鑄造法三十餘年,惠姍與張毅的作品,被20多家世界級重要博物館收藏。同時,他們也成為現代琉璃藝術的主要推動者。

2010年9月,林青霞來到上海,由惠姍、張毅兩人帶著參觀他們的琉璃工房。在吹制工作室,惠姍有意在好姐妹面前露一手,她先是加了件原棉質外套,說是裡面那件易著火。接著,惠姍從工作人員手上接過剛從熔解爐裡拿出棍頭連著滾燙琉璃的大棒子,一面下達口令,聲音洪亮俐落,幾個大漢迅速配合著。

一千四百度熔爐的門打開,惠姍撩起大長棍,就往爐裡伸,馬步十分穩健,就像沙場指揮若定的大將軍。工作人員,透過那根大長棍把琉璃吹製成花瓶。這一切,讓青霞雲山霧罩,目眩神迷。

面對著琉璃博物館裡,那尊千手千眼的觀音,青霞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作為小惠姍兩歲的圈中姐妹,她太能感受到這麼多年來,惠姍是如何一步一腳印地走到現在,又是花多少個晝夜,用多大的慈悲、耐心與毅力,才能呈現出眼前這座觀音的完美化身。

從1986到2000,14年已過,想必蕭颯早已把胸中的惡氣排掉了。而張毅在為琉璃之路到處借款時,蕭颯還出資幫過忙。俱往矣,揮揮手,一別兩寬。

在節目中,張毅稱「惠姍」,其間還用了另一個稱呼「楊小姐」。這說明,惠姍與張毅並未領證,但一紙婚書重要嗎?惠姍說,這些年,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地方,我們都在一起……實質重于形式,還有比這日日夜夜的陪伴,更令人嚮往的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