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全年最兇險的一個月到了!做好3個字,讓孩子少生病

為什麼出伏到秋分前的這段時間, 是一年中最危險的時間?因為「天地之氣」會迎來非常大的變化。

1、氣候變化:從出伏到秋分這段時間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間。 俗話說:「早上涼颼颼, 中午熱死牛」, 指的就是這段時間, 有些地區一天的氣溫跨度甚至會達到十幾度, 早晚冷, 中午熱, 氣溫變化大, 變化快, 變化莫測。 一些體質弱、脾虛的孩子, 很容易就會感受病邪, 出現感冒、咳嗽、發燒、流感等情況。

2、陰陽轉換:夏季人體陽氣升發, 進入秋季隨著氣候的改變, 人體也要由陽轉陰, 把向外升發的陽氣收斂起來,

這是人體很大的一個交接點。 如果沒有把握這個關鍵時期, 秋冬季節的病痛也會很多。

總的來說, 想讓孩子健康度過這段時期, 提高抗病能力, 主要在于幫助身體適應天地之氣的變化, 做好這三件事:通、斂、補。  

調理體質的過程中, 「通」是最重要的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到了秋天, 人體的氣是往內收的, 但人體不懂分辨對錯好壞, 無論好的、壞的, 都會往內收。 對人體無益的垃圾、糟粕都不會往外排了, 都在「收」的狀態, 就特別容易瘀堵。

孩子臟腑嬌嫩, 形氣未充, 各個系統與機能都是不完善的, 更容易出現瘀堵的情況, 尤其是中焦的瘀堵。 人體就像是一個房子, 要接納新的能量之前, 首先就要把瘀滯在身體裡的垃圾、糟粕都清理了。 房子清空了, 管道暢通了, 才能收斂接納精華, 接下來到了秋冬, 滋陰進補才能更有效果, 才能更好地抵禦病邪, 抗病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這就是我們中醫說的「以通為補」, 讓氣機與氣血通暢起來, 就是很好補益的方法。

一般來說, 夏末初秋孩子常見的「瘀堵」有兩種,

一個是積滯, 一個是濕滯:

● 積滯

小兒脾常不足, 最常見的瘀堵就是積滯。 孩子一旦積滯, 營養、津液、氣血都會滯留在脾胃形成「積食」, 若不及時地消積食、助消化, 積食入裡化熱, 就很容易感冒、喉嚨發炎甚至發燒。 長此以往, 脾胃不堪重負, 運化能力就會減弱, 導致脾虛。 脾虛的孩子大多都是體質很差、經常生病、生病了也很難好, 或者會有一些慢性疾病遷延難愈。

● 濕滯

春夏濕邪當令, 孩子脾胃天生疲弱, 與外濕鬥爭了一整個春夏, 到了初秋是很虛弱的。 脾虛無法正常運化濕氣, 水濕內停, 就會導致濕滯。 加上孩子在夏季貪吃冷飲冷食, 就會加重脾虛濕困的情況。 中醫說, 無水濕如果停止在體內無法正常排泄, 日子久了就會成痰濕體質,

還會誘發各種疾病, 孩子的體質就會更差。 脾失健運, 孩子就會百病由生。

入秋以後, 「斂」是調理的關鍵

夏秋交替, 大自然呈現一個由陽轉陰的過程。 《黃帝內經》:「聖人春夏養陽, 使少陽之氣生, 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 使太陰之氣收, 少陰之氣藏」,

意思是春夏要養陽, 以養陽之生長;秋冬要養陰, 以養陰之收藏。

入秋後, 自然界陽消陰長, 陽氣內收, 陰氣外顯。 與自然界相應, 人體內的陰陽之氣也會發生變化, 陽氣逐漸往回收。 因此, 「斂」是整個秋季的調理關鍵, 有意識地幫孩子把陽氣收斂回來, 秋冬季節才有更好的抗病能力抵禦燥邪與寒邪。

暑氣消散,要「補」回損耗的氣陰

經歷了一個夏季和三伏天,孩子身體裡的氣和陰都會有所耗損,古人說的「一夏無病三分虛」,就是這個意思。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升發,皮膚腠理大開,人體會經常出汗,氣隨汗泄,過汗傷津,氣血與津液都會有所耗散。就好像一鍋水一樣,陽氣蒸騰旺盛,火力太大,鍋裡的水也會被燒幹。所以,夏季對陽氣的消耗也是最為兇猛的。

出伏以後,暑氣逐漸消散,這時候就要把損耗的氣陰慢慢補回來,另一方面也是在為接下來秋冬,提前幫身體打好根基,避免感染「病邪」。

如何做好通、斂、補?

1、每天「10秒」,減少積食,及時祛濕

要及時消積、祛濕,這是斂陽與補氣陰的基礎。家長就要每天堅持「10秒判消化」,每天早餐後觀察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睡眠,如果有一個方面或以上不正常,就證明孩子有可能積食了。家長應該馬上調整當天的飲食內涵,給孩子用「4招助消化」,給孩子吃軟、吃素、吃少、吃三星湯,堅持2~3天,積食就能有所緩解。

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舌邊有齒痕、舌苔厚膩、舌面水滑;大便稀溏甚至腹瀉;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等癥狀時,可以給孩子用四星湯或五星湯,能同時兼顧消積與祛濕。家長要記得配合素食,連續2~3天,效果才會更明顯。

另外,雖然現在天氣還是很炎熱,但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少吃或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如西瓜、冰可樂、雪糕等,避免損傷脾陽,生內濕。

2、不能忽視驅寒的工作

上面提到,幫孩子斂陽、補氣陰前,要先消積、祛濕,否則會把糟粕、垃圾收到中焦,就會更加壅滯。此外,家長一定不能忽視驅寒的工作,要把吹空調、喝冷飲、吃冷食困在體內的寒氣驅散。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曬曬背、曬曬太陽、泡泡腳,或者用一些驅寒的食療都是不錯的方式。

3、要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中記載:秋三月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季要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順應天地的氣機,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而且睡眠就是體內陽氣逐漸入陰的過程,更是最好的養陰手段,秋後家長讓孩子早睡一點,不僅能很好地斂陽,還能養陰。

4、斂陽、補氣陰的關鍵在脾胃健運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土健運,陽氣才會健旺。脾胃運化得利,氣血才會充足,才能更好地輸布到四肢與臟腑。所以,斂陽、補氣陰的關鍵都在于脾胃健運,也是我一直強調四季都要做好健脾工作的原因。在孩子消化好時要積極健脾,秋季保健方可以用小兒安秋方,能起到消積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還能顧護脾肺,預防咳嗽、腹瀉等小兒秋季高發疾病的發生,每週用1~2次。

小兒安秋方

材料:

炒穀芽10克,炒麥芽8克,陳皮1~2克,烏梅5克,蓮子5克,百合8克,豬瘦肉適量

宜忌:

◆ 3歲以上辨證服用。

◆ 最好在無病痛時用。

◆ 蠶豆病可以用。

暑氣消散,要「補」回損耗的氣陰

經歷了一個夏季和三伏天,孩子身體裡的氣和陰都會有所耗損,古人說的「一夏無病三分虛」,就是這個意思。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陽氣升發,皮膚腠理大開,人體會經常出汗,氣隨汗泄,過汗傷津,氣血與津液都會有所耗散。就好像一鍋水一樣,陽氣蒸騰旺盛,火力太大,鍋裡的水也會被燒幹。所以,夏季對陽氣的消耗也是最為兇猛的。

出伏以後,暑氣逐漸消散,這時候就要把損耗的氣陰慢慢補回來,另一方面也是在為接下來秋冬,提前幫身體打好根基,避免感染「病邪」。

如何做好通、斂、補?

1、每天「10秒」,減少積食,及時祛濕

要及時消積、祛濕,這是斂陽與補氣陰的基礎。家長就要每天堅持「10秒判消化」,每天早餐後觀察孩子的舌苔、口氣、大便、睡眠,如果有一個方面或以上不正常,就證明孩子有可能積食了。家長應該馬上調整當天的飲食內涵,給孩子用「4招助消化」,給孩子吃軟、吃素、吃少、吃三星湯,堅持2~3天,積食就能有所緩解。

若家長發現孩子出現舌邊有齒痕、舌苔厚膩、舌面水滑;大便稀溏甚至腹瀉;容易疲倦、食欲不振等癥狀時,可以給孩子用四星湯或五星湯,能同時兼顧消積與祛濕。家長要記得配合素食,連續2~3天,效果才會更明顯。

另外,雖然現在天氣還是很炎熱,但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少吃或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如西瓜、冰可樂、雪糕等,避免損傷脾陽,生內濕。

2、不能忽視驅寒的工作

上面提到,幫孩子斂陽、補氣陰前,要先消積、祛濕,否則會把糟粕、垃圾收到中焦,就會更加壅滯。此外,家長一定不能忽視驅寒的工作,要把吹空調、喝冷飲、吃冷食困在體內的寒氣驅散。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曬曬背、曬曬太陽、泡泡腳,或者用一些驅寒的食療都是不錯的方式。

3、要早睡早起

《黃帝內經》中記載:秋三月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季要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順應天地的氣機,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而且睡眠就是體內陽氣逐漸入陰的過程,更是最好的養陰手段,秋後家長讓孩子早睡一點,不僅能很好地斂陽,還能養陰。

4、斂陽、補氣陰的關鍵在脾胃健運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土健運,陽氣才會健旺。脾胃運化得利,氣血才會充足,才能更好地輸布到四肢與臟腑。所以,斂陽、補氣陰的關鍵都在于脾胃健運,也是我一直強調四季都要做好健脾工作的原因。在孩子消化好時要積極健脾,秋季保健方可以用小兒安秋方,能起到消積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還能顧護脾肺,預防咳嗽、腹瀉等小兒秋季高發疾病的發生,每週用1~2次。

小兒安秋方

材料:

炒穀芽10克,炒麥芽8克,陳皮1~2克,烏梅5克,蓮子5克,百合8克,豬瘦肉適量

宜忌:

◆ 3歲以上辨證服用。

◆ 最好在無病痛時用。

◆ 蠶豆病可以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