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道理講7年、規矩立5年,每天還跟娃無數場拉鋸戰,不改變這點,再7年也沒用!

關于立規矩這件事, 咱們都快說爛了。

但立規矩, 執行規矩有多難, 你們不說我也知道。

說得有多誠懇, 現實就有多殘酷。

想的方法再多, 也沒猴孩子們的應對招數多。

天天說, 天天對著幹。

老母親道高一尺, 娃也魔高一丈, 你一開口, 人家就知道你要說什麼。

刷牙!不刷牙就會爛掉, 再不刷牙就取消視訊時間!

爛就爛吧, 取消就取消吧, 我不看了!

就問你生不生氣, 無不無語!

3歲前, 道理不聽, 但好歹限制行為好用呀。

到了4、5歲後, 道理不聽, 限制行為更讓娃炸毛。

很多時候, 你 「不」字還沒說出口呢, 娃搶先你一步上躥下跳, 鬼哭狼嚎, 外加表達對你的綿綿恨意。

往往最後, 不是孩子含著眼淚得逞, 就是你為了親子關係和諧、為了自己的小心臟快速讓步。

明明心裡面已經瘋狂diss了, 但理智讓我們閉上了嘴巴也閉上了眼睛。

一句「隨他吧」蘊含了多少權衡利弊的謀算和筋疲力盡的無奈。

週末跟閨蜜小聚, 說起孩子, 她還說:

「養娃7年, 道理講了7年, 規矩立了5年, 到現在還是每天無數場拉鋸戰, 有時候真想去它的教養和規矩吧, 他愛看手機就看吧, 愛吃零食就吃吧, 愛不睡就不睡吧。

此時此刻, 我只想讓面前這個崽安靜, 只想讓自己歇一會。 就算下一秒世界毀滅, 也讓它毀滅吧, 這一秒老娘只想清淨。 」

01規矩立了, 道理講了, 為啥每天還要跟娃打無數場拉鋸戰?

還能因為啥!

一、因為規矩在執行過程中, 我們難免會有妥協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總是對其行為更具包容性, 就算有些出格的行為, 也會笑笑就過去了。

這時候的「妥協」是隱性的, 不易察覺的。

等孩子越大, 我們對孩子負面行為的容忍度越低。 總是忍不住盯著孩子哪裡做得不對、不好,

不知不覺就站到了孩子對立面的位置。

但孩子畢竟不是機器人, 你說什麼他做什麼。

而父母也不是神, 每天要面對要處理的事情太多了, 很多時候身心的疲憊讓我們沒有勇氣去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

一想到限制他,

可能就要面臨他排山倒海的負面情緒, 媽呀, 腦仁已經開始疼了。

于是, 我們妥協了。

在我們看來是無可奈何的緩兵之計。 但在孩子看來, 卻是一部艱苦卓絕、逆風翻盤般的勵志鬥爭。

他先撒嬌賣萌, 看你臉色決定下一步是繼續軟進攻(撒嬌)還是直接battle(撒潑打滾), 直到讓你妥協。

我們自以為是我們放過這小子/丫頭這一次, 卻不知道一次換來的是之後的無數次, 孩子今後會有更多更過分的要求去挑戰你的底線。

因為他在每一次的鬥爭中, 總結經驗, 抓住你的軟肋, 知道什麼時候提出要求你最容易妥協。 雖然這樣很可能會挨駡挨訓, 但堅持下去, 爸爸媽媽就會同意的。

雖然, 很紮心, 但現實就是這樣的。

二、孩子缺乏遵從規矩的內驅力

3歲前的孩子, 只想做喜歡的事, 至于對不對他們從不考慮。 所以限制行為要比講道理管用。

但孩子4、5後, 開始具備自我思考的能力, 很多事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若是孩子不認同的事情, 就算你要求一百遍, 他還是會反對。

比如刷牙、練琴, 若孩子沒有真的把這些事內化成規則去接納, 她就總認為你故意拿這些事讓她不好過,給她找不痛快,自然會抵觸、反抗。

為什麼超市里那麼多喜歡的好東西孩子也不會偷?上學後老師佈置的作業那麼不願寫也會按時完成?

因為孩子知道偷東西是件壞事,我不想當個壞人,寫不完作業會受罰,我不想當眾受罰。

這就是靠內驅力去遵守,而不是靠外部力量施壓。

所以我們規則一定要制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有效。而大部分人給孩子制定的規則,只是簡單的「告知」就結束。

而真正的認同,是有內驅力去遵守的,孩子會自覺地去遵守和維護。

簡單地說,讓他形成「我本來就該這麼做」的意識,而不是「爸媽讓我這麼做」的過程。

02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遵守規矩的內驅力?

1、制定規矩要合理且具體

我們制定的規則是否合理,主要看規則的出發點是想讓孩子「聽話」,還是幫助他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規則若僅僅是想讓孩子「聽話」,比如在外邊不能大聲喧嘩,通常我們只是因為周圍有人覺得不好意思的時候阻止孩子。但若是周圍無人,孩子就算喊破喉嚨你也懶得管。

自相矛盾的規則,執行起來評判的標準就全在父母了,就成了「你讓不讓喊」。

這種情況在孩子看來,僅僅是父母用威嚴、懲罰或獎賞迫于孩子去遵守,是由外向內的約束。

孩子是出于害怕、利益心等去遵守規矩,並不是因為認同。

孩子並不會自己思考這件事我能不能做,而是變成了看父母的臉色行事。

真正的認同,是有內驅力去遵守的,是可以帶來自我滿足感和掌控感的。

2、讓孩子參與制定,並成為説明孩子遵守規則的同盟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制定一個屬于大家的客觀行為規則。

比如每天早晚刷牙,公眾場合不能打擾到別人,並把每一個規則制定的原因說明白了。

當然孩子可以提出異議,雙方在相互說服的時候,本身就可以加強理解。

說明白了,想清楚了,將來實行起來也就更順暢。

拿孩子練琴舉例:

雖然孩子本身喜歡彈琴,但她只喜歡最後彈的好聽的結果,中間枯燥的練習過程總是不喜歡。

開始我也每天靠「外部力量」去催,「該練琴了,快點,不然今天的任務完不成了」,她就覺得,你每天都催催催,好討厭。

後來我就讓她明白,沒有每天按部就班、跟著老師規劃的每日目標練習,最後一天是出不了好結果的,不然你試試中間5天不練,最後一天能不能自動出來好曲子。

她試了一周,果然不行。

她終于是認可了這個規則。此後,需要我催的就少很多了。因為這個規則是公平的,孩子是認同的。

不需要批評和指責,只需要平靜地告訴孩子「我也沒辦法,規則就是那樣的。

因為規則的客觀性,我們不必再站在孩子對立面,去承擔限制孩子行為的罪名,而是作為孩子的盟友,幫助他共同戰勝內心當中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那個檻。

甚至,可以幫助他想一些「應對」辦法。

如刷完牙就該睡覺不能再吃東西:

今天已經刷過牙了,就不能再吃蘋果了,是不是?不如我們想想下次怎麼避免呢?

不如下次刷牙之前,你先想一下還有什麼想吃的好不好?媽媽也可以提醒你,香蕉、蘋果、獼猴桃統統問一遍怎麼樣?」

通過一起找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之中,你就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了他的同一陣營。

你不是針對他在立規矩,而是,規矩就在那裡,你是幫他一起有效的遵守。

3、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有的放矢

規則最難的就是維持,沒啥好辦法,制定了就要堅持執行。

但是為了確保執行的穩定性,我們可以有的放矢,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其他的事情可以放寬些要求(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把重要的習慣和行為說具體,說透)。

比如你覺得睡覺磨蹭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那就調整自己的精力,重點放在養成良好睡前習慣這件事上。

別給自己安排太多事情,知道要面對孩子睡前的情緒,在睡前就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以飽滿的態度和耐心專攻這一個問題。

從晚飯後就開始和孩子愉快的玩耍、親子共讀,讓孩子放鬆。

到時間後提醒,規定的上床時間到嘍,現在要去廁所嗎?上床後就不能去了。

不想上床?那好,關燈!媽媽陪你在屋裡安靜待著。我們規定好的,現在就是睡覺時間哦。

哭鬧?那就哭吧,媽媽也陪著你,哭完了再睡。

總之,不發脾氣,不要態度強硬地和孩子硬剛,而是溫柔的堅持,耐心的陪伴就好。

直到這個規則孩子認同並自行遵守後,再開始下一個問題。

4、將規矩變「活」

現實生活中,環境、人都是多變的,規矩難免會有兩難的時候。

所以,不能讓規矩成為死板教條,讓孩子因恪守規矩而束縛住自我。

面對特殊情況,我們還要説明孩子去思考,規則到底該怎麼執行,並按什麼標準去執行。

比如說,有一段時間,下雨時孩子總喜歡轉傘,看水珠四散而開。

這件事,咱小時候也幹過,要不要阻止她呢?

我和孩子說:

如果周圍有人,你很可能會把水滴甩到人家身上。怎麼做才能不影響到別人呢?

那我找塊空地,離人遠遠的就不會甩到人啦,這樣可以嗎?

你覺得不會影響到別人就可以哦。

所以, 孩子會自己判斷什麼時候自己的行為不太合適,會影響到他人。當然更多的時候,她還會為自己很多行為創造可行的條件。

但不管如何,在保證自己不受傷,又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很多事她想做,一般我都不會太禁止。

而且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會更願意去遵守,也更容易內化成他們自己內心的判斷準則,即遵守規矩的內驅力。

這樣,即使將來,沒有大人在旁邊提醒「這樣是不對的哦」,孩子也依然可以進行自我約束,做出正確的行為準則。

這才是我們立規矩最重要的一點,規則並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認同規則,能夠講道理,讓孩子通情達理而成就自主的人格。

她就總認為你故意拿這些事讓她不好過,給她找不痛快,自然會抵觸、反抗。

為什麼超市里那麼多喜歡的好東西孩子也不會偷?上學後老師佈置的作業那麼不願寫也會按時完成?

因為孩子知道偷東西是件壞事,我不想當個壞人,寫不完作業會受罰,我不想當眾受罰。

這就是靠內驅力去遵守,而不是靠外部力量施壓。

所以我們規則一定要制定到這個程度,才算是有效。而大部分人給孩子制定的規則,只是簡單的「告知」就結束。

而真正的認同,是有內驅力去遵守的,孩子會自覺地去遵守和維護。

簡單地說,讓他形成「我本來就該這麼做」的意識,而不是「爸媽讓我這麼做」的過程。

02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遵守規矩的內驅力?

1、制定規矩要合理且具體

我們制定的規則是否合理,主要看規則的出發點是想讓孩子「聽話」,還是幫助他形成良好的行為準則。

規則若僅僅是想讓孩子「聽話」,比如在外邊不能大聲喧嘩,通常我們只是因為周圍有人覺得不好意思的時候阻止孩子。但若是周圍無人,孩子就算喊破喉嚨你也懶得管。

自相矛盾的規則,執行起來評判的標準就全在父母了,就成了「你讓不讓喊」。

這種情況在孩子看來,僅僅是父母用威嚴、懲罰或獎賞迫于孩子去遵守,是由外向內的約束。

孩子是出于害怕、利益心等去遵守規矩,並不是因為認同。

孩子並不會自己思考這件事我能不能做,而是變成了看父母的臉色行事。

真正的認同,是有內驅力去遵守的,是可以帶來自我滿足感和掌控感的。

2、讓孩子參與制定,並成為説明孩子遵守規則的同盟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制定一個屬于大家的客觀行為規則。

比如每天早晚刷牙,公眾場合不能打擾到別人,並把每一個規則制定的原因說明白了。

當然孩子可以提出異議,雙方在相互說服的時候,本身就可以加強理解。

說明白了,想清楚了,將來實行起來也就更順暢。

拿孩子練琴舉例:

雖然孩子本身喜歡彈琴,但她只喜歡最後彈的好聽的結果,中間枯燥的練習過程總是不喜歡。

開始我也每天靠「外部力量」去催,「該練琴了,快點,不然今天的任務完不成了」,她就覺得,你每天都催催催,好討厭。

後來我就讓她明白,沒有每天按部就班、跟著老師規劃的每日目標練習,最後一天是出不了好結果的,不然你試試中間5天不練,最後一天能不能自動出來好曲子。

她試了一周,果然不行。

她終于是認可了這個規則。此後,需要我催的就少很多了。因為這個規則是公平的,孩子是認同的。

不需要批評和指責,只需要平靜地告訴孩子「我也沒辦法,規則就是那樣的。

因為規則的客觀性,我們不必再站在孩子對立面,去承擔限制孩子行為的罪名,而是作為孩子的盟友,幫助他共同戰勝內心當中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的那個檻。

甚至,可以幫助他想一些「應對」辦法。

如刷完牙就該睡覺不能再吃東西:

今天已經刷過牙了,就不能再吃蘋果了,是不是?不如我們想想下次怎麼避免呢?

不如下次刷牙之前,你先想一下還有什麼想吃的好不好?媽媽也可以提醒你,香蕉、蘋果、獼猴桃統統問一遍怎麼樣?」

通過一起找辦法解決問題,無形之中,你就從孩子的對立面,站到了他的同一陣營。

你不是針對他在立規矩,而是,規矩就在那裡,你是幫他一起有效的遵守。

3、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有的放矢

規則最難的就是維持,沒啥好辦法,制定了就要堅持執行。

但是為了確保執行的穩定性,我們可以有的放矢,把精力集中到重要的事情上,其他的事情可以放寬些要求(不必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把重要的習慣和行為說具體,說透)。

比如你覺得睡覺磨蹭是目前最棘手的問題,那就調整自己的精力,重點放在養成良好睡前習慣這件事上。

別給自己安排太多事情,知道要面對孩子睡前的情緒,在睡前就調整好自己的狀態,以飽滿的態度和耐心專攻這一個問題。

從晚飯後就開始和孩子愉快的玩耍、親子共讀,讓孩子放鬆。

到時間後提醒,規定的上床時間到嘍,現在要去廁所嗎?上床後就不能去了。

不想上床?那好,關燈!媽媽陪你在屋裡安靜待著。我們規定好的,現在就是睡覺時間哦。

哭鬧?那就哭吧,媽媽也陪著你,哭完了再睡。

總之,不發脾氣,不要態度強硬地和孩子硬剛,而是溫柔的堅持,耐心的陪伴就好。

直到這個規則孩子認同並自行遵守後,再開始下一個問題。

4、將規矩變「活」

現實生活中,環境、人都是多變的,規矩難免會有兩難的時候。

所以,不能讓規矩成為死板教條,讓孩子因恪守規矩而束縛住自我。

面對特殊情況,我們還要説明孩子去思考,規則到底該怎麼執行,並按什麼標準去執行。

比如說,有一段時間,下雨時孩子總喜歡轉傘,看水珠四散而開。

這件事,咱小時候也幹過,要不要阻止她呢?

我和孩子說:

如果周圍有人,你很可能會把水滴甩到人家身上。怎麼做才能不影響到別人呢?

那我找塊空地,離人遠遠的就不會甩到人啦,這樣可以嗎?

你覺得不會影響到別人就可以哦。

所以, 孩子會自己判斷什麼時候自己的行為不太合適,會影響到他人。當然更多的時候,她還會為自己很多行為創造可行的條件。

但不管如何,在保證自己不受傷,又不影響別人的前提下,很多事她想做,一般我都不會太禁止。

而且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斷,會更願意去遵守,也更容易內化成他們自己內心的判斷準則,即遵守規矩的內驅力。

這樣,即使將來,沒有大人在旁邊提醒「這樣是不對的哦」,孩子也依然可以進行自我約束,做出正確的行為準則。

這才是我們立規矩最重要的一點,規則並不是要孩子聽話,而是認同規則,能夠講道理,讓孩子通情達理而成就自主的人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