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變熊,從父母養而不教開始,父母要拉響警報

最近, 一則熊孩子在超市惹禍的新聞上了熱搜。

一個超市里, 一名七八歲的女孩將雜糧區的豆子作為玩耍的對象, 結果將豆子全都混在一起,

導致超市無法售賣。

超市沒辦法, 只得通知家人, 要不全部買下, 要不把豆子全部挑出來。

女孩聽了超市的說法, 似乎也認識到了錯誤, 選擇了和家人一起撿豆子來彌補。

熊孩子惹事, 屢有發生:電影院裡踢壞螢幕, 博物館裡破壞展品, 公車上大喊大叫,

景區內踢壞植物, 服裝店裡點燃衣服等等。

之前也曾有人做過民意調查, 許多人表示現在的熊孩子越來越多了。

其實, 熊孩子變多的原因是熊家長多了, 家長缺席孩子的成長或只知道寵溺孩子, 帶出來的孩子自然會變成熊孩子。

孩子熊不熊, 關鍵在於其父母的養育方式。

01.養而不教, 寵出熊孩子

電影《包氏父子》裡面的主人公老包是秦府的下人, 收入微薄, 但對於兒子, 老包卻極盡溺愛, 兒子要手, 他不敢抬腳。

老包為了兒子能有好的前途, 省吃儉用借高利貸送兒子去最好的省立中學。

生活上, 窮人老包給兒子的是富人標準:其它窮人的孩子破衣爛衫, 光腳走路, 小包卻身著平袍, 腳蹬最時髦的球鞋。

富豪同學用昂貴的頭油, 小包也要同款, 老包也咬牙借錢滿足兒子。

然而, 老包的寵愛, 並沒有換來小包的發奮圖強, 小包的所有文化課都不及格, 在學校跟同學打架, 在路上以欺負女同學為樂, 被學校勒令退學。

老包傾其所有送兒子去最好的學校, 卻不告訴他出人頭地需要刻苦努力,

拼盡全力給兒子最好的物質條件, 卻沒有教給他做人的教養。

父母養而不教, 再好的物質也無法養出有教養的兒子。

《變形計》有一期的主人公名叫趙迪, 讓整個節目組都特別頭疼。

他不但在學校打架、頂撞老師, 回到家裡, 對著父母也是搬起椅子就往地上砸, 叛逆得不像話, 父母對其束手無策。

趙迪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看了他的成長過程, 一切都明瞭了。

孩子出生時, 家裡窮, 父母只好外出打拼, 將兒子丟在老家, 讓爺爺奶奶撫養。

等兒子回到家, 孩子已經出現了種種問題, 根本不聽爸媽的管教、只有拿錢的時候會主動找爸媽、要不到錢就鬧事。

但趙迪的父母仍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沒有下功夫去糾正孩子的行為, 彌補對孩子愛的虧欠, 卻只知道拿錢去填補孩子成長的窟窿。

古人雲:養不教, 父之過。

孩子成長, 需要父母的引導。

需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 缺失的教養過程, 只能用加倍的努力去重新教育孩子, 習得做人做事的規則, 金錢不能代替父母, 更無法填滿教養缺失的黑洞。

02.父母養有原則,孩子才能行有規則

養育孩子,不只是吃好喝好,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社會的運轉規則。

《世界青年說》有一期關於熊孩子成長經歷的話題,來自加拿大的詹姆斯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經歷。

13歲時,有一次他說了髒話,這在他們的國家的信仰裡是大不敬的,所以當髒話第三次出口,父親狠狠地教育了他。

父親的這次教育讓他印象很深,也讓他從此再不敢說這樣的話。

給了孩子規則,孩子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

《卡爾·威特的教育》記錄了老卡爾·威特教育小卡爾的一件事。

小卡爾5歲時,老卡爾帶兒子一起出去買東西,快到家時,他發現兒子手裡拿了一隻蘋果,當時他並沒有買蘋果。

老卡爾告訴兒子:「拿了別人東西後要付錢,這叫做買,如果不付錢,就叫做偷,買東西是正常的事,而偷東西是邪惡的事。」

小卡爾不以為然,超市里那麼多蘋果,拿一個也沒說什麼關係。

老卡爾繼續開導兒子:水果店裡是有很多水果,可那是用來賣的,水果商必須把水果換成錢才可以維持生活,如果都被人拿走不付錢,那麼他以後靠什麼生活呢?

在父親的教育下,小卡爾明白了父親的意思,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後再也不這樣做。

一個蘋果事不大,但教育孩子的過程,卻是關乎今後的成長的大事。

老卡爾說:「孩子的任何一點惡習都可能成為一座堤壩上的蟻穴,若不及時填塞,就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裡出現洪水氾濫的情形。」

父母堅持原則,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清除孩子心靈管道上的污垢,植入正確的行為標準,孩子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做事才不會源於情緒和衝動,而是考慮行為的正確與否。

父母的原則,是孩子行為的參照物。

教孩子行為得體,父母責無旁貸

孩子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孩子小時候的他律由誰來完成,只能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這樣做:

1、學習養育知識,做到心中有譜

昔日的黑社會青年胡斌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胡斌的母親專門學習了傳統教育課程。

等再面對孩子的時候,改變了原來的教育方式,這個浪子終於在母親重新教育下,改邪歸正。

舒天丹說過:「教育孩子如同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

教育孩子,不能全憑感覺行事,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才能找到育兒的正確路徑,澆灌出最美麗的花朵。

2、錯誤不袒護,愛有邊界原則

前段時間,某地一家超市內,一個小男孩,將綠豆倒在了大米內,導致大米無法賣掉。

孩子的父母知道後,批評了孩子,並和孩子一起將裡面的綠豆一粒粒全部撿出來。

看著孩子撿豆子實在費勁,超市員工勸孩子別再責罰孩子了,但孩子的父親卻堅持讓孩子承擔責任。

不袒護孩子,讓孩子擔責,孩子經歷了麻煩,才會學會換位思考,今後就不會胡作非為。

3、父母以身示范,孩子耳濡目染

孩子就像是水泥,父母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印跡,成為孩子後來的行為參照。

一輛公車上,一位孩子把牛奶撒在車上,父親趕緊掏出紙巾擦乾淨,同時向司機道歉,孩子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和父親一起擦拭地面。

旁邊的孩子從父親的做法中,理解了自己造成的麻煩,學會了處理自己的麻煩。

父母的優秀言行,會像雨露滲入孩子的身心,化成孩子內在的認知,成為孩子將來行走世界的方式。

記錄片《鏡子》裡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偷懶,孩子這張白紙就不可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而是一幅充滿粗糙的線條、糟糕的色彩搭配、毫無章法、劣跡斑斑的成長地圖。

父母不缺席孩子的成長,孩子就不會在需要他律的年紀任性自由。

父母用心學習養育知識,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對癥下藥。

父母心有原則,孩子才能瞭解社會的運轉規則。

父母做好榜樣,孩子就有可以學習的范本。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我不可能一輩子當總統,但會一輩子做父親。

花心思做好父親,教養好孩子,才是父母最正確的投資,好孩子就是最好的潛力股。

更無法填滿教養缺失的黑洞。

02.父母養有原則,孩子才能行有規則

養育孩子,不只是吃好喝好,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社會的運轉規則。

《世界青年說》有一期關於熊孩子成長經歷的話題,來自加拿大的詹姆斯分享了自己的一次經歷。

13歲時,有一次他說了髒話,這在他們的國家的信仰裡是大不敬的,所以當髒話第三次出口,父親狠狠地教育了他。

父親的這次教育讓他印象很深,也讓他從此再不敢說這樣的話。

給了孩子規則,孩子的行為才能有法可依。

《卡爾·威特的教育》記錄了老卡爾·威特教育小卡爾的一件事。

小卡爾5歲時,老卡爾帶兒子一起出去買東西,快到家時,他發現兒子手裡拿了一隻蘋果,當時他並沒有買蘋果。

老卡爾告訴兒子:「拿了別人東西後要付錢,這叫做買,如果不付錢,就叫做偷,買東西是正常的事,而偷東西是邪惡的事。」

小卡爾不以為然,超市里那麼多蘋果,拿一個也沒說什麼關係。

老卡爾繼續開導兒子:水果店裡是有很多水果,可那是用來賣的,水果商必須把水果換成錢才可以維持生活,如果都被人拿走不付錢,那麼他以後靠什麼生活呢?

在父親的教育下,小卡爾明白了父親的意思,承認了錯誤,表示以後再也不這樣做。

一個蘋果事不大,但教育孩子的過程,卻是關乎今後的成長的大事。

老卡爾說:「孩子的任何一點惡習都可能成為一座堤壩上的蟻穴,若不及時填塞,就會在未來的某個日子裡出現洪水氾濫的情形。」

父母堅持原則,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清除孩子心靈管道上的污垢,植入正確的行為標準,孩子才能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做事才不會源於情緒和衝動,而是考慮行為的正確與否。

父母的原則,是孩子行為的參照物。

教孩子行為得體,父母責無旁貸

孩子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觀責任感逐步向主觀責任感的轉化過程。

孩子小時候的他律由誰來完成,只能是父母,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這樣做:

1、學習養育知識,做到心中有譜

昔日的黑社會青年胡斌的母親,為了拯救自己的孩子,胡斌的母親專門學習了傳統教育課程。

等再面對孩子的時候,改變了原來的教育方式,這個浪子終於在母親重新教育下,改邪歸正。

舒天丹說過:「教育孩子如同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

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養好花,不懂得就要向別人請教,學習養花的經驗與藝術」。

教育孩子,不能全憑感覺行事,學習正確的育兒知識,才能找到育兒的正確路徑,澆灌出最美麗的花朵。

2、錯誤不袒護,愛有邊界原則

前段時間,某地一家超市內,一個小男孩,將綠豆倒在了大米內,導致大米無法賣掉。

孩子的父母知道後,批評了孩子,並和孩子一起將裡面的綠豆一粒粒全部撿出來。

看著孩子撿豆子實在費勁,超市員工勸孩子別再責罰孩子了,但孩子的父親卻堅持讓孩子承擔責任。

不袒護孩子,讓孩子擔責,孩子經歷了麻煩,才會學會換位思考,今後就不會胡作非為。

3、父母以身示范,孩子耳濡目染

孩子就像是水泥,父母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心裡留下印跡,成為孩子後來的行為參照。

一輛公車上,一位孩子把牛奶撒在車上,父親趕緊掏出紙巾擦乾淨,同時向司機道歉,孩子也學著父親的樣子,和父親一起擦拭地面。

旁邊的孩子從父親的做法中,理解了自己造成的麻煩,學會了處理自己的麻煩。

父母的優秀言行,會像雨露滲入孩子的身心,化成孩子內在的認知,成為孩子將來行走世界的方式。

記錄片《鏡子》裡有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偷懶,孩子這張白紙就不可能變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而是一幅充滿粗糙的線條、糟糕的色彩搭配、毫無章法、劣跡斑斑的成長地圖。

父母不缺席孩子的成長,孩子就不會在需要他律的年紀任性自由。

父母用心學習養育知識,懂得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對癥下藥。

父母心有原則,孩子才能瞭解社會的運轉規則。

父母做好榜樣,孩子就有可以學習的范本。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說:我不可能一輩子當總統,但會一輩子做父親。

花心思做好父親,教養好孩子,才是父母最正確的投資,好孩子就是最好的潛力股。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