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沒有分寸感的人,不是蠢,就是壞】做好「3件事」,讓交往「留有餘地」

曾經有個話題:跟沒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高贊回答說:我從來不跟沒有分寸感的人做朋友。

看似幽默的回復, 其實揭示了一個戳心的社交真相:

世間的任何關係, 都有其不可逾越的界限。

缺乏分寸感, 是毀掉一段感情的隱形殺手。

作家李筱懿曾說:「進退相隔不過是分寸的把握, 人生苦短不過迂回之間。 」

一個學會把「分寸」留給自己的人, 才是最高級的活法。

01沒有分寸的玩笑, 傷人而不自知。

網上曾有個問題, 一段關係是怎樣走向結束的?

網友阿顧在下面講了自己的故事。

阿顧高中時家裡出了些變故, 不堪重負的他, 曾在精神病院呆過一段時間。

當時這件事情, 只有他最好的朋友知情, 阿顧小心捂著自己這段過往, 艱難走過了大學四年。

畢業後, 他去朋友所在的城市找工作。

朋友也很大方, 找了個很好的飯店, 喊了一大幫人來為他接風。

但阿顧沒想到的是, 自己不堪的過去, 竟然成為朋友在飯桌上的談資。

「我跟你們說啊, 我這哥們兒, 經歷可不一般, 他住過精神病院, 厲害吧?

阿顧, 你來給大家說說, 裡面長啥樣的?飯好不好吃?」

那一瞬間, 阿顧的臉, 漲成了豬肝色。

從那以後, 他便與這位朋友斷了往來, 朋友很是不解, 一直追問阿顧為什麼。

阿顧沒有回答他, 只在故事的結尾寫了這麼一段話:

無論關係多熟, 揭人短和開玩笑都是兩回事。

不分場合、毫無尺寸的幽默, 是把別人的痛苦當做笑話的素材, 往別人傷口上撒鹽。

年輕的時候, 我們總以開玩笑的形式來顯示與對方的親密, 年歲漸長才明白, 越是親近的人, 越不能拿對方的痛楚和弱點作為自己的談資。

沒有分寸的玩笑, 傷人而不自知。

你無心的一次調侃, 可能是刺在別人心上的一把尖刀;

你所謂的幽默感, 可能在不經意間就撕破了對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尊嚴。

有句話說, 言為心聲。

一個人的言行, 是他內心世界的折射。

口無遮攔的人, 要麼是涉世未深, 未經歷人世風雨, 要麼就是單純的壞。

把自己的優越感淩駕在別人的痛苦上, 以打壓別人的方式, 來彰顯自己的聰明。

02刨根究底地追問, 是最大的愚蠢。

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 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 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衷。

面對別人的提問, 在所有的避而不答和答非所問中, 我們早已表明自己的態度。

可生活中總有那麼些人, 總愛不斷追問別人的過往, 不斷提醒別人的處境有多難堪。

這是情商的缺位, 也是悲憫的缺失。

早年我家街道上, 搬來一位鄰居阿姨, 離了婚, 獨自帶著孩子, 過得頗為辛苦。

當時, 家裡幾位嬸嬸對她很是同情, 每每遇見, 都要噓寒問暖一番。

相熟之後, 她們便開始關不住好奇的閥門,

向阿姨打聽她離婚的細節。

她們知道了阿姨的丈夫對她家暴、在她孕期出軌, 離婚多年, 也從未給過孩子半分生活費。

自那以後, 她們每每見到, 必然會對阿姨的前夫一頓痛斥, 批判他德行敗壞, 這麼狠心連孩子都不管。

阿姨一開始面露為難, 不願意舊事重提, 可幾位嬸嬸見面就聊這個話題, 不斷將阿姨早已結痂的傷口一點點撕開曬到陽光下。

時間久了, 阿姨便開始躲著她們, 再過了一段時間, 不堪其擾的阿姨就搬離了我們所在的地方。

有些「關心」, 看似是一種熱情, 卻令人感覺如芒在背。

我們無法對別人的經歷感同身受, 就不要對別人的過往刨根問底。

對於別人的傷口, 不撲上去撕裂開來, 而是輕輕地撫平, 是為人的尺度, 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涵養。

曾經看過作家巴金和劉白羽的故事。

當時劉白羽的兒子已是心臟病晚期,為求一線生機,他帶著全家人前往上海為兒子治病。

到了上海以後,巴金夫婦曾數次探望,卻從未主動提及孩子的病情。

劉白羽對巴金的「不過問」甚是感激,巴金卻淡淡地說,「沒什麼,我只是剛好有空,陪陪你。」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既不讓劉白羽心生愧疚,又給予他沉默的安慰。

聽過一句話說,站在別人的傷口上事不關己地高談闊論,是愚蠢的象徵。

真正的聰明人,能體諒別人的苦衷,也會恰如其分地保持沉默。

看破不說,看穿不言,懂得善待他人,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善良。

03真正的聰明人:懂分寸,知進退。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人際距離」理論,由於人們之間的關係不同,親近的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段關係,無論親疏遠近,都需要守住交往的界限。

自媒體作者江小黑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一次聚會上,她認識了兩位朋友,一個姑娘特別熱情,與她在一起,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話題。

而另一位恰恰相反,屬於文靜、慢熱的一類,跟她在一起,常常需要對方先打開話匣子。

時間過去了幾年,江小黑卻與那位慢熱的朋友,成為了至交。

究其原因,大抵是初見面時,那位熱情的姑娘,就開始仔細盤查她的過往,哪裡工作?平時做些什麼?

這些問題本是寒暄的標配,江小黑都一一作答,可是後來,姑娘又開始追問,你父母是做什麼的?月收入多少?找工作時有沒有托關係……

結果,本來開開心心的一頓飯,江小黑吃得食不知味,從此以後,兩人來往越來越少,直至最後完全淡出各自的圈子。

但那位慢熱的姑娘卻不一樣,她們一開始只是互相偶爾點贊,半年後才開始私聊,談的也只是一些工作、家庭之類的話題。

直到一年以後,她們才成為對方的好朋友。

要問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截然相反的結果?

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後者守住了關係中的分寸感。

蔡康永曾說:「過於熱情不是一個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

經歷越多便越明白,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是「熟人生處」。

國畫大師黃永玉和錢鐘書曾是鄰居,兩人居所距離只有200米,但兩人從不過度打擾對方。

黃永玉深知錢鐘書喜靜,平日很少登門,只在家鄉送來春茶春筍時,給錢鐘書送去,「先打個電話東西送到門口也就罷了。」

錢鐘書想去拜訪黃永玉,也一定會先詢問對方是否有時間,然後再前往。

兩人比鄰而居數十年,見面次數卻屈指可數。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做法顯得淡漠,我卻覺得這是與人相處最大的智慧。

有句話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越是好的關係,越要懂得熟不逾矩。

古人雲:

「人生,誤在失度,壞在過度,好在適度。」

好的人生,「善」分寸的說話方式最舒服;「懂」分寸的人際關係最穩定;「留」分寸給自己的人最可貴!

願你我面對人生種種,都學會把握好分寸的度,活出精彩的人生。

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涵養。

曾經看過作家巴金和劉白羽的故事。

當時劉白羽的兒子已是心臟病晚期,為求一線生機,他帶著全家人前往上海為兒子治病。

到了上海以後,巴金夫婦曾數次探望,卻從未主動提及孩子的病情。

劉白羽對巴金的「不過問」甚是感激,巴金卻淡淡地說,「沒什麼,我只是剛好有空,陪陪你。」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既不讓劉白羽心生愧疚,又給予他沉默的安慰。

聽過一句話說,站在別人的傷口上事不關己地高談闊論,是愚蠢的象徵。

真正的聰明人,能體諒別人的苦衷,也會恰如其分地保持沉默。

看破不說,看穿不言,懂得善待他人,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善良。

03真正的聰明人:懂分寸,知進退。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人際距離」理論,由於人們之間的關係不同,親近的距離也會有所不同。

但毋庸置疑的是,任何一段關係,無論親疏遠近,都需要守住交往的界限。

自媒體作者江小黑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一次聚會上,她認識了兩位朋友,一個姑娘特別熱情,與她在一起,根本不用擔心找不到話題。

而另一位恰恰相反,屬於文靜、慢熱的一類,跟她在一起,常常需要對方先打開話匣子。

時間過去了幾年,江小黑卻與那位慢熱的朋友,成為了至交。

究其原因,大抵是初見面時,那位熱情的姑娘,就開始仔細盤查她的過往,哪裡工作?平時做些什麼?

這些問題本是寒暄的標配,江小黑都一一作答,可是後來,姑娘又開始追問,你父母是做什麼的?月收入多少?找工作時有沒有托關係……

結果,本來開開心心的一頓飯,江小黑吃得食不知味,從此以後,兩人來往越來越少,直至最後完全淡出各自的圈子。

但那位慢熱的姑娘卻不一樣,她們一開始只是互相偶爾點贊,半年後才開始私聊,談的也只是一些工作、家庭之類的話題。

直到一年以後,她們才成為對方的好朋友。

要問為什麼會產生這樣截然相反的結果?

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後者守住了關係中的分寸感。

蔡康永曾說:「過於熱情不是一個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

經歷越多便越明白,有時候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相處方式,是「熟人生處」。

國畫大師黃永玉和錢鐘書曾是鄰居,兩人居所距離只有200米,但兩人從不過度打擾對方。

黃永玉深知錢鐘書喜靜,平日很少登門,只在家鄉送來春茶春筍時,給錢鐘書送去,「先打個電話東西送到門口也就罷了。」

錢鐘書想去拜訪黃永玉,也一定會先詢問對方是否有時間,然後再前往。

兩人比鄰而居數十年,見面次數卻屈指可數。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做法顯得淡漠,我卻覺得這是與人相處最大的智慧。

有句話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越是好的關係,越要懂得熟不逾矩。

古人雲:

「人生,誤在失度,壞在過度,好在適度。」

好的人生,「善」分寸的說話方式最舒服;「懂」分寸的人際關係最穩定;「留」分寸給自己的人最可貴!

願你我面對人生種種,都學會把握好分寸的度,活出精彩的人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