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知否之常嬤嬤:沒讓孫女做顧廷燁的妾,卻意外成就了孫子的好姻緣

《知否》原著中, 明蘭身邊有盛老夫人, 所以能夠在遇到危機時得到庇護, 也在迷茫時得到指點。

而顧廷燁身邊, 雖然沒有盛老夫人這樣的至親相伴, 但當他有需要的時候, 有一位老人也總會出現在他身邊。

這位老人就是常嬤嬤。

對顧廷燁:真心相待

嫁給顧廷燁後, 明蘭得知了常嬤嬤其人其事後, 就覺得這位常嬤嬤是個奇人:

一言以蔽之, 就是相當識時務, 懂分寸, 也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可貴的是, 在人心難測的時代, 常嬤嬤的識時務還帶了很多溫情。

要說知否這本書真的是不一般, 不僅能讓粉絲對故事中主角的故事津津樂道, 配角也是圈粉無數, 不僅如此還能成功的安利「奶奶級」的角色, 足以說明一個好的故事沒有小角色, 主角配角之分只是描述的視角不同的道理了。

故事主線中常嬤嬤的篇幅其實並不多, 與王者級的盛老太太比起來, 實在是少得多了。 可篇幅長短也還是限制不了這個角色的光彩, 尤其是小編看完原著後就更對這位識大體、知進退的嬤嬤心生敬意了。

常嬤嬤這一生其實過得很苦, 與所托非人帶大庶子的盛老太太, 替妹進宮侄子伴老的孔嬤嬤相比, 她的人生算是承受了一個女子所能經歷的幾大極痛。 她的智慧就像是從困苦的泥沼中開出的花, 指引著子孫走上了繁花似錦的路。 她身份不如前兩位奶奶, 她的智慧更多的是源自人生的苦難, 和始終不舍善良的內心。

你既會讚歎她精明強幹又知恩圖報, 又會嘆服她小心謹慎卻又口齒厲害。 文能火眼金睛鑒曼娘別有用心, 武能唇舌似刀撕康姨媽、小秦氏面慈心苦, 小編不得不說這位常嬤嬤當真是故事裡最「妙」的奶奶。

少時喪父

常嬤嬤出身于清白之家,父親原是個秀才,也算書香之家。奈何家道中落,父親早逝,生計艱難。常嬤嬤嫁人生子後日子也未有起色,十月懷胎生下女兒卻不想早早夭亡,為了生計就進了白家,做了白氏的乳母。因著她做事細心妥帖,白老爺提出收下常氏夫婦為家奴,常嬤嬤卻婉言謝絕,她不想為了一時好處,落了奴籍日後子孫若中舉入仕,終究是有不好的影響。常嬤嬤的遠見從此時就開始顯露,與出身良好卻短視自私的康姨母比高出不止一個level。

中年喪夫

生活沒有因為她的堅強樂觀而網開一面,常嬤嬤的丈夫還是去了。彼時白老爺家資日漸豐厚,白氏要出嫁時多少僕人都搶著要去侯府享福,忠心事主、備受重用的常嬤嬤卻急流勇退,回老家經營自己的小家庭,看護自己的兒女。

老來喪子

常嬤嬤的兒子沒有繼承母親的精明強幹,讀書不行被媳婦攛掇去做生意,被人坑了家裡錢虧得一乾二淨不說,人也叫打的半死,眼見著家人也要被牽連進去,不得已常嬤嬤才帶著家人投奔了顧廷燁。後來兒子傷重不治也是顧廷燁派人護送,常嬤嬤才敢把兒子送回家,入土為安。

能得顧廷燁如此相待,常嬤嬤靠的絕不是以老賣老,仗著舊時恩情吃功勞簿的老本,而是用真心換真心,實打實的處出來的勝似親情的關係。

提防曼娘 時時提醒

想當初顧廷燁被小秦氏陷害,流落江湖,族人避他如蛇蠍,他人見他如瘟神,除了別有用心的曼娘,只有常嬤嬤用心照顧他,給他如親人一般的溫暖。江湖遊蕩的顧廷燁也曾灰心喪氣,想著日子都這般了,不如就與曼娘所說兩人過日子算了,娶了她又能怎樣。這時也是常嬤嬤及時勸阻,不惜下跪勸說

對待曼娘她也是早早就看出此女絕不簡單,時常勸說顧廷燁要注意警惕她。原著裡曼娘之能遠遠超出劇中的人設,其心之狠其行之毒遠超一般人的想象。顧廷燁與他爹父子反目、與余嫣紅夫妻離心、乃至餘嫣紅後來的死,都與這個女人不無關係,這裡我們不多說,只說若不是常嬤嬤時時警惕看著,以曼娘之能和用心之毒,只怕會鬧出更多事。

照看顧家 真心相待

顧廷燁初初獨立門戶時,潑天的富貴常嬤嬤也不攀附,只是顧廷燁真心求了嬤嬤來幫忙管家,嬤嬤才登門張羅,公孫先生來後嬤嬤便功成身退,絲毫不貪戀權貴。只其中一進一退皆是對顧廷燁的真心愛護,不摻雜利益之故。

因餘嫣紅和曼娘的前車之鑒,常嬤嬤曾想著要孫女入顧府做妾,為的不是富貴榮華而是想有人能真心體貼顧廷燁。自己終歸是外人,顧廷燁是武將,常常是離府在外,家中諸事無暇顧及,難說不會再有餘嫣紅之類的醜事。終歸有個人用心看著總能為顧廷燁提個醒,不至於耳不聰目不明什麼都不知道,叫外人看了笑話。

知進退 忠心護主

讓孫女入顧府的事在常嬤嬤見到明蘭後就徹底打消了,明蘭知禮和善待人真誠,對常嬤嬤請求幫常年求學一事,也是處理得細心妥帖,不是那等耳根子軟處事不明的人。人雖然年輕,但卻是個心裡有主意,處事有手段的人,將澄園上下看得猶如鐵桶一般,常嬤嬤是一百個滿意佩服。

因著自己身份特殊,常嬤嬤第一次去見明蘭特意選擇了下午,自己未入奴籍但也畢曾是白家乳母。若上午去明蘭必是要安排午飯,自己既算不上僕人又算不上客人,說起來怕是讓明蘭為難,又讓人覺得自己托大,當真考慮周全。還有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常嬤嬤大戰康姨母,讓一向口齒厲害的康姨母氣得直跳腳,當真解氣: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動了我常嬤嬤罩著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你的短處,不罵的你面皮發燒,頭腦發昏才怪。任你同流合污也好,心地歹毒也罷,常嬤嬤自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口齒相擊,不給明蘭他們留下被人閒話的把柄。不摻私心、不狹恩圖報的常嬤嬤贏得了明蘭的顧廷燁的真心敬重。

為什麼常嬤嬤放著潑天富貴不要,不讓孫女進顧家?其實不僅是因為明蘭,也是真心為了自己兒孫著想,為什麼這麼說那,小編就細細說說這件事。

首先古代普遍的思想都是「娶妻娶賢,納妾納色」,孫女常燕姿色不過平平,才情缺缺性情手腕也只是小家小戶的能力。與姿色明麗的明蘭相比,實是沒有得寵的可能。顧廷燁即使是同意納下她,也是為著常嬤嬤的情分,孫女雖富貴無憂,但未必真正幸福。

其次,都說靠山山倒靠樹樹搖,自家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孫子常年的未來才是常家發達的正途,做了顧廷燁的妾又如何,終究是眼前的利益,沒有來日常年有了功名走上仕途,自己的弟弟有能耐來得舒心。說上一門本分人做正頭娘子,再有得力的兄弟,常燕平凡的日子比深似海的侯門不是好得多。

最後,明蘭熱心明理,將常年直接推薦給哥哥長柏後進了海家的私塾,算是常家的恩人。明蘭夫妻兩人恩愛非常,常燕若入了顧府到底是讓明蘭心生不快,這豈不是恩將仇報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常嬤嬤當初有讓孫女入顧府,為的是顧廷燁有個知心人,此時明蘭早已將家中上下打理清晰,人品做派也絕非餘嫣紅、曼娘之流,此舉就大大的不必要了,也是全了與顧廷燁的情誼。

後來與蓉姐自小青梅竹馬頗有情分的常年娶了這位將門虎女,此時的常年已經是新科進士,有官場上文有長柏、海氏這樣的師門,武有感情深厚的岳丈夫婦,自己又是有才幹的。家底雖然不豐厚,但彼時短視自私的常母已經過世,姐姐常燕也早已出嫁,家中祖母常嬤嬤精明,夫君有情,蓉姐哪怕是庶女養在嫡母名下,日常交際的夫人眷屬又有那個敢小看顧侯之女。最重要的是蓉姐與常年又有自幼的情分,一起來看來,真真是門現在有裡子,往後有面子的親事。

常嬤嬤初見明蘭時可能也沒想到,自己一番好心周全,結下明蘭這門善緣,日後為常家的興盛竟有如此助力。當真是一家若想興盛,掌家之人務必頭腦清醒,多結善緣,以身作則善教子孫。才能終獲善果家族興旺。

少時喪父

常嬤嬤出身于清白之家,父親原是個秀才,也算書香之家。奈何家道中落,父親早逝,生計艱難。常嬤嬤嫁人生子後日子也未有起色,十月懷胎生下女兒卻不想早早夭亡,為了生計就進了白家,做了白氏的乳母。因著她做事細心妥帖,白老爺提出收下常氏夫婦為家奴,常嬤嬤卻婉言謝絕,她不想為了一時好處,落了奴籍日後子孫若中舉入仕,終究是有不好的影響。常嬤嬤的遠見從此時就開始顯露,與出身良好卻短視自私的康姨母比高出不止一個level。

中年喪夫

生活沒有因為她的堅強樂觀而網開一面,常嬤嬤的丈夫還是去了。彼時白老爺家資日漸豐厚,白氏要出嫁時多少僕人都搶著要去侯府享福,忠心事主、備受重用的常嬤嬤卻急流勇退,回老家經營自己的小家庭,看護自己的兒女。

老來喪子

常嬤嬤的兒子沒有繼承母親的精明強幹,讀書不行被媳婦攛掇去做生意,被人坑了家裡錢虧得一乾二淨不說,人也叫打的半死,眼見著家人也要被牽連進去,不得已常嬤嬤才帶著家人投奔了顧廷燁。後來兒子傷重不治也是顧廷燁派人護送,常嬤嬤才敢把兒子送回家,入土為安。

能得顧廷燁如此相待,常嬤嬤靠的絕不是以老賣老,仗著舊時恩情吃功勞簿的老本,而是用真心換真心,實打實的處出來的勝似親情的關係。

提防曼娘 時時提醒

想當初顧廷燁被小秦氏陷害,流落江湖,族人避他如蛇蠍,他人見他如瘟神,除了別有用心的曼娘,只有常嬤嬤用心照顧他,給他如親人一般的溫暖。江湖遊蕩的顧廷燁也曾灰心喪氣,想著日子都這般了,不如就與曼娘所說兩人過日子算了,娶了她又能怎樣。這時也是常嬤嬤及時勸阻,不惜下跪勸說

對待曼娘她也是早早就看出此女絕不簡單,時常勸說顧廷燁要注意警惕她。原著裡曼娘之能遠遠超出劇中的人設,其心之狠其行之毒遠超一般人的想象。顧廷燁與他爹父子反目、與余嫣紅夫妻離心、乃至餘嫣紅後來的死,都與這個女人不無關係,這裡我們不多說,只說若不是常嬤嬤時時警惕看著,以曼娘之能和用心之毒,只怕會鬧出更多事。

照看顧家 真心相待

顧廷燁初初獨立門戶時,潑天的富貴常嬤嬤也不攀附,只是顧廷燁真心求了嬤嬤來幫忙管家,嬤嬤才登門張羅,公孫先生來後嬤嬤便功成身退,絲毫不貪戀權貴。只其中一進一退皆是對顧廷燁的真心愛護,不摻雜利益之故。

因餘嫣紅和曼娘的前車之鑒,常嬤嬤曾想著要孫女入顧府做妾,為的不是富貴榮華而是想有人能真心體貼顧廷燁。自己終歸是外人,顧廷燁是武將,常常是離府在外,家中諸事無暇顧及,難說不會再有餘嫣紅之類的醜事。終歸有個人用心看著總能為顧廷燁提個醒,不至於耳不聰目不明什麼都不知道,叫外人看了笑話。

知進退 忠心護主

讓孫女入顧府的事在常嬤嬤見到明蘭後就徹底打消了,明蘭知禮和善待人真誠,對常嬤嬤請求幫常年求學一事,也是處理得細心妥帖,不是那等耳根子軟處事不明的人。人雖然年輕,但卻是個心裡有主意,處事有手段的人,將澄園上下看得猶如鐵桶一般,常嬤嬤是一百個滿意佩服。

因著自己身份特殊,常嬤嬤第一次去見明蘭特意選擇了下午,自己未入奴籍但也畢曾是白家乳母。若上午去明蘭必是要安排午飯,自己既算不上僕人又算不上客人,說起來怕是讓明蘭為難,又讓人覺得自己托大,當真考慮周全。還有最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常嬤嬤大戰康姨母,讓一向口齒厲害的康姨母氣得直跳腳,當真解氣: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動了我常嬤嬤罩著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你的短處,不罵的你面皮發燒,頭腦發昏才怪。任你同流合污也好,心地歹毒也罷,常嬤嬤自是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的口齒相擊,不給明蘭他們留下被人閒話的把柄。不摻私心、不狹恩圖報的常嬤嬤贏得了明蘭的顧廷燁的真心敬重。

為什麼常嬤嬤放著潑天富貴不要,不讓孫女進顧家?其實不僅是因為明蘭,也是真心為了自己兒孫著想,為什麼這麼說那,小編就細細說說這件事。

首先古代普遍的思想都是「娶妻娶賢,納妾納色」,孫女常燕姿色不過平平,才情缺缺性情手腕也只是小家小戶的能力。與姿色明麗的明蘭相比,實是沒有得寵的可能。顧廷燁即使是同意納下她,也是為著常嬤嬤的情分,孫女雖富貴無憂,但未必真正幸福。

其次,都說靠山山倒靠樹樹搖,自家未來還是要靠自己。孫子常年的未來才是常家發達的正途,做了顧廷燁的妾又如何,終究是眼前的利益,沒有來日常年有了功名走上仕途,自己的弟弟有能耐來得舒心。說上一門本分人做正頭娘子,再有得力的兄弟,常燕平凡的日子比深似海的侯門不是好得多。

最後,明蘭熱心明理,將常年直接推薦給哥哥長柏後進了海家的私塾,算是常家的恩人。明蘭夫妻兩人恩愛非常,常燕若入了顧府到底是讓明蘭心生不快,這豈不是恩將仇報了。而且最重要的是常嬤嬤當初有讓孫女入顧府,為的是顧廷燁有個知心人,此時明蘭早已將家中上下打理清晰,人品做派也絕非餘嫣紅、曼娘之流,此舉就大大的不必要了,也是全了與顧廷燁的情誼。

後來與蓉姐自小青梅竹馬頗有情分的常年娶了這位將門虎女,此時的常年已經是新科進士,有官場上文有長柏、海氏這樣的師門,武有感情深厚的岳丈夫婦,自己又是有才幹的。家底雖然不豐厚,但彼時短視自私的常母已經過世,姐姐常燕也早已出嫁,家中祖母常嬤嬤精明,夫君有情,蓉姐哪怕是庶女養在嫡母名下,日常交際的夫人眷屬又有那個敢小看顧侯之女。最重要的是蓉姐與常年又有自幼的情分,一起來看來,真真是門現在有裡子,往後有面子的親事。

常嬤嬤初見明蘭時可能也沒想到,自己一番好心周全,結下明蘭這門善緣,日後為常家的興盛竟有如此助力。當真是一家若想興盛,掌家之人務必頭腦清醒,多結善緣,以身作則善教子孫。才能終獲善果家族興旺。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