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賣新能源車,就是助力節能減排?

前段時間油價又迎來大降價, 燃油車主們的用車體驗一下子又大大提升, 才考慮買輛純電車的朋友可能又要糾結了。

那麼話接上回,

我與大家分享了純電車的使用感受, 在評論中發現, 質疑和抨擊新能源的朋友不在少數。 今天我們繼續聊聊新能源與碳排放的大話題。

01 有限的環保是真環保? 首先第一個關鍵問題, 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 對節能減排是否真的有幫助?我個人的理解是從局部來看有, 但全域而言不一定。

所謂局部來看, 我們就僅限於新能源車的用車過程, 簡單而言就是充電放電, 背後消耗的能量所產生的碳排放, 相比起燃油車是否更少?答案肯定是更少!

雖說我國的發電以煤炭焚燒為主, 但也並非是100%, 所以電能源頭首先就包含一部分風能、水能或者太陽能的清潔部分;再者從能量守恆和元素守恆的角度看, 集中排放的處理就是會比零散排放有優勢;從電能和化石能的價格來看,
也能體現出這其中兩者在「環保」相關的稅費差別。

所以, 別再揪著煤炭發電也不環保這一點去抨擊新能源車了, 直接燃燒的化石能源產生的排放是真的拼不過!

ˇ

再講個題外話, 一般燃油車的節能減排要面臨的困難有多大?這裡提到一款車是大眾探嶽, 一時間它因為顆粒捕捉器和98號燃油站在了風口浪尖, 這根本都是為了節能減排, 然而實際情況是治標不治本。

不僅需要消費者提高用車成本, 這個顆粒捕捉器一但堵上了, 油耗還會高得離譜, 所以你說你都節能了個什麼?當然其實並不止這一款車有所謂顆粒捕捉器, 只不過實際應用情況不一樣而已。

02 全域來看, 我們路走對了嗎?

回歸到我們的話題, 為什麼說全域來看, 新能源車不一定真的環保節能呢?其實大家忽視了很多重要的部分, 那就是汽車的全產品生命週期, 我指的是從它的誕生到報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
今年上半年, 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21.5萬輛, 同比增長達到2倍。 截至今年6月底, 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603萬輛。 在傳統燃油車產量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 這裡面的新能源車產量都是「額外增加」的。

大家試想, 這些車生產耗費的能源來自於哪裡?還是煤炭為主發電,

甚至其他碳排放更高的設備, 包括整車和供應商的生產都是一筆「隱形碳排放」支出。

當然這個賬是要一起算在車企頭上的, 越來越嚴格的碳排放標準只是我們看到的冰山一角。 只不過目前來看, 許多車企在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 先邁開步子去爭搶新能源高地, 而忽視了可能因此付出的高昂代價, 尤其是中國自主品牌。

為什麼這樣說?世界汽車產業第一強德國, 在戰爭時期曾經一度輝煌, 那時候的德國忽視環境大力發展經濟, 雖說用環境污染換來了GDP, 但卻不得不花大量人力物力去整治環境從而確保可持續發展, 因此德國方面頒發了許多嚴格的環保法規。 今天我們熟悉的這些的德國車企, 都是在那樣的年代走過來的, 但人家在新能源車上面的打法顯然比中國保守許多。以寶馬為例,他們發展新能源的思路就是全域的「碳中和」路線,比如整車生產的能源供給、配件的環保程度以及後續的電池報廢回收等,據說他們的電池回收利用方案已經可以實現97%的效率。

那麼中國是否又真的有車企考慮過這個問題?從一個又一個電車報廢墳場來看,我個人是持擔憂態度的。

今天我們的新能源產品,在車的層面以及智慧化的層面,或許已經彎道超車了,但既然是彎道這個本來就不允許超車的地方,自然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

其實我們中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賽道上,是否可以考慮更可持續的直線型領先呢?

但人家在新能源車上面的打法顯然比中國保守許多。以寶馬為例,他們發展新能源的思路就是全域的「碳中和」路線,比如整車生產的能源供給、配件的環保程度以及後續的電池報廢回收等,據說他們的電池回收利用方案已經可以實現97%的效率。

那麼中國是否又真的有車企考慮過這個問題?從一個又一個電車報廢墳場來看,我個人是持擔憂態度的。

今天我們的新能源產品,在車的層面以及智慧化的層面,或許已經彎道超車了,但既然是彎道這個本來就不允許超車的地方,自然是要付出一些代價的。

其實我們中國汽車行業在新能源賽道上,是否可以考慮更可持續的直線型領先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