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地球生物來說最大的災難是什麼?對於這個開放性的問題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的觀點, 你可能認為是疾病、生態環境惡化或者是自然災害, 如地震、海嘯或者颱風等。
但實際上真正的危機來源於天上或者說是太空, 地球上的第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發生在6500萬年前, 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高速撞擊到地球表面, 導致當時已經統治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滅絕了, 當然伴隨恐龍的還有很多其它物種, 結果可以說相當的慘烈。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 恐龍的滅絕也給了哺乳動物發展的空間和充足的資源,
地外天體撞擊地球, 對於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最大的災難, 因為頃刻間就可能毀滅所有。
小行星高速飛臨地球, 8月21日距離地球最近人類懼怕地外天體撞擊地球, 因此很多國家都有相應的觀測機構, 對一些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軌道資訊時刻進行檢測。
根據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的觀測監測記錄, 科學家們預測9月21日會有一顆小行星高速接近地球, 但目前來看並不會撞擊地球。 這顆小行星的編號為2016 AJ193, 根據此前的觀測資料, 這顆小行星的直徑不小於1.4公里, 已經算是比較大的小行星了。 2016年1月位於夏威夷的一座天文臺首次發現它, NASA根據它的尺寸以及軌道資料已經把它列為對地球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
它的公轉軌道和地球比較類似, 大約5.91年繞太陽一周, 8月21日是它65年以來距離地球最近的時刻, 距離地球大約是338萬公里, 大約為8.9個月地距離。 除此之外它的飛行速度非常之快, 可以達到26公里每秒, 再加上它超過1.4公里的直徑, 這顆小行星如果撞擊到地球表面, 將是一個超級大的災難!
當然科學家根據它以往的資料已經完全類比出它的飛行路徑, 如果不發生特殊的情況, 這顆小行星會安全地從地球周邊掠過, 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當然對於一些質量規格較小的小行星或者天體碎片,
從理論上來講已經被我們觀測記錄的小行星有著確定的軌道, 它們時刻都在人們的監視之下,不會突然撞擊到地球表面,但是危險往往都不是發生在這些小行星上。真正對人類有威脅的是那些突然出現的小行星,它們此前從未被記錄,同時尺寸規格偏小,但是一出現幾乎就已經紮入了地球的大氣層之中。
真實案例:
2017年10月4日晚,有網友拍攝到神秘火團劃過天際,前後持續時間不到5秒鐘,後來經過科學家的確認,這是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在中國雲南香格裡西北40公里處,一顆速度為14.6公里的小行星在距離地面37公里處爆炸,爆炸當量相當於540噸TNT。
除此之外,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在雲南香格里拉以及吉林松原地區都發生了隕石撞擊地球事件,由於在大氣層中高速摩擦,最終發生爆炸,索性沒有造成人員的傷亡。
因此說我們需要時刻警惕這些天外來客,如果能提前一個小時掌握它們的飛行情況,那麼結果就完全不同。已經有歷史擺在了我們的面前,6500萬年前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恐龍滅絕以及很多其它物種的消失,目前來看人類面對這樣的小行星也難逃厄運!
小行星的撞擊,人類該如何防禦?針對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上只有人類可能有機會應對,但是難度會非常大,只能期待著未來人類科技的發展。但是目前已經有幾種方向:
01通過飛行器進行抓取破壞
人類防禦小行星的撞擊是系統性的工程,並且是全人類的事情,並非某些國家自己就可以完成,畢竟大型天體撞擊到地球表面,將引發全球性的氣候生態環境劇變,受危害的也是全球性的。如果尺寸規格較小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並且已經提被人類識別掌握其飛行軌跡,那麼就發射大型飛行器,提前進行抓取,當然難度是非常大的,畢竟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動輒幾十公里每秒。
02發射攻擊性武器進行摧毀
這差不多是最被人類認可的形式,發射大型的武器進行摧毀,但是它會有一個弊端,摧毀後的小行星依舊會有大量的碎片,最終也都會墜落在地球表面,破壞性還是有一些的。
03發射特殊設備著陸在小行星上,提前驅動脫離原來的軌道
如果人類可以提前發現小行星的飛行軌跡和軌道,也可以發射動力十足的飛行器,提前著陸在小行星上,並且通過動力驅動,逐漸的改變小行星的飛行軌道,最終讓地球倖免於難。
說在最後其實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水準,我們無法抵抗任何地外天體的撞擊,無論是大尺寸小行星還是天體碎片或者隕石,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前掌握它們的飛行軌跡,知道它們撞擊地球的時間,在地球上提前建立庇護所,盡可能地保護一切生存資源,等待災難過去再重新建立家園,不至於被一窩端了!
它們時刻都在人們的監視之下,不會突然撞擊到地球表面,但是危險往往都不是發生在這些小行星上。真正對人類有威脅的是那些突然出現的小行星,它們此前從未被記錄,同時尺寸規格偏小,但是一出現幾乎就已經紮入了地球的大氣層之中。真實案例:
2017年10月4日晚,有網友拍攝到神秘火團劃過天際,前後持續時間不到5秒鐘,後來經過科學家的確認,這是一次小行星撞擊地球事件,在中國雲南香格裡西北40公里處,一顆速度為14.6公里的小行星在距離地面37公里處爆炸,爆炸當量相當於540噸TNT。
除此之外,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在雲南香格里拉以及吉林松原地區都發生了隕石撞擊地球事件,由於在大氣層中高速摩擦,最終發生爆炸,索性沒有造成人員的傷亡。
因此說我們需要時刻警惕這些天外來客,如果能提前一個小時掌握它們的飛行情況,那麼結果就完全不同。已經有歷史擺在了我們的面前,6500萬年前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表面,導致恐龍滅絕以及很多其它物種的消失,目前來看人類面對這樣的小行星也難逃厄運!
小行星的撞擊,人類該如何防禦?針對小行星撞擊地球,地球上只有人類可能有機會應對,但是難度會非常大,只能期待著未來人類科技的發展。但是目前已經有幾種方向:
01通過飛行器進行抓取破壞
人類防禦小行星的撞擊是系統性的工程,並且是全人類的事情,並非某些國家自己就可以完成,畢竟大型天體撞擊到地球表面,將引發全球性的氣候生態環境劇變,受危害的也是全球性的。如果尺寸規格較小的小行星撞擊到地球,並且已經提被人類識別掌握其飛行軌跡,那麼就發射大型飛行器,提前進行抓取,當然難度是非常大的,畢竟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動輒幾十公里每秒。
02發射攻擊性武器進行摧毀
這差不多是最被人類認可的形式,發射大型的武器進行摧毀,但是它會有一個弊端,摧毀後的小行星依舊會有大量的碎片,最終也都會墜落在地球表面,破壞性還是有一些的。
03發射特殊設備著陸在小行星上,提前驅動脫離原來的軌道
如果人類可以提前發現小行星的飛行軌跡和軌道,也可以發射動力十足的飛行器,提前著陸在小行星上,並且通過動力驅動,逐漸的改變小行星的飛行軌道,最終讓地球倖免於難。
說在最後其實按照目前人類的科技水準,我們無法抵抗任何地外天體的撞擊,無論是大尺寸小行星還是天體碎片或者隕石,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提前掌握它們的飛行軌跡,知道它們撞擊地球的時間,在地球上提前建立庇護所,盡可能地保護一切生存資源,等待災難過去再重新建立家園,不至於被一窩端了!